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蒙氏一族】

【大秦王朝-蒙氏一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古傳說,倉頡造字,蒙恬造筆。

發明毛筆的蒙恬,是秦國的大將軍。他的祖父名叫蒙驁,原本是齊國人……山東那邊。在秦昭襄王的時候,來到秦國,官拜上卿。

何以千里迢迢,橫跨神州大陸呢?

說是昭襄王開啟秦國盛世,萬鳥朝凰,這牛也吹得忒大。更何況,蒙驁並非說客辯士,也無內政長才、經世謀略。憑什麼加入泱泱大國,取得一席之地?

事實上,蒙驁應該是秦昭襄王前期到來的。當時秦國還沒有那麼惡霸。

準確的時間,怕是秦昭襄王八年。

孟嘗君入秦,為相。

蒙驁極有可能是孟嘗君的門客。並且在孟嘗君離去前,反出。

然而,蒙驁在昭襄王接下來近四十年的統治中,沒有半點表現。

沒意外的話,他當時大概是跟秦國太后派掛上了勾。也就是後來的楚派。昭襄王廢四貴,蒙驁當然就不得重用。可是,昭襄王的太子,娶的一樣是楚國王女:華陽夫人。

隨著華陽夫人的養子,子楚(異人)登基,蒙驁才華麗的在戰國舞台上現身。

如果按照上述時間計算,蒙驁這時候至少六十歲了。

六十多歲的老將非常能打,在他人生僅餘的十年光陰內,至少為秦國取下了兩郡又七十城。相當於當時一個國家的概念。(田單復國傳有說過,齊國那麼大也就七十幾座城)

秦王政七年,蒙驁過世。差不多七十多歲。

蒙驁的兒子,名叫蒙武。應該是來到秦國之後才娶妻生子的。所以蒙武大概比父親小個三十歲左右。

蒙驁過世後,秦國迎來了一連串的政治動盪,各大派系都很是被秦王政清洗了一遍。之後,秦王政起用王翦,不過或許是華陽太后不滿意,王翦又被冷凍了七年,直到華陽老夫人過世後,才重新登上沙場。

秦王政二十三年,史記在王翦傳這邊寫了,蒙恬做為李信的副將,征伐楚國。但在楚世家,則記了蒙武跟王翦滅楚。

這一年,蒙武大約五六十歲。蒙恬應該也有二三十歲。

史家對於伐楚究竟是蒙武還是蒙恬的功過,很是有一番辯證。李信年少壯勇,搭配跟他一樣壯勇的蒙恬,並無不合理處。是以兩次征楚,分別為蒙恬蒙武父子,我想是合理的。

甚至我們延伸看下去,李信後來跟王賁攻打燕、齊。而蒙恬也參加了滅齊之戰,因而拜為內史。

這裡,突然顯示出了蒙武的政治智慧: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他讓兒子親近少壯派的李信,自己卻選擇為老將王翦服務,簡直太聰明了,是吧?

不過蒙武的記錄,也僅僅就是滅楚這一樁了。同樣的,李信的記錄也在滅齊之後斷絕。而被拜為內史的蒙恬,則被轉調前往北方討伐匈奴、構築長城。

不難想像,秦始皇三十三年,李信這個人已經在秦國消失了。

至於他是病死?逃亡?隱居?就等著看《王者天下》怎麼演就好耶。

也只有李信消失,北伐的大任才有可能落到他的好基友:蒙恬頭上。畢竟李信可不是王翦蒙武那種老頭子,所以不會是老死的。

蒙恬還有一個弟弟,名叫蒙毅,是李斯之後的廷尉。蒙家的政治智慧持續發酵,兩兄弟都站在了非常得秦始皇信任的位置上。

可惜的是,蒙家沒看過宮鬥戲。

從蒙驁來到秦國,一直都是當然太子,當然繼位。蒙家的經驗中,不存在「每個公子都有翻盤的機會」這樣的概念。

這也表示出,蒙驁絕對不是呂不韋那個派系的。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

蒙毅千不該萬不該,得罪了跟胡亥公子親近的趙高。

對胡亥而言,其實除掉扶蘇就已足夠,蒙恬拿來守衛北方還是好用得很啊。但趙高說,本來始皇帝是要立您為太子,那個蒙毅說不可以……這種愚昧的人,還是殺了吧。

殺了蒙毅,才又下令連坐蒙恬。

基本上史記的記錄中,並不存在什麼蒙恬比較喜歡扶蘇這種事情。蒙氏一族的蒙驁、蒙武、蒙恬,可說是內鬥內行,外鬥也內行。

蒙毅這個沒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年輕人,終究是太衝動了……

他以為,法律是為了公平正義而服務。但從李斯開始,秦國的法律,其實就是為了嬴政一個人服務。

蒙氏一族,完美的演繹了極權獨裁者的獵犬。

與其討論他們死得有多麼冤枉,蒙恬有多麼偉大,不如記住:為極權獨裁者服務,永遠是這個下場。

隨著秦二世的上任,這種獵犬還多得是呢……


下一位,丞相李斯。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韓國公子,名非。為人口吃,善著書。 史記非常巧妙的把韓非跟老子並做一傳,為啥呢? 根據太史公考證,韓非雖然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師從大儒荀況。但韓非的根本,卻是黃老之術。 韓國在戰國時代的崛起,始於申不害變法。 在太史公的論述中,申不害就是學黃老喜刑名,合併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富國強兵之術。同時也主導了
李斯,楚國人,他絕對是秦朝建立,檯面上最重要的人物。 一個重要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一定有一些傳奇故事。比方說坐在大桑樹下說我以後要當皇帝啦,或是在河邊看魚力爭上游之類的。 李斯少年的時候在鄉裡擔任小公務員,特別喜歡觀察老鼠。
秦王政二十六年,大將王賁、李信、蒙恬合力滅齊,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 不過其實當時還沒有年號的概念,也沒有改元這種玩法,所以即使當年稱帝,也就是改成始皇帝二十六年來記事而已。 李斯等人發揮了各種國學常識,擬定了各種新的稱呼玩法。包括改稱皇帝,自稱朕。除諡法……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軍事上最大的功臣,普遍都會指向王翦。 王翦,據傳為周王室後人。以春秋戰國的姓名學來說,確實除了周王室一脈,正常人不太可能以王為姓。 王家最晚在秦武王嬴蕩問鼎中原的時候,應該就有不少人加入秦國了。
十三歲的少年嬴政,即將展開他征服全中國的人生。 屁蛋。 整個春秋戰國,二十歲之前當上國君還能掌權的人,不存在。嬴政這時候不過就是個吉祥物,象徵著權力仍在他父親:秦莊襄王的派系手上。 真正的執政者,當然是莊襄王最信任的丞相呂不韋。
睡虎地秦簡又名雲夢秦簡,1975年出土。它出土的時間,跟王蘧常先生的《秦史》完稿時間非常接近。 所以理論上,秦史裡面不會有這份雲夢秦簡的補充史料。 不過其實有部分:因為現行秦史版本,是王蘧常先生的學生弟子整理過的。裡頭提到「雲夢秦墓竹書大事記」,就載有內史「騰」的著書序。
韓國公子,名非。為人口吃,善著書。 史記非常巧妙的把韓非跟老子並做一傳,為啥呢? 根據太史公考證,韓非雖然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師從大儒荀況。但韓非的根本,卻是黃老之術。 韓國在戰國時代的崛起,始於申不害變法。 在太史公的論述中,申不害就是學黃老喜刑名,合併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富國強兵之術。同時也主導了
李斯,楚國人,他絕對是秦朝建立,檯面上最重要的人物。 一個重要的人物,年輕的時候一定有一些傳奇故事。比方說坐在大桑樹下說我以後要當皇帝啦,或是在河邊看魚力爭上游之類的。 李斯少年的時候在鄉裡擔任小公務員,特別喜歡觀察老鼠。
秦王政二十六年,大將王賁、李信、蒙恬合力滅齊,完成了天下統一的大業。 不過其實當時還沒有年號的概念,也沒有改元這種玩法,所以即使當年稱帝,也就是改成始皇帝二十六年來記事而已。 李斯等人發揮了各種國學常識,擬定了各種新的稱呼玩法。包括改稱皇帝,自稱朕。除諡法……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軍事上最大的功臣,普遍都會指向王翦。 王翦,據傳為周王室後人。以春秋戰國的姓名學來說,確實除了周王室一脈,正常人不太可能以王為姓。 王家最晚在秦武王嬴蕩問鼎中原的時候,應該就有不少人加入秦國了。
十三歲的少年嬴政,即將展開他征服全中國的人生。 屁蛋。 整個春秋戰國,二十歲之前當上國君還能掌權的人,不存在。嬴政這時候不過就是個吉祥物,象徵著權力仍在他父親:秦莊襄王的派系手上。 真正的執政者,當然是莊襄王最信任的丞相呂不韋。
睡虎地秦簡又名雲夢秦簡,1975年出土。它出土的時間,跟王蘧常先生的《秦史》完稿時間非常接近。 所以理論上,秦史裡面不會有這份雲夢秦簡的補充史料。 不過其實有部分:因為現行秦史版本,是王蘧常先生的學生弟子整理過的。裡頭提到「雲夢秦墓竹書大事記」,就載有內史「騰」的著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