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行|德文(觀望)山

2021/04/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就算不會德文也可以從幼到老都爬的一座輕鬆郊山。

步道紀錄:

●日期:2021年3月20日
●距離:5.02公里(來回)
●時間:3時11分31秒
●落差:407公尺 (838~1245)
●上坡:455公尺
●下坡:455公尺
有佔地頗大的停車場,一次 50元。停車旁有厠所,但遇上枯水期(根本是全台灣都渴死了),所以如厠後要自己從門口提水沖。
帶著小孩登山健行,實在很難有「早到」的時候(六七點起登?算了吧)。三月的屏東,以為海拔接近一千公尺,應該會涼爽一些。但九點半抵達時,熱度依舊。
很有趣的傳說。但大武山跟德文山的高度差很多呀,所以德文山輸掉之後,高度看來被砍掉不少嘛(誤)。
在近一個月後的台南有機市集上,遇見從嘉義來的友善土地咖啡小農。因為爬了這山,開始惦記著原來日治時期,台灣即有大量種植咖啡的歷史(明明之前讀過吳明益分析鍾理和的〈笠山農場〉,主角就在美濃種咖啡樹失敗,讀過就忘了@@)。在和小農聊他們家種植咖啡的歷史過程中,他提到「德文」。
就是這個德文!回家去才發現,家中櫃子就收著德文部落產出的掛耳咖啡。這下子總算把地名跟「特產」接上線。
不過,在爬的過程中,完全沒有注意到哪裡有「百年咖啡樹」。可能因為是在獵人學校的範圍裡,不在古道的路徑上。但這個「百年咖啡樹」一說,倒是引起了我的好奇。
明治維新後,日人開始大量引進西方文化,牛排、咖啡即為飲食改變的二種(是進步跟時髦的象徵呀)。先是在日本流行起來——結果竟然意外讀到日本移民至巴西的歷史。而這些移民至巴西的日本農民,大部份在聖保羅的咖啡農場工作。引介日本農民至巴西的水野龍,獲得長達三年的無償咖啡合約。也因此他在日本大力宣傳與拓展咖啡通路(《臺灣摩登咖啡屋》,119頁。)
在日治初期,殖產局引進咖啡苗,開始在全臺試種咖啡,不過後來因為銹斑病的爆發與蔓延,臺灣種植咖啡的成果一直不好。在太平洋戰爭前夕,日本積極備戰南進,為將臺灣導入工業化,必須擴大臺灣工業與貿易範圍(白話文:賺錢),咖啡事業因為有助於國際貿易收入(內地需求也瘋狂暴升),所以總督府就越來越重視其生產與消費,(《臺灣摩登咖啡屋》,236頁),也很積極獎勵臺灣島內種植咖啡。根據《臺灣摩登咖啡屋》一書,除了官方配付的咖啡苗,另有民間經營的日の出農場(1930年代),從南美和南洋進入咖啡苗,在山底門(三地門)、德文、卓阿社、抗社等原住民部落大規模裁培咖啡(238頁)。
至於臺灣最早輸入咖啡種要進行較具規模種植的,可能落在1885年,由德記洋行經理馬歇爾輸入咖啡種子,勸誘茶商茶農改種咖啡(《臺灣摩登咖啡屋》,279頁)。但後來完全不順利,因為栽培方法太過隨性,咖啡樹死掉大半(272頁)。
不過種植咖啡的農民,當時當然喝不起象徵時髦又進步的咖啡。
可能因為是很容易親近的郊山,所以從停車場驚人的車輛就心裡暗暗嘆了一口氣。真的沒有想到那麼多人,太出乎我的意料啦。從停車場開始,是一段長長、相當無聊的產業道路。天氣又熱,幾乎沒有遮蔭,一開始士氣就好難提升。
不過,停車場很多車,上山的路程倒是沒有碰到太多人。當走到第一個叉路時,我說明左邊是捷徑(就是陡上的意思),右邊則是碎石硬土的緩坡。大多數來德文山的人(多是一家老小),都走緩坡路徑,繞比較遠一些。
捷徑雖然是陡上,但路徑樣貌卻是有趣上一千倍。小孩們一看到這種路徑,就頭也不回的就衝上去了⋯⋯⋯⋯徒留大人在後摸摸鼻子,心裡發抖也得硬著頭皮上了。
其實也沒有多陡啦⋯⋯但這種亂石路,上坡時登山杖毫無用處。因為九成的來爬山的人都沒有選擇捷徑,所以走起來挺人煙稀少的。也是不錯!而且捷徑裡的遮蔭效果更好。
在接上另一條捷徑陡上之前,小孩一路在地上找殼斗科的「帽子」,結果所有人都蹲下來在地上研究它們的身體跟帽子 XD
結果一路爬捷徑上來,一.下.子.就到了山稜線了,有種「誒我們不是才剛開始爬嗎?」就要結束的錯扼。因為走到這裡,代表三角點已經快到了⋯⋯看別人的網誌記錄,怎麼覺得好像爬得要死不活——結果實際來爬並沒有。而且,很快就爬完了,比我預計還短了兩個小時——而且還邊走邊玩邊拍照了(遠目)。
此時,也就遇上了各種人潮。下山的、大休息的、等拍照的。
山頂塞車,因為要拍照的人潮還不少。想起前一次我們兩家去爬六義山,清幽的很,沒想到德文山人聲鼎沸⋯⋯山頂無遮蔭,換句話說視野遼闊。但今日依舊霧霾深深,所以什麼都看不到,只有毫不留情的紫外線陪著你。
被留在山裡的⋯⋯小女孩。
雖然是一座有點吵的山,但還是找到很療癒的苔蘚們!小旅鼠們快來吃吧(繪本梗)。
這一篇拖了一個月後才寫,有一部份也是因為,只能記得又熱又很多人!還是冬天來比較好喔(沒有下次了)。是適合平常沒有在爬山的家庭來走走的一座山。也許也合適來個深度部落之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bun
Abun
文字轉接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