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旅外記事|語言學:學習外語卻也同時精進母語的秘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What a wonderful world

What a wonderful world

我大學時一直有個直覺:隨著我的英文越來越好,我的中文也在進步

當時沒有想太深入,只把它當感覺,直到現在我也再度發現:隨著我的法文越來越好,我的英文的確也更加突破了。除了文法上的狙擊,詞彙上的豐富度也在變異。而且最重要的事情是,表達的「層次」跟含義「序位(priority)」可以依據需求產生變化。當我要講一句話的時候,我的眼前會攤開各種可能的結構,來確保我能夠選擇最精確的表達方式。

雖然我與語言學(linguistic)的淵源不深,但是在大學課程以及後來的閱讀裡,一再強調一個基本原則(或是可以稱之為除魅):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可以表達同樣一個情境或是含義。差別只在於對於該語言來說,什麼訊息必須要「先」表達,以及什麼訊息「可以被省略」。

這件事情我以前懂得很含糊,第一次發現中英文的差異反而是在台大顧問社(NTUCC)對於投影片標題的練習:商業顧問要求每一個投影片開頭都是一個清楚的英文判斷/指令,而且必須指謫清楚:「誰」對「誰」做了什麼動作,而導致「某個結果」會發生。

當時的前輩或是講師曾經說,很多剛開始練習顧問式下標的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過於描述性,以及判斷句「語焉不詳」。我那時候跟組員討論很多次之後,到最後才發現這個所謂「語焉不詳」的根本原因,來自於語言的習慣:中文的日常語句或是甚至是文學美學,對象經常被省略。

想想我們過去的文言文教育,或甚至是白話文習慣後並不難發現,現代中文裡,「誰」對「誰」做了什麼動作,這兩個對象有很大可能性會省略掉其一。

我舉一個今天才看到的朋友發言:「因為要回北京畢業,所以在隔離21天中。」不用多言,我們都看得懂這句話其實是「因為(我)要回北京畢業,所以(我)在隔離21天中。」或是另外一個影評粉專的開頭第一句話:「想進一步聊聊《當男人戀愛時》瞬間打動我的一段演出。」其中的動作主體「我」的消失。而這篇跟大家解說的文章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不自覺現象,即便我可以確信各位閱讀時,並沒有任何理解問題。

在中文的韻律或表述習慣之中,如果硬把主體加上去,有時候反而顯得拖沓,甚至尷尬——這是一種語言表達慣性,沒什麼好批評。但是當它變成一個需要變成指示的情境時,整體含義就會顯得含糊。當時的投影片練習,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這種語言表達習慣:當我們只想著要翻譯中文的含義,就會忘記英文的表態習慣:英文是一個(相對)要求明確的動作主詞跟受詞的語言體系。

想通這一點之後,當時我無論是英文寫作還是口語表達上都有很大的進步。這個進步並不來自於單純的文法或是詞彙,而是表達含義序位的差別。我至今在使用英文的時候,依舊還是會非常小心應用這個原則。或甚至在寫一些分析性的文章時,在中文特別標注上對象,來確保解析以及判斷都有清楚的方向指標。

而法文為什麼可以幫助英文?我目前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在於拉丁語系裡豐富的時態以及語氣造成的變位(conjugation)。法文裡面的過去時態至少有兩種,很淺白的說,一個形容過去動作,一個形容過去狀態。雖然很難形容這種感覺,但是看法文久了後,有時候就像是看電影畫面,有種一靜一動的語言層次,比如「當我接起那通電話時(動作瞬間完成),外面下著雪(狀態正在持續)。」這個動作本身的層次感,讓我回頭看英文時,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把我過去感受不深刻的「動作」跟「狀態」分出來,並且讓這個語言更加鮮活。

而法文裡面的時態也不只這種,比如未來完成式(比如 I will have done sth 這種時態)作為一種對於未來的許諾,或是因應這好幾種時態而有的更複雜的條件式句構,都是很好的範例。正因為法文裡面這些「動詞變位」是一種「一定要出現的表態」,這種語言序位,就讓我必須更加審慎地思考我的英文盲區,確保我在挑選英語表態時可以更加精準,甚至更加細緻。

其實我相信任何一種外語可能都會有這種效果。就像是我淺嘗輒止的日文:助詞裡預設的各種含義,或是敬語背後立刻可以辨別的對話者相互的社會位階,都是一種這個語言習慣的表達「序位」。這件事情對於中文來說不見得那麼重要,卻可以讓人在使用中文時,重新審視對於不同位階對象講話的細緻度。這種練習,我相信對於特定情境或是職業來說,都對於思維的深度跟語言表達很有幫助。

這些外語與母語互相交叉審視,並且提升表達層次的淺顯例子,雖然只有簡單舉例,沒有點出來的也還有很多。有時候我真是覺得,學新語言雖然過程坎坷,卻總是在不經意的地方發現樂趣。實在不得不說,語言真是有如一個迷人的小惡魔,永遠探索不完新東西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xJames-avatar-img
2021/03/31
語言真的很迷人。用其他語言回頭審視中文使用的想法好有趣,希望我中文也能變更好XD
周正剛-avatar-img
2021/03/26
真的是非常有趣的覺察。 以前我發現到語言本身的結構,會影響到講話的節奏,進而形成特定的肢體韻律感。 以日文為例,助詞扮演的角色變得非常重要,一句話裡面會有很多換氣點,講起話來會更容易一段一段,而且會情不自禁地搭配著點頭 因為母語所建立起的習慣,導致很多日本人就算說中文或是英文也會保有這慣性。 跟妳分享另一種層面的語言外溢效應😆
喬記洋行-avatar-img
發文者
2021/03/26
好酷,我先前聽日文覺得最有趣的是那個嘎然而止的促音,總是讓講日文的節奏有種低調的帥氣感,但我沒發現原來還可以加上點頭的身體動作。我決定最近跟我日本朋友聚會時觀察他們的習慣。
avatar-img
喬記洋行的沙龍
950會員
90內容數
商業知識應用的範圍極廣,文化價值交換也是其中之一。然而市面上較少針對廣義文化企業的系統性地整理,也較少評論者以管理角度提出讓這些企業能夠有機發展、自給自足的思考方針。我將自己定錨為人文與商業相輔的實踐家,希望藉由所學提出應用策略框架,使更多亞洲文化商業體能用嶄新的角度,帶來下一波的文藝復興。
喬記洋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05
追蹤我夠久的人會記得我從前在花旗時,曾動用我當時一些資源優勢推動創立公司內部組織。那時候的重要推力是憤怒:跟我同處一室的男同事在騷擾女同事,我卻最後一刻才知道。我震驚於跟我同年代的同事竟然繼承著古老的宰制系統,若沒有更大的力量制止,二十年後他們還是會變成討人厭的大人。我正在看著社會默許這件事情發生。
Thumbnail
2023/03/05
追蹤我夠久的人會記得我從前在花旗時,曾動用我當時一些資源優勢推動創立公司內部組織。那時候的重要推力是憤怒:跟我同處一室的男同事在騷擾女同事,我卻最後一刻才知道。我震驚於跟我同年代的同事竟然繼承著古老的宰制系統,若沒有更大的力量制止,二十年後他們還是會變成討人厭的大人。我正在看著社會默許這件事情發生。
Thumbnail
2023/01/25
我利用異地在重創我自己,感官的利刃劃開我生命中成形的膿,等它重生。曾有句話很美,它說:三十歲之後的人生是年少記憶的複沓。就好比趁著在青春尚未乾涸之前,在彈性的空間裡置入更多多彩的元素,而隨後的人生時光,在回味、咀嚼、驗證之中,才能以更溫柔的姿態面對自己。
Thumbnail
2023/01/25
我利用異地在重創我自己,感官的利刃劃開我生命中成形的膿,等它重生。曾有句話很美,它說:三十歲之後的人生是年少記憶的複沓。就好比趁著在青春尚未乾涸之前,在彈性的空間裡置入更多多彩的元素,而隨後的人生時光,在回味、咀嚼、驗證之中,才能以更溫柔的姿態面對自己。
Thumbnail
2022/10/14
我在語言切換時,思維系統會跟著切換之餘,社交模式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參差。最明顯的範例是在對他人說「愛」與「思念」這件事上:我明明已經是情緒表達豐滿(expressive)且不吝於表態的人了,但對我來說,用法文講愛比英文容易;而用英文講愛,更比中文容易。 說句「I love you.」到底有什麼難的?
Thumbnail
2022/10/14
我在語言切換時,思維系統會跟著切換之餘,社交模式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參差。最明顯的範例是在對他人說「愛」與「思念」這件事上:我明明已經是情緒表達豐滿(expressive)且不吝於表態的人了,但對我來說,用法文講愛比英文容易;而用英文講愛,更比中文容易。 說句「I love you.」到底有什麼難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雙語政策的議題,和曾經有2歲的台灣學生上課,外加無數工作職場的「大」學生們問⋯⋯
Thumbnail
雙語政策的議題,和曾經有2歲的台灣學生上課,外加無數工作職場的「大」學生們問⋯⋯
Thumbnail
在方格子寫作很快將邁入一周年。我想我是第一個在這裡大規模撰寫英文/日文雙語教學的作者,現在在這個專題累積318篇,29萬字。大家好,我是雙語雜誌編輯。我的教學系列文章有以下其他網誌比較看不到的特色:
Thumbnail
在方格子寫作很快將邁入一周年。我想我是第一個在這裡大規模撰寫英文/日文雙語教學的作者,現在在這個專題累積318篇,29萬字。大家好,我是雙語雜誌編輯。我的教學系列文章有以下其他網誌比較看不到的特色:
Thumbnail
我大學時一直有個直覺:隨著我的英文越來越好,我的中文也在進步。當時沒有想太深入,只把它當感覺,直到現在我也再度發現:隨著我的法文越來越好,我的英文的確也更加突破了。到底為什麼?我們可以從語言學開始說起。
Thumbnail
我大學時一直有個直覺:隨著我的英文越來越好,我的中文也在進步。當時沒有想太深入,只把它當感覺,直到現在我也再度發現:隨著我的法文越來越好,我的英文的確也更加突破了。到底為什麼?我們可以從語言學開始說起。
Thumbnail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嘗試了不只一家線上家教平台、會話課程買過一套又一套,如此斷斷續續的學習也有幾年了,那麼是時候一起來稍微審視一下自己究竟從中長進了多少…
Thumbnail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嘗試了不只一家線上家教平台、會話課程買過一套又一套,如此斷斷續續的學習也有幾年了,那麼是時候一起來稍微審視一下自己究竟從中長進了多少…
Thumbnail
依稀記得當時,為了學好英文,也是買了小小筆記本抄寫不會的單字,現在看來,當時還是脫離不了考試導向的學習方式,明明人都已在國外了,只要開口不斷的說,不怕丟臉的說,就會有飛躍的進步,但是當時年紀小哪懂得那麼多, 語言學習的所有觀念全部來自於出國前的學校教育,除了背還是背。結果形成一個詭異的生活模式...
Thumbnail
依稀記得當時,為了學好英文,也是買了小小筆記本抄寫不會的單字,現在看來,當時還是脫離不了考試導向的學習方式,明明人都已在國外了,只要開口不斷的說,不怕丟臉的說,就會有飛躍的進步,但是當時年紀小哪懂得那麼多, 語言學習的所有觀念全部來自於出國前的學校教育,除了背還是背。結果形成一個詭異的生活模式...
Thumbnail
好多畫面如同不小心打開了記憶裡的潘朵拉盒,全部都一一湧現了。 昨晚睡前聊起了我們求學時期的英文口說經驗,有些好笑的,甚至現在講起來都覺得有點汗顏的,無論是什麼樣的過往都成了在英文這語言上我們曾寫下的故事。 我很喜歡聽流利的英文,因為覺得那個語調很美,聽得讓人很享受。只可惜以前求學時期學的英文,
Thumbnail
好多畫面如同不小心打開了記憶裡的潘朵拉盒,全部都一一湧現了。 昨晚睡前聊起了我們求學時期的英文口說經驗,有些好笑的,甚至現在講起來都覺得有點汗顏的,無論是什麼樣的過往都成了在英文這語言上我們曾寫下的故事。 我很喜歡聽流利的英文,因為覺得那個語調很美,聽得讓人很享受。只可惜以前求學時期學的英文,
Thumbnail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除了母語以外,學習的第二外語幾乎都是英文,從小到大學習英文,一直到自己醒悟「會英文」很吃香時,也是好幾年過去了,才發現「懂」英文比「用」英文還厲害。漸漸的,在我們的心中都有一種學習語言沒有個兩三年起跳,怎麼學得好。然後看到某些人用一年多的時間學習,英文就可以講得很好,馬上就自嘆..
Thumbnail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除了母語以外,學習的第二外語幾乎都是英文,從小到大學習英文,一直到自己醒悟「會英文」很吃香時,也是好幾年過去了,才發現「懂」英文比「用」英文還厲害。漸漸的,在我們的心中都有一種學習語言沒有個兩三年起跳,怎麼學得好。然後看到某些人用一年多的時間學習,英文就可以講得很好,馬上就自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