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展覽|回憶的絲線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

2021/05/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週陽光明媚,挑了個平日早晨來到北美館看塩田千春。剛開門的美術館透著難得的靜謐,在尚未擁擠的人潮裡,還能保有自在穿梭的餘裕。
《去向何方?》
一踏入展區,首先經過的是《去向何方?》,塩田千春自述這意味著在接受過多資訊的現代社會,我們反而不知道要去向何方。不過或許因為這件作品設置在走廊通道,讓我聯想起的卻是生命中的「過渡期」—— 已經脫離上個階段、急欲向前追趕進入下個階段,此時此刻卻停滯徘徊在這裡,那種有點焦躁、有點迷惘的狀態。
可是當我再往前走幾步,看著船隻愈行愈高、甚至出現唯一一艘擁有紅色外框的小船時,忽然感到驚喜和安心。即使不確定未來將去向何方,但總會有那樣的瞬間,發現自己心中仍有些什麼是篤定的,牽引著妳無論去向哪裡。
《成為畫》
對塩田千春而言,那必定就是藝術了吧。印象深刻於她在北美館的開幕座談中,面對觀眾問及宗教觀,她像是不經意地便說出了「藝術就是我的宗教」這樣的一句話。
然而走進展間,久久駐足於她年輕時的第一件行為藝術《成為畫》,那將自己獻祭於藝術般的血紅印記與覺悟神態;以及另一件以大螢幕撥放的行為藝術錄像《浴室》,她光著身子瑟縮在狹窄浴缸裡,反覆不斷將混濁的泥水從頭往下澆灌,落魄又壯烈。看著跟著內心澎湃的當下,感受到她那句輕巧又慎重的「藝術就是我的宗教」,安靜低沉地迴盪在整個空間裡,飽含了多年來真真切切的投入與掙扎。
以身體創作,以身體感受。
從策展人片岡真實的演講、塩田千春的各個專訪、到北美館的導覽文字,我們很快就能了解塩田千春從油畫轉至行為藝術、獨自遠赴國外求學,兩度罹癌、有了女兒等等生命歷程,以及她作品中反覆出現的絲線纏繞、不存在中的存在、生死與靈魂、回憶與歸屬等主題概念。
不過我所接觸到的眾多介紹和訪談,內容頗為一致,對於作品內涵的定調也很明確,可能反而成為一種侷限。在看展過程中,也留意到因為動線的安排,參觀者大多是先閱讀說明文字、才看見作品本身,這似乎有點可惜。對我來說,塩田千春運用的具體物件與其連結的意涵十分直觀,作品傳達出的情緒也濃厚強烈,身在其中,無須言語說明就能產生直接的身體感受與共鳴,這正是她最大的魅力......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3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藝文日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863會員
61內容數
我所喜愛的,有藝術、電影和文學陪伴的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