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探索你的原生家庭(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常常聽到一種說法:「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這樣我們才能放下執著,朝向未來前進!」,基本上在許多情境下,我是非常同意這樣的態度和做法的。但是,怎麼樣能真正的「放下」,能真正的「向未來前進」,而不是看似放下其實卻是放棄放著不管,在某些時刻裡,這樣來自過去的影響力,會緊緊的束縛和限制前進的腳步。
這樣就好像是你奮力往前之際,感覺到一種舉步維艱的狀態,回頭一看,只看到過去(尤其是成年之前)的一些急著想要擺脫的不愉快經驗,卻沒有看見在這些過去的經驗中,有一條彈力繩緊緊地綑綁在你的身上。
「沒有看見」可能是因為從來沒有人告訴你要看,也可能是知道要看卻沒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方法去看。當你看見了那條彈力繩,甚至是不只一條時,可能會有個感嘆:「原來是這樣啊!」,縱使一時之間還未能解開,也會感覺到比較放鬆,或是接納自己當前的處境,再想想看可以如何往前。
當然,如果因為「看見」,又可以找到方法解開這條(或這些)彈力繩,那就會真正的放下過去,更自在、更有動能的迎向未來!更令人驚艷的是,那些彈力繩不僅僅是解下來了,更會因此成為我們面對未來挑戰、攀登高處、越過障礙的救命索!
因此,接下來的「原生家庭圖」以及之後的「家庭生活年表」,就是提供一個探索自己的方法,先找出過去的經驗,再看見那些彈力繩是如何造成今天前進的阻礙,以及看見它們早就已經是你的豐富資源了!

為何要畫「原生家庭圖」?

大部分人傾向於選擇熟悉的行為模式,而非舒適自在的應對方式,特別是在承受壓力之際。我們往往重複在原生家庭的成長過程中所熟悉的模式,即使知道這些模式是功能不良與辛苦的。但是,請不要忘記,「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過去已發生的事件,卻可以改變該事件對我們的影響。」(「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P.20,張老師文化出版)因此,畫家庭圖會讓我們過程中,開始欣賞並接納過去,從原生家庭中看見我們自己豐富的資源,並增加我們管理現在的能力。

畫「原生家庭圖」的步驟:

圖一:完成的家庭圖
先看看畫完的原生家庭圖是長什麼樣子的,如上圖圖一,之後我們再一步一步來畫。
1.拿一張白紙或空白筆記本,將其直立放置,先畫出父、母和手足的圓圈,適當的分佈在整張紙上。如圖二顯示,上方左右是父母,下方三個圓圈是手足,依出生序往下分布。一個圓圈代表一個個體,如果圓圈外面加上方格,則代表男性。請注意圓圈之間和左右都要留空,後續還要寫和畫其他的訊息。
此一家庭圖的主角是老大,在她的圓圈上用星號標示出來,代表她是這張家庭圖的作者,是用她的視角來畫出此圖,除了客觀的現實部分以外,老二妹妹、老三弟弟畫的原生家庭圖因為視角不同,可能家庭圖的樣貌會有極大的差異。
圖二
2.如果父母有其他的婚姻,例如:父親有兩任婚姻,畫法如下圖圖三。
對主角而言,媽媽是父親的第一任妻子,生下三個子女。後來離婚再娶第二任,生下一個女兒,女兒的位置比主角的弟弟還要更下方,代表她的出生時間較晚。
圖三:父有兩任婚姻
3.接下來,分別畫出父親、母親的「名字」、「出生年」、「現在年齡」(如已過世,寫出過世的年齡,並在圓圈中打X)、「職業」等四項資訊。(有時間可選擇性的加上「嗜好或興趣」、「信仰」、「省籍或出生地」、「教育程度」等訊息)
父母的結婚日期,如已分居/離婚,加上分居/離婚的日期。
再依出生序,畫出你的兄弟姊妹及自己的四項資訊(如父母個人訊息的部份)。
注意:如有夭折、流產或墮胎,也依序排入,寫出你所知道有關他們的任何事實,如:日期、名字、性別等。
圖四:填寫客觀訊息
4.接下來是開始描述你的主觀現實,請回想你「十八歲之前」的心情,並依當時你對每位家庭成員的記憶,寫出你對他們的三到五個的個性形容詞,並思考你認為這些形容詞是正向還是負向的,用+-符號標示在該形容詞的前面。
圖五:填入個性形容詞
5.先找出你在「十八歲之前」,家裏發生重大歧異,或在重大壓力下的時期或特別事件,畫出在此時刻下家庭成員間的關係線,如果某兩人之間,有不只一種明顯的關係,則同時加上第二種關係線,如圖七。關係線分成下列四種:
圖六:四條關係線


細實線:代表普通的、接納的、少衝突的、正向的關係。
粗實線:代表糾纏不清、很黏的關係。
曲折線:代表風暴的、騷動的、憎恨的關係。
虛線:有距離的、負向的、冷淡的關係。
圖七:加上每兩位家人間的關係線
6.同樣的,在「十八歲之前」家裏發生的重大歧異或重大壓力下的特別事件,寫出每一位家庭成員的「應對姿態」。如果某位成員不只一種應對姿態,可以加上第二種。
如果用更細緻的描述,就像圖八,每兩位家人之間相對應的溝通姿態,寫在他們的關係線上靠近自己的地方,比如:父親李治國和主角李憶婷之間,父親是指責、主角是討好。
7.畫完之後,請停下來,感受一下自己此刻的心情,如果這個家庭的故事可以出一本書或是拍成一部電影,請問你會如何為這個家庭故事命名,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可使用形容詞或是隱喻,將它寫在整個家庭圖的正上方,像這位主角的命名是「孤軍奮戰」。
圖八:完成的家庭圖
8.以上是你的「原生家庭圖」,如果你有興趣和時間,可以再畫出父親、母親的「原生家庭圖」以及你成年後建立的「現在」的家庭圖,這樣就會有四張家庭圖了。
請注意: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資訊,當你無法詢問親人,或是以其他方式取得實際的情況時,你可以「猜測」與「想像」,看看最可能的情況是什麼,比如:你不知道父母結婚的日期,你就想像一下,可能會是哪一年。薩提爾女士認為這樣的「猜測」與「想像」是很有意義的
9.如果有機會的話,請找到另一位或幾位朋友、手足,個別或一起畫,然後聚在一起相互分享與討論,透過這樣的分享和好奇,會讓我們更加明白過去原生家庭的經驗和故事,是如何和當前的成年狀態聯繫起來的。下一篇就會提供一些參考的問題,可以自己獨自思索或是透過分享來探索原生家庭的經驗。
avatar-img
640會員
39內容數
分享我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經驗,讓更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藉此經驗有更加清晰、深入的學習歷程,以及學到重要的成長方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天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畫原生三角圖與現在關係圖的過程中,會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和伴侶、孩子,甚至是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型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改變,可以重新學習,讓我們創造與發展和過去不同的關係,走向自己的幸福之路。
「幼年的自己」的概念來自於薩提爾模式家庭重塑的歷程,18歲之前的情緒或情感經驗需要被接納、認可、滋養,用現在成年的自己的能力與力量,為自己負起責任,讓幼年被凍結的經驗(包括長期重覆的感受、頑強的信念、未滿足期待)予以轉化,讓它重新流動、成長,直到長大成人和成年的自己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用一個隱喻性的說法,我們可以用「現在有力量的自己」去照顧「幼年的自己」,成為自己內在更理想的父母。或是,換一個說法,為當年的父母完成他們沒有機會完成的任務,好好的滋養「幼年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為滋養與照顧自己負起責任,這些幼年的情緒經驗將有機會被整合,成為現在更完整的自己。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如果你回過頭來看見自己身上的求生存姿態,可以看重它所隱含的資源,認可自己身上擁有「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的四種能量,因而對自己有更多的尊重與看重,那就是我寫下這些篇幅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了。
從畫原生三角圖與現在關係圖的過程中,會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和伴侶、孩子,甚至是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型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改變,可以重新學習,讓我們創造與發展和過去不同的關係,走向自己的幸福之路。
「幼年的自己」的概念來自於薩提爾模式家庭重塑的歷程,18歲之前的情緒或情感經驗需要被接納、認可、滋養,用現在成年的自己的能力與力量,為自己負起責任,讓幼年被凍結的經驗(包括長期重覆的感受、頑強的信念、未滿足期待)予以轉化,讓它重新流動、成長,直到長大成人和成年的自己整合起來,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用一個隱喻性的說法,我們可以用「現在有力量的自己」去照顧「幼年的自己」,成為自己內在更理想的父母。或是,換一個說法,為當年的父母完成他們沒有機會完成的任務,好好的滋養「幼年的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可以為滋養與照顧自己負起責任,這些幼年的情緒經驗將有機會被整合,成為現在更完整的自己。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如果你回過頭來看見自己身上的求生存姿態,可以看重它所隱含的資源,認可自己身上擁有「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的四種能量,因而對自己有更多的尊重與看重,那就是我寫下這些篇幅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你的職涯諮詢夥伴。 在今天,我們將探討一個非常有趣且極其重要的問題 - '我們是否只能依照父母的藍圖前進呢'?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個基本的事實,即我們的父母和家長因為愛我們,才會為我們做人生規劃。他們花了很多心血建構出我們的未來,希望我們能走的順風順水,不必面對他們曾經遭遇過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我的原生家庭是屬於能量比較沉重的那一種,我感覺此生應該有一部份的任務是要療癒家族所攜帶的沉重能量,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業力關係感覺已經差不多了結了,目前的階段需要我協助的主要是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次的春節假期引爆了一個存在很久一直被刻意忽視的課題......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為什麼你能勝過? 因為你不想被自己無法預測的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我自己是受原生家庭影響很大的人,如果沒探究根源無法改變我的心理情況。 「沒有過去的你,就沒有現在的你」這是我的想法,詳情可回顧前面「回憶的意義」一文。而原生家庭也是過去的一部分,也是根源之一,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你的職涯諮詢夥伴。 在今天,我們將探討一個非常有趣且極其重要的問題 - '我們是否只能依照父母的藍圖前進呢'?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個基本的事實,即我們的父母和家長因為愛我們,才會為我們做人生規劃。他們花了很多心血建構出我們的未來,希望我們能走的順風順水,不必面對他們曾經遭遇過的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我的原生家庭是屬於能量比較沉重的那一種,我感覺此生應該有一部份的任務是要療癒家族所攜帶的沉重能量,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業力關係感覺已經差不多了結了,目前的階段需要我協助的主要是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次的春節假期引爆了一個存在很久一直被刻意忽視的課題......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為什麼你能勝過? 因為你不想被自己無法預測的痛苦,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