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ttlers of Catan 桌遊卡坦島教學: 如何選最一開始的兩間房子

The Settlers of Catan 桌遊卡坦島教學: 如何選最一開始的兩間房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因為疫情,都在家上班,跟同事都用線上打卡坦島來聯絡感情。卡坦應該是入門策略型桌遊的首選之一。綜合自己目前的經驗,我認為一開始選擇前兩間房子時幾乎決定了輸贏的一半以上,以下分享我選前兩間房子的策略,希望路過的人如果有更厲害的方法可以教教我。

先說結論,大體來說分成三個步驟如下

  1. 觀察地圖
  2. 選擇策略
  3. 看別人怎麼選之後調整策略

觀察地圖

我個人認為在地圖上需要觀察的點有:

  1. 有沒有特別豐富的資源
  2. 最豐富的資源的港口的位置
  3. 有沒有明顯很稀少的資源: 通常遊戲到最後都會圍繞在爭奪最稀少的那樣資源。
  4. 有沒有可以同時使用又機率高的資源
  5. 其他人會選哪裡: 如果有兩個同樣好的選擇,通常選離大家遠的,會更容易發展

選擇策略

這幾個點觀察之後,大多數人會開始根據拿分方法來構思自己的基本策略

首先,遊戲中的5個拿分方法如下(括弧中是需要的資源)

  1. 蓋房子(🧱🧱🌳🌳🌾🐏)
  2. 最長道路(至少🧱🧱🧱🧱🧱🌳🌳🌳🌳🌳) 2 pts
  3. 升級成城市(🌾🌾💎💎💎)
  4. 抽勝利卡( 至少🌾💎🐏)
  5. 最大軍隊(至少🌾🌾🌾🐏🐏🐏💎💎💎) 2pts

幾種常見的基本策略有:

均衡發展型: 初始資源所有都有,而且機率都在三點以上。

這個不用說,全部自產自銷,以上五種方法都是得分目標。但是基本上只有前兩個人有機會拿到這個條件。

生產過剩型:場上明顯有資源會生產過剩時,初始時特地選了兩格以上這個資源。然後配合港口自己來交換其他所需資源。

寡占套利型: 針對某一項特別少的資源去寡占。讓別人跟你交換。

一鳴驚人型: 這是我個人最愛的類型。名字是我亂取,意思是兩個可以同時使用的資源,又剛好是同一個高機率數字的時候。例如

a. 磚頭🧱6+木頭🌳6

可以靠蓋房子(5)跟最長道路(2) 拿到7分,到後期有港口了就用🧱🌳來換🌾💎升級三間城市。

b.麥子🌾8+石頭💎8

一開始就馬上把前兩間升級成城市,提升產量。可以蓋房子就蓋,蓋了馬上升級。不能蓋東西的時候都要抽卡。目標在首先拿到最大軍隊跟抽勝利點數卡。

同時使用非常重要,骰到那個數字時,可以同時在一回合做很多事,不用等。還可以降低等牌時,手上牌太多被搶的可能性。

這個類型的一個特色是,就算是後面兩個,也有可能可以選到,因為前兩個選的人,通常會偏好選均衡發展型。

看別人怎麼選之後調整策略

最後一步,也是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一步,從選第二間房子就要開始觀察。如果你發現有人跟你走一模一樣的策略,那鷸蚌相爭,到最後一定漁翁得利,你們兩個競爭之下拿分的成本相對提高。通常越少人競爭的方向,只要有適當的策略,贏的機會越高。

結論

贏法不分高下,不管選位順序如何,都有可以贏的策略,這也是這個遊戲讓人著迷的地方。到頭來,不只要專注在實現自己的策略,還要觀察別人的意圖,找到不受別人干擾藍海,這互動元素又讓人對這個遊戲更不可自拔。

avatar-img
Gigi 居居的沙龍
13會員
24內容數
當日本微軟員工只剩最後30天,我想回顧一下我在這裡工作得到的東西。六年可以讓我從小學畢業到變成可以考上大學的人。這六年呢?有那麼大的改變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Gigi 居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去年有一天聽了朋友推薦原子習慣中的「兩分鐘理論」後,我直接回家照著做,居然就連續一個月做了一直想做的事:寫日記、冥想,跟運動。原子習慣都還沒看,這本書就已經讓我冥想持續時間從5分鐘進步到20分鐘,日記一直持續寫到現在已經快半年。 「焦點永遠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實際看完後,這是整本
「受傷的老鼠如果有其他老鼠舔舐,復原速度會比只有自己一隻的老鼠快得多。」這個道理不令人意外,但是「舔同伴的那隻老鼠也能得到好處嗎?」我認為才是這本書最想傳達的部分。 「慈悲是把同情憐憫的感受,跟慷慨義舉及其他利他的表現串連起來。」前半段是修煉,後半段是選擇。「慈悲」這個字是什麼意思?看這本書之前,我
這篇分享用了 Clubhouse 一天的感想,很多是跟其他在上面認識的用戶討論出來的。如果要用一個東西比喻,真的很像鄉下廟口,固定會放好幾張椅子的榕樹下,附近沒事的人就是會自然坐在那裡、聚在一起閒聊。這樣的樹變得有無限多棵,甚至你的偶像、或是曾經會出現在電視的名人,就變成你閒聊的夥伴,Clubh
去年對岸一部現象級網劇《陳情令》,改編自網路BL小說 《魔道祖師》,選角太神(帥哥太多),雖然已經被改編成社會主義兄弟情,好多同事都不可自拔。 我也看了原版小說之後徹底中毒,也因為這部小說,讓我觀察到對岸創作市場不可思議的一面
去年有一天聽了朋友推薦原子習慣中的「兩分鐘理論」後,我直接回家照著做,居然就連續一個月做了一直想做的事:寫日記、冥想,跟運動。原子習慣都還沒看,這本書就已經讓我冥想持續時間從5分鐘進步到20分鐘,日記一直持續寫到現在已經快半年。 「焦點永遠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實際看完後,這是整本
「受傷的老鼠如果有其他老鼠舔舐,復原速度會比只有自己一隻的老鼠快得多。」這個道理不令人意外,但是「舔同伴的那隻老鼠也能得到好處嗎?」我認為才是這本書最想傳達的部分。 「慈悲是把同情憐憫的感受,跟慷慨義舉及其他利他的表現串連起來。」前半段是修煉,後半段是選擇。「慈悲」這個字是什麼意思?看這本書之前,我
這篇分享用了 Clubhouse 一天的感想,很多是跟其他在上面認識的用戶討論出來的。如果要用一個東西比喻,真的很像鄉下廟口,固定會放好幾張椅子的榕樹下,附近沒事的人就是會自然坐在那裡、聚在一起閒聊。這樣的樹變得有無限多棵,甚至你的偶像、或是曾經會出現在電視的名人,就變成你閒聊的夥伴,Clubh
去年對岸一部現象級網劇《陳情令》,改編自網路BL小說 《魔道祖師》,選角太神(帥哥太多),雖然已經被改編成社會主義兄弟情,好多同事都不可自拔。 我也看了原版小說之後徹底中毒,也因為這部小說,讓我觀察到對岸創作市場不可思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