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排組01:為什麼我們要閱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Photo by L'odyssée Belle on Unsplash
第一篇閱讀排組。就從「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開始談起吧!也歡迎閱讀過後的你,不吝留言哦。^_^

Mortimer J. Adler,《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本書首次出版於1940年,主要作者Adler本身是一位知名的學者與教育家,同時也是某一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Adler從小就是個嗜讀者(五歲就開始讀柏拉圖的著作),閱讀可說是他一生的精神食糧。有趣的是,因為拒上體育課而沒拿到學士文憑的他,最後靠著扎實的自學功夫在原校任教,最後還拿到了博士學位。
Adler書寫《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動機在再版〈自序〉裡說得很清楚,他觀察到這本書自出版後三十年來,雖然在「閱讀」的許多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識字的人變多了、出版品的種類也變得多元),但是有些根本性的問題仍舊沒有改變。
例如美國當時最大的閱讀問題在於,閱讀方法太強調速讀、速效;教育體系雖然開始重視閱讀技巧與閱讀理解的重要性,但是「指導閱讀的層次」卻仍然停留在基本的水準上;此外,學校教育缺乏指導學生不同閱讀技巧的正式訓練(包含課程與指導者),Adler甚至引James Mursell教授發表的文章指出:這是學校教育的失敗,使得一個人「就算進了大學,他的閱讀能力仍舊停留在小學六年級的程度」
因此,Adler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首章就表明: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書的人。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這本書實在該成為每個愛書人必須精讀的好書!在此無法做太詳盡的全書介紹,希望愛書的您能買或借來閱讀。在此只能引出幾個書中重要觀念做分享:

閱讀愈主動,效果愈好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Adler認為,現代的媒體傳達太過氾濫的二手資訊,讓受眾習慣於被動接收而不用主動思考,甚至是「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現得宜」。這種被動的閱讀往往帶來無效的閱讀。Adler期許讀者,必須為了增進理解力而主動閱讀,但首先要先慎選閱讀材料,其次必須自我提升閱讀能力。他說:
「在什麼樣的狀況下,我們會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有兩種狀況:
第一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對一本書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竿」,寫書時一定要用可讀的形式來傳達他有、而讀者無的洞見。
其次,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雖然不能說全盤了解,但總是要達到與作者相當的程度。一旦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溝通。」
Adler的意思很明白。身為讀者,請慎選書籍;想要讀懂一本好書,同時也請增進自己。我們把Adler這個觀點換個角度想,身為作者,現在出版的管道很多,想要出書變得容易,但要寫出一本真正能影響人、感動人的書,更需要自我提升、不斷充實。

閱讀的目標,決定閱讀的方式

一般人閱讀常帶有各自不同的目的,有些讀者純粹為了休閒而讀,有些則會使用工具書來解決問題。Adler認為,閱讀目標的不同,會決定讀者用什麼方式閱讀,同時會影響你在認知上的涉入程度與投入多少理解能力。因此,閱讀會有層次之分,可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其中,「主題閱讀」,是指帶著問題意識進行閱讀,就像我們做一個研究會帶著問題意識去深入鑽研。這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是認知上的涉入程度最高、投入多大理解能力的閱讀,同時也是最不輕鬆的閱讀。
看到「高層次」一詞,讀者可千萬別誤會,以為這意思是指高層次的閱讀就比較「上流」嗎?並不是的。事實上,層次沒有好壞,只有難度的問題。換言之,你想讀什麼都可以,但怎麼讀,讀到了什麼,會因人而異。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閱讀、提升閱讀理解力的原因。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甚至花了一章的篇幅談論如何閱讀不同類型的讀物,包括:想像文學、故事書、戲劇、詩歌、歷史、科學、哲學、社會科學類讀物。我也特別推薦平時有書寫書評習慣的讀者,不妨閱讀〈公正的評斷一本書〉一篇,下面這段文字格外發人深省!
「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或許你不這麼認為,因為作者一路說個不停,你卻無話可說。如果你這麼想,你就是並不了解作為一個讀者的義務:你也並沒有掌握住自己的機會!」

錢穆,《學籥》

搜自網路圖片
提到讀書之道,不能不提到錢穆先生的《學籥》。
錢穆先生撰寫本書的動機在於:「每一時代的學者,必有許多對後學指示讀書門徑和指導讀書方法的話。循此推尋,不僅使我們可以知道許多學術上的門徑和方法,而且各時代學術的精神、路向和風氣之不同,亦可藉此窺見。」
讀者千萬別看到「學術」就倒彈哦。書中介紹多位歷史上重要儒者其學其問之道,不僅篇篇讀來有意思,細讀後、古今對照下更是發人深省。其中,我對錢穆先生寫朱子的讀書法特別喜愛。
如果我們上搜尋引擎打上「朱子讀書法」五個字,會發現直到今天,這套有系統的讀書之道仍被許多人奉為讀書的借鏡。
宋明理學家主張博文、格物窮理,當然也教人讀書,然而正如錢穆先生在《朱子學提綱》中提到:「但在理學家中,正式明白主張教人讀書,卻只有朱子一人。」因此後人將朱子談論讀書之道,匯集成《朱子讀書法》,坊間也有多本談論朱子讀書法的書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閱讀。
回到《學籥》一書,書中提及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朱子讀書法」如下:

讀書是涵養,是實踐

朱子認為讀書,是一種心地工夫。換言之,「讀書」即是一種涵養,也是一種實踐,是修養心性的最高境界。所以人不能不讀書,因為那就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
朱子重視讀書的態度。什麼態度?就是要「虛心以求其義,不要執己見」。他說:
「看書不可將己見硬參入去,隨他本文正意看,依本子識得文義分明。……讀書若有所見,未必便是,不可便執著。且放一邊,且更讀,以來新見。如去了蝕水,然後清者出。」
換言之,當我們看書時,一本書就彷彿為我們開啟了一位作者的生命視窗,讀者必須透過精讀以「通作者之意」,才能算是真正地理解。如果局限於有限的視角與經驗而略讀一二,是很難深入理解,更難以獲得領會。所以朱子要我們讀書時一定要虛心、要專意地讀。

讀書要深入,要熟讀

朱子舉出當時讀書人的幾種不良習性:
「近來學者,有一種則捨去冊子,卻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見道理。又一種則一向泛濫,不知歸著處。此皆非知學者。須要熟看熟思,久久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而所謂統要者自在其中。」
時至今日,朱子說的這兩種人,我們是否並不陌生呢?
朱子還認為讀書人應該遵守三個讀書綱領:
「看文字,少看熟讀,一也。不要鑽研立說,但要反覆體驗,二也。埋頭理會,不要求效,三也。」
尤其一本好書更需要熟讀、熟思。
「讀書,須是看著他縫罅處,方尋得道理透徹。若不見得縫罅,無由入得。看見縫罅時,脈絡自開。」

讀書不在做業績,忌躁急

許多人會記錄一年的閱讀量,甚至以一年超過百本為目標。但閱讀朱子讀書法後,會發現書中最常出現的幾個字就是「讀書不可貪多」,否則只求讀書量,卻不求讀書質,那麼「今之學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朱子說:
「讀書,只恁逐段仔細看,積累去,則一生讀多少書!若務貪多,則反不曾讀得。」
「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尤其以下這幾句我極為讚賞:
「學者所患,在於輕浮。不沉著痛快。」
「讀書寧詳毋略,寧下毋高,寧拙毋巧,寧近毋遠。」
「切不可容易躁急,厭常喜新,專揀一等難理會無形影底言語,暗中想像,杜撰穿鑿,枉用心神,空費目力。」

善用比喻論讀書

讀過朱子的讀書法後,深深覺得朱子實在是個很活潑的人兒(笑~),因為他極會善用比喻來說一件事。請看看下面幾則對閱讀者態度的比喻,便可知一二:
「看文字如捉賊,須知道盜發處,自一文以上贓罪情節,都要勘出。若只描摸箇大綱,縱使知道此人是賊,卻不知何處做賊。」
「看文字,須是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陣;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是不恕他,方得。」
「看文字,正如酷吏之用法深刻,都沒人情,直要做到底。若只恁地等閑看過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曉處,須下死工夫,直要見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看文字,須大段著精彩看。聳起精神,樹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後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卻;看注時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須這一段透了,方看後板。」

總結

這次介紹的兩本書雖是一中一西,但都在提醒愛書人:
  1.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修養之道;閱讀是一種可以進步的能力,需要不斷努力的自我提升。
  2. 閱讀不求速效,不是為了達到表面效果而讀;閱讀者要虛心,不自以為是。
  3. 不要只跟著排行榜讀新書,要找到對自己來說值得珍藏的好書,然後反覆的、持續的深度閱讀。
謝謝你耐心閱讀這篇長文,也希望你喜歡閱讀排組這個專題。歡迎追蹤誰說編輯不讀書,讓我們一同優游在書香世界中!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份方法來自於 Mortimer J. Adler 和 Charles Van Doren 所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介紹了3種不同層次的閱讀方式,幫助讀者根據需求,從書中獲取最佳的理解和價值。 ▌1. 檢視式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快速瀏覽、挑重點,確認是否值
Thumbnail
一本為「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的書。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如何閱讀一本書》主要告訴讀者如何正確、有效、高回報地閱讀一本書,並解鎖閱讀指南,作者將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並提供相應的指導方法。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份方法來自於 Mortimer J. Adler 和 Charles Van Doren 所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介紹了3種不同層次的閱讀方式,幫助讀者根據需求,從書中獲取最佳的理解和價值。 ▌1. 檢視式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快速瀏覽、挑重點,確認是否值
Thumbnail
一本為「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的書。
Thumbnail
檢視閱讀的目的 讓讀者有能力判斷這本書的整體 判斷是否值得深讀,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檢視略讀的步驟 閱讀書名頁或序 釐清本書類別 了解作者動機 閱讀目錄 了解本書架構 檢閱索引 依靠常識找出重點詞彙 閱讀出版者的介紹 通常作者會在此摘要書的內容 判斷是否想更仔細讀這本書 在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Thumbnail
​​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所謂的讀書家是指主要從印刷字獲得資訊和知識的人。」 如果依據這個定義,我應該也是一位讀書家。​​ 讀書家會有什麼特質呢?我想第一個應該是要喜歡閱讀吧。再來,因為閱讀會積累了很多想法,有時候又會由一個想法跳躍去另一個想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信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知識和智慧。閱讀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思考速度決定了閱讀速度。有效的閱讀是帶著問題去思考,閱讀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們的思維和行動。說書或書評不能取代我們自己的閱讀,應該將說書或書評當作選書的工具。
Thumbnail
剛看到《我們為什麼要閱讀》時,以為又是一本市面上常見的「閱讀法」工具書,沒想到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覺得它更像是從「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個問題為核心的思考隨筆集。讀的時候,除了會不時點頭覺得「說得真對」外,也常會有「咦,原來可以這樣思考啊,真有意思」的感受。相當驚喜的一本書!
Thumbnail
《如何閱讀一本書》主要告訴讀者如何正確、有效、高回報地閱讀一本書,並解鎖閱讀指南,作者將閱讀分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並提供相應的指導方法。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