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閒聊篇-戰國革命】

2021/05/0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蘇秦張儀這兩個人,基本上是走到哪一國,哪一國就把相印奉上。
先討論一件事:其實在春秋戰國,各國的第一實權者,並非都是相國。雖然我讀得不多,也知道秦為大良造、楚為令尹。
相本身做為動詞,主察看輔佐之意。
我在懷疑的是,國君之相,很可能僅僅是類似漢代幕府參軍的職務。幕府底下第一人通常是長史,長史不會多,諸葛亮也就分個內外兩史。參軍這種輔佐就可以有很多個了。
這樣的輔佐官去授予客卿,我想是比把治理國家的權責交給客卿來得實際。
以管仲晏嬰來看相,那就是治理國家的相國無誤。但戰國初期以蘇秦張儀來看相,那根本就是外交官員吧。他們雖然會帶兵打仗,但明顯沒有軍權。更不要提什麼國家法律政策推行了。
從這邊開始延伸,基本上,戰國中期以前對於國際關係的概念是薄弱的。
事實上,整個春秋時代,中國人並沒有太多國家平行結盟的概念。國家就是天子國,大國,小國。上層可以命令下層這樣。
春秋時代的國君,費盡心思就是想要讓自己往上爬,站在上面號令天下。
清朝如果中國人沒有去接觸洋學問,也覺得理所當然要有皇帝啊。理所當然我是世界中心,怎麼會去跟其他國家結盟呢?
但外國人就會組八國聯軍。
縱橫家把垂直(縱)的從屬關係,發展成為水平(橫)的同盟關係。
對現代的我們當然是很輕易的概念轉換,但戰國時代的人就未必了。一旦發展成橫向關係,霸主就不會出現了。
國家之間會互相幫助,也會互相牽制。
儒家非常喜歡吹噓霸主的重要性,甚至把齊桓晉文列為古聖人……所以才會得到帝王家的青睞。
我們認真去看春秋史,不難發現,富國強兵的稱霸過程,對國家百姓是好事沒錯。但大會諸侯稱霸之後,就是兵禍的開端。
小型領土爭奪戰,大多都還打得很有分寸。但會盟之後的大戰,牽連範圍廣、死傷也更為慘重。
這個時候,出現一個強調富國強兵,聯盟自保,抑止霸主再現的學派,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吧?
張儀人生的最後,也曾經派出了一個從事官前往楚國,以楚國的名義去出使齊國。蘇秦除了他本人之外,也有兄弟在幹同樣的行當。
意思是這種國際型外交客卿,在當時並非蘇秦張儀的個人才幹專利。
一般我們會稱之為說客。說客也未必就是縱橫家。遊學、遊說,在那個年代相當盛行。
所謂春秋戰國,諸子百家,這時紛紛想爭取研究經費來證實自己的理論正確。而縱橫家之異於他人,就在於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國君之上。
最後我想說的是,在這個以「一直攻」來保持平衡的縱橫家,對面其實最合理應該是墨家。
我想像中的鬼谷學派,多少是根基著墨家的結構成型的。
墨家是一個很奇怪的組織。這是這次讀春秋戰國史才發現的……簡單說,以當時的概念而言,墨家是一個國家。
因為當時並沒有組織這種概念。
據傳,墨子是宋國大夫。大夫在春秋時代,本身就是小領主的機率很高。孔子不同,他老爸雖然也是大夫,但孔子是個私生子。
孔丘「少也賤」,長大也不過是當個小官員。孔子的組織,才真的是學派。透過教學建立起來的互助互惠關係。
而墨子的出身跟組織架構,都顯示出他是一個小小國,一個莊園領主,用自己的方式組織了領民。所以他的政治理念是建立在他有可控小模型的基礎上,並非空談。
他的理論不建築在辯駁上,而是講究去做,去實行。
有趣的是,由於孔老師不是領主,養不活弟子,所以他的弟子會到處去做官。墨家很可能因此受到啟發,所以採取了同樣的方式來增加影響力。
一路到了戰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四處求官,展現自己比各大國底下的小國主更棒的才能,就這麼開啟了新的時代。
是的,春秋卿大夫多半只是世襲領主,智商跟才能並不是他們擔任官職的主因。當然初期會有一些影響:誰的領地大生產多繳稅漂亮,肯定就是誰一開始擔任大官的原因。
初期能夠在治理領地上比人強的,自然有些本事。但傳了幾代,如果沒有大紛爭,就算是個笨蛋兒子也還是能繼承大官啊。
從春秋到戰國,包括戰爭型態、國家關係、國家組織,都隨著人類的思考進入了全新的局面。
最後的最後說一個笑話,我們常常說古代因為營養跟醫療水平的關係,壽命普遍不長。這件事情,透過精確記錄的國君在位與繼承時間得到印證。
但你知道嗎?根據這些混亂史料的推估。
張儀活了六十四歲。
孔子七十三歲。
墨子九十二歲。
這些人可不是整天待在家裡,而是山東湖北四川甘肅各地到處亂跑呢。
如果不考慮記錄的差錯,大概就是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0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