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服務精神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現代人的工作動力,好像早上九點以後才發揮得出來,八點半就要趕來普門上課,真的是要拿出身為志工的使命感來面對,在座各位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雖然沒有幾個人,我們還是要按照預定的時間開課,否則會影響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今天看到大家回來參加這次的志工成長研習會,好像看到了我們中委會的活力,真的感到很欣慰。
我們中國人,對助人的行為稱為「仗義行俠」,所以早期發心幫助公益團體推動公益事業的人,都稱為義工。關於服務人群的行為,美國社工協會說它的涵義是:『一群人追求公共利益,本著自我意願與選擇而結合,稱之為志願團體,參與這類團體工作者稱為志願人員。』
這樣的說法,已普遍的為今日社會潮流所接納,因此,就有人對「義工」與「志工」的意義,做這樣的詮釋:『義工與志工,是台灣在翻譯外文的角色名詞,早期譯為「義工」,後來有人覺得,「義工」的「義」字,有種義務工作的性質,帶有被他人強迫非做不可的意味。志工就不一樣,它是一種互動的給予與學習。而且志工的「志」字,它有「志願」兼含「理想」的意義,不只是一種願望,也把一份心意放進去了。』
其實這樣的定義,是見仁見智之說,我個人認為,「義工」這名詞,既是早期外文角色的翻譯名詞,早期譯者對這個「義工」名詞的角色,不可能沒有參照我們中國的文化,而自創「義工」一詞。在我們中國文化中,「義工」一詞的定義,絕非取自於「義務工作」這個意義。從我們中國人,對助人的行為,視為是「仗義行俠」的文化來說,「義工」一詞的「義」字,就具有「神聖使命」的意義。因知,「義工」一詞,根據中國文化來說,是一句具有「尊重、讚頌」意味的名詞。
現代人認為「志工」這名詞,「志」字有「志願」兼「理想」的意義,所以認為將「義工」改為「志工」比較恰當。既然「志」字,不只是一種願望,還有一份心意的存在,那麼除了助人的事要透過願望與心意外,害人的事,難道就沒有透過願望與心意嗎?這麼說來,作奸犯科的集團份子,同樣是可以稱為「志工」,從這個角度來說,「志工」這名詞,就沒有「尊重、讚頌」的那份「神聖」代表意義了。
我們中國人的用詞,有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背景,有些具有中國文化意義的名詞,我們無需隨順潮流做更換,「義工」一詞,以中國文化來說,是比「志工」更具有特殊代表性的意義,為什麼要自貶文化,而取用流行語言呢?無奈「志工」一詞,連政府方面都全面在使用,我們也不得不配合這個現代語,跟著稱「義工」為「志工」。為了保留具有中國文化氣息的名詞,我們的「義工委員會」並不打算隨流更改為「志工委員會」,在用詞上,希望大家要把「義工」與「志工」視為是同性質的立場。
中委會志工的凝聚力,一直都沒有發揮出來,這是我們應當要探討的一個問題,或許本會給志工成長的研習教育太少了,所以至今有不少志工還沒培養出凝聚的熱情和服務的使命感。因此今天的成長研習會,師父想和大家共勉的,是身為普門志工應具備的服務精神。

一、從信仰中啟發信心
共勉學習:
觀世音菩薩的願行
開啟觀世音的信願
首先要和大家共勉的是「從信仰中啟發信心」,共勉學習「觀世音菩薩的願行、開啟觀世音的信願」的信仰。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在講「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中,有一位無盡意菩薩,請問佛陀:『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以此請法因緣,佛陀在「妙法蓮華經」的法會中,說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普門品中,佛陀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如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在普門品中,佛陀還提到觀世音菩薩能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的願力,並例舉三十二應身的度化因緣,用以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苦救難的願行。
一部「普門品」,記述的內容,都是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願行。「普門」是家家戶戶的意思,「普門示現」就是觀世音菩薩有「家家戶戶尋聲救苦的感應願行」,所以「普門」二字,是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度眾生出離苦難的精神表徵。本會緣自於我國小同學「劉桂枝女士」病危時,向我與性瀅法師懇求圓成其宿願||照顧跟她一樣貧困孤苦無依的孩子||而創會,以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苦救難」的感應願行為服務社會的精神,為社會上生活在貧困家庭中的兒童,爭取家扶福利,故立名為「普門慈幼慈善會」。
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苦救難,所示現的應化身,沒有一定的身形,眾生應以何因緣得度,觀世音菩薩即隨應因緣,示現何種身形去度脫眾生的苦難。所以我們中國民間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就有多種造型,每一尊造型的背後,都有他的度化因緣。我們也可以從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錄中,看到觀世音菩薩以種種身形應化人間救脫眾生苦難的感應事跡。
下面我例舉一個故事,說明觀世音菩薩示現應化身的度化因緣: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有一位大將,被調駐到中國大陸東北,他膝下只有一個女兒,平日大將和他的夫人,都將女兒視如掌上明珠一般的疼愛。就在大將調駐中國大陸東北的時候,他的女兒得了一場急病,生命垂危,於是通知大將趕回家見女兒最後一面。
大將回到家中,含著淚看著昏睡的女兒,突然女兒醒過來了,他用虛弱的眼神看著大將,有氣無力的問著眼前的爸爸:『爸爸!您能告訴我嗎?我離開您們以後,會到什麼地方去?』
大將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想到女兒最後一個希望,都沒有辦法為他解決,心如刀割一般的難過。這時大將看到夫人,在觀音像前,虔誠的禮拜,靈機一動,就對女兒說:『你放心,你媽媽天天在禮拜的觀音菩薩,會帶你去一個很快樂的世界。』女兒聽了這句話,就安詳往生了。
這位大將,看到女兒好像在信仰中得到了依靠,女兒真的得到依靠了嗎?大將心中仍然有疑惑,為了探究這個生死問題,後來他出家修行去了。這樣的度化因緣,我們可以把它視作「應童女之身得度」,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應化在大將的女兒身上,度大將去探討生死大事,以解脫生死輪迴的憂苦。
從上舉故事中的應化因緣來看,觀音菩薩的應化身是透過信仰因緣而示現的。「家家觀世音」是我們中國民間的信仰寫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中國人每一戶人家都信仰著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能深植在人們的信仰中?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家家戶戶尋聲救苦的感應願行」,所以成為家家戶戶的保護神了。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能力,是怎樣長養出來的?原來觀世音菩薩,他善於觀照自身的苦惱音聲,即時自救自己出離世間的痛苦情境,所以在自度中,他就長養出度人的能力了。可見「觀世音」這三個字,是觀世音菩薩用來自度與度人的修行法門,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是以「觀世間音聲尋聲救苦」的行持,建立自他離苦得樂的福祉,成就了「觀世音菩薩」這個德號。
今日我們身為普門志工,所推動的是觀世音菩薩「普門救苦救難」的志業,所以大家要在信仰中,開啟對觀世音菩薩的信願,學習觀世音尋聲救苦的願行,才能透過信仰,將觀音願行的精神,從我們的身上發露出來,如此觀音的慈光,就能隨我們的社會服務,普照在每一家苦難的家庭中,為苦難家庭帶來離苦得樂的福祉。

二、從發心中擔當責任
共勉學習:
但盡人事即可回天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第二要和大家共勉的是「從發心中擔當責任」,共勉學習「但盡人事即可回天、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發心。
身為志工,從事社會服務,應當要策勉自己發心去擔當責任,即使困難重重,也要發心盡人事的去承擔任務,我們的人力不能勝天,但人人若能在發心中,盡人事的去擔當責任,自可回天。那麼,面對人事時,要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盡了人事呢?我引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一段話,來說明一個人在「盡人事」上所應站的立場。
國父說︰『人人當以服務為目的,而不以奪取為目的。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千萬人之務,造千萬人之福;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造十百人之福;至於全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能力,以服一人之務,造一人之福。』
聽了國父說的這段話,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與群眾的關係,應當可以肯定,自己的生存立場,是與群體有息息相關的禍福。所以對個己立場所承擔的責任,要如國父所說那樣,隨個己的人力去「盡人事」做服務,自然就能緣起群體的福利。
「盡人事」真能「回天」嗎?現在我們就面對現實人事問題,來作一番探討吧!
例如:海難、空難促使人類努力製造更安全的交通工具;地震使人類蓋起更穩固的房子;瘟疫導致人類對新醫藥的發明,這個世界雖然經歷了許多天災人禍,但今日我們所享受的高度物質文明,都是過去許多人所身歷不幸而留下來的成果。從過去到現在的人事,我們看到「災難」帶給人們痛苦,我們也看到人類面對「災難」不斷的在「盡人事」上,作改善災難傷害的努力,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災難」在推動著人類進步的事實,此即「盡人事自可以回天」的事例。
我們現在的生活,正在享受過去許多人所身歷不幸而留下來的成果,現在我們也要將自己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心血結晶,留給後人去享受,但願大家不要忽略自己崗位上的角色,人人各盡個己的人力,站在志工崗位上,去面對所要服務的人事,多少都會為群體緣起些許福利,即使人力不能勝天,人人若能盡人事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番努力,必然能蔚成「回天」的功德。
責任感的發露,不是單在感受、或熱情、或願望、或衝動、或幻想的高談闊論中表現得出來的,因為責任感從來就不是一種願望或一些幻想的空話,責任感的發露,是要人去接受那些與責任連在一起的犧牲。
一部「西遊記」所描述的故事,都是在孫悟空的性格上,作責任感的發露,孫悟空最突出的性格是敢作敢為和富正義感,只要是合理和正確的事,赴湯蹈火他都不怕,一般看「西遊記」的人,很容易以為孫悟空是因為神通廣大,才能夠敢作敢為,逢凶化吉,百戰百勝,其實在西遊記中描述孫悟空的作戰過程,他所遭遇的困難和挫折可真不少,而他的敢作敢為的性格,更使自己吃盡了苦頭。
責任感的表現,並不是說要去做所有的事,才能將責任感發露出來。例如︰孫悟空的責任,就是要盡力的保護師父,成就師父取經的大業;醫生的責任就是要替病人治病,幫助病人減輕病苦。也就是說,責任感是要每個人去做自己崗位上所應做的事,盡自己所應盡的責任,這種使命,不在於以滿腔熱情或幻想去談天論地,而在於把責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積極的承擔起艱鉅的任務。
所以身為志工,要以責任為前提,抱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服務態度,去接受那些與責任連在一起的犧牲,這才是從發心中擔當責任的本色。

三、從誠懇中執行任務
共勉學習:
念茲在茲貫徹始終
捨我其誰勇於承擔
第三要和大家共勉的是「從誠懇中執行任務」,共勉學習「念茲在茲貫徹始終、 捨我其誰勇於承擔」的精神。
身為志工在執行任務時,必定要拿出誠懇的態度來面對任務。一個有才智的人,用他的才智來執行任務,固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他在執行任務時,如果沒有付出誠懇的工作態度,單以才智畫餅充饑,也是圓滿不了任務的。一個笨拙的人,執行任務或許有事倍功半的缺憾,不過他在執行任務時,如果有付出誠懇的工作態度,以念茲在茲的心力,對任務貫徹始終的執行下去,也是能將任務處理得很圓滿的。
本會嘉委會,每年所策畫的兒童學佛夏令營,副主委黃玉雲老師,以他的才智加上誠懇的工作態度,挑負教學內容的設計策畫任務;主委吳清林居士,雖然沒有學術才智,卻有誠懇的執行態度,以念茲在茲的心力,按照副主委的策畫需求,在人事上做貫徹始終的調動搭配,所以即使其他志工都是機動性的配合,兩個人卻能合作無間的將人事問題,做全面性的安排,使每年的兒童學佛夏令營辦得有聲有色。
本會中委志工黃品慈居士,是一位熱心有餘,細心不足的菩薩,雖然他不會做很細密的規畫工作,但是他有誠懇的苦幹精神與獨當一面的勇氣,所以能發揮出有求必應的生命活力,廣結善緣。
本會中委志工陳合妹居士,是一位虔誠認真,善良合群的菩薩,雖然他不會做全面性的規畫工作,但是他有誠懇的工作態度與貫徹始終的精神力量,所以只要他想關心的事,憑著誠懇的工作態度與念茲在茲的心力,沒有不成就的。
本會高委會志工孫小玉教授,是一位心有餘力不足的菩薩,雖然身體殘障,無法發揮生龍活虎的生命力,但是他有一份誠懇的熱情,憑著這份誠懇的熱情,他突破身體的障礙,為高委會每月兒童讀書會的教學策畫,奉獻自己的才智。
誠懇的奉獻,是身為志工所應培養的工作態度,有這份修養,即使才智不足、體能不足,以念茲在茲貫徹始終的誠懇心力,一樣可以發揮生命力去造福人群。
聖賢都是以自己的行為來傳達他們的道德心聲,他們不會自己欣賞自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道德光圈,但聖賢的行為卻能使眾生從他們的身上看到光明的訊息。對於一個以誠懇心力邁向至善的人,我們或許從他的語言或身體,聽不到、看不到他對某一個人或某一件事所付出的特別關懷情意,但我們可以從他的行為,體會到他與一切人事共同存在的那份念茲在茲貫徹始終的誠懇心聲。
有一首詩說︰『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這首詩是說:善心的發露,誠懇真實的奉獻就如青松,信口開河的奉獻就如花朵,青松雖然沒有花朵那麼誘人喜愛,但它有堅實的內涵,處在寒霜之中,仍然有它煥發的奕奕精神;花朵的芳姿雖然很容易引誘人們去注意到它的存在立場,但它卻沒有實在的內涵,耐不住一場霜寒的打擊就枯萎掉了。
從誠懇的行為去傳達奉獻心聲,雖然比不上信口開河所傳達出來的發心那麼誘人,卻具有實在的內涵,所以從行為去觀察一個人的虛實內涵,是比從言談作觀察,會更具有真實性的認識。因此我們與其虛有其表的在言談上去強調自己投入志工的發心,倒不如用行為來傳達自己的誠懇奉獻,面對任務,應當要自勉提起「我不做誰來做」的使命感,如此自然就會流露出誠懇的奉獻行為。

四、從謙卑中廣結人緣
共勉學習:
要將自負化為熱情
要將自卑化為動力
第四要和大家共勉的是「從謙卑中廣結人緣」,共勉學習「要將自負化為熱情、要將自卑化為動力」的態度。
身為志工,與夥伴們站在同一崗位上共同在執行任務時,即使自己才智出眾,也要以謙卑的態度,去接納同在崗位上的夥伴,共同來執行任務。能夠給人學習機會,就能為自己帶來意外的收穫。
驕傲的人很容易表現輕視別人的言行,因為他總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時常會在人們的面前表現自己超越別人的見解和修養,有時候被人諷刺了,還在自傲自己的立場。
在佛門有一位喜歡和禪師們比對機鋒的蘇東坡居士,他和高僧往來,時常有自負的言辭和容色,最後都被禪師的超然修養給折服了。我們從東坡居士與禪師們交往的機鋒對話中,就能看出自負者,即使他才智出眾,不懂得謙虛,在修養上總有遜人一籌之處,下面我舉一則蘇東坡與禪師間的公案:
又有一次,蘇東坡居士與佛印禪師在金山寺禪堂坐禪,蘇東坡居士向來就很喜歡跟佛印禪師比較禪境的高下,於是問佛印禪師說:『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禪師對他讚嘆說:『太莊嚴了!就像一尊佛像!』東坡居士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隨即反問東坡居士說:『請問大學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麼樣?』 東坡居士就嘲笑禪師說:『真像一堆牛糞!』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兩人又靜默下來坐禪。
這天東坡居士滿心歡喜,他想過去每次和佛印禪師比禪境,都輸給他,今天在禪堂,自己能將佛印禪師的坐姿譬喻為牛糞,使自己的禪境佔在佛印禪師的上風,真是太高興了。於是回家後就向他妹妹炫耀這件事。
東坡的妹妹天資聰穎,聽了哥哥的得意報告之後,就給哥哥潑了一盆冷水,他對東坡居士說:『哥哥!你輸給佛印禪師都不知道,還在得意什麼?你這樣的向人炫耀自己,真夠糗了!佛印禪師的心中如佛一般的莊嚴,所以他才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中就如牛糞一般的醜陋,所以你看他才像一堆牛糞!』
東坡居士被蘇小妹的冷水一潑,冷靜下來一想,才看清楚自己的驕矜辭容,確實不能與佛印禪師那份安詳平靜的修養相提並論。
有些人總是喜歡洋洋得意的在人前誇耀自己的本事,事實上,誇耀本事,得到的只是水底撈月的尊嚴,因為事實自然就有人看到,又何必自己去誇耀呢?一個懂得將自負化為熱情的人,決不自誇,因為一經自誇,無論他有多大的本事,都渺不足道了。
喜愛誇耀本事的人,往往很放不下自己的尊嚴,對別人的批評與讚美,反應特別敏感,因為他害怕聽到別人對他的譏笑,便常常會「錯會」別人善意的勸告,是有意的譏笑,事實上就是別人真的在讚美他的長處,他也會以為是在諷刺他,而引起內心不平衡的憤怒,這憤怒的來源,一方面是由於誤會,另一方面也是來自於惱羞成怒的自負我慢心理。
這類喜愛誇耀本事的人,因為有害怕被人看輕能力的懦弱心理,一旦落在失意的立場時,痛苦就有泛濫和擴散的傾向,不但使自己出現了頹喪的情緒,而且正常的視覺聽覺都會遲鈍起來,別人的勸說都很難聽入耳中,只有一味的鑽牛角尖,為自己引發一連串的煩惱。
其實任何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他的「極限」,我們無需誇耀自己的本事,因為無論你如何高竿,多麼努力,總有你的不可為、或不能為、或雖為而終無所成的地方,所以我們要訓練將自負化為熱情,本著「隨緣隨力」的處事態度,站在崗位上盡自己的本份事,不要節外生枝的去撈那撈不得的水月尊嚴。
有不少人擔心自己笨拙,沒有勇氣承擔志工的任務,我告訴大家,沒有一個人的勇敢是與生俱來的,勇氣是學習和訓練的成果。經常接觸自己所不敢面對的任務,就能培養出勇氣和機智。
以我個人的歷煉來說,我出家以後,幾乎是被因緣逼著在學習承當人事的勇氣。因為小時候不喜歡讀書,見識淺,閱歷也不深,有許多我不知道也不會做的事情,隨著因緣聚會的需要,不得不去學習,漸次漸次的去面對困難,我終於也訓練出提得起的勇氣,也有了放得下的機智。
這次的志工成長研習會,主委黃柏儒召開會議後,活動時間決定得比較匆促,志維菩薩就拿起鞭子,鞭策各部門人事所負責的準備工作,他給我一通催逼的電話:『師父!第一節課是您的課,您講義什麼時候給我?』
因為再三天我就要去兒童學佛夏令營營地坐鎮,每天都有我的課程,我得先作個準備,所以接到志維的催逼電話,心裡是有點壓力,所以就回答他說:『您總要給我一點時間,我現在根本抽不出時間來做這份工作,我們給家扶中心的公文,要廖志文老師在七月十日前交出講義,我想我就配合這個時間給您交差好了。』
事後我想想,不行,我七日去嘉義開營,十日結營,十日當天回到臺中已經是下午五、六點的時間了,在疲累的情況下,馬上又要擬出課程大綱來交差,恐怕沒有那個精力。於是我就要求自己,在出任營地任務前,一定要先將「志工研習會」的課程大綱先思考出來,打字交差了事。
當我在緊逼壓力下,完成了今天大家所看的這份課程大綱時,心裡感到很快樂,因為我又面對過一次逼迫性的挑戰了。比較不習慣受逼迫的人,對志維的催逼就很不能適應,會發起牢騷的說:『這個志維真會逼人,簡直給他逼得喘不過氣來!』我聽到了,就會對他們說:『要成就事情,就要這樣逼,不逼成就不了事情。』
所以故意去面對挑戰性的任務,也會逐步驅除面對困難的恐懼心態。人的生命中,有許多未能確定的事,但其中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就是每個人遲早一定會遇到困難,所以爭取機會去學習面對困難,不只是學習,還可說是自我成長的祝福。
鋒利的寶劍是由磨鍊製造出來的;芬芳的梅花香是自苦寒中流露出來的,要排除困難勝任人事,不經嘗試,是沒有人能認識自己的能力的。

五、從奉獻中實現抱負
共勉學習:
腳踏實地步步落印
合作無間完成使命
第五要和大家共勉的是「從奉獻中實現抱負」,共勉學習「腳踏實地步步落印、合作無間完成使命」的觀念。
身為志工,要常常反省自己,投身志工行列後,在志工團體中,自己曾經做些什麼事情?自己的付出,可曾給團體一份好的影響?如果沒有,應該檢討一下當初自己投身志工行列的抱負是否正確?
如果當初您是為了得到表揚,來當志工的,我告訴您,這種心態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樣,你的所作所為,只為爭取受表揚,沒有給你出風頭的機會,你就沒有服務的動力了。
如果您是為了積功德,投身志工行列的話,當您進入志工實務工作的領域中後,我建議你要調整一下觀念,把為自己積功德的觀念轉作為眾生積功德,因為當志工,只想為自己積功德,和爭表揚的人,心態是一樣的。佛陀度化眾生,造福人群,並不只為成就自己的解脫功德而已,還為眾生的離苦得樂的因緣建立功德,所以在志工服務過程中,如果有什麼功德的話,就讓它自然的成就吧!
志工的付出,不是世俗觀念中「有空有閒就來隨便幫忙」的行為,所以投身志工行列,就要把志工的服務任務,當作是神聖的使命。人一生中最長和最重要的時間,都是在工作上,如果人在工作時,沒有喜樂的情境,他的生命就會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痛苦中度過。由於滿足的喜悅,是涵蓋在無所求的奉獻中,基於這個因素,身為志工要在工作中發露喜樂的情境,付出時,必定要從奉獻立場去實現抱負,才能在工作中,獲得喜樂的情境。
志工服務是一個人部份工作時間的奉獻,但千萬不要認為一年十二個月,偶爾出任幾次勤務,就算盡了志工的職責。雖然普門的志工,做的都是機動性的服務,出勤務時,對機動性的調配任務,也要盡可能的出任勤務,並且要有「腳踏實地步步落印、合作無間完成使命」的觀念,換句話說,不可在任務尚未完成時私自落跑,這樣不但會使同在崗位上的夥伴產生困擾,也會誤導志工的奉獻觀念。

結語
從普門創會到現在,我一直都在普門擔當志工,今天我能為所有需要我服務的人服務,都是在志工服務中長養出來的能力。現在我是抱著隨緣隨力的態度在維護普門的事業,也就是說,有因緣我就運用,沒因緣也不強求。雖然當初我是為了故友的心願而創辦普門社會服務的,但十多年來的事業發展,對事業的維護,我已經全心投入了,我個人認為完了心願,只要盡了心力,就算完了心願,並不一定要達到理想,才算是完了心願,因為要達到理想,還要有其他福德因緣的搭配,這些福德因緣,還關係到許多共業問題,不是我一個人的福德因緣所能掌控的。就如今天的研習會,不重視這個結合活動的人,即使我的邀請函送到他的手中,也不會有回應的。
今天在座的諸位菩薩,既然是這麼重視這個成長研習,我就抱著一份敬重心,投入大家的愛心中,與大家共勉修學菩薩道業,寄望今日的研習,能振作中委會志工的服務士氣,來相輔普門的社會服務,使普恩戶得到更實際的利益。相信大家在志工服務的工作上,付出真誠的關心之後,必然也會看到自己的成長。
最後祝禱大家在觀音慈光的加被下,人人不只是普門的志工,也是觀音的化身,同時也祝福大家福慧增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心印法師文集
    心印法師文集
    民國32年心印法師生於台南縣學甲鎮,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畢業。畢業後留佛光山主編覺世旬刊四年。民國63年為完成故友劉桂枝女士宿願,在篳路藍縷中創辦普門學苑以及普門慈幼慈善會。四十多年來幫助超過四千多名貧困兒童長大。普門慈幼慈善會以照顧苦難兒童的為因緣;以普門學苑為創業道場;以觀世音法門深入社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