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人在一天當中什麼最重要

更新於 2021/08/13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十四日(農曆四月初八)
地點:淨律寺客堂
大家上課到現在,聽淨圓法師的課,還有以前淨照法師的課,還有聽淨界法師的錄音帶,性梵老法師的錄音帶等。你們感覺修行要從哪一條路去走呢?譬如我們今天出家,到底是名義上出家,還是真實的出家?現在既然已經出家了,那應該要怎麼樣出家呢?
嗯!那是不是只要聽課,瞭解這門課程,善解經義就可以了?授課法師名相解說得那麼寬廣,那我們能不能真正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去對治自己的習氣?哪一種方法能真正顯發我們自己的自性?還是說多瞭解一些佛法名相,就可用來看別人的缺點?
比如我們淨律寺今年結夏,達公從大陸回來,就要開講《楞嚴經》。說到講《楞嚴經》這個因緣,本來你們「光量學佛院」請他講,他大概只能一個禮拜講一次,這樣講幾年也講不完,後來淨律寺有一個變動,我就順便把聽課的時間都集中起來,一個禮拜三天,禮拜一到禮拜三,達公說這樣安排很好,那可以開講。這就是一個因緣,否則以後要聽《楞嚴經》,可能就必須聽錄音帶了。
學員問:
院長!請示一下,達公的課程一天只能講一節課嗎?
院長開示:
老人家年紀大,坐太久不好。譬如他坐下來講,一節課五十分鐘,就需要休息。達公講《楞嚴經》,可能已經講過十回了,現在他講《楞嚴經》,都是從重點地方講,所以他不須要用講義。
因為名相講太多,聽的人又多一個負擔,重要的部份你能瞭解道理,就可以融通整部經義。所以,真正要講經,對名相的解說是很好,但要能體會經中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才說「依法不依人」。
現在都說培養人才,一定要先從教育著手,但大多是偏重在解門的教育,學佛院一般都是這樣安排課程的,都有它的順序次第。譬如淨律寺舉辦居士學佛院,他們的課程內容就會包含行門和解門。
到中午十二點半舉行教學聯誼會,請幾位居士分享心得報告。他們有從臺北來的,而且學佛已經幾十年了,但所講的內容與佛法還是有些差距!
今天推廣這個「中華福智協會」的慈善事業,主要目的是什麼?我參與他們課程結束後的綜合研討,並針對他們所提出的題目進行探討,但都沒有達到題目的核心。
所以,一個人要稱職的達成自己所站立的崗位,要走什麼樣的路線,應該要先從這個地方去探討才是。但現在我看大家都不是講這個,都不曉得是哪一種職責?應該走哪一個方向才對!
我們自己基本的責任沒有建立起來,這樣怎麼會有願心?沒有願心,一遇到事情都是把煩惱習氣搬出來用,才會煩惱重重,不然又怎麼會有煩惱?
你說人不是萬能的,怎麼不是?我問你,無形眾生當中,若說無形的,我相信你們很清楚;有形的,你們也都很清楚,但你們有沒有發覺到?
學員問:
人嗎?
院長開示:
嗯!人怎麼不是萬能?就說我們一個人,在每一天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問你們,人依靠在哪裡?所依靠的是什麼,什麼是最重要?
學員答:
心最重要。
院長開示:
心!心!心在哪裡?拿空氣和水這兩件事,你每天生活都離不開了,你們講心?對吧!這個我以前也跟你們講過了。就一個人來說,日常生活中所依靠的,就是水跟空氣。
水是有相,空氣是無相。就無相來說,空氣好壞,你也能分辨得出來。水是有相,水清澈或污濁,你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例如你每天在擦地板,你會去取乾淨的水來擦地板,那你怎麼不去取水溝裡,那些髒髒的水來擦呢?再說,水若是清淨的,到哪裡應該都可以被容納。
我們若有那種誠懇的心,我相信去到哪裡,環境就算再怎麼惡劣,只要有誠懇的心,我看也都可以被容納。這就跟水一樣啊!水清淨,不論它在哪一個地方,或在哪一個角落,都可以供人使用。
再說空氣,你若去溪頭,那裡的空氣清新,比杉林溪的空氣更好。到溪頭那個地方,你若真正用心去感受體會,那裡的空氣給人的感覺是甜的,那裡的水清淨甘美,就更不用說了。
「依純淨意,發菩提心,親近賢聖,樂聞正法。」樂,是快樂的樂;聞,是聞法的聞;正,是正確的正。「遠離經詩,正信業果,視為生命,終不做惡。」永遠不再造惡了。依止這個純淨的意識來學佛。你們學佛到現在,有沒有做到依止這個純淨的意識在修學。
光陰迅速,人命無常,如晚課普賢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時間一直過去,去年幾歲?今年幾歲?這個生命你要向誰討?這不是去保險公司投保,就可以保的回來的,是嗎?你若沒有時常,這樣的去觀照,思惟探討這個道理,你說要發菩提心,你有生起那一份清淨無染的意識,來發菩提心嗎?有沒有喜悅好樂聞法的心;對法、對師長有生起那份恭敬心嗎?有的話,那麼你們來請教這個法,一定能得到受益。
教務主任:
院長!達公的課程,是否可以請他老人家,實際指導關於修行上的問題?因學習《楞嚴經》要有實際上的經驗,才能提的出問題。我們坐著聽課,有時會聽不太清楚。
院長開示:
若聽得不太清楚,下午回常住,可以安排一個時間,讓學生們發問,哪一個地方不太明白,你可以補充說明。
教務主任:
我想,《楞嚴經》實際上要有實修過,像院長您說止、說觀,講到那個境界的時候,若沒有實修,只是講不太能親切契機,又沒有實際的體悟,說出來的法,不會很符合實際現況,所以聽歸聽,還是妄想。
院長開示:
對啊!你們現在已經有實際修證的師長在授課,就要用真心來觀照,努力實修。例如我們淨律寺從開山到現在,培養人才我都很用心的,要怎麼樣安排課程來培養人才,講起來還是覺得因緣殊勝。我一個人從最初到現在,該做什麼那時候我就做什麼?我請人家安排教學課程,就開始讓他們講課,講了一段時間,我就利用機會稟告懺公,並請懺公能慈悲指導他們。
懺公說:「你叫他們來講課看看」。他們就去講課給懺公聽,懺公聽了很開心,就說好啊!可以去北齋講課了。我培育人才,都是這樣用心的安排,世間有句話「千算萬算,不值天一撇。」佛教講因緣,不要太執著,學佛的人就是要隨緣不變,所講的不是世間的情感,佛法是講責任,責任是對我們自己的生死要負責,這是一件大事。這種責任,你自己若不從平常就承擔起來,那其它的事就不要談了。所以今天我們出家,我們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們修學佛法,是法喜充滿的,但要離開相,才能法喜充滿。你若離不開相,你就不會法喜充滿。因為相是會變的,例如一件衣服,你今天看不太好看,明天看了又覺得不錯,後天看了又覺得非常好。
從你們出生到現在,社會環境的變化,一天比一天看起來進步,對不對?譬如道路拓寬,土地開發等,那大自然的東西都被破壞了,從這無形當中,你可以去瞭解這個相的變化,那你可以放得下嗎?你們是看有形相的,還是看沒有形相的。對不對!
那你看有形的,為什麼要離開無形的?譬如你未學禪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學禪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開悟之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為什麼會這樣?你們瞭解嗎?有這樣參究嗎?
第一次「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凡夫完全執著有,經過修行悟空性之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二乘偏空之境,到修行證悟大乘菩薩中道思想,即空即假即中,三諦圓融之如如境界之後,「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你就去探討這個道理。說有為法跟無為法,這是兩回事,或是一回事?說「有念無念,無念有念。」沒有念就沒有念,怎麼還有念?理某法師!《大般若經》,講到最後是什麼呢?
理某師答:
是「無所有,不可得」,「畢竟空」。
院長開示:
對啊!你在因緣法中,你沒有看到相啊!當你離開這個相到清淨,你還有一個「清淨」,還是有這個「清淨相」。宇宙一切萬象萬物,都是「真」的,哪裡還有「假」,對吧!
譬如佛說:「為教彌勒等,修菩薩行,説摩訶般若波羅蜜。」那當然我們都要一層再一層,因緣再因緣,不斷的精進修観,觀一切都是無生、畢竟空。
此空不是斷滅之空,而是即有之空,所以說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真空妙有,都是不可思議的。妙,就是不可思議,就是不停,停止就是執著啊!
但你沒有停止,是執著;你停止了,還是執著。你們要去理解這個道理。佛法講中道,中道講平等,那你要明白什麼是平等啊!所以你這樣就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就是要想:我利益眾生,眾生利益我。
若沒有這樣觀都是離開中道,那你真正要達到平等、中道的目標,你要從哪裡去達到?
所以,修行一開始是要對治我們的習氣,才說「利己」,不是我們要得到什麼「利益」。我們從無始劫以來熏染的習氣,要能對治斷除,才是利己。是自己要對治自己的習氣,把它丟掉,這才叫「利己」。要明白「利己、利他」的道理。
學員問:
院長!這就是說我們聽聞佛法,若不能對治自己的習氣,就不是利己。
院長開示:
聽聞佛法,若不能用來對治自己的習氣,就變成「所知障」。你學佛不能偏在所知障。所以,三十七道品中的修習,才說不能偏在「定」,也不能偏在「慧」,你不能偏在任何一邊。假若你偏在定,就應該要從觀慧調整,這在三十七道品裡面寫得很清楚。
學員問:
院長!這麼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就不能偏在靜的方面,只是聽課、聽經這様!
院長開示:
你聽課、聽經就是要讓我們有個入門,不是要你執著在法上面。如《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難道你到了彼岸,舟筏還要背在肩上嗎?
學員問:
院長!那這也要從日常生活的工作中去體驗、去實踐。
院長開示:
所以,我們一定要護持常住,這個道理怎麼說呢?為什麼叫做「常住」?就是常常能給我們磨練,叫做常住。
學員問:
院長!講到護持常住,我有一個問題,有一次我邀一位同學,去茶園那邊巡視竹子,她怕上課會來不及,我告訴她:「若來不及你就先回來,我自己留在那邊。」她告訴我說這樣會犯「獨行」。像這樣常住若有急事,當下人員不足,無法兩人同行時,要怎麼辦?
院長開示:
這個是戒法,還是要預防事情的發生。雖然沒有這個因緣,但戒律我們還是要實行。你說為常住,萬一你一個人留在茶園工作碰到事情,或她在回程途中遇到事情,那要怎麼辦?所以你們就是要預防這種事情。如果現在不能兩個人同時出去,那你這件事就不辦了嗎?那就要看是哪一方面了。所以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出家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不變。
不變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待辦的事情都要養成計劃性,不要沒有計畫、隨隨便便,想到什麼就做什麼,這樣不行。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常住的事,該要怎麼辦,事先一定要有一個計劃。譬如在社會上來講,做任何事情都事先要有個預算,有個計劃的。我們出家人也是要有記事的習慣。
例如我們規定禮拜三外出辦事,那麼禮拜一、禮拜二這兩天,對這一個禮拜要辦的事,我們就要集中在禮拜三出去辦,其他的日子我們不動,除了臨時有事,不然平時都要養成這種規劃性的辦事方法,才能真正學到有智慧,否則你一方面會疲累,一方面也會侵佔常住。
為什麼會侵佔常住?例如常住的車子,你開出去本來可以辦兩件事,因為你沒有計劃性,沒有一個順序,想到就出去,你很自然的把時間浪費掉,還多用了常住的資源。
真正修行,你若規定禮拜三外出辦事,下禮拜一就十五了,要上供,那禮拜三出去時就要採買好。不是說現在想到就出去買,你認為這樣就是辦事圓滿,就可以補辦事前未辦之事。
但佛菩薩不跟你講這個,才說你能懺悔、能改過,這不是在執這個相。如你剛才說的「怕來不及上課,你先回去。」這樣講話還是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你知道要上課,何必選在那個時間兩個人去巡視?你心裡想,我是發心為常住做事,這樣做是對的啊!其實這樣做也不對。我以前也是這樣想,都認為自己這樣做是護持常住,但是常住是一個公公道道,平平等等的常住,它沒有叫你怠慢,也沒有叫你趕快。
它若叫你趕快或叫你怠慢,它就不是常住,還有一個生滅,還有一個變動。今天我們講的都是生滅法,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我們一定要突破這個真正的道理,那你以後就不會緊張,這種情況也不會再發生。
如初一要供水果,沒有事前準備,可以懺悔就好啦!若真正的在佛菩薩面前懺悔沒有買水果,比你出去買水果還清淨,你下一次就能辦得更圓滿,這個就是你的習氣已經拿掉。
你若用這一種習性,經常在臨時想到,才要出去買水果什麼的,這樣感覺是習氣,不是智慧,智慧是叫你不緊張、不浪費。
學員問:
院長!那沒有水果,是否懺悔就好了。
院長開示:
哼!這樣不就是「煩惱轉智慧了。」你說煩惱轉智慧,那不是口頭在轉而已!假若你只是在口頭上轉,那什麼事情都沒辦法辦成,也沒辦法去運用,你要如何自在?我們講自在,那要怎麼自在?你看看,現在若有人說你不用去買了,你會說這怎麼可以?這就是執著,對吧!
學員問:
院長!那這樣子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計劃。
院長開示:
對啊!你越計劃、越守規矩,越沒有事。
學員問:
院長!這要有責任感,才能事先計劃。
院長開示:
對啊!這樣你才能承擔責任啊!
學員問:
院長!我們如果要培養一個人的責任感,是不是就要這樣培養?
院長開示:
對啊!但是,不是都使用同一種方式,因每個人的習氣不同,所以培養的過程,或對每個人的施教方式,都要觀機逗教,不是全部用同一種方法。
學員問:
院長!那要怎麼辦?
院長開示:
所以,我們佛法有八萬四千的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的煩惱。再講一個更簡單的俚語「一樣生、百樣死。」死就死了,怎麼會一百樣?所以這裡就講到這個人的習氣,跟那個人的習氣不一樣。講起來我們出家人修行,就是要斷習氣,若對自己的習氣都搞不清楚,還說要斷習氣,是要斷什麼習氣?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口頭禪」。
學員問:
請示院長!您的意志力和那種不停歇的精神,是怎樣培養的?
院長開示:
默默去磨練,默默心甘情願的去磨練,不是一下子就能清清淨淨。當初我在俗家,有幾個兄弟,老大都是默默地做,他動作很慢,經常做到人家飯都吃完了,他還在那裡做。他做一個工作要做半天,人家做的工作量,比他多出三倍,他還是這樣子,你再怎麼跟他講,他都沒有辦法動作快,他就是這樣的個性。他很節儉,但也沒責任感,家裡有負擔他還是悠哉悠哉!我從這種環境中磨練出來,才有今天這樣,所以無形當中,我還是非常感恩。
我到淨律寺,他還是這樣子。我在蓋「淨律學佛院」的時候,經常工作到下午一點鐘才下來,大眾都去休息了,冬天我的缽擺在桌上,菜也擺在那裡,我還是默默地把冰冷的飯菜吃完。
雖然在半月半月誦戒講過一次,但講歸講,他還是照常把飯菜留著,放在齋堂桌上。你今天告訴他,明天他又忘記了。後來我還是蓋個彌陀院自己住,但是麻煩又來了,有時沒人住在那裡,我還是要自己一個人跑去上香,還要去擦地板,想來想去這樣也是不對。本來這樣住是很自在,後來想一想,我還是造業了,又為自己增加一個負擔出來。
所以修行,你真正要去探討什麼是有形?什麼是無形?你這樣做到底哪一種比較有好處?是計較還是不計較來得自在?從這裡去探討真正的道理,終究還是怪我自己,還是自己不能自在,不然是要怪誰?知道要怪自己還算好,如果是怪別人的話,那你晚上不能睡覺。
一般在團體中像我這種情形,大部份都是怪別人比較多,一直怪別人,你懺悔一年還是懺悔不完。為什麼說懺一年都懺不完?你一年當中總會去回憶自己的事,那你就不能去回憶一生,否則你這一生就懺不清淨了。所以能感覺到,跟不能感覺到,就差在一念之間,一念覺就改過,一念覺就開悟。這樣,看你們要相信,還是不相信,那就隨你們了。
教務主任:
院長!像這樣的因緣,有很多人在這中間成就,也有很多人在這中間跌落下去。
院長開示:
對啊!才說有的人撞到牆壁就開悟了,但有的人就是不開悟。譬如你發覺到自己的錯誤,能馬上覺醒過來,那就是無量,要不然你在生死輪迴中也是無量,就是在那裡輪迴不息。
所以經典才說,虔誠念一句佛號,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相同的,你起一個念頭,也是造八十億劫生死罪業,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就看你們會不會轉,那完全看你們自己。你們會轉念的話,反過來還要感謝常住,給自己這麼好的磨練機會。
你若能心生感謝,就猶如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有父母親呵護著。你若產生排斥,就是你拒絕父母親的呵護。這兩句話,你們想看看,思惟一下,你能恭敬人家,就像一個嬰兒被父母親時常抱著、照顧著;你若去排斥人家,不恭敬人家,就好像一個嬰兒,失去父母親的照顧,你說會怎麼樣?一個嬰兒大小便拉下去,母親也是一樣很緊張,你若欠銀行債務,父母每天都憂心忡忡。
所以,人在一天當中,要多去思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隨時隨地有醒覺,發覺自己錯誤了,就要馬上覺醒過來,常懷感恩心,懺悔的心,才是最有福報的。好了!今天到這裡為止。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們大家住在一處,尤其是住在一個清淨伽藍的聖地,是非常清淨,也非常殊勝。為什麽非常殊勝?因為我們可以結大界,做羯摩承辦佛事,有龍天護法來護持,這比世間的一個人王,福報還要大,因為世間的人王只不過是用憲兵守衛而已。憲兵是有相的,若有人侵犯,有時也會有疏漏,而龍天護法是無相,可以隨時隨地暗中保護護持著你
良善的人,是不嫉妒他人富貴,也不佔人便宜。 喜歡佔人便宜的人,不論世間財富有多少,實際上是不滿足的人,不滿足的人擁有再多依然是窮人。愛打人的人,是短命的人。 能修身立德者,是長壽的人。富貴的人,不輕易發脾氣。愛發脾氣的人,是下級的人。 能看破放下,是有智慧的人。常懷怒氣怨人的人,是惡人。喜愛罵人的
這個善有如青松,青松是萬年長青,越遇寒霜越青翠,不像花經不起寒霜冷凍馬上凋枯。一般人都會有這樣的觀念,惡人,就像花朵盛開很鮮艷,但經不起寒霜的考驗馬上就謝掉。松樹遇到寒霜,越寒冷就越青翠越有精神,那表示清淨自在。
那時凈律寺剛好在開山,晚上若有人跟狗來捉山豬,狗在吠的時候,他就會叫我跟他去趕狗,那時侯沒有電燈,也不知道山坡地那裡有山溪,就一直衝出去。噢!遇到他,沒辦法,我只好也跟著他一起衝,不管有溪、沒有溪,就是摔下去也沒關係,兩人衝到溪裡去也沒受傷。你看,他的心就是這樣,沒有任何的分別、惶恐,所以摔到溪裏
你看!俊虛老法師在舉辦三壇大戒時,修無法師本來是要護戒,但是住十天就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只念一句佛號而已,就得自在往生。這就是「認份」啊!所以做人要認份,有認份的人,他不會我慢,如印光祖師常自稱:「慚愧僧」。你如果高高在上的,你要走能走得了嗎?想這樣,想那樣,想來想去,想一大堆,四邊都是魔鬼。
現在許多年紀輕輕出家,沒有幾年就開始講經說法,出去弘法利生。越弘法利生,可能會越增長他的貢高我慢,那他會講到增長慧命的佛法嗎?也只是在文字上、口頭紙上談兵而已!現在拿一張紙寫幾百萬億兵,若敵人一來卻不知道兵在那裡?
你們大家住在一處,尤其是住在一個清淨伽藍的聖地,是非常清淨,也非常殊勝。為什麽非常殊勝?因為我們可以結大界,做羯摩承辦佛事,有龍天護法來護持,這比世間的一個人王,福報還要大,因為世間的人王只不過是用憲兵守衛而已。憲兵是有相的,若有人侵犯,有時也會有疏漏,而龍天護法是無相,可以隨時隨地暗中保護護持著你
良善的人,是不嫉妒他人富貴,也不佔人便宜。 喜歡佔人便宜的人,不論世間財富有多少,實際上是不滿足的人,不滿足的人擁有再多依然是窮人。愛打人的人,是短命的人。 能修身立德者,是長壽的人。富貴的人,不輕易發脾氣。愛發脾氣的人,是下級的人。 能看破放下,是有智慧的人。常懷怒氣怨人的人,是惡人。喜愛罵人的
這個善有如青松,青松是萬年長青,越遇寒霜越青翠,不像花經不起寒霜冷凍馬上凋枯。一般人都會有這樣的觀念,惡人,就像花朵盛開很鮮艷,但經不起寒霜的考驗馬上就謝掉。松樹遇到寒霜,越寒冷就越青翠越有精神,那表示清淨自在。
那時凈律寺剛好在開山,晚上若有人跟狗來捉山豬,狗在吠的時候,他就會叫我跟他去趕狗,那時侯沒有電燈,也不知道山坡地那裡有山溪,就一直衝出去。噢!遇到他,沒辦法,我只好也跟著他一起衝,不管有溪、沒有溪,就是摔下去也沒關係,兩人衝到溪裡去也沒受傷。你看,他的心就是這樣,沒有任何的分別、惶恐,所以摔到溪裏
你看!俊虛老法師在舉辦三壇大戒時,修無法師本來是要護戒,但是住十天就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他只念一句佛號而已,就得自在往生。這就是「認份」啊!所以做人要認份,有認份的人,他不會我慢,如印光祖師常自稱:「慚愧僧」。你如果高高在上的,你要走能走得了嗎?想這樣,想那樣,想來想去,想一大堆,四邊都是魔鬼。
現在許多年紀輕輕出家,沒有幾年就開始講經說法,出去弘法利生。越弘法利生,可能會越增長他的貢高我慢,那他會講到增長慧命的佛法嗎?也只是在文字上、口頭紙上談兵而已!現在拿一張紙寫幾百萬億兵,若敵人一來卻不知道兵在那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今天上課時,舍利弗提了一個問題:「人世間,什麼最重要?」舍利弗要我們各自回去想想,明天上課每位比丘都要出來發表各自的觀點,每人三~五分鐘。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佛法知識鑽研很重要,但是要善用此生,直了成佛。「善用此生」是看自己今生的因緣,還有大概多少時間、多少心力,可以完成這樣的修行,還有周圍的人。爸爸、媽媽重要,能拉他去讀佛學院嗎?也許可以,就是很少;那爺爺、奶奶呢?他們需要他們的法門,用慈悲心來看自他的因緣,冷靜地審諦、觀察。
Thumbnail
今天上課時,舍利弗提了一個問題:「人世間,什麼最重要?」舍利弗要我們各自回去想想,明天上課每位比丘都要出來發表各自的觀點,每人三~五分鐘。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