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閱讀:故事的解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作者: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
譯者: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4/07/29
語言:繁體中文
  對於有在進行故事創作的人,應該極大多數都有聽過這本書吧;有點像是朝聖的感覺,我也買來讀了。讀起來我覺得蠻硬的,因為「編劇需要經由專門學科的訓練」,作者是本著這樣的前提寫出本書的,因此裡面充斥許多理論,也列舉了上百個應該是很經典的電影做為案例;很可惜的是,這麼多案例當中,寡聞的我一部也沒看過,對,一部也沒(挺)。
  不過我覺得這不太影響閱讀(當然有看過的話還是最好),畢竟當中有不少理論,是身為一個創作者長期寫作以來就下意識會知道的,所以當其化為文字,對我來說反而比較像是將既有知識整理歸納一樣。不過也還是有很多新的見解。以下簡單記錄我覺得比較有趣、或是最重要的部分:
三幕劇
  在坊間很多編劇教學中,很常提及「三幕劇」這個名詞,可是三幕劇為什麼會是三幕劇呢?每次我總會浮現這樣的疑問,直到在這本書裡,我終於找到了解答。三幕其實只是指「要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所需要的最小單位」,因此故事可以是三幕、四幕、五幕……而這個名詞就只是取它的最小單位來概稱而已。
設定的意義
  其實我本來不是很懂為什麼小說會需要非常詳盡的設定,特別是當我看到某些創作者會把設定寫到鉅細靡遺、甚至是在故事開始之前就忍不住先把設定全丟上來了的這種情況。我覺得設定是一種輔助,只要前後不矛盾,就算是當劇情需要時再做考量也沒關係,而劇情不需要的就不用多費心思。
  而《故事的解剖》裡,作者講到設定為的是「提供角色在大環境裡的互動方式與舞台」,這點有點刷新了我的認知;也就是說當寫作者遇到靈感瓶頸、不知道角色的下一步該怎麼著手時,事前所做的設定會是很好的發想點。
  不過在故事開始前就都將設定給丟上來,這種做法依然是錯誤的,無庸置疑。
故事前提與主導意念
  故事前提意指「如果……會發生什麼?」類似這樣的開放式問題,主導意念則說明了故事的核心價值與信念,並決定故事最後的走向。如果多少有跟出版業界的人接觸過的話,也許會明白能夠簡單說明這兩者會有多麼重要,也就是:「你的故事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說到這裡,作者主張一個好的故事應該是不可逆的,意即在故事結束時,主角已無法再回到故事剛開始時的狀態(例如平凡的主角再度過回平凡的生活,這樣是不行的)。主角應該在故事中有所改變——這個改變很常會被稱為「成長」,可是我認為「成長」通常是連結正向意義,然而依據主導意念不同,主角也有可能會往負面的方向改變,所以我認為不應該將這樣的改變通稱為「成長」,才是比較不會誤導人的說法。以我最近所接觸的例子來說,《魔戒》裡的佛羅多為什麼在故事結束後沒有繼續待在夏爾,正是因為這遵守了這一點的關係。
角色與劇情
  簡單來說,無論是角色還是劇情,為了讓它們從故事的起始狀態走到結束,中間需要安排足夠的波折:角色越是期望什麼、就要讓他越落空;故事看起來走得很順、就要再衍伸出一個新的意外。
  所謂的「幕」,也就是這些落差與衝突對角色狀態上所造成的改變:從正向到負向、或者從負向到正向;這樣的轉變會形成「一幕」,且依照三幕劇的定義,至少需要經過三幕的三次轉變,一個故事看起來才會足夠完整。
  此外,每一幕落差的強度都必須一次勝於一次,最大的那次會成為故事的最高潮,然後迎來結局。
  波折為觀眾帶來落差感,落差越是顯著,就越能讓觀眾感到戲劇化。因此在設計故事時,為了強化主導意念的說服力,創作者需要設計一個足夠強烈的負面力量去與主導意念抗衡——「即使與主導意念對抗的負面力量是如此強大,主導意念在最後依然還是勝出了」,藉由這樣的方式去說服讀者(觀眾)。至於如何設計出一個足夠強烈的負面力量,作者在書中也歸納出了一套邏輯。
  以上大概就是我所能簡述的皮毛,不過《故事的解剖》所講的內容其實還有非常多、且紮實(包含觸發事件與支線的安排等等),需要一些時間慢慢消化,對於有在寫作的人來說是一本蠻值得一讀的教材,很適合在遇到瓶頸時拿起來查考自己是否在哪裡想得不夠通徹。
  不過說實在的,先不論創作類型是否與作者所教授的方向相符,真正在寫作時,要能夠符合當中每一點的理論其實非常困難。但我想它將會在我的書架上佔據好長一段時間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會員
144內容數
記錄我的閱讀書籍,也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光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就像是一名很會講故事的歷史老師,能夠把歷史講得很有脈絡性;出社會之後能夠像是這樣重溫歷史課的感覺,機會已經很少了。只是也因為內容多少比較硬,讀起來還是有點吃力。
許多篇章都可以看見後來《蟲師》的影子,也收錄了平行世界裡的《蟲師》的前作,看得我非常感動。
學習每一種知識與技能所使用的方法,都會根據該學習標的而不太一樣,因此超速學習只是一種精神,作者只是盡量將學習各種事物時所常用到的方法與精神整理出來而已。
作者過去從事編輯工作,後來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離職,之後以獨自接案的文字工作者為業。書本內容針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意義等等議題進行探討與反思。
「這本我買的是電子書,因為要在書架上放有男性寫真照的書籍實在是有違我的美學。」這種話要是被ROLAND本人聽到的話,他會怎麼想呢www
書封很鬧,可是內容很有趣!很適合推薦給對藝術史有興趣的人、或者是想要靠創作賺錢的創作者、以及想去義大利旅遊的人(最近應該是沒有這種人啦)。
作者就像是一名很會講故事的歷史老師,能夠把歷史講得很有脈絡性;出社會之後能夠像是這樣重溫歷史課的感覺,機會已經很少了。只是也因為內容多少比較硬,讀起來還是有點吃力。
許多篇章都可以看見後來《蟲師》的影子,也收錄了平行世界裡的《蟲師》的前作,看得我非常感動。
學習每一種知識與技能所使用的方法,都會根據該學習標的而不太一樣,因此超速學習只是一種精神,作者只是盡量將學習各種事物時所常用到的方法與精神整理出來而已。
作者過去從事編輯工作,後來因為身體狀況不佳而離職,之後以獨自接案的文字工作者為業。書本內容針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意義等等議題進行探討與反思。
「這本我買的是電子書,因為要在書架上放有男性寫真照的書籍實在是有違我的美學。」這種話要是被ROLAND本人聽到的話,他會怎麼想呢www
書封很鬧,可是內容很有趣!很適合推薦給對藝術史有興趣的人、或者是想要靠創作賺錢的創作者、以及想去義大利旅遊的人(最近應該是沒有這種人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坊間有很多編劇書,也有很多解釋故事架構的課程跟講座。這些東西的存在無不是希望創作經驗還不多的新朋友可以少走一些彎路,較快的寫出一個符合規範的故事。但是這樣的限制,對架構的要求(比如說三幕劇),真的是正確的,只有符合了編劇書上結構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以主角的「求不得」為起點來構建完整的故事,提供一套思考公式,幫助作者整理思路。文章強調,除了主角的獨立能力,必須加入外在的阻礙和背景設定,以增強故事的衝突與吸引力。作者還建議透過人物小傳來構建主角的動機與背景,使讀者能夠更深入理解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最終有效地展現想要達成的目標。
Thumbnail
一般談到戲劇結構,都會提到悉德菲爾德的三幕式,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亞里斯多德在《詩學》所提出的:每個故事都要有開始、中間跟結尾 關於三幕式的說法很多,有「開始>中場>結尾」、「觸發>衝突>解決」、「布局>衝突>收尾」...看起來好像很亂很雜,但實際上只是名詞不同而已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嗨!我們前面講了那麼多跟劇情沒有直接關聯的東西,現在總算要邁入「故事主體」了!   先來解釋一下「劇情」、「情節」兩者的解釋差異。(一般可以不用想這麼多)   「劇情」,說白了,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算是母體,一個「整體」,而且是有變化的(要說成是主線也可以),一部作品的劇情不見得只有一個
上一篇淺談「角色」,這邊就將「劇情」補齊。   劇情可簡單分為「完整劇情」、「無實際劇情」。
Thumbnail
故事的發想和建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在正確的路徑上思考是很重要的。本文將重點著重在建立正確觀念,對於時間時態、主角的追求和意外的處理進行探討和分析。
創作故事的起點相對容易,一個職業一段冒險一個過場一個結局,甚或看完某個故事後深受感動都有可能是一則故事的起點. 但是如何串在一起成為一則完整故事才是問題. 什麼少了或多了?應該從哪裡開始?人物小傳?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類型明確嗎?什麼樣的定義才是所謂的類型?主角是警察就一定是警匪片嗎?寫一個警察
Thumbnail
小說<異常>是三幕劇結構的故事,描述了一場異常事件的。故事以多個碎片般的案例展開,並從宗教角度探討了這樣的異常事件引發的衝突。對於說中文的無神之地來說,這可能不是問題,無神之地關心的不是存在的本質,而是權利與利益的分配。
最近跟讀友討論小說佈局,初步有以下想法⋯⋯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坊間有很多編劇書,也有很多解釋故事架構的課程跟講座。這些東西的存在無不是希望創作經驗還不多的新朋友可以少走一些彎路,較快的寫出一個符合規範的故事。但是這樣的限制,對架構的要求(比如說三幕劇),真的是正確的,只有符合了編劇書上結構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以主角的「求不得」為起點來構建完整的故事,提供一套思考公式,幫助作者整理思路。文章強調,除了主角的獨立能力,必須加入外在的阻礙和背景設定,以增強故事的衝突與吸引力。作者還建議透過人物小傳來構建主角的動機與背景,使讀者能夠更深入理解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最終有效地展現想要達成的目標。
Thumbnail
一般談到戲劇結構,都會提到悉德菲爾德的三幕式,這個概念是源自於亞里斯多德在《詩學》所提出的:每個故事都要有開始、中間跟結尾 關於三幕式的說法很多,有「開始>中場>結尾」、「觸發>衝突>解決」、「布局>衝突>收尾」...看起來好像很亂很雜,但實際上只是名詞不同而已
  很多創作者書寫故事時,會有意識地追求「起、轉、合」或「三幕劇」形式,尋找一種「公式」來安排劇情。   上一篇文我提到「所有屬性和套路都是化約過的成果」。所謂「理論」其實是「經驗」的總和,但不能反過來以「理論」來替代「經驗」。
  嗨!我們前面講了那麼多跟劇情沒有直接關聯的東西,現在總算要邁入「故事主體」了!   先來解釋一下「劇情」、「情節」兩者的解釋差異。(一般可以不用想這麼多)   「劇情」,說白了,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算是母體,一個「整體」,而且是有變化的(要說成是主線也可以),一部作品的劇情不見得只有一個
上一篇淺談「角色」,這邊就將「劇情」補齊。   劇情可簡單分為「完整劇情」、「無實際劇情」。
Thumbnail
故事的發想和建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何在正確的路徑上思考是很重要的。本文將重點著重在建立正確觀念,對於時間時態、主角的追求和意外的處理進行探討和分析。
創作故事的起點相對容易,一個職業一段冒險一個過場一個結局,甚或看完某個故事後深受感動都有可能是一則故事的起點. 但是如何串在一起成為一則完整故事才是問題. 什麼少了或多了?應該從哪裡開始?人物小傳?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類型明確嗎?什麼樣的定義才是所謂的類型?主角是警察就一定是警匪片嗎?寫一個警察
Thumbnail
小說<異常>是三幕劇結構的故事,描述了一場異常事件的。故事以多個碎片般的案例展開,並從宗教角度探討了這樣的異常事件引發的衝突。對於說中文的無神之地來說,這可能不是問題,無神之地關心的不是存在的本質,而是權利與利益的分配。
最近跟讀友討論小說佈局,初步有以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