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另左當道?台灣公民團體的危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4/1)立法院召開的藻礁保護公聽會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退休研究員、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邵廣昭教授在會中質疑了護礁團體提出的部分觀點,消息傳出後,馬上有人挖出邵廣昭老師曾因詐領助理薪資而被以偽造文書罪起訴的過去。

我想關心環保或海洋生態的人應該都記得這個新聞。當時邵廣昭老師的助理因只有高職畢業,依中研院規定僅能領20,800元的薪資,而他為了協助邵老師海洋採樣,不只無法固定週休二日,還常常要配合漁船、潮汐及天候等條件半夜加班,仍無法支領加班費。

因此,邵老師謊報助理的母親是臨時工,每個月補貼七千多元給他,讓助理每個月能領個勉強溫飽的2萬8千元。7年多來,這些錢沒有一塊進到邵老師口袋,直到 2012年他自覺不妥,主動向檢方自首並繳回全數金額,也因此被起訴。

這個故事當時在環保圈沸沸揚揚,許多學者都出面聲援,還有人從資料庫挖出這位助理採集過的1,118筆魚類標本,鑑定過的1,691筆標本,證實助理的工作能力絕對不輸給任何優秀人才。在當時社會一片22K的聲浪中,邵廣昭老師成為了鄉民口中「良心老闆」的代表。

就是這樣一位在學界素有威望的老師,只因對藻礁議題發表不同意見,就有人要試著要抹黑他的私德。

近年來,民粹主義在全球橫行,各派學者們開始投入研究其原因,其中有一派的說法,認為越來越激進的左派運動要為民粹興起負起責任。

由於左派人士通常具有高度的理想性,當這些人走入群眾運動,往往會是越極端、越不願意妥協的人,反而更容易掌握道德的制高點。當這些人在公民團體中佔據領導地位時,由於他們一步不退的態度,將使任何有實質意義的討論都成為不可能,導致雙方的對立只能越來越激化。

而這種激烈的對立以及伴隨的時程延宕,會逐漸使人民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轉而求助於更傾向威權獨裁的領袖,即使這些威權領袖根本沒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但至少他們會做出決定,帶領已經厭倦精英語言的群眾脫離無止盡的爭論,重建過去政府對社會的宰制。

在台灣這種跡象正逐漸明顯,它影響的並不是單獨某個議題,而是整體社會對未來政治的想像。

如果我們希望的未來,是一個公民跟政府能坐下來好好協商討論的、參與式民主的未來,那不只是檯面上操弄民粹的政治人物,公民團體對內部極端份子的縱容也正在破壞這樣的願景,仔細檢視這些人的言行,更會發現他們早已背離了這些組織當初的理想,卻仍沒有什麼人敢公開批評。

與理念相反的人合謀、誇大不實的宣傳、抹黑意見相左的學者,以及不願溝通的姿態,這些「另類左派」正在使台灣社會走向極端,我們開始看到越來越多人希望政府不要顧慮公民團體、不要跟人民有過多的討論,這難道是台灣有什麼新興的民粹代表人物在搧動嗎?在我看來,也許缺乏自省的公民團體要承擔起更大責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歧視界的天王們並不在校園中,請大家一視同仁的看待社會上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歧視界的天王們並不在校園中,請大家一視同仁的看待社會上的歧視事件
Thumbnail
【清訊新聞/台北報導】 圖:台灣維新台北市長參選人蘇煥智於次民主運動連線發言。 圖:台灣二次民主運動連線現場合影。 今早由台北市長候選人蘇煥智、桃園市長候選人鄭寶清與台南市長候選人許忠信三位市長候選人領軍發起的「台灣二次民主運動連線」正式成立。 「台灣二次民主運動連線」喊出口號「拒絕沉淪、再造台灣」
Thumbnail
【清訊新聞/台北報導】 圖:台灣維新台北市長參選人蘇煥智於次民主運動連線發言。 圖:台灣二次民主運動連線現場合影。 今早由台北市長候選人蘇煥智、桃園市長候選人鄭寶清與台南市長候選人許忠信三位市長候選人領軍發起的「台灣二次民主運動連線」正式成立。 「台灣二次民主運動連線」喊出口號「拒絕沉淪、再造台灣」
Thumbnail
民粹是政治不沾鍋 「民粹」是一個很好用的汙名。獨裁國家控訴民主國家「民粹亂象」;政客批評競選對手走「民粹路線」。「民粹」在政治學的語境,是指政治人物為了奪權,動員民眾參與政治運動;運用二元對立的修辭,醜化當政者為腐敗的菁英,把民眾描述為與之對立的受害者。
Thumbnail
民粹是政治不沾鍋 「民粹」是一個很好用的汙名。獨裁國家控訴民主國家「民粹亂象」;政客批評競選對手走「民粹路線」。「民粹」在政治學的語境,是指政治人物為了奪權,動員民眾參與政治運動;運用二元對立的修辭,醜化當政者為腐敗的菁英,把民眾描述為與之對立的受害者。
Thumbnail
過去一周,台灣新聞充斥政治鬧劇與慘劇。這般現象雖是台灣日常的體現,此次程度卻顯然突破天際。 首先,是以「歌手」自居的台衛福部長陳時中。繼11月上旬被爆出長達46秒的影片,暴露其曾在2020年6月「防疫新生活」期間飲宴高歌後,陳時中於11月27日宣布「暫時封麥」,並坦言過去影片遭人移花接木,「心情確
Thumbnail
過去一周,台灣新聞充斥政治鬧劇與慘劇。這般現象雖是台灣日常的體現,此次程度卻顯然突破天際。 首先,是以「歌手」自居的台衛福部長陳時中。繼11月上旬被爆出長達46秒的影片,暴露其曾在2020年6月「防疫新生活」期間飲宴高歌後,陳時中於11月27日宣布「暫時封麥」,並坦言過去影片遭人移花接木,「心情確
Thumbnail
「另類左派」正在使台灣社會走向極端,我們開始看到越來越多人希望政府不要顧慮公民團體、不要跟人民有過多的討論,這難道是台灣有什麼新興的民粹代表人物在搧動嗎?在我看來,也許缺乏自省的公民團體要承擔起更大責任。
Thumbnail
「另類左派」正在使台灣社會走向極端,我們開始看到越來越多人希望政府不要顧慮公民團體、不要跟人民有過多的討論,這難道是台灣有什麼新興的民粹代表人物在搧動嗎?在我看來,也許缺乏自省的公民團體要承擔起更大責任。
Thumbnail
雖然不願承認,但臺灣提防香港人是對的。早在上年就已經發生過有人批評臺灣政府「食人血饅頭」事件不是嗎?也有一堆香港社運人和社運組織集體要求臺灣政府施捨點甚麼不是嗎?這些令香港人蒙羞的言行,同時行動,背後可是有相當組織的。
Thumbnail
雖然不願承認,但臺灣提防香港人是對的。早在上年就已經發生過有人批評臺灣政府「食人血饅頭」事件不是嗎?也有一堆香港社運人和社運組織集體要求臺灣政府施捨點甚麼不是嗎?這些令香港人蒙羞的言行,同時行動,背後可是有相當組織的。
Thumbnail
#三民主義吾國民黨所宗可是現在呢?  #什麼是華獨?  #台灣會亂的因素 國民黨藍人很“單純”,我也只能用單純來形容 TAT , QQ  ,  藍人政客以為上上對岸的節目、巴結老共,以後就能名利雙收、榮華富貴一輩子,可惜,老共只是丟些魚飼料讓愚群嚐些甜頭,若真的統一了,老共會讓國民黨及其他政黨存在嗎
Thumbnail
#三民主義吾國民黨所宗可是現在呢?  #什麼是華獨?  #台灣會亂的因素 國民黨藍人很“單純”,我也只能用單純來形容 TAT , QQ  ,  藍人政客以為上上對岸的節目、巴結老共,以後就能名利雙收、榮華富貴一輩子,可惜,老共只是丟些魚飼料讓愚群嚐些甜頭,若真的統一了,老共會讓國民黨及其他政黨存在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