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普門前面有一條四十米的太原道路,這條道路開好以來,時常在天未亮以前,聽到青少年在太原路飆車的機車聲,有一日,我特地起床走去路邊看這一些青少年飆車,發現他的機車上都載一位同伴,有一些機車的駕駛人,還在路上做特技表演,將機車的前輪拉高,只用後輪走路。這一些飆車的青少年,好像對生命都沒尊重的意識,怪不得社會上有那麼多青少年為追求「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享樂,不惜生命作奸犯科。
普門佛堂旁邊那塊重劃土地,是學校預定用地,今年年初有人向市府借用這塊學校用地,開闢成為壘球場,現在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就有很多青少年來壘球場打球。這種打球的青少年休閒活動,如果和青少年飆車的活動作比較,我認為開闢球場,來給青少年發洩過勝的精力,是值得提倡的事情。因為飆車會帶來青少年追求物欲的因緣,打球能夠堵塞青少年奔馳物欲的心念。
有一則菜根談提示說:『塞得物欲之路,纔堪闢道義之門;弛得塵俗之肩,方可挑聖賢之擔。』這個意思,是說:能夠堵塞奔馳物欲的身心路道,才有可能打開道義的大門;放得下塵緣俗情的掛礙,才有可能挑得起聖賢濟世利人的擔子。
所以今日我們要教育青少年的觀念,不是引導他們去追求物欲的生活,是要培養他們放下五欲的生活享樂,如此才能夠產生堵塞青少年奔馳物欲的功能,而且啟發青少年走向聖賢志業的願行。
為了喚醒大家共同來關心晚輩的身心成長,今天我想要提供五點觀念,作為大家培養晚輩放下追求物欲生活的教育方針:
一、教育晚輩「少貪求多施捨」的修養
世間上最貧窮的人,是永無滿足的慳吝貪婪之人;世間上最富足的人,是知道喜捨的少欲知足之人;所以有一句話說「施比受更有福」。
有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天閻羅王對將要去投胎轉世的二個小鬼說:『你們兩人都具備有投胎人道的條件,現在有兩條人生路道,給你們兩人作選擇,一條是要去人間行布施,另一條是要去人間接受別人的施捨,你們兩人就各選一條路去投胎轉世吧!』 閻羅王的話剛講完,甲鬼就搶先向閻羅王說:『報告閻羅王!我要選擇那一條接受別人施捨的人生道路。』
另一個乙鬼說:『報告閻羅王!甲鬼既然搶先選擇那一條接受別人施捨的人生道路,我只好走行布施的那一條人生道路了。』
於是兩個小鬼皆大歡喜的去投胎轉世。結果一心貪求別人施捨的甲鬼,就出生在乞丐的家中,他的人生一生都是窮苦潦倒,天天都在接受別人的憐憫施捨;乙鬼卻出生在富貴家庭中,他的人生一生都是豐衣足食,天天都是樂善好施,享受著布施的快樂。
故事的啟示是「施比受更有福」,一般人的觀念,總以為取得才能擁有,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乞丐的心態都是天天盼望從別人的身上得到一些東西,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今天到東家就要得到什麼、到西家就會得到什麼的貪取心態,這個心念跟乞丐的心念就沒有什麼不同。
一個富而好仁的人,他心裡想的,是我怎樣去應用金錢來做善事幫助人家,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有助人的施捨心態,這顆心所流露的就是富貴者的氣度,所以說施捨的人生才是富足的人生。培養晚輩「少貪求多施捨」的觀念,能夠堵塞他們貪戀五欲生活的心念,這種生活一旦養成習慣,有了「無所念求」的淡泊修養,晚輩的身心行為,自然就會走向道義之門。
二、培養晚輩「少戀色多修德」的修養
色情的氾濫在今日的社會,可以說幾乎沒有道德的存在。過去普門祈安觀音法會啟建的時候,曾經有一位在風月場所上班的信徒,都會來普門登記超薦她所墮胎的嬰靈,他每次來,都是一身珠光寶氣,但他卻用「色」去換取外界的煩惱、嫉妒、難過、痛苦、傷心,不知那一天他才會發現自己是在作繭自縛。
有人感慨美國的少女不喜歡結婚,是因為結婚後,會有許多婚姻生活的約束,所以他們喜歡過著今天和張三同居,明天和李四搭擋的生活,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自我麻醉的生活方式,我看我們臺灣的少女也跟著流行起來了,受西方風潮的影響,已經有不少臺灣少女,如同美國少女,自甘墮落,去過著賣色的生涯,真是色不迷人,人自迷!
佛陀座下弟子大迦葉,未出家之前,是一個富家公子,他一直都有一份要去修道的心念,父母要他結婚,他都一再的拒絕,他被父母逼迫到無可奈何,便心生一計,請人用黃金塑造一尊美女,然後對父母說:『如果您們能找到一個比這尊金美女更漂亮的少女,我就娶他為妻。』
他的父母不得已,只好派人抬著這一尊金像,到全國各地去遊行,並向人宣傳說:『這是一尊幸運女神的金像,少女向他膜拜的話,會帶來好運。』全國少女聽到這個宣傳,都前去膜拜。有一天,一個名叫妙賢的少女,走到金像前面時,他的美貌竟然掩蓋了金像的光華,大迦葉的父母便設法將妙賢娶到他家做媳婦。
妙賢和大迦葉結婚當天,就對大迦葉埋怨說:『我志在修道,只因為我家父母,看重你家有財有勢,硬把我嫁過門,違背了我修道的志願。』
大迦葉一聽很高興,就和妙賢打合約:『這實在是太好的因緣!我也有志願要修道,那麼我們就做一對掛名夫妻就好,各修各人的道吧!』
他們就這樣做一對掛名夫妻,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一直到他們父母都去世之後,彼此才依個人的意願,出家修道去了。
在印度,出家人是要過著托缽乞食的生活,妙賢由於太美貌了,雖然雉髮染衣,依然不減少她的美麗光彩,所以每次出去托缽,都會引來許多輕浮的男人跟隨在後面,要向他調戲,嚇得她不敢出去化緣。
大迦葉知道這件事,就將自己托化來的食物,分一些給妙賢,但是這份關懷,惹來很多人的閒言閒語,使妙賢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美貌,是修道的禍害,於是就自己毀容,讓自己在道業上有一份清淨安樂的立場。
貪戀美色是眾生的普遍傾向,所以有許多人喜愛以美色去誘惑人,也有許多人被美色所誘惑,如果我們平日能夠注意引導晚輩將貪逐美色的心,提昇為道德的追求,不但能使晚輩的人格更加高貴,生命也會活得更莊嚴、更踏實。
三、培養晚輩「少自傲多謙恭」的修養
青少年的為非作歹,往往也是他們的自傲意識的投影,強烈的自尊心雖然也能促使一個人更積極的表現自己,但是小我的「唯我獨尊」之執情,卻會使一個人看見別人比自己好,就妒忌別人、打擊別人,尤其在一個團體中,一個人若希望自己被重視,就會千方百計的提醒別人去注意他的存在價值,他會從批評別人的工作能力,來顯示自己比別人好、比別人超越的能力。這種自傲的我慢心理,是一種很可怕的心態,它常常會使一個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流露打擊別人、看別人出糗為樂的心行。所以青少年這個「我慢心理」不制伏的話,氾濫起來,就時常會做出破壞別人的行為。
其實我慢心理,我們若自我檢討,也可以在自己的起心動念中,發現到這個毛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不是這方面強就是在另一方面出色;每一個人也都有他的短處,不是這方面差就是在另一方面遜色。
比如:許多失去視力的盲人,通常都擁有靈敏的聽覺和觸覺;沒有天生麗質的人,通常都會有一份蕙質蘭心;擁有美麗面貌的人,通常都給人感覺其人虛有其表;學業功課理科弱的人,多數是文科較強。
有一句諺語:『別人騎馬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所以沒什麼可以自傲的,也沒什麼可以自卑的,人生就是要抱著謙恭的心態,來面對生活應對,這樣才能夠看清自己的能力,給自己知道要如何來充實自己。
有自傲心理的人,容易和人發生爭執,不可能在人事應對上與別人取得協調。比如:有很多宗教徒,因為自傲不肯包容異教,就會產生排斥、打繫、消滅異教的宗教爭執行為。
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初傳中國時,是由印度僧人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人用白馬運經前來東土弘揚佛法的,當時朝廷建造白馬寺供養兩位僧人安住修行,佛法在這兩個僧人的弘傳下,漸漸的因緣殊勝起來,朝野信奉佛教的人愈來愈多,於是引起了本土的道教人士抗拒,展開一場佛教與道教的鬥法活動。
鬥法當天,道士先要求說:『我們先比論說道理的能力,你們和尚若提出一個道理,我們道士就能接著說二個道理,不只二個,就是舉一反三也沒問題,有什麼高深大論,儘管搬出來講!』
迦葉摩騰聽了道士開出這麼大的口氣,就和他開一個玩笑,把自己的一隻腳舉向空中,微笑的對道士說:『阿彌陀佛!我已經舉一隻腳了,那麼請你舉二隻腳吧!』道士被迦葉摩騰難住了,就要求以理論方式來作比。
道士說:『你們佛教自稱自己的法教叫「內學」,批判我們的法教叫「外道」,可是古往今來,從內外的角度來看大小,總是內不比外大,所以你們的內學比不上我們外道的大!』
迦葉摩騰向道士辯論說:『天子居內宮,百姓居宮外;內宮雖小,天子卻是最大。一沙一石雖然很小,但沙石卻是遍佈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沙石的存在卻是比一個世界還要大。心在體內,四肢在體外,但心的活動無量無邊,手腳的運作卻很有限量,這又是外不如內的事實。只要你肯用心去分析,就可以瞭解佛教的內學道理比你外道的道理大太多了!』
道士強辯無效,我慢心大作,便想藉法術來消滅佛法,又要求要比法術。於是桌分二排,一排放置道教的經典,一排放置佛教的經典和舍利,道士便唸唸有詞,想要使用他們的法術,引火燒毀佛經,但唸著唸著,他們自己的經書卻燒起來了,佛經反而放出光芒。這時候迦葉摩騰就顯個神通,縱身飛上天空,說了一首偈:
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
這意思是說:道教的氣度像狐狸那麼小,佛教的氣度像獅子那麼大;道教的法教像燈火一樣的微小,佛教的法教如同日月的光明;道教的理論小如池塘,佛教的理論大如巨海;道教的道行如同小山丘,佛教的道行如同山嶽。
經過了這次的比試,佛教才折伏了道教的我慢心,使佛教有機會在中國紮根代代繁衍的發展下去。
孔子最得意門生顏回,孔子稱讚他的學習有「不違如愚」的尊師重道之謙恭態度,古人也形容一個最有智慧的人,他的表現是「大智若愚」,可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那些自己以為高人一等的聰明人。謙恭的人,雖然看起來平平凡凡,但他卻能踏踏實實、穩穩紮紮的守住自己的道業,其韜光養晦的修持與謙恭平和的態度,在待人處世上,必然會走在道義的軌道上。所以引導晚輩培養謙恭的修養,他們的腳步才不會走出道義的軌道。
四、培養晚輩「少浪費多惜福」修養
有很多青少年,時常去娛樂場所吃喝玩樂,養成浪費的習慣,這是非常損福的行為。佛門有流傳一個故事:
在一座寺廟的旁邊,住有一戶大富人家,生活享用非常浪費,常將吃不完的米飯倒進溝裡,這些米飯隨溝水流經過這家寺廟,寺裡師父看到,感覺得可惜,就將米飯撈起來,洗乾淨曬成米乾,屯積起來。
好景不常,數年之後,這戶大富人家家道中落,主人便淪落為乞丐,有一天去這家寺廟乞食,寺裡的師父就拿米乾給他,他非常感激,向師父稱謝,師父就告訴他:『不用謝了,這些米乾,其實也是你自己家中的糧食,這都是過去從你們家的溝槽,流來寺裡的溝內,我們把它撈起,洗乾淨曬成米乾,屯積起來的食糧,現在只是物歸原主而已!』
乞丐聽師父這樣說,感覺萬分慚愧,禁不住自我懺悔過去不懂惜福的心行。
佛門的物質生活都很淡泊,尤其在飲食方面還須要作五種觀想的自我教育,這五觀是:
第一觀: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這是要觀想自己吃的每一粒米都是得來不易,就好像有一句詩這樣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所以一飯當前,要感恩農人的辛苦與施主的關心。
第二觀:觀「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這是要觀自己到底有多少德養去接受這碗飯食的供養,德養不具足的話,就得要起慚愧心,更鞭策自己精進道業。
第三觀:觀「防心離過、貪等為宗」。這是要觀想自己受食的心態,對食物不要有好壞的挑選,要遠離分別的過患,因為分別就是貪瞋癡等煩惱的根源。
第四觀:觀「正事良藥、為療形枯」。這是要觀想吃飯的作用只是像病患在吃藥一樣,不是為享口福之欲,是以飯食當藥石來療養身體。
第五觀:是觀「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這是要觀想自己長遠的道業目標,為借假修真,所以應該養護身體以修證真性,為此道業目標,來接受飯食的供養。
佛門的修行人,連吃飯也不離開修行,憑著這份惜福的生活修行,竟然也能夠緣起「天下叢林飯似山」的福德因緣。所以平常我們對晚輩,時常去指導他們惜福的生活觀念,就能夠為他們營造善性的循環,惜福的習慣,就能變成晚輩生活中的一口活泉,不但能夠不斷滋潤自己,也能夠滋潤周遭的人。
五、培養晚輩「少煩惱多安眠」修養
飆車、找刺激,都是青少年的煩惱。慧海禪師說:『一般人喫飯不肯好好喫飯,總是百般須索;睡覺時不肯好好睡覺,卻是千般計較。』青少年的生活就是這種形態。
該睡的時候不肯睡,去尋找夜生活的罪惡,這都是被「貪瞋癡」煩惱所左右的人,所以放得下煩惱的人,才有正常的起居生活。
佛經說:『貪欲如同花朵,瞋心如同蜜蜂,愚癡如同米糠。』這種形容,都是在說明貪瞋癡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煩惱。怎麼說呢?
貪心如同花朵,這是形容人的貪欲,如同花朵的開放。貪求會帶來財物,就好像花朵的開放,能夠表現出千嬌百媚的姿色,但落葉歸根時,它究竟擁有多少自己的姿容?貪欲也是如此,追求這樣、追求那樣,所追求來的物質,都如同花朵開放一般,只是用來炫耀自己的富麗。貪求來的財物,就是給你擁有全世界的物質,你又能享有多少?良田千頃,一天也僅享用三餐而已;大廈萬間,夜眠也只不過八尺的空間,多貪求一件東西就多一個掛礙,貪求只是為自己製造一些生活煩惱而已。
瞋心如同蜜蜂,這是形容人的瞋恚,如同蜜蜂咬人。蜜蜂咬過人之後,自己就會失去生命,發瞋怒心傷害他人也是一樣,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時常起瞋怒心,第一個傷害的是自己,不但傷害到自己的身體,也焚燒掉自己辛苦建立的功德林。起瞋怒心發脾氣,絕對不能解決問題,瞋火帶來的,是無明的煙霧,只是為自己製造一些生活煩惱而已。
愚癡如同米糠,這是形容人的愚癡,如同白米的光釆被米糠遮蓋。愚癡並不是沒有知識,一個很有知識的聰明人,如果他的知識生病了,就如同白米的光釆被米糠遮蓋,這時就無法將知識轉作智慧,會變成愚癡的人。一個人如果愚癡,智慧發露不出來,他的所作所為,只是為自己製造一些生活煩惱而已。
因知,在貪瞋癡煩惱中打轉的人,內心發露不出安祥的修養,總也會帶來不安的苦惱和日夜顛倒的生活行為。所以引導晚輩遠離貪瞋癡的煩惱心念,就不會去製造一些夜生活的罪惡。
結語
以上五點,是針對「財、色、名、食、睡」的五欲生活,提供給大家作為教育晚輩建立自律修養的方針。其實人在世間上生活,也是需要有正當的五欲生活,只是人在欲海中打滾沉浮,很容易過度放逸,被欲海的浪濤所吞噬,所以五欲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但願我們能夠引導自己的晚輩,培養上面所提供的五點修養,使他們在五欲的生活中,也有出離五欲陷阱的能力;同時也希望大家,以這五點修養,來自律自己的五欲生活,培養不拒不貪的五欲生活態度,這樣在五欲生活中,才能夠走入道義的大門。
觀音法會的共修功課,將隨著這一柱香的共修功課的結束,功德圓滿。最後我們向大家報告一個好消息,普門已經確定可以在原地重建,只是重劃土地還沒放領,也是要再等候一段日子,才能夠規劃重建。往後希望大家一本護法的初衷,在每月的大悲懺功德法會中,繼續付出護法的關懷,但願在大家的關懷下,早日完成重建。願祈觀世音菩薩慈光普照,國泰民安,大地災難消除,大家生活吉祥,福慧增長!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