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麼閱讀的?
很多人常常問我到底是怎麼閱讀的,但通常我都不會給予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每個提問的人所處的閱讀狀態是大不相同的。有些是被迫閱讀,有些是找不到閱讀動機,有些更是難以培養閱讀習慣。不過,如果我要推薦一本有關如何閱讀的書,我首推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與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所寫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這書名就是如此樸實無華。內容雖稍嫌古板,但層次分明、架構清晰,絕對會讓你對「閱讀」有新的看法,並找到屬於你的閱讀模型。我們這次就來看看這本暢銷80年的「老書」如何幫助我們讀得更好吧!
由於本書的資訊量龐大,值得大家細細品味。以下我會針對三個我認為相當受用的觀點,讓大家分別了解閱讀的目標、閱讀的層次與閱讀的提問。(但我先聲明,如果你沒有閱讀習慣的話,請先不要讀這本書。因為你會很難將你的閱讀經驗與書中的文字進行對話。)
獲得資訊或增進理解?
在你翻開一本書前,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你為什麼要讀這本書?作者指出,閱讀的目標分為兩種,分別是「獲得資訊」與「增進理解」。前者讓我們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後者則讓我們思考「為什麼這件事情會發生?它是如何發生的?」要成為一個主動的閱讀者,我們必須學習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例如,我們可以讀到有關「烏俄戰爭」的各種資訊(傷亡數、佔領地區、難民的移動、經濟的衰退),但如果要增進對這場戰爭的理解,就必須去探討這場戰爭為什麼會發生,發生後對世界的政經局勢造成怎樣的影響,而我們又能從這場戰爭學習到有關國家、民族或人性的什麼事情。
然而,為了要增進理解,作者的程度以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竿」,我們才有得學習。否則,盡是讀一些自己本來就知道的東西,無法為我們帶來思想上的啟發。因此,若我們的閱讀是主動的,我們就要努力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內」(頁19)。
大家很容易因為讀不懂書中的一段話,就會覺得自己「程度不夠好」,因而感到氣餒。但是,「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懷疑是智慧的開始……如果對於一篇文章你連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那麼你就不可能期望一本書給你一些原本就沒有的視野。」(頁131)所以,閱讀的時候卡住反而是好事,因為這樣才能讓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好持續增進自己的理解力。如果你連自己「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那你肯定會覺得在浪費時間。
不過,凡事都不要「越級打怪」。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閱讀能力,才不會一下子就挑戰過難的書籍而受挫。這就來到了第二個重點:閱讀的四個層次。
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作者指出,閱讀總共有分四個層次,由淺至深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唯有我們能掌握好每個層次的精髓,我們才能說真正讀懂一本書。
基礎閱讀,指的是你能夠很流暢地讀完一個句子,不會因句中每個字詞的定義而苦惱不已。這仰賴平常累積字彙、熟悉文法的練習,讓你能了解「這句話在說什麼」。如果你讀到這篇文章至今都沒有讓你很困惑的詞彙,那代表你的基礎閱讀是沒問題的。
檢視閱讀:掃描一本書
當熟練基礎閱讀後,下一個層次便是檢視閱讀,它能讓你在短時間內了解「這本書大概在說什麼」。很多時候,你其實沒辦法知道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你讀下去,這時檢視閱讀就能派上用場了。第一個步驟是「有系統的略讀」。首先,打開目次頁,了解一下這本書談了什麼樣的主題。接著,閱讀作者寫的「前言」(或序),為了解作者在本書想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或是他以什麼樣的觀點寫作。最後,直接看結論,通常作者會再次整理本書的精華。如果結論讓你耳目一新的話,代表你想要了解作者到底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的,也意味著這本書值得你去閱讀。
第二個步驟是「粗淺的閱讀」,指的是從頭到尾快速地翻完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它能讓你先掌握整體的梗概,而不拘泥於細節。儘管你只有吸收到50%或更少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能帶著第一次的理解力,在第二次閱讀時讀得更好、更知道你該讀什麼。
簡言之,檢視閱讀讓你透過一張「模糊的地圖」繼續旅行,以防你迷失在書本中的偌大森林裡;你也能知道這本書的難度適不適合現在的你閱讀。
分析閱讀:透視一本書
若檢視閱讀是「掃描」一本書,那分析閱讀就是「透視」一本書。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是描述一本書的整體內容。你可以先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並將它們按照順序排成你可以理解的綱要。排完後,再用簡短的文字說明每個綱要的內容。你可以怎麼練習呢?作者建議,「你必須要能用幾句話,告訴你自己,或別人,這整本書在說的是什麼。(如果你要說的話太多,表示你還沒有將整體的內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樣的內容。)不要滿足於『感覺上的整體』,自己卻說不出口。」(頁84)如果你可以流暢地解說而不會「心虛」,就代表你已經掌握了這本書的整體了。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是找出這本書「究竟在說什麼」。我們要找到書中的關鍵字、關鍵句,找出作者想要傳達的主旨。通常這些關鍵句就是我們需要花一點時間來理解的句子,其中又包含作者的判斷與主張。但你要怎麼知道你懂這句主旨呢?你要用自己的話來說說看、舉例看看。如果你只是重複作者的話,很會畫關鍵句,那你便犯了「口語主義」(verbalism)的毛病。儘管你使用看起來很厲害的文字,但你並沒有體會其中的思想精義,你只是在玩弄文字。例如,你讀到一個句子說「精神疾病不是先天的生理問題,而是社會的文化建構。」你覺得這句話很酷,好像可以回應精神疾病的污名問題。但是,到底什麼是「社會的文化建構」?你說不清楚,也沒辦法舉例。這就是口語主義。你只是覆誦,但沒有理解,更無法應用。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是評論一本書。因為主動的閱讀帶來深入的「對話」,你必須要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才有辦法深入理解一本書。你藉由贊同或反駁作者提出的論點,將他的思想精華納入你的知識體系中。但是,唯有你在掌握一本書的整體、細節後,你才有資格說這本書寫得好或不好。否則,就會變成「意見表達」,而無法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尋求知識,勢必會改變自己的觀點,唯有我們放下既有的堅持與作者對話,才有辦法真正進行真正的學習。
不過,不是每一本書都值得你進行分析閱讀,通常是那些經典書或對你而言很重要的書才值得這樣做。
主題閱讀:開始做研究!
最後,我們來到主題閱讀。這是閱讀的最高層次,即建立自己的知識地圖,針對某一主題進行系統性的綜覽與整合。舉例而言,你想探討的主題是「言論自由的限制」。首先,你要開始找跟言論自由有關的書單,並藉由檢視閱讀的技巧排除用不上的書,精選用得上的書。接著,將你關心的主題放在心中,「有目標地」去找到相關的章節,並找出該書對這個主題的看法,從正反的觀點界定相關的議題。例如,有些作者認為言論自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但另些作者認為仇恨言論並不屬於言論自由。最後,針對「仇恨言論是否屬於言論自由」此議題進行分析討論。
進行主題閱讀時,要記得是書在服務你,而不是你在服務書。無須細究書的細部內容,而是要思考書跟你的主題有什麼可以對話的地方。
主題閱讀是為了觸類旁通,讓你能「多面向」地探討一個主題。用比較易懂的話來說,你已經在「做研究」了。理論上,研究生應具備主題閱讀的能力。如果發現自己沒辦法進入主題閱讀的狀態,這代表你可能要先從前面的層次開始練起:練習讀懂一本書、練習掃描一本書、練習流暢地讀完一句話。
閱讀的四個提問
另一個我覺得很受用的技巧,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建議我們可以隨時帶著四個問題去閱讀一本書。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練習有意識地問這四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成為一個主動的閱讀者,讓我們持續在摘要、分析、評論與反思的循環中享受一本書的精華。說到底,自問自答,始終是內化知識最有效的方法。
針對這四個問題,寫下你的心得,或是用你的話跟你的朋友分享,就是最好的練習了。我認為閱讀、書寫與講述是環環相扣的。當我們解釋不順時,就代表自己理解還不夠到位,如此也才能意識到自己需要「增進理解」的地方。
結語:不要期待「一次就懂」
說了這麼多,有沒有覺得要讀懂一本書真的很不簡單呢?沒錯,如果它是一本值得你好好閱讀的書,就不要期待你「一次就懂」。如果你一次就懂,那這本書就沒有什麼值得你繼續探索下去的地方了。事實上,任何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書,都不會讓你在第一次讀就懂,而是能讓你每一次閱讀時找到新的寶藏,並產生更多的困惑,以及再次追尋知識的動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這樣的經典。無論你喜歡什麼類型的書,或是你的閱讀層次到哪邊,你都能在本書找到實用的閱讀技巧,並開始建立自己的閱讀模型。
「心智就跟肌肉一樣,如果不常運用就會萎縮。」(頁340)
拿起你長滿灰塵的書,開始閱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