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後心得:罪愛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部探討被害者的家屬如何克服痛失親人的遺憾,選擇以宗教力量原諒兇手的電影,英文的片名叫A reason to live,感覺更能詮釋劇情,雖然初次上映的時間是2011年,但現在看來還是很貼近當今的社會氛圍。
逝者以矣、來者可追,對於枉死的親人,要選擇原諒或者寬恕談何容易,有些人願意在宗教教義或自身的價值觀下,放過加害者,也放過自己,但這種宅心仁厚的寬恕是真的能讓加害者改過自新嗎?因為法律的判決,對於認錯的加害人,總以改過自新為假釋門檻,是真心懺悔或是表面工夫?除了兇手本人,無從驗證,法官的一句:「有教化的可能」,大多數判決的刑期都低到令一般人覺得心寒,惶論受害者家屬。
但正如劇中暴力犯罪組的刑警所說的:「有些殺人犯只判三四年,幸運一點的還會只判緩刑,要判死刑其實沒那麼容易。」、「90%的犯人都會被假釋,超過70%都會再犯。」另一個刑警則說:「判刑兩年半的強暴犯,因在獄中表現良好,服滿刑期一年就出獄了,在路上與受害者的媽媽相遇,反而是受害者嚇得不敢再出門。」媽媽祈求小警員告知強暴犯的住所,法律反而保護他的人權,選擇保密,加害者的人權反而更受重視,害得媽媽只好帶著惴惴不安的女兒連夜搬家。警員的結論是:「被害人要不要原諒兇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加害人不再犯罪。這個社會只有原諒並無反省,壞事才會反覆出現,不負責任的寬恕是罪過。」這一段影片我雖然頗有感觸,但總覺得中文字幕的翻譯似乎有些語焉不詳,還往回倒轉重看了幾次,才確定自己沒有誤解文意。
女主角選擇辭去工作,專職拍攝和她一樣選擇原諒的被害者家屬的記錄片,沒想到一經深入了解,反而看到更多冷酷的加害者本質,她先是選擇停機不拍攝,到後來自己也開始懷疑,尤其是在撞死未婚夫的兇手後來竟親手殺了母親,她是不是間接地促成這個悲劇?她開始立場動搖,也質問神父,但神父和修女卻仍一昩地以宗教家的角度要女主角放下,但這種深仇大恨要放下談何容易,大多是偽裝堅強的吧?刻意蓋住的傷口一個不小心,可能爛成一個不可控制的大窟窿。
論及婚嫁的未婚夫在女主角生日當天被莽撞的青少年撞死,自己的生日直接變成男友的祭日,二度的輕生都被救回,而女主角卻快速地簽下請願書,選擇原諒兇手,甚至因此引來男友姐姐的不諒解,質疑她為何她的家人都因此生活步調大亂,生命遭逄重大打擊,她卻能如此冷靜,這種腹背受敵的苦在一次拜訪男友生重病且來日無多的老父之後,女主角哭到只能蹲坐於雨中,她因哭泣而抽搐的背影和男友垂死前掙扎的肢體,一樣地令人動容。
劇中還加入了家暴議題及破碎家庭對幼兒及青少年深層的傷害,有時覺得這些有點牽強的歸因,似乎在替加害者洗脫犯罪意圖,或者為犯罪行為做合理化的解釋,但在劇終都有想盡辦法圓了回來,但我個人仍堅定地站在以牙還牙的立場,原諒是一種道德層面的態度,法律還是要先保護受害者,因為在破案率不高的刑事案件中,只要在法庭成判例,輕放或縱放都是不能接受的結果,我認為適度的嚴刑峻法在道德淪喪的今日,更能教化人心及社會,否則只會加劇加害者的人權凌駕於被害者人權的社會亂象,無法讓人心服口服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我為接下來的連載小說計劃所新創的專題,小手上路,不熟練之處請多包涵,題材均來自周遭人事物,再加上想像與自由發揮而成,寫作的時候我是作者,完成之後,讀者才是作者,可以邊看邊恣意想像,化文字為想像畫面,讓人物靈動有生命,讓我們共同完成這部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