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影評▕ 《游牧人生》- 揭開失意的面紗,披上詩意的雲彩

更新於 2021/07/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有雷警示,雖非劇情的直述或訴說,為了討論相關議題仍有所取捨,介意請斟酌閱讀

偌大的渺小


在《游牧人生》中,不只一場戲,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去呈現,人的渺小,不管是綠意的山林、波濤的海岸、漫長的公路或是荒蕪的沙漠。就此,觀影者不只從特寫之中的皺紋,梳爬出芬恩的落寞,也從遍地而生的寂靜中,品嘗到獨身一人的寂寞。為此,電影中的每一段分離,都那麼輕易地擠壓到心弦。
雖然電影的節奏緩慢,事件卻不少,觀眾跟著芬恩走走停停,其中,細膩的堆疊,加上空間距離的拉扯,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情緒,它川流於螢幕內外。如果你從未經歷過芬恩的顛沛流離,你會因此感到震懾,發現到世界的另外一角。然而,若是曾跟芬恩一樣,在多個城市中穿梭,也必能從中回憶起,一個人的孤寂,擁有多大的魔力,能把感官推到多敏感,或是把步伐,加重到多蹣跚。
我想,遊子之心,就是這些游牧者,日日擁抱的感觸,最大的差別,則在於他們不像遊子一樣,有回去的地方。他們浪跡天涯,有時投入河川沾溼自己,藉以感受生命的浩大與寧靜,有時則回到工廠,拼貼產品,藉以支撐自己再走下去。就這樣,日復一日,循環下去,像是駕駛在一條漫長的公路,看不見盡頭,四周卻也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而這如同電影片尾的致語,游牧的生活,並不容易,甚至裹藏了許多不得不的無奈。為此,《游牧人生》看似充滿了詩意,卻也囊括了緊實的失意。
承前所述,這個無奈,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經濟上的苦難,也因此,即使電影畫面大多都是往返於野景與鄉鎮,卻還是具有足夠的力道,批判城市霓虹的殘酷與枯朽。這一部份,就像是蓄意的疏忽,透過故意不提,或說視角的聚焦,達到視野的變形,促使觀影者自己去思索,游牧的成因,以及體制的缺漏。就此來說,電影不單只是要讚頌游牧生活的美麗,更要點名當代社會的失衡與傾斜。
不過,若把電影的視角,拉到過高的批判與論述,又會與游牧者的日常不一致,甚至延伸出斷裂感,這也是電影之於原作的限制,到頭來,我們只有短短一個多小時,能夠去窺探,面對複雜的議題,切口的面就是如此有限。甚者,對於游牧者而言,他們早就被社會推擠到邊緣,光是想著下一餐,就已精疲力盡,根本沒有辦法像中產階級或知識份子,還能走到高牆下,嘗試去發聲去碰撞。以此來說,導演的改編,就顯得關鍵,讓劇情俐落推展之外,更維持在同一的調性,運用電影的沒有講,如前所述,帶出許多溫柔卻堅定的觀點凝視,這正是趙婷做為導演,最為迷人的魔力。
綜合來說,電影之所以讓人體悟到渺小,不單因為大自然的遼闊,更也因為社會體制的冷漠。換言之,偌大的渺小,就是這一部電影,不斷貫穿的情緒主軸。然而,即使渺小,卻不卑微,也不弱小,人物眼中的光火,刻劃著堅毅不拔的輪廓,讓人讚嘆,自然地敬佩,游牧者跟「山野」以及「不得不」共存的勇氣。
即使渺小,卻堅定到難以忽視

生命的缺席


在《游牧人生》中,缺席的不只是對於當代或說資本社會的指責,電影的角色,更也缺席了各式的存在,不管是輕生的兒子、斷裂的親情或是逝世的丈夫。某種程度,這些游牧者的生命,都缺了一塊,這也不禁讓人思考,每一次的出發與遷徙,除了經濟上的考量,是否也都是為了尋找,自己的丟失。猶如電影所說,每一個人,可能都在找一個答案,一個能讓自己寧靜的真理,藉以填補,被失落削了一角的靈魂。
然而,即使都在尋找,但丟失的東西,卻因人而異,這個差異,也注定了某些人,這一輩子就只能抱著缺憾的感受,在前進。回到芬恩,她遺失的是生命,不管她怎麼樣探尋,愛得越炙熱,心上融開的洞,就越大,但我想,這個洞,或許也像戴夫說的,就是曾有的足跡。
男孩:為什麼這個石頭有洞?
戴夫:因為以前曾經有空氣存在過。
以此來說,芬恩的空洞感,全都是因為她用力的愛過,所謂落寞與孤寂,也都是因為空穴來風,這也是芬恩難以再投入關係的原因。她已經疲倦到,背負不起人生的第二份缺席,才會婉拒所有人的好意,不僅因為自尊,更也因為不想再受傷。再者,她也害怕,填滿這一件事,會讓原本的空洞不見,而洞,對於流離失所的她,是僅存能夠懷念丈夫的遺物,即使刺人,扎手,還是捨不得放手。
對此,筆者私自認為,芬恩走到最後也沒有真得要放下,相反的,電影最後的丟棄,更像是決斷的象徵,意即她要把所有的思念,放入洞裡,然後攜帶著痛,繼續前進,只要還記得,看似逝去的生命,就會一直存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自此之後,走著走著,隨著生命的燃盡,芬恩也相信,在公路的另一端,會有愛等著她,只為跟自己再一次相遇。於是乎,思念的痛,之於芬恩,不是摘不下來的婚戒,或是說擺脫不了的詛咒,而是引領著她的星星,讓她相信,就算相隔數十光年,愛,仍會有再次映入眼簾的那一天。
這一份放不下,到最後,也精煉成另一種放下,就算跟常人想像的不太一樣,但其中的重量,已是芬恩可以獨立扛起的甜蜜負擔。如此安排,恰恰也像趙婷的上一部作品《重生騎士》,透過主人公放棄陽剛力量的追逐,藉以找回救贖。為此,這些角色會如此迷人,是因為他們擁有著脆弱與不完美,卻也願意承擔這些陰柔不堪的一面,並與其達到和解,而非征服或超越。就此,雖然不是不凡的超人,卻是勇敢活著的常民英雄。
許多人會說,這是一部經典的公路電影,但梳理至此,可以發現,它其實也是扎實的失落電影,講述人的哀悼、放不下、孤單與落寞。甚至,沒有終點的旅途與漂泊,也像極了每一個哀痛靈魂,遭逢失落時會有的創傷感觸。我想,不管是實際的公路,或內在的心路,面對生命的缺席,我們都像芬恩一樣,渴望能找回寧靜,卻又害怕找回寧靜,只好持續地拉扯與拔河,懵懵懂懂,然後磕磕碰碰地活下去,只為能再次大口呼吸生活中的濕氣。
讓人心痛的洞,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滿載了一往情深

從失意走向詩意


《游牧人生》的主軸雖然聚焦在失意,不管是經濟、生活或情感,但人不會讓自己餓肚子,只要還想活著,我們都會想辦法找到,能再延續生命的短暫救贖。就此來說,游牧者看似沒有房子,卻不是沒有家,就像一般人,有著自己的家人與社群, 她們也有專屬自己的瑰麗。
即使生活得辛苦,電影也沒有把游牧者塑造成,悲苦可憐的小人物,反倒是把她們,打磨成璀璨著光芒的開拓者,聚焦呈現,她們如何從自由、孤獨與生存中,獲得自主與平衡。回到氛圍上,這也使得影像,從失意中綻放出詩意,使人明白堅毅的韌性,能把淚與汗,煮沸成豔麗的彩虹,就算沒有雍容華貴,樸實依然蘊藏著生命的脈搏,只要你的眼,願意眺望,你的心,就能飛躍到地平線。這種自由,也讓不少人對游牧的生活感到雀躍、興奮與羨慕,冀望成為一份子,以掏洗被社會給沾染的自己。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游牧精神,才能在不得不的狀況下,還能有保持希望的韌性,又或是在自由與現實中取得平衡的技巧,方能把生活的音階,都擺放到合適的位置,以敲打出生動的人生樂曲。爾後,也才終能像游牧者一樣,好好地呼吸曠野的靜謐,將擁擠的汲汲營營給代謝,然後找回,藏有激勵之夢的篝火,將故事傳唱下去,只為了下次的再見,不管見的是自己、他人還是夢景。為此,我們都要成為自己的油燈,才能引領自己,而非困縛於想像的牢籠裡,活成一隻鎩羽的飛鳥。
最終,電影走出了不同的格調,以美學的方式,重新定義了游牧人生,剝除掉游牧者身上的失敗者標籤,甚至讓社會邊緣的墜落,變成起飛前的滑翔。故此,游牧者不是無家可歸,而是以天地為家,就像奔馳於銀河星川的靈魂,個個閃耀動人,這也讓人想到史汪奇,一位即使走到生命盡頭,眼底卻仍剔透著星空的鬥士。
整體而言,不只游牧者取得經濟物質與自然曠野的平衡,電影也巧妙地取得了藝術與紀實的平衡,讓人可以因為美而感動,卻也能因為不美而省思。或許,在這之中,我們找不到任何答案,甚至連一個控訴的對象,都不一定能有,但這部電影,確實能讓人走上一回,影像的公路之旅,使人重新丈量世界與自己。
放逐自己,往往也是為了找回自己

結語

如果你不認識趙婷,這會是很好的機會,其作品大多都聚焦於洪荒中的個體來勾勒,這也促使電影的人物情感,就像《游牧人生》一樣,像是綿密卻翻騰的浪潮,一波又一波。不過,趙婷的優異,更在於解構與再建構,溫煦且細膩的視角,總是能把冉冉升起的希望,塞入角色的谷底,進而從灰澀的失敗,翻轉出璀璨絢爛。在她的視野,就算是夕陽,也能渲染出一片橘紅的溫暖,人再失敗,背負了再多無可避免的缺憾,也都還是能抬頭挺胸,昂首闊步。


全文圖片來源-探照燈影業
因應筆者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若有興趣歡迎追蹤解影,解癮-影劇相談室或下方社群專頁。

延伸閱讀

avatar-img
1.9K會員
132內容數
相信情緒的力量。試著從諮商心理師的角度,漫談生活常見的各種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怒怒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就算不能再見面,遺物,還是能稍稍縮短生死的兩岸,讓人依偎著生命光火的餘暉,來取暖,來照亮,甚至如同蟲洞,讓生者稍稍穿越,翻找出埋藏於回憶的輪廓。我想,就如電影所呈現,即使拍攝者不在了,被愛給凝視的生命,並不會因為消逝而被撼動,只要生者都還記得,還愛著,空蕩的全家福,也能塞滿無盡的愛。
中年危機,就像宇宙恆星的崩塌,苦悶夾帶的重力,會將人的內心給壓毀,發展出吞噬一切的黑洞,把生命的光源,或說出口都給吞沒。就像死去的太陽無法帶來溫暖,死去的靈魂也無法繼續擴張生命,不斷地落下,再落下,沒能從中年危機掙脫出來的人,就此失去感受,行屍走肉一般,不是摔成一灘爛泥,就是拖著殘缺的軀體,賴活。
本文將以戰爭為軸,試寫影劇手法之外,更聚焦於戰爭影響,不管是對於日常的侵蝕,或孩童純真的蛀蝕。甚者,另外描繪戰爭結束後的審判與國族衝突。最後,再拉回台灣本土,聚焦討論因應動盪而生的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作品含1917、太陽帝國、兔嘲男孩、東京大審判、辛德勒的名單、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返校等。
記憶,其實就是人人皆有的魔術,它交錯了真實與虛構,帶有現實的氣味,卻也飽含著我們的疲倦、依戀、期待與不甘。猶如文中角色,很多時候,我們處理不好真的世界,只好暫時躲到依附現實而生的綺麗,比如夢、幻想、回憶或魔術,都讓人保有安全的距離,藉以才能消化生活的各種滋味,不管是落寞、悶愁、孤獨、徬徨或不安。
遲暮的日常,因應生命的坍落而龜裂,鋪天蓋地的裂縫,分秒俱增,灌溉了洪川的淚也填不滿,擋不了。就此,阿爆的淚再滾燙,也熬煮不出一絲希望與救贖。我想,死亡牽引的不只是生命,更會繃緊人的神經,光是掩飾、逞強或假裝沒事,就已讓人疲靡,沒有餘力,拼湊逝者長存的相信。燃盡的蠟燭,怎麼點,都只剩灰燼,等著被風吹散
原本承載自由燈火的電影,隨著雨的落下,逐漸失溫。片中不斷傳出的異味難以擺脫,角色的位置也難以挪動,不管味或位,都脫離不了匱乏的專制,愁苦的影子拉得極長,落下的那一方,面對高牆,伸長了脖子還是只能仰望。即使決定論遭到量子力學推翻,回到社會,決定論的影子緊緊跟隨,使得階級是一種烙印在靈魂的標籤。
就算不能再見面,遺物,還是能稍稍縮短生死的兩岸,讓人依偎著生命光火的餘暉,來取暖,來照亮,甚至如同蟲洞,讓生者稍稍穿越,翻找出埋藏於回憶的輪廓。我想,就如電影所呈現,即使拍攝者不在了,被愛給凝視的生命,並不會因為消逝而被撼動,只要生者都還記得,還愛著,空蕩的全家福,也能塞滿無盡的愛。
中年危機,就像宇宙恆星的崩塌,苦悶夾帶的重力,會將人的內心給壓毀,發展出吞噬一切的黑洞,把生命的光源,或說出口都給吞沒。就像死去的太陽無法帶來溫暖,死去的靈魂也無法繼續擴張生命,不斷地落下,再落下,沒能從中年危機掙脫出來的人,就此失去感受,行屍走肉一般,不是摔成一灘爛泥,就是拖著殘缺的軀體,賴活。
本文將以戰爭為軸,試寫影劇手法之外,更聚焦於戰爭影響,不管是對於日常的侵蝕,或孩童純真的蛀蝕。甚者,另外描繪戰爭結束後的審判與國族衝突。最後,再拉回台灣本土,聚焦討論因應動盪而生的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作品含1917、太陽帝國、兔嘲男孩、東京大審判、辛德勒的名單、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返校等。
記憶,其實就是人人皆有的魔術,它交錯了真實與虛構,帶有現實的氣味,卻也飽含著我們的疲倦、依戀、期待與不甘。猶如文中角色,很多時候,我們處理不好真的世界,只好暫時躲到依附現實而生的綺麗,比如夢、幻想、回憶或魔術,都讓人保有安全的距離,藉以才能消化生活的各種滋味,不管是落寞、悶愁、孤獨、徬徨或不安。
遲暮的日常,因應生命的坍落而龜裂,鋪天蓋地的裂縫,分秒俱增,灌溉了洪川的淚也填不滿,擋不了。就此,阿爆的淚再滾燙,也熬煮不出一絲希望與救贖。我想,死亡牽引的不只是生命,更會繃緊人的神經,光是掩飾、逞強或假裝沒事,就已讓人疲靡,沒有餘力,拼湊逝者長存的相信。燃盡的蠟燭,怎麼點,都只剩灰燼,等著被風吹散
原本承載自由燈火的電影,隨著雨的落下,逐漸失溫。片中不斷傳出的異味難以擺脫,角色的位置也難以挪動,不管味或位,都脫離不了匱乏的專制,愁苦的影子拉得極長,落下的那一方,面對高牆,伸長了脖子還是只能仰望。即使決定論遭到量子力學推翻,回到社會,決定論的影子緊緊跟隨,使得階級是一種烙印在靈魂的標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推薦 ★★★★★ 《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   高中生亞里莎經歷失戀後到斷緣神社,祈求遇見嶄新的自我,也想要有一個能說真心話、直率的朋友。在春天,這適合邂逅的季節,她遇見了尼采(智慧型手機APP開發工程師)、齊克果(少女雜誌專屬讀者模特兒)、叔本華(古典喫茶店老闆)、沙特(少女酒吧老闆)、海德格(京都
Thumbnail
電影《游牧人生》由華裔導演趙婷執導,改編自報導文學 《游牧人生》(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描述2008年金融海嘯後,所產生的新式「遊牧民族」,也稱為「露營車打工族」。
Thumbnail
既然《天橋上的魔術師》已站上頂峰為我們指出一條未來的道路,那麼六年級作家還有哪些是兼具人文關懷底蘊,又能創造視覺底蘊,擾動共同記憶的好作品,值得下一波的台灣文學改編青睞的呢?本文以吳明益為界,且拋出1970-1979年世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並附上每本書籍的改編理由,希望能拋磚引玉,讓這些實際寫出台
Thumbnail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是一部以美國跨性別者談論自己從小時到大,為何渴望成為不同於自己性別的紀錄電影,同時也敘述從過去到現在這好幾十年來美國演藝圈和媒體對於跨性別角色的轉變,還有看待變裝這件事情。這些年來越來越多跨性別者在演藝圈裡有著精采的表現,但那些流言蜚語和不友善還是不斷存於四周。
Thumbnail
日本動畫《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是一部以少女與少年對於自己的家庭和周遭人們的感情,因為一次奇幻的際遇而產生變化,中學二年級的女孩笹木美代是個在他人眼中活潑外向的少女,並且熱烈的在學校表達對於同學日之出賢人的好感,而這樣的美代有一個秘密,每當她想逃避時只要戴上神奇的貓面具,便可幻化成貓……
Thumbnail
6/28是石牆事件發生的51週年,今天就來介紹這部跟LGBT有關的作品。這部原名Disclosure的Netflix紀錄片,講述跨性別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轉變。其中訪問到許多知名美劇的跨性別演員,也談到性少數角色由非該身分的演員飾演等問題。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推薦 ★★★★★ 《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   高中生亞里莎經歷失戀後到斷緣神社,祈求遇見嶄新的自我,也想要有一個能說真心話、直率的朋友。在春天,這適合邂逅的季節,她遇見了尼采(智慧型手機APP開發工程師)、齊克果(少女雜誌專屬讀者模特兒)、叔本華(古典喫茶店老闆)、沙特(少女酒吧老闆)、海德格(京都
Thumbnail
電影《游牧人生》由華裔導演趙婷執導,改編自報導文學 《游牧人生》(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描述2008年金融海嘯後,所產生的新式「遊牧民族」,也稱為「露營車打工族」。
Thumbnail
既然《天橋上的魔術師》已站上頂峰為我們指出一條未來的道路,那麼六年級作家還有哪些是兼具人文關懷底蘊,又能創造視覺底蘊,擾動共同記憶的好作品,值得下一波的台灣文學改編青睞的呢?本文以吳明益為界,且拋出1970-1979年世代作家的文學作品,並附上每本書籍的改編理由,希望能拋磚引玉,讓這些實際寫出台
Thumbnail
《揭開面紗:好萊塢的跨性別人生》是一部以美國跨性別者談論自己從小時到大,為何渴望成為不同於自己性別的紀錄電影,同時也敘述從過去到現在這好幾十年來美國演藝圈和媒體對於跨性別角色的轉變,還有看待變裝這件事情。這些年來越來越多跨性別者在演藝圈裡有著精采的表現,但那些流言蜚語和不友善還是不斷存於四周。
Thumbnail
日本動畫《想哭的我戴上了貓的面具》是一部以少女與少年對於自己的家庭和周遭人們的感情,因為一次奇幻的際遇而產生變化,中學二年級的女孩笹木美代是個在他人眼中活潑外向的少女,並且熱烈的在學校表達對於同學日之出賢人的好感,而這樣的美代有一個秘密,每當她想逃避時只要戴上神奇的貓面具,便可幻化成貓……
Thumbnail
6/28是石牆事件發生的51週年,今天就來介紹這部跟LGBT有關的作品。這部原名Disclosure的Netflix紀錄片,講述跨性別在影視作品中的形象轉變。其中訪問到許多知名美劇的跨性別演員,也談到性少數角色由非該身分的演員飾演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