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回嘉義老家整理書籍,帶回幾本自己的藏書,裡面有一套新版「神鵰俠侶」,我很是珍藏,因為這本神鵰俠侶,內頁有金庸大師的親筆簽名。
有這個機會見到金庸先生一面,是因為十多年前在淡江大學念中文系時期,選修了林保淳教授的武俠小說課程,當年學校還設立了武俠小說研究室。托老師的福,老師有幾張門票說可以讓大家索取,愛看神鵰俠侶電視劇的我,就跟同學一起去索取,就這樣,我跟金庸大師有了一面之緣。門票的樣式是做成武林帖,主辦單位真是別出心裁,至今那張「武林帖」我還留著。
十多年了,會場上觀眾問的問題我已經不記得了,我當年太稚嫩,心中就是一股對金庸武俠的崇拜,未經世事,小說裡的情感我體會的很淺很淺,所以我記不得書迷們問的問題,只隱隱約約記得有素人表演還有一些對談。或許是金庸大師年事已高,對於大家的提問有時候會回答得不夠精準,但偶爾還是會感受到他臨場回應內容相當機智。
在金庸大師心目中,哪一位演員最是真正最符合他小說裡的人物,我不得而知,最真實的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我記得當年金庸大師看見他筆下的角色出現在舞台上,他的眼神是充滿感情的,即便當時站在他眼前的只是素人扮演,不是名演員。
當年我是個沒錢的大學生,所以活動結束後,只在現場買了一套神鵰俠侶讓金庸大師簽名,其實我是很想買整套的。排隊等簽名的我相當害羞卻又雀躍,輪到我的時候,我望著他,他坐在我面前,看著「這個充滿文學氣息、氣場爆表的老爺爺」幫我簽名,我覺得好幸運,也許,這一輩子彼此就見這麼一次面了。
而也真是如此,2005年簽書會後至他2018年10月30日逝世那日,我再也沒有機會跟他見面。
我曾經投稿過2012年溫世仁武俠小說比賽,在一邊高強度代書工作一邊熬夜趕寫的狀態下,勉強在時限內完成短篇投稿,讓我訝異的是,我竟然入圍了。當時入圍有五名,後來決審的結果是三、四名並列,同為第三,我則算是第四。不過當年的獎項只有三個,所以我擦邊而過,若是以往年的給獎標準,也許應該還有個佳作可拿。當年我有點遺憾,但畢竟自己的短篇武俠有缺點,這我也知道,所以就淡然忘記,在這之後,忙碌生活,讓我離開了創作的路途。
後來溫世仁武俠小說停辦了,兩岸三地似乎再沒有武俠小說的專獎了。有武俠夢的人也少了鼓勵與發表的機會,相當可惜。
最近,看見網路上有人在評論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從香港的經典,到十多年前大陸的翻拍,至今有慢慢消退的趨勢。而柳殘陽、古龍、梁羽生等前輩作品也在青年人的世界裡淡去。
不得不否認,大陸文學網內優秀作品的興起以及時代的氛圍,改變了市場的口味。小說動漫等改編的仙俠劇、宮鬥劇、穿越劇、都會劇或是耽改劇紛紛竄起,觀眾有太多的選擇。而且金庸大師的作品翻拍較為頻繁,劇情大眾過於熟悉,再加上有時選角跟拍攝手法不大對味,漸漸,觀眾就流失了。我就是這樣的觀眾,觀影時間有限,太多的神鵰,太多的射鵰,若是還拍不出俠義,更讓人心累。
多年前的「後宮甄嬛傳」、近年的「瑯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陳情令」、「慶餘年」、「贅婿」、「山河令」,尚未播出的「雪中悍刀行」、「鏡雙城」等等不勝枚舉。在這樣百花齊放,趨向多元的繽紛市場裡,以往的武俠很難再回到過往的鼎盛時期。不是說沒有路,只能說競爭太激烈了。
但不可否認的,即便武俠衰退了,金庸小說的結構大、角色性格鮮明,武俠的歷史架構甚廣,俠義思想延伸及國家百姓,早就有他難以動搖的武俠開創性。而今中國對於影視小說等作品著重審查,在寫作、拍攝時的顧慮與束縛不少,另外港台作家能培養自我能力、嶄露頭角的發表機會稀少,遠遠不及中國的現況下,後進目前也難以殺出一條武俠小說的磅礡新局面。
2012年溫世仁武俠小說獎過後,我「淪陷」於代書的工作,身心疲勞,2018年開始被家庭婚姻孩子日日反覆「炙烤」,想好好坐下來創作卻時常找不到時間,要不然就是好不容易有時間坐下,小說靈感畫面在腦海飛翔,在鍵盤上打沒幾個字,孩子卻突然醒來哭叫,被迫打斷創作歸零的慘況,常常發生,讓人沮喪。
這次回老家,拿回了這本金庸大師的親筆簽名書,我將它放在我的電腦旁,除了珍藏,也是提醒自己,或許完成心願的時間會被迫拉長,但不要忘,只要自己願意,隨時都能在前往遠方的路上。
金庸大師已經逝世,能夠超近距離的看著他,見識他的氣勢,請他幫我簽名留念。
我是何其的幸運。
再累,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夢,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