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白金數據》計劃搬到抗疫舞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幾年前《白金數據》電影在香港上映,我因為時間合不來沒看。幾年後正值COVID-19爆發的去年,政府提出效法某國的健康碼模式作為加強防疫措施,在理解過內容,發現與《白金數據》的故事性質不謀而合,決定買這本小說。
《白金數據》小說封面
關於未來的日本以DNA技術偵破罪案,檢控準確度達到100%,是《白金數據》計劃中最強調的賣點。直到調查一宗殺人案件,出現「NF(Not Found)13」結果,引發了一連串疑案。整樁疑案的結果,在我而言是有點峰迴路轉。
劇情不透露太多,整套「白金數據」計劃的內容才是我的重點,尤其當我發現當中的叙述,恰好與現實中的所謂健康碼及檢疫計劃有很大雷同......
「以下是我的想像內容。她看病的那間醫院,未經當事人的同意,就將她的DNA樣本交給了你們研究所,不光是那間醫院,很可能有好幾家醫院都有類似行為。果真如此的話,你們研究所就有數量龐大的DNA資料,當然,不用多說,這是違法行為。建立在這違法行為基礎上的偵查,當然也是違法偵查。」
「民眾不會同意? 民眾有能力做甚麼? 無論是示威抗議或是發表演說,政治人物都會逐一通過自己想要的法案。民眾的反對根本不重要,而且,無論再不合理的法案通過,民眾只有在初期會怒不可遏,但很快就會習慣那種收況。這次也一樣,最後大家都會覺得,政府管理大家的DNA資料也不錯。」
「執政黨向國會提出了以預防犯罪為目的個資相關法案 - 俗稱DNA法案。這項法案的內容是,在政府的監督下,辦案機構可以視實際需要,使用在經過當事人同意情況下採集的DNA資料。」「相關資料將會嚴格管理,不會連結任何網路,也絕對不會用於犯罪偵查以外的目的。除非有血緣關係者犯了罪,否則,登錄者的資料將會封印一輩子。這個系統除了可以在犯罪偵查中發揮威力,同時能夠有效阻嚇犯罪。」
「我們只是討厭受到管理,他們也許會採集我們所有人的指紋,搞不好還會蒐集我們的DNA資料,我們絕對拒絕這種事。我們就是因為拒絕這種事,才會從大城市逃來這裏。」
書中所節錄的,正是我自從得知健康碼準備計劃實施以來一直存在的憂慮。當然,要來的始終會來。儘管政府不斷強調,「安心出行」只會將市民行程記錄在應用apps中,不會任意收集並挪用個人資料,但亦都同時表明在相關法例下,必要時會將市民提供的資料轉交其他所屬部門(1)。只是這點,基於我們極不信任政府,亦難以掌握其實際操作;加上較早前有政府官員聲稱研究加裝藍芽技術方便疫情追蹤(2),市民被監控的風險只會進一步提高。因為政府不斷強調「安心出行」原始碼屬於知識產權而拒絕公開,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能力,不斷從其他方面研究它的操作,從而作出推斷(3)。事實上我最近亦有透過學習Machine Learning相關的程式語言,盡力尋找當中底蘊。對於有指程式所收集的個人資料會上傳在衛生署並儲存七年之說,儘管有資料查證澄清(4),基於我們極不信任政府亦難以觸摸其實際運作,一些現階段不可能發生的事,將來亦有機會變成可能。
事實上,上述提出的憂慮,的確曾經在新加坡發生。當地強制要求人民安裝「TraceTogether」應用apps,以便追蹤疫情。後來,有人揭發當地警方利用該應用apps偵破案件,事後警方亦有承認,結果引發民眾強烈不滿,認定這應用apps監控市民行蹤,一度醞釀取消安裝(5)。當我再根據自己的理解關注這件事,除了推斷出這是當地是全球疫情死亡率最低的國家(6)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某程度上亦無法排除香港會效法這種做法。借防疫為名監控市民的情況,在亞洲國家亦都不時出現(7)。
本來,我們尚且有下載「安心出行」及填寫資料這兩種選擇。因為不少人清楚是甚麼一回事,大家都會捍衛自己的選擇權(8)。本來,我寧願多花一點時間,都不想為了貪一時方便,令自己的活動被監控。怎也沒想到,有人居然以防寬檢疫限制為名,再將監控市民的行為變本加厲(9)......
當追蹤疫情系統與採樣檢疫配合,雖然的確有效抗疫,然則在某些政權下,這種抗疫措施只會演變成《白金數據》計劃......
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虛假的共犯》現象是現實中的照妖鏡……》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捍衛第四權的道路已經愈來愈艱澀。因為,第四權隨時因為其他因素而變質,甚至淪喪……
《Cage》 這篇是我初來報到的試水溫之作,之後再看往後如何發展,希望能夠繼續捍衛屬於自己的淨土......
「返祖模式」是指自然現象,還是自己的行為?
《當《虛假的共犯》現象是現實中的照妖鏡……》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捍衛第四權的道路已經愈來愈艱澀。因為,第四權隨時因為其他因素而變質,甚至淪喪……
《Cage》 這篇是我初來報到的試水溫之作,之後再看往後如何發展,希望能夠繼續捍衛屬於自己的淨土......
「返祖模式」是指自然現象,還是自己的行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預防醫學也在不斷演進和創新。未來的預防醫學將朝向個性化、信息化和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以達到更高效、更全面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效果。
Thumbnail
2020年的美國電影,描寫監護人、醫生與安養機構的勾結,讓小病的老人被藥物控制,呈現需要監護的狀態,監護人再奪去受監護老人財產的故事。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25%),越來越老的我們能怎麼辦?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最近有報道指出,港府聯同證監會正與內地部門商討,以釐清「國家機密」的定義和範圍,避免中國高精密事件再次發生。加強監管內地會計師是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關鍵,並加強保證香港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透明度和準確性,維護投資者利益。
Thumbnail
香港私隱專員公公署今日4/2/2024就數碼港公司去年的資安事故發表了調查報告 報告原文: (https://www.pcpd.org.hk/english/news_events/media_statements/press_20240402.html) 事件源於數碼港向私隱專員公署通報資料外
Thumbnail
一支YouTube 影片 探討幾年前新冠病毒疫情 實實在在是一場陰謀論 主要是淘汰與存活的秘密計畫 這項計畫是由某大國策劃 主旨是要讓弱勢者滅亡 強者存活下來 對未來世界才更有意義 看完影片並不恐懼 這也非無稽之談 現在我們眼見一切科技進步 其實在佛經上早已述說預言
Thumbnail
全球抗癌藥物市場不斷擴大,臺灣生醫企業投入發展精準早篩技術,透過mRNA技術的超高準確性,低風險成本的特性,以及全球獨創的智能化檢測晶片,為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變革。
Thumbnail
為了讀書會開始認真讀起買了但是放在書架上很久的中國研究相關書籍,挑上這一本就是看上大數據監控的部分。全書談的是中國的監控,而有別於單談新疆的大監控與再教育營,但實際上讀來,就是密度、強度的差異,手法類似,也恐怖莫名。 先從中共政權的槍桿子、筆桿子談起,先是集權的暴力壓迫,少數的族裔還有聲音消音在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不斷發展,預防醫學也在不斷演進和創新。未來的預防醫學將朝向個性化、信息化和社會化的方向發展,以達到更高效、更全面的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效果。
Thumbnail
2020年的美國電影,描寫監護人、醫生與安養機構的勾結,讓小病的老人被藥物控制,呈現需要監護的狀態,監護人再奪去受監護老人財產的故事。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25%),越來越老的我們能怎麼辦?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本書作者以自身參與基因檢測的過程,說明當代DNA檢測的最新應用、這些基因檢測包的準確度,並探討基因檢測在預防醫療與醫學倫理上有哪些問題,以及基因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了「親戚」的定義和暴露了個人隱私的議題。最後並有實用資料,以及詳細的世界各國基因檢測公司列表,提供有心研究或做基因檢測的讀者參考。
Thumbnail
最近有報道指出,港府聯同證監會正與內地部門商討,以釐清「國家機密」的定義和範圍,避免中國高精密事件再次發生。加強監管內地會計師是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的關鍵,並加強保證香港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透明度和準確性,維護投資者利益。
Thumbnail
香港私隱專員公公署今日4/2/2024就數碼港公司去年的資安事故發表了調查報告 報告原文: (https://www.pcpd.org.hk/english/news_events/media_statements/press_20240402.html) 事件源於數碼港向私隱專員公署通報資料外
Thumbnail
一支YouTube 影片 探討幾年前新冠病毒疫情 實實在在是一場陰謀論 主要是淘汰與存活的秘密計畫 這項計畫是由某大國策劃 主旨是要讓弱勢者滅亡 強者存活下來 對未來世界才更有意義 看完影片並不恐懼 這也非無稽之談 現在我們眼見一切科技進步 其實在佛經上早已述說預言
Thumbnail
全球抗癌藥物市場不斷擴大,臺灣生醫企業投入發展精準早篩技術,透過mRNA技術的超高準確性,低風險成本的特性,以及全球獨創的智能化檢測晶片,為癌症治療帶來革命性變革。
Thumbnail
為了讀書會開始認真讀起買了但是放在書架上很久的中國研究相關書籍,挑上這一本就是看上大數據監控的部分。全書談的是中國的監控,而有別於單談新疆的大監控與再教育營,但實際上讀來,就是密度、強度的差異,手法類似,也恐怖莫名。 先從中共政權的槍桿子、筆桿子談起,先是集權的暴力壓迫,少數的族裔還有聲音消音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