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國,臺灣小說家,作品多以短篇小說為主。其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大獎(2015年)、金鼎獎(2014年)、臺中文學獎文學貢獻獎(2019年)等,獲獎無數。〈素面相見〉是王定國《誰在暗中眨眼睛》(2014年出版)中的首篇小說。
一、重述故事:
〈素面相見〉一文,以外表與心靈美醜的對比,帶出一位女子由外貌的自卑,轉變為充滿內在自信的過程。
〈素面相見〉全文,如同篇名一樣,是書寫兩個人第一次見面以及之後的故事。故事的敘述者,是三十五歲,未出嫁的單身女子,這個女子很特別,她的母親很美,美到什麼程度呢?她說「母親連生氣」都好看的程度 ;而父親的長相沒有特別說明,因此可以發現故事是建立在「女性美」的前提下進行的。然而她卻一點也不美,她說她的臉是「苦旱的外傭」 ,她感到自卑,甚至在三十歲那年詢問父親:「你說我是不是很醜?」,父親僅能笨拙的回答「不美」 ,傷透了她的心。
故事後來進入到她的最後一次相親,這次相親的對象很特別,與她前四次的相親經驗有所不同。相親的對象是一個特別體面的男人,讓她感到慶幸。然而男人一開口便開始說出個是哲學家、文學家的名字,讓她驚慌失措,難以對答,還以為遇到書呆子。
事後男子的妹妹才打電話來說,他是聽說女子愛讀書,他才故意如此的。妹妹說完,便邀請她前去參觀他的書房。她也為了他準備了一個見面禮,是一個裝滿香丸的盒子,她說「我現在很少看書了,都在玩這些小東西」, 隨後便順著心情,調出了特別的香味。他們兄妹沉溺其中,她想著「比起哲學的曠遠無邊,如今她寧選一爐馨香近在眼前,自己聞到了,周遭的人也感受到了,簡單地活著也很好呀」 ,她才真正放下了外表美醜的問題。在這一刻,女子超脫了外表,轉而成為對於內在的自信女人了。
二、結構分析:
〈素面相見〉一文,筆者根據情結的「轉折」之處,區分為四個結構層次。
- 第一結構:是建立在自卑心態上,三十五歲的她,說明自己的其貌不揚,以及等待最後這次相親對象男子出現的心境。也透過這樣的假設,為全篇奠定了所有的基本假設。
- 第二結構:是見到這個男子以後,正感到慶幸的時候,男子忽然開口說出各個哲學家、文學家的名字,讓她感到驚慌失措,難以對答,甚至以為自己竟然遇到書呆子,她對於書呆子的看法是:「如果醜是一種殘缺,書呆子也很討人厭呀」 。此結構也是全書第一個「轉折」之處:本以為終於遇到心上人,卻是個書呆子。
- 第三結構:是男子的妹妹才打電話來說,他是聽說女子愛讀書,才故意如此的。透過男子妹妹的敘述,她才知道男子沒有談過戀愛,而且也是愛讀書之人,所以才會如此。於是便代替男子,邀請她前去參觀他的書房。這是第二個「轉折」:原本以為是書呆子,不會再見面,但事實卻又不是如此,她準備前往他的書房去參觀。
- 最後:她們再次見面之後,女子藉由自己的見面禮——香丸,跟男子進一步的發展,並在他們兄妹沉溺香味時,她對自己說道:「比起哲學的曠遠無邊,如今她寧選一爐馨香近在眼前,自己聞到了,周遭的人也感受到了,簡單地活著也很好呀」 ,她才真正放下了外表美醜的問題。這是全書最後一處「轉折」:本以為她跟男子會正常聊天,卻只是點燃香味;本來在第一層結構最在意外貌的她,卻不再在意了。
三、「鏡像理論」與「賤斥理論」——從精神分析法讀〈素面相見〉
「鏡像理論(mirror theory)」是後結構主義學者拉岡(Jacques Lacan)提出的理論,透過分析嬰兒在兒童心理成長時期,與母親、父親的關係,論述主體的獲得方法,以及與他者相對應的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而嬰兒的成長時期分為前鏡像階段、鏡像階段、伊底帕斯階段。而鏡像階段時嬰兒與母親的分離,產生分離的焦慮,一旦克服主體就會誕生;若無法克服,則會產生克莉斯提娃(Julia Kristeva)所說的「賤斥作用(abjection)」。「賤斥作用」原指主體在形成自我認同過程中,藉由排除相對/反的他者力量,藉以產生主體,如「乾淨」的主體必須建立在排除「骯髒」的他者,才能得以誕生;嬰兒如果無法克服分離的焦慮,就會將自己視為「賤斥體」,對自我主體產生否定意識。
在〈素面相見〉一文中,文中的「她」如同嬰兒的位置,無法辨識自我的主體,因此必須透過父親、母親的「他者」身份,藉以辨識自我的主體身份。因此在全文一開始,「她」必須不停與母親、父親「互動」,才能擁有自我主體意識:因為母親很美,使得「她」被誤以為是母親的「苦旱的外傭」;而「她」進一步與父親確認自己的主體身份,於是「她」詢問父親「你說我是不是很醜?」的問題,透過父親回答的「不美」確定了自己是座落在「醜」位置的主體上。
而「她」在確認與母親、父親的主體與他者身份時,將「美醜」轉換為鏡子,辨識與母親的不同:「她」座落在「醜」的主體位置,而母親則是座落在「美」的他者位置。這個分離的過程,「她」產生了賤斥作用,將自己視為母親的「賤斥體」,對於自己的長相不停產生否定心理,因此「她」在等待相親的過程時,產生「幾分鐘後就要出現的男人,不知道又要帶來多麼異樣的眼光。醜嗎?漂亮嗎?難道沒有其他的嗎?」這樣的賤斥心理。
後來遇到了來相親的男子後,「她」的主體位置變化了。根據拉岡的理論,主體會隨著面對不同的他者,產生不同的位置變化,因此主體一直是處於「變化中(in process)」的。「她」所遇見的男子不在乎她的「醜」,因此她離開了「美醜」的二元主體關係,轉變成了「主動」與「被動」的新主體位置關係上了。
男子的妹妹說他是個「沒有談過戀愛,不會說話又容易緊張」的人,因此面對「她」的時候成為「被動」的他者位置,如因為聽說「她」喜歡看書,特定談論文學、哲學等內容等,希望能配合「她」。而「她」第一次成為「主動」的主體:她覺得男子如同「書呆子」,她不喜歡;「她」擁有決定是否前往男子家的權力等。在這樣的關係之中,「她」終於釋懷/脫離了「賤斥體」身份,於是「她」的心理變化有了轉變:「至於長相那就別說吧,既然住在美的隔壁,到底還要醜到哪裡?」,「她」真正的脫離了與母親的主體位置關係,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主體身份:不再在意「美醜」的主體身份。
四、結語:
〈素面相見〉一文的整體結構很清晰,可以明確分成了四個結構來閱讀,如果是習慣閱讀中、長篇小說的人,這篇小說結構看起來太過簡單,不夠曲折。且大部分的情節都沒有太超出想像,不夠驚豔。
〈素面相見〉一文的筆調很平淡,如同小說中的女子一般,在經歷過無數次失望之後,對世界不再感到失望,同時也不再擁有期待。在全篇一開始就將這點寫得很清楚了:「她不再像以前愧疚地給人盯著看」。全篇小說都是在這樣平淡的筆調下書寫,如同她平淡無趣的生活一般。
這樣的筆調,到後來情節兩次轉折後,仍然如此,可惜之處也在這裡。女子的心境已經與一開始有所不同,她敘述的態度卻仍是如此,這樣的筆調與女子的心境產生了一種反差,我在閱讀時彷彿被隔離開了,出神後讀起來就乏味許多。
小說的整體風格,大概可以用淡雅來形容,文字、遣詞都有一種優雅的美感,確實可以看出王定國對於文字的掌握是很好的,這樣的文字使用,使整篇小說的節奏緩慢,必須慢慢閱讀,平淡而緩慢的推動著故事進行。
〈素面相見〉整體讀下來太過單調,除了享受文字的美感之外,比較難產生共鳴。
閱讀版本:王定國著,《誰在暗中眨眼睛》,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3月。
- 徐志平、黃錦珠著,《文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10月。
- Raman Selden(雷蒙.塞爾登)等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高雄: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
- C.J.Pascoe(帕斯科)著、李屹譯:《你這個娘炮》,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6月。
- 註:本次開始嘗試以新的書評模式撰寫文章,之後的書評也會以此模式書寫,歡迎讀者們給予筆者此模式的讀後感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