上一篇,我們從母親的潛意識理想(或她白日夢中的嬰兒)出發,回應了生物的「母愛」是如何衍生至心理的「母愛」的問題。
另一個主題是,在母親與嬰兒之間,有著美國精神分析師Erikson所稱的深到能傷人的母愛,一種「心-生理的愛」,而英國精神分析師Winnicott則是稱它做「無情的愛」,主要指母親感到嬰兒無心卻必然的攻擊(嬰兒愛你,所以咬你,或在你打開尿布時才尿在你臉上,或他喜歡你的抱抱所以哭個要死),或是說嬰兒早期的愛總是伴隨著恨的(可想像,如果早期的「愛」就是對著你笑,溫暖了媽媽的心,但同時要你滿足他所有需要,否則就哭得像地震一樣,這種「愛」怎能夠不伴隨「恨」?)。
但佛洛伊德的入室弟子Reik認為我們最好不要稱之為愛,因為這種高度生物性質的母愛,其實缺乏愛所需要的距離與獨立。而我們在上一篇又發現,不論這種「母愛」是怎樣的,它弔詭地仍是愛的前提。
所以說,愛的成份確實存在於母子的早期關係中,但我們所定義的「愛」(見Ch.1)一般都是很後期才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