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真正的新聞記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一如標題,在今時今日的香港,關於它的定義已經變得愈來愈模糊不清。近日一口氣看完Netflix製作的日劇《新聞記者 The Journalist》,當中的情節更加令我對這個問題愈來愈沒有概念。

儘管《新聞記者》表明劇情純屬虛構,但有關注國際時事新聞的人都知道,這套著作,無論是早前的原著小說,以至後來改編的電影版本還是最新的劇集,都徹頭徹尾影射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2017年捲入大阪森友學園事件的醜聞 。如果我找回電影及小說版本亦會抽時間看。

我不會劇透,但這套著作在今時今日看卻有莫大共鳴。誠然,劇中關於日本官僚貪腐的情節,畢竟建基於真實事件,在某程度上反映日本政府背後不為外人直接知道的黑暗面 - 說穿了,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是天下烏鴉一樣黑。然而,從官僚企圖以各種手段去對外掩飾自己醜行方面的描述,卻令我在腦海中不斷浮現我們的政府每日都在做同樣的事情,甚至有過之無不及。面對自己貪腐及以權謀私的行為不斷被揭發,繼而遭到外界大肆躂伐,在內部組織網軍模式不斷篡改對自己不利的證據,在外則透過各種手段打壓批評甚至揭露真相的聲音,小至藉拉攏關係企圖抹黑眼中釘,大至意圖透過法律途徑打壓異己,這些行為在劇集情節中不就有點似曾熟悉? 近期接二連三出現有網媒相繼停止運作,都是基於《壹傳媒》及《立場新聞》成為政權重點打擊目標後出現的寒蟬效應。而我亦相信,隨著完善選舉制度後的議會正式運作,打壓異見聲音的情況只會愈來愈變本加厲……

在今時今日,像《新聞記者》中松田杏奈這種竭力捍衛真相的記者到底還剩餘多少人,我們已經不敢估計,只知道隨著陸續有網媒及非主流媒體相繼停運、《假新聞法》又不時醞釀,從事採訪及傳媒業的道路只會愈來愈進退維谷,要不依附政權只報導他們喜歡及認受的立場,要不冒著承受法律風險的代價繼續盡愈來愈舉步維艱的力量履行捍衛真相及監察社會的職責及使命。作為新聞資訊接收者,我們能夠做的只有加強自己的判讀及分析能力。

相對我們的政府邪惡不堪得罄竹難書,安倍的森友學園醜聞只是小巫見大巫。只是,後者卻因為當地仍然擁有言論及創作自由,使有關真實事件可以改編成各種創作去展露於人前;相對而言,一個國安法令我們連行駛過往一直擁有的公民權利都隨時踩中紅線,更遑論難以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捍衛真相及社會公義。

題外話:不久前我曾經被一位網友影響,對Netflix留下左膠印象,以致我一度對那裏其中一套叫《Don't Look Up》的電影留下負面評價。後來,隨著我與這位網友因其他關係決裂,我得有必要重新評估這套電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ssie K Invisible Soci的沙龍
6會員
16內容數
2022/01/02
近期,在香港的本土非主流書店愈來愈多,大家對於書店的印象,是否又是一如既往連鎖式,只有買書及打書釘? 還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性?
Thumbnail
2022/01/02
近期,在香港的本土非主流書店愈來愈多,大家對於書店的印象,是否又是一如既往連鎖式,只有買書及打書釘? 還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性?
Thumbnail
2021/10/31
到底有沒辦法透過機器學習去對資訊真偽進行辨認? 背後又是如何運作? 我在此只能以有限的認知作簡單實驗......
Thumbnail
2021/10/31
到底有沒辦法透過機器學習去對資訊真偽進行辨認? 背後又是如何運作? 我在此只能以有限的認知作簡單實驗......
Thumbnail
2021/10/26
在資訊泛濫,而且真確性愈來愈模糊的環境下,如何加強自己對資訊的判讀力,將會成為重要的命題……
Thumbnail
2021/10/26
在資訊泛濫,而且真確性愈來愈模糊的環境下,如何加強自己對資訊的判讀力,將會成為重要的命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微雷)近年,常流傳著一句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字句裡暗諷著記者沒知識或是說出、做出一些不得體的舉動。 為什麼大家會對記者如此高標準又充滿著惡意?
Thumbnail
(微雷)近年,常流傳著一句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字句裡暗諷著記者沒知識或是說出、做出一些不得體的舉動。 為什麼大家會對記者如此高標準又充滿著惡意?
Thumbnail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對於「何謂真正的新聞記者?」的定義已經變得愈來愈模糊不清。近日一口氣看完Netflix製作的日劇《新聞記者 The Journalist》,當中的情節更加令我對這個問題愈來愈沒有概念。
Thumbnail
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對於「何謂真正的新聞記者?」的定義已經變得愈來愈模糊不清。近日一口氣看完Netflix製作的日劇《新聞記者 The Journalist》,當中的情節更加令我對這個問題愈來愈沒有概念。
Thumbnail
一個不受歡迎而差點被腰斬的早晨新聞資訊節目,一個事業走下坡的新聞主播,一個充滿災難的早上,用一個喜劇的手法來討論什麼是新聞的價值,這就是一套日本的電影グッドモーニングショー(港譯《早晨! 動新聞》)。 以往,我們看過不少日本以新聞業為主題的電影和劇集,無論是ニュースの女(港譯《新聞女郎》)和《TOP
Thumbnail
一個不受歡迎而差點被腰斬的早晨新聞資訊節目,一個事業走下坡的新聞主播,一個充滿災難的早上,用一個喜劇的手法來討論什麼是新聞的價值,這就是一套日本的電影グッドモーニングショー(港譯《早晨! 動新聞》)。 以往,我們看過不少日本以新聞業為主題的電影和劇集,無論是ニュースの女(港譯《新聞女郎》)和《TOP
Thumbnail
《當《虛假的共犯》現象是現實中的照妖鏡……》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捍衛第四權的道路已經愈來愈艱澀。因為,第四權隨時因為其他因素而變質,甚至淪喪……
Thumbnail
《當《虛假的共犯》現象是現實中的照妖鏡……》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捍衛第四權的道路已經愈來愈艱澀。因為,第四權隨時因為其他因素而變質,甚至淪喪……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Thumbnail
「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我們常會聽到這句話,特別是在抨擊他人的時候,然而記者這份工作真的有這麼的不好嗎? 這部劇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在討論記者是如何不惜一切方式得到新聞來源、亂下聳動標題、抄寫論壇文章當新聞內文,只為了頭條版面、高點閱率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觀看新聞所抱持的態度為何。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隨著網路世代興起,進而改變閱聽人獲取資訊的方式,網路新聞取代實體報紙,即時快訊掩沒事實真相,而台劇《鏡子森林》正以此作為軸心之一,看似快速噬血的媒體生態圈,以「獨家內幕」、「點閱率高」、「即時快速」作為職場能力的劃分,背後也點出觀眾長期迷失於資訊的叢林之中,失去審辨的能力。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鏡子森林》不僅僅是要找回新聞從業人員的良心,也是提醒身為觀眾的我們,一個好的社會從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所有對美好的期盼,都要從自身的付出出發,要寫出好的新聞,不只需要好的記者,也需要好的觀眾。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坦白說,不只是媒體業者,我們哪個人不是讓資訊流通、經過的介質呢?如何在「鏡子」裡找到真相,是否就像在森林裡找尋一片落葉一般困難⋯⋯或著,每一片落葉都是真相?
Thumbnail
「小時候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坦白說,不只是媒體業者,我們哪個人不是讓資訊流通、經過的介質呢?如何在「鏡子」裡找到真相,是否就像在森林裡找尋一片落葉一般困難⋯⋯或著,每一片落葉都是真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