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網課一年來的家長心得報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特約作者:謝莉莉/杜克大學文學博士
#網路課程 #停課不停學 #網課挑戰與收穫
看到台灣父母們討論的網路課程動態,我不禁想來分享過去一年又三個月來在美國南加州聖地牙哥的小學網課心得。但美國和台灣空間、文化上有很大的不同,去年的美國和現在的台灣疫情的時空也不同,加上小孩、家庭也都不同,所以比較無關優劣,純粹就是交換心得分享。
一、疫情下的網課風情:網課VS實體課、暑假培訓老師獲得網路教學證照
我們去年三月中突然封城,當時的網課是以Seesaw這個界面為主,即老師錄影上傳,我們交作業,比較是項目式學習(project based),學生完成作業後,你要做什麼都是你的事。其實就算沒有完成作業,老師也不會怎樣,因為,老師不一定有在看作業! 但這是去年很兵慌馬亂下停課的產品,大家也都知道非常時期,不會太為難老師和學校。
到了五、六月時,很明顯的下年度疫情還是很嚴重,所以我這裡的南加州聖地牙哥學區(其實全國都是)暑假開始研擬下學年整年的開學方案。美國每州每學區都有不太一樣的方案,但同樣的是:怎麼開(學)、多快開、開多少?這些討論在各個學區幾乎都是遍地戰火。又同樣一樣的是: 幾乎沒有學校沒有關過,沒有移到網路上課過的。
我們學區給我們兩個選項:實體課(on site)或網課(on line)。每個選項都是一整年,中間不可以更換。美國的聯邦有撥給各州一些經費應付疫情的需要,學區就用這個叫CARE的經費,一方面整頓校園準備日後的開學(教室桌椅必須有不同的擺設,要有清潔措施,午餐的地點必須改裝等等),並趁暑假開始訓練有些老師拿到網路教學的證照。
我們家選擇的是一整年的網課。選擇實體課的,其實一開始也是網課,因為那時美國還在疫情高峰。一個月後,選擇實體課的學生,每周可以回校上課兩天,過了半年才延長為四天,其它的時間,也還是上網課,並且在每次長假結束前,必須全面普篩,持有陰性證明的才能回校。實體課的網課也和我們全年網課的不同,比較像之前Seesaw方式,只是一天多一、兩堂即時課。後來可以回學校時,他們分AB兩組輪流上學,老師還必須一邊教現埸的學生(一半),一邊連Zoom給(另一半)在家的學生看。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去年萬聖節時,上實體課的一年級有萬聖節趴,孩子們高高興興的打扮到要到學校,到了門口,卻被告知:班上有人確診,大家必須回去隔離十四天,有的孩子當場就失落得大哭了。三天後,發現這是個偽陽性的個案,實在是無奈啊。
二、學校提供電腦、軟體、教材等必要資源,分區混校合上網課
我們選的是全年的網課,全年在家上學。我們的網校是全學區混在一起編班,所以網班的同學來自各校。一開始我們覺得很生氣,在這非常時期,學校為什麼不讓原本同一個學校的分在同一班?後來其實覺得這樣很好,尤其是我們明年要去另一間學校就讀,是四到六年級的專屬學校,因為今年的混校上網課,就多認識了一群以後也要去唸這間學校的同學。而且我也發現,小孩在一個新的環境,其實適應的比想像中好,所以讓我更有信心,算是正面的經驗。
我們的電腦是學校發的,其它網站打不開,也不能自己下載任何app或軟體,教學上需要任何軟件,學校的工程師會遠端統一提供孩子下載。但有些小孩上課時會用自己的電腦,或用學校電腦上有的遊戲(比如Prodigy)玩遊戲,所以老師規定一定要開鏡頭,不開鏡頭會被算缺席。但老師不一定真的嚴格執行,畢竟這一年來大家都很辛苦,老師也能了解孩子,知道哪個孩子是要盯,那個是可以pass的。
我們今年的網校是全部即時上課,上課時間從早上8:30到下午2:30,早上10:15下課15分鐘,中午12:15到1:00下課45分鐘,除下課時間外,都是老師在Zoom上帶學生,和在學校時一樣。此外,也有美勞、科學、體育等課程,是學區專聘的老師。這些課需要材料,還有老師也用很多筆記、講義、課本等,每個月學校會安排時間讓家長去學校領材料,所以老師們很辛苦,要負責把材料分好送到各個學校,是個大工程!
這是我們家網課的情形。小孩適應得很好,他還希望以後繼續上網課。但也有小孩非常痛苦,覺得沒有老師和同學,感覺很孤單。有些小孩甚至會關掉螢幕做自己的事,沒在上課。網課的成敗很懸殊,喜歡的很喜歡,討厭的非常討厭。不少原本很優秀的學生,無法適應網課。我一直思索為什麼,到底為什麼有些孩子很喜歡,有些就真的無法接受,我也沒有答案。
三、網課的挑戰與收獲:家長的反思
就我和我的孩子的經驗來說,我覺得網課最大的挑戰是:很難有足夠的活動量。這一點是我這家長做得很不好的地方。一開始,網課應該要強制每天什麼時候有什麼活動,小孩叫苦連天也要堅持,這樣下去一陣子,就可以維持一定的活動量。但我們之前太害怕出門了,所以小孩只要叫苦一下,我們也就放棄了,加上疫情期間孩子選修了四堂線上樂器課,我又找班上四、五個孩子一起組隊參加Lego League,給孩子每週實體課的經驗,還有我們比較熟悉信任的兩、三個家庭自己組了小團體(pod),也有每週一次的study group,這樣下來每週居然就排得滿滿的了,也就犧牲了活動量這件事。這是我覺得我們家長最需要留意的地方。
至於學習方面,其實不論網課、實體課、或原本的學校都一樣,最重要的就是:好老師!有好老師,我覺得網課的效果其實也真的很好。我們很幸運,有一位非常會帶網課的老師。學期一開始她就先教學生「手語」,之後,她開始教「打字」,當學生會了這兩樣方法,基本上,上課時發問、回答問題、交作業等,都可以和實體課差不多。甚至像我家這個比較安靜的小孩,還會覺得有個和老師直接溝通的管道(chat),反而更喜歡網課甚於實體課。
我孩子的網課老師用我覺得類似大學的教法來教小學三年級:她讓孩子自己做課本,不管是語文或數學,她常讓孩子用小組和報告討論的方式尋找答案。我常在家中一起旁聽她的上課,常讓我有感得渾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她的教法,就是我當年在台灣中央大學教英文寫作課時的方式!她能把網課的限制,變成一個實體課相對沒有的優勢,讓我真正看到網課其實具有很大的潛力,但前提是:要有專業負責的老師。
《紐約時報》今年四月的這篇文章Online Schools Are Here to Stay, Even After the Pandemic談到,網課本來只是疫情下應急的產品,但對某些孩子來說,卻意外的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也許,以後疫情危機過去後,網課也可能會是一個上學的選項。當然,不可否認的,對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校而言,網課經驗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如果是擔心孩子功課會因停學而落後這點,其實想想:全國、甚至全球,都處在同樣的風暴啊,這一年能夠存活下來,就己經是成功了。
而在社交生活方面,我們一開始就是緊守幾個好朋友家庭,大家一起扶持走過最辛苦的那幾個月,不管是臉書的kids messenger、Zoom 或有限度的戶外一起玩,都只是這兩、三個朋友家庭而己。但孩子的網課,反而讓他交到了好幾個好朋友,主要是因為他的老師常用討論的方式來帶課,也成立「班級部落格」讓學生互動,星期五下午也讓他們有自由活動的「休息教室」(breakout rooms),所以一年下來,反而比以前上學時交到更多的新朋友:有的是一起唸同樣的小說、有的是喜歡打一樣的電玩、有的是有類似的興趣比如喜歡做一些科學的projects等。看到他們網課雖然沒有共同的下課活動,卻也可以結交新朋友,我覺得很新奇,尤其這些朋友都沒見過本人呢!
這是一年的回顧,今天己經是網課倒數第七天了!好難想像,我們survive了一年的 on line schoo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資源分配 #生命倫理 台灣自五月始COVID-19疫情開始急劇惡化後,醫療資源之緊縮便引起社會廣泛注意,如負壓隔離病房與呼吸器之短缺、對一般醫療資源之排擠、醫療排序之重整等,均牽涉到疫情下更顯珍貴的稀有醫療資源,應如何在符合倫理原則之基本要求下進行分配;但這卻是個悲劇的選擇(tragic choi
編輯部 #必要勞動者 #物流防疫 #雇主責任 #公司因應指引與計畫 政府在去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很快地擬定了各式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從醫療院所、牙醫、洗腎中心到長照、社福、榮民之家、兒少機構皆提示與規範該有的防疫措施。面對現下這一波疫情,整合筆記日前也提醒長照、社福機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疫
自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疫情以來,由於採檢人數暴增導致流程「塞車」,以致指揮中心公布確診人數還得「校正回歸」,而這個新創名詞與相關作法又引發許多爭論。各界也檢討為何會發生「塞車」,常出現的說法是台灣PCR檢驗的量能不足,一時無法處理如此大量的檢體。然而,問題真的只出在檢驗量能不足嗎 ?
#疫情下的長照 #住宿機構感染風險 #失智長者照護 #獨居老人送餐 近來各種疫情的爭論沸沸湯湯,相對少有人注意到台灣的長照機構已不復維持去年零機構感染紀錄,接二連三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曾有防疫專業醫師就指出,一旦發生社區傳播,疫情當中群聚最頭大其實是老人長照機構或安養院。
#科技防疫 #科技歧視 #隱私權 自疫情爆發後,政府迅速推出簡訊實聯制,網路上便開始大量流傳「不需要使用個資」、「一鍵完成實聯制」的梗圖,使得實聯制似乎成為科技防疫的利器;但政府誤導、或刻意忽略簡訊實聯制背後所可能出現之個資蒐集風險、科技歧視等問題,卻可能反而造成社會出現激烈對立,反而不利於防疫政策
衛福部緊急核准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清冠一號(NRICM101)臨時藥證。雖然報章媒體大篇幅報導此事,立法委員與民眾也多表支持,然而,清冠一號取得臨時藥證一事卻引起中西醫界專業人士之間的爭論。本文試圖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證據文化(Evidential Cultures)概念提出反思。
#資源分配 #生命倫理 台灣自五月始COVID-19疫情開始急劇惡化後,醫療資源之緊縮便引起社會廣泛注意,如負壓隔離病房與呼吸器之短缺、對一般醫療資源之排擠、醫療排序之重整等,均牽涉到疫情下更顯珍貴的稀有醫療資源,應如何在符合倫理原則之基本要求下進行分配;但這卻是個悲劇的選擇(tragic choi
編輯部 #必要勞動者 #物流防疫 #雇主責任 #公司因應指引與計畫 政府在去年新冠肺炎爆發初期很快地擬定了各式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從醫療院所、牙醫、洗腎中心到長照、社福、榮民之家、兒少機構皆提示與規範該有的防疫措施。面對現下這一波疫情,整合筆記日前也提醒長照、社福機構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疫
自五月份台灣爆發社區感染疫情以來,由於採檢人數暴增導致流程「塞車」,以致指揮中心公布確診人數還得「校正回歸」,而這個新創名詞與相關作法又引發許多爭論。各界也檢討為何會發生「塞車」,常出現的說法是台灣PCR檢驗的量能不足,一時無法處理如此大量的檢體。然而,問題真的只出在檢驗量能不足嗎 ?
#疫情下的長照 #住宿機構感染風險 #失智長者照護 #獨居老人送餐 近來各種疫情的爭論沸沸湯湯,相對少有人注意到台灣的長照機構已不復維持去年零機構感染紀錄,接二連三爆發群聚感染事件。曾有防疫專業醫師就指出,一旦發生社區傳播,疫情當中群聚最頭大其實是老人長照機構或安養院。
#科技防疫 #科技歧視 #隱私權 自疫情爆發後,政府迅速推出簡訊實聯制,網路上便開始大量流傳「不需要使用個資」、「一鍵完成實聯制」的梗圖,使得實聯制似乎成為科技防疫的利器;但政府誤導、或刻意忽略簡訊實聯制背後所可能出現之個資蒐集風險、科技歧視等問題,卻可能反而造成社會出現激烈對立,反而不利於防疫政策
衛福部緊急核准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的清冠一號(NRICM101)臨時藥證。雖然報章媒體大篇幅報導此事,立法委員與民眾也多表支持,然而,清冠一號取得臨時藥證一事卻引起中西醫界專業人士之間的爭論。本文試圖以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證據文化(Evidential Cultures)概念提出反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這幾天奔波於各個英文班之間,為了安排孩子順利銜接到另一家補習班,我們一直在做測驗評估程度再挑選適合的班級,無限循環。 為什麼一直挑不到適合的呢?因為他的程度卡在一個進新班太簡單,插班又跟不上的尷尬處境。 之所以要換英文班,就是我和孩子的爸發現,原本附設安親班內的英文課在八月初突然要停課好幾週。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加拿大小學的下課時間規定和小孩的遊戲活動,以及下課時間對孩子的好處。
Thumbnail
「線上課程」在後疫情的時代,因著其節省補習時間、接觸最佳師資,成為越來越多學生選擇的方式。門拓因此整理了實體(補習班、家教)及線上課程的優缺比較,幫助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因執行一個研究計畫的機緣,進入一年級班級觀察學童,短短七日的觀察,與可愛的孩子們的互動讓我格外深刻,因為過往工作,我接觸的多為成人與長輩,因為工作關係和一群孩子相處還是頭一次,感覺很新鮮,加上自己距離國小的時代已久遠,有種重返校園時的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加拿大公立小學的教育制度,探討學校功課的少與多對孩子的影響,提出反思教育現象的觀點。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Thumbnail
這幾天奔波於各個英文班之間,為了安排孩子順利銜接到另一家補習班,我們一直在做測驗評估程度再挑選適合的班級,無限循環。 為什麼一直挑不到適合的呢?因為他的程度卡在一個進新班太簡單,插班又跟不上的尷尬處境。 之所以要換英文班,就是我和孩子的爸發現,原本附設安親班內的英文課在八月初突然要停課好幾週。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因為疫情的關係 線上課程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我是疫起之後才接觸到的 記得一開始的線上聽課很不適應 只有老師的感覺 哪怕有很多人在線上一起聽課 少了實體的互動 我甚至無法得知一起上過二十堂課的人 到底是何方神聖 長得樣子是如何 所以那2年的生活 給我的印象是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加拿大小學的下課時間規定和小孩的遊戲活動,以及下課時間對孩子的好處。
Thumbnail
「線上課程」在後疫情的時代,因著其節省補習時間、接觸最佳師資,成為越來越多學生選擇的方式。門拓因此整理了實體(補習班、家教)及線上課程的優缺比較,幫助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因執行一個研究計畫的機緣,進入一年級班級觀察學童,短短七日的觀察,與可愛的孩子們的互動讓我格外深刻,因為過往工作,我接觸的多為成人與長輩,因為工作關係和一群孩子相處還是頭一次,感覺很新鮮,加上自己距離國小的時代已久遠,有種重返校園時的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加拿大公立小學的教育制度,探討學校功課的少與多對孩子的影響,提出反思教育現象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