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修菩薩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前 言
今年的日子,我過得特別忙,往年還能勉強的撥出一些時間,作一點田園工作,今年各種因緣的成熟,一事未了,一事接踵又來,不得不放下田園工作,來接應人事。
每當我生起厭倦人事的情緒時,就會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耐力,是如何長養出來的?後來我在優婆塞戒經找到答案了。優婆塞戒經的「發菩提心品」,有提到菩薩是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為得無量大利益事修學菩薩道。
我曾以這兩句經句,回顧自己的成長,出家以來,一路走來,確實都是在苦惱中打開自心的迷惑,也是在人事應對的無我生活中,得到了很多自我成長的利益,於是不畏艱苦的毅力,又再幫忙我排除自己厭倦人事的情緒,將學佛的菩提心又再維護下來了。
所以今天,師父想要以「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惱」與「為得無量大利益事修學菩薩道」的觀念,來和大家共勉發菩提心修菩薩道。

一、修學菩薩道的精神
首先我們來看釋迦牟尼佛修學菩薩道的精神。修學菩薩道,必定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菩提」是佛的果位,也就是我時常在佛經中讀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梵語音譯簡詞,華文意譯是「無上正等正覺」。在菩薩大道的修行過程中,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必須用無數劫的時間來修六度萬行,若以通途的菩薩道來說,是要歷經三大阿僧袛劫的修行時間,所以在業道中,要突破累劫習性業障,修學菩薩道行,這是要經過相當艱苦的考驗。
雖然行菩薩道需要受極大艱苦的考驗,但是只要菩提心的正覺心念能維持不失,就有不畏艱苦的精神,所以上求菩提大道的人,在下化眾生的修學過程中,只要不怕難不畏苦,縱使有大苦惱也能維護菩提心,使自已的心志不退轉。
下面我拿一個佛經的故事,和大家共勉不怕苦的菩薩精神:
佛陀住世時,有一次,為激勵退失菩提心的弟子精進道業,曾向弟子提起一段本生因緣故事,佛陀對退失菩提心的弟子說:
從前,有一位商人組織一隊百餘人的商隊,商隊經過沙漠時,因為白天酷熱,沙漠被太陽曬熱了,走起路來會燙腳,不能行走,所以商隊只能在夜間趕路,天亮就要搭起棚子休息,等到太陽下山,沙漠熱氣冷卻後,再繼續跋涉。商隊晝伏夜行,快要走完沙漠時,領隊的商人就向大眾宣佈說:『我們明天就可以走出沙漠了,今天大家不妨把身邊的水儘量的喝掉,不必再保留了,這樣就能減輕負擔,快一點走出沙漠。』
大眾聽領隊這麼說,就照他的話去做,有的人甚至把水拿來洗澡,全部都把水用完了。到了夜晚,大家騎著駱駝開始趕路,領隊因為連日跋涉,坐在駱駝背上不知不覺睡著了,沒有注意到駱駝走錯方向了,等他一覺醒來,仰望星宿,才發現走錯路了,趕緊率隊轉頭,但已經來不及了,不久天就亮了,看著太陽上昇,大眾都驚恐起來了,因為他們身邊已經沒有水了,擔心人畜無水,熬不下去,於是大眾紛紛的怨責領隊。
領隊雖然很著急,卻很鎮靜的四處去尋覓水源,終於奇蹟式的給他找到了一堆青草,有草就有水,他趕快招呼所有的人一起挖掘沙地,想不到挖掘不到幾尺深後,卻挖到一塊大岩石,大家都失望的放下挖掘的工具,頹喪的歎氣,任憑領隊怎樣鼓舞、勸慰,都沒有人肯再挖下去,為了解除水荒,領隊在烈日下,只好揮汗繼續挖掘,這時候有一個年輕商人,過來幫領隊把岩石挖掘起來,兩個人汗流夾背的埋頭苦幹,終於挖出了清泉,使大隊人畜獲得水份,有足夠的氣力熬到晚上,安然再啟程,走出了沙漠。
佛陀講了這個故事後,對退失菩提心的弟子說:『比丘啊!當時的領隊就是我,幫領隊挖掘岩石找到水源的年輕商人就是你。過去世你能發菩提心,不怕辛苦、不畏困難的跟我共同修持菩薩道行,成就了自利利人的果實,為什麼現在反而要退失菩提心,放棄自利利人的修持呢?為了讓眾生看到真理法水,獲得可以讓生命賴以維生的泉源,你不能放棄修行呀!』
比丘經過佛陀的善巧開導,心生慚愧,發願絕不退轉菩提心,又再精進的修學菩薩道行了。
這個故事,是勉人修學菩薩道行,要拿出不怕辛苦、不畏困難的精神來面對,而且這個菩提心是要在「放身捨命」的慈悲涵養中作發揮。

二、菩提心的解脫功德
發菩提心,就是要以正覺來解脫迷惑的困擾,菩提心的解脫功德,不只是阿羅漢所修證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解脫內涵,而且是「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的究竟解脫內涵,所以發菩提心的人,必定要有自利兼利他的願行。
我們凡夫的心行,恰好跟菩薩相反,只求自己的安樂,不怕眾生吃苦,因此在待人處事上,總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眾生的苦惱上。修菩薩道行的人,心行涵養絕不能有一個自私的念頭,寧可自己吃苦也不願眾生受難,就如梵網菩薩戒裡面說的:『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惡事」是指吃苦的事,凡是吃苦的苦差事,都由菩薩自己來承擔;「好事」是指快樂歡喜的事,凡是快樂歡喜的事,通通都讓給他人來享受。所以修菩薩道不僅要能不怕吃苦,並且也要有代眾生吃苦的決心。
菩薩在自利利他的行持中,所以不怕吃苦的原因,是因為菩薩在修學中,接受大苦惱的考驗以後,除了能夠產生利益他人的功用以外,在自己的修養上,解脫的內涵也會更加有深度,能夠在「無生忍」中,獲得無量的大利益。
菩薩度眾生,雖然也會被眾生的無明,捲入苦惱的漩渦,但在修六度萬行的歷練中,如果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頭,行得來、忍得過,就會產生自利利他的功德力,能為自己與他人帶來無量無邊的大利益。
若單以自利方面來說,修入深位層次的菩薩,他發揮忘己捨身的道行,是透過二種自受用利益,才不致於陷入塵緣的泥淖中,這二種自受用的利益,我略作說明一下:
1.習氣不再引發煩惱
修出世法的人,一旦有悟證的解脫分,就像一顆大樹連根挖起不再種植,它的枝葉就是還能保持翠綠,也會漸漸失去它的生機。菩薩的行持修養,到了深位的解脫層次時,就有斷煩惱的出世功德,不但能夠斷除根本煩惱的擾亂,同時習氣現前,也不會以習氣再去引發生死的煩惱業行。修出世法的人,斷了煩惱後,他的習氣現前,也許還會給眾生帶來一些壓力和掛礙,但已斷煩惱的聖者,他不會以習氣引動貪瞋癡,再去造作染法的善惡業行。
有關聖者習氣現前的現象,我例舉佛經中記載的二個故事,給大家作個說明:
有一天,佛陀與弟子舍利弗同時站在陽光下,兩個人的身影並排投射在地面上,有一隻驚弓之鳥飛過來,首先牠停在舍利弗的身影上,可是牠停下來後,卻心有餘悸,不停的在發抖,後來牠離開了舍利弗的身影,飛停在佛陀的身影下,當牠停在佛陀身影下的時候,就好像得到了大自在,沒有一點恐惶的驚悸神態,很安然自在的休息在佛陀的身影下。
舍利弗看到這種情形,就請問佛陀:『我沒有要殺害小鳥的心念,為什麼牠停在我身影上的時候,會不停的發抖?而且也不敢在我的身影下久留?』
佛陀說:『雖然你沒有殺害眾生的煩惱心念,可是你的身上還是會散發一些無始以來的瞋恚習氣,所以眾生靠近在你的身影上,還是會有不安的反應。這隻驚弓之鳥在你的身影下,因為有感受到你的瞋恚習氣的壓力,所以會不安的發抖,雖然你不會傷害牠,但是你身上散發的瞋恚習氣,會引發出小鳥的驚弓餘悸,深怕受到你的傷害,不敢在你的身影上久留。』
從這個故事內容,我們應當知道,聖者雖然淨化了煩惱,但他的過去業行習氣,仍然還會有形之於外的無記業行。斷煩惱的聖者,煩惱淨化了以後,他在無記業行中出現的染習,尚且還會讓眾生感到不安,可見未經淨化的凡夫煩惱染習出現時,帶給眾生的感受,必然都是一些苦惱的不安!
斷煩惱的聖者,表露無記業行的染習,在經典上又有一個故事:
有一位證阿羅漢果的畢陵伽婆嗟尊者,若以他的神通力,要從水面上行走渡過恆河是不成問題的,可是他不用神通,每次要渡過恆河時,就呼喚恒河神出來,對他說:『喂!小婢!你叫河水停止不要流動,讓出一條路給我走過去。』這位尊者,他有求於人,卻用輕蔑的口氣,呼叫恒河神「小婢」,要恒河神停止河水的流動,讓路給他走過去。
恒河神很不高興畢陵伽婆嗟尊者這麼不禮貌的態度,於是就向佛陀告狀說:『你的弟子畢陵伽婆嗟尊者,對我很不禮貌,每次要請我停止河水讓路給他過時,總是用輕蔑的口氣在指使我。』
於是佛陀就把畢陵伽婆嗟尊者叫來,對尊者說:『你對人不禮貌,應該向恒河神道歉。』
尊者也自責的向佛陀認錯的說:『對啊!我這個習氣太不應該,其實我沒有輕視他、侮辱他的惡意。』
說著回過頭,就走去向恒河神道歉,但他向恒河神道歉時,竟然還是用著驕慢的口氣對恆河神說:『喂!小婢!對不起!我不應該,請原諒我!』
於是佛陀就對恆河神解釋說:『他沒有侮辱你的惡意,會有這種驕慢的口氣,是習氣使然。』
凡夫還未淨化煩惱,起心動念、語默舉止的習氣,都還會牽動煩惱業行,所以凡夫的心境,不只有「習氣」,還兼帶有煩惱的情境。單指「習氣」的心境,是指沒有夾帶煩惱動力的慣習性,這個慣習性,必定是不再引發染業心行的習氣。
站在業行立場來講,善惡業行都屬染業,在染法上,若要以佛法來分別善惡行為,最容易辨別的行為或思想就是:外在行為,若利他的名為「善」,損他的就稱為「惡」。內在思想,在反省時,能令自己的內心產生清淨感的,名為「善」;若不能使自己在自省時有清淨感的稱為「惡」。
我們凡夫一般的心境,多少會有一點放不下他人的煩惱心態,雖然在言行上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可是內心仍然有隱藏著放不下別人比我好、比我更有成就的我慢煩惱,所以凡夫所表現出來的習氣,都是有業行引力的染習。
因此平常我們形容一個人的學佛修養,說他的修養各方面都不錯,只是某方面的習氣重一點,這裡所提到的「習氣」,若要嚴格的做個評判,還是含藏有煩惱動力的習氣,這種有業行引力的染習,是不能與阿羅漢果聖者的「無記染習」相提並論的。
這裡所提到的,菩薩有「習氣不再引發煩惱」的自受用利益,是在說明,菩薩將自己的煩惱淨化以後,所剩餘的慣習性,即使會浮現於形色上,這些慣習性只是染法上的一些無記染習,雖然有習性現象,但不會在習性中引發煩惱的意識分別作用,即使這些無記染習,在菩薩的修證中,還要繼續把它淨化掉,但是習氣一旦沒有煩惱的成份,就不會受到煩惱的後有牽動,因此淨化過的習氣現前,不會妨礙生死的解脫心境,這種「不受後有」的業行,稱為「無生業行」;換句話說,菩薩淨化煩惱後,習氣現前的當下,心境仍然能夠安住在「不受後有」的解脫分中。
「習氣」要能夠不妨礙解脫心境的習氣,才能稱為「淨化的習氣」,我們平常指說某個人習氣重一點的這類習氣,是含藏煩惱的「未淨化的習氣」,這種習氣會產生煩惱,影響到一個人的心行不得自在,障礙解脫的心境,所以不能單以習氣來說明凡夫的心境。
斷煩惱後的習氣現前,必須是指不障礙生死解脫心境的習氣,這是菩薩道的行者,在忍受大苦惱後,所成就的「無生忍」,有了無生忍就有出離煩惱的功夫,因此習氣現前,就不會再引發煩惱業行。
菩薩承受苦惱的考驗後,如果能夠成就無生忍,有了習氣不妨礙生死解脫的自在力,在解脫分的修證中,便獲得了自受用的大利益。
2.受生不被業力牽制
修入聖位的菩薩,為了要修滿六度萬行的福慧功德,有「留惑潤生」的修行歷程。惑就是煩惱,留惑就是保留著貪、瞋、痴的煩惱種子,藉著這些煩惱因種,來緣起業道受生的因緣。
例如:證聲聞初果聖位的聖者,尚有天上人間的七番生死,這七番生死,就是經由「留惑潤生」受生的。
不過聖位菩薩修到深位的層次時,他在六道受生的業道身,不管是在善道或惡道受生,都不受「留惑潤生」的業力所牽制。換句話說,深位菩薩在六道中受生的業道身,不是經由「留惑潤生」的因緣去受生的業報身,這是經由菩薩自受用的「願力」去受生的業道身。
在本生經中,有一則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在畜生道受生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在波羅奈國受生鹿王身,當時有一隻善鹿王、有一隻惡鹿王,釋迦牟尼佛往昔受生的鹿王身是善鹿王。有一天波羅奈國的國王出門打獵,圍捕著一千隻鹿,那時候被包圍的鹿群,有善鹿王領導的五百隻鹿,及惡鹿王領導的五百隻鹿,當時善鹿王擔心波羅奈王將牠的鹿群通通殺光光,所以就走到波羅奈王的面前,用人語要求國王說:
『大王!我有一個建議,請您參考我的建議。現在您將我們圍捕起來,如果你一下子就將我們這一大群的鹿都屠殺光光,一時也吃不了那麼多,這樣會造成浪費,倒不如你網開一面,放我們在森林中自由求生存,我們負責每天派送一隻鹿來給你作大餐,這樣你天天有新鮮的鹿肉可吃,我們的鹿群種族也不會被你殺滅掉。大王!我建議的這個方法,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辦法,你願意接受我的要求嗎?』
波羅奈王聽到善鹿王會講人話,非常驚訝,而且也說得很有道理,就答應善鹿王的要求,將鹿群放回森林。
為了要實踐合約上的諾言,善鹿王就跟惡鹿王做一番的商量,最後決議兩邊輪流每日派送一隻鹿去給波羅奈王作大餐。如此輪送一段期間以後,有一天,惡鹿王那邊輪到一隻懷孕的母鹿,母鹿因為快到生產期了,心疼自己肚子裡的胎兒隨牠去送死,所以就去向惡鹿王請求說:
『大王!明天是輪到我去作波羅奈王的大餐,但是我已經快要生產了,如果明日去受死,等於死二條生命,請大王慈悲,先派其他的鹿去做我的替身,等我的鹿子生下來的時候才補上去。』
惡鹿王聽到母鹿這樣的要求,很不高興,就對母鹿說:『你怕死,誰不怕死?誰會願意提早送死,輪到你,你就得去,還有什麼話可講!』
母鹿聽惡鹿王這麼說,心裡很難過,突然牠想到善鹿王或許可以幫他想辦法,於是就跑去善鹿王的鹿群求見善鹿王,他對善鹿王哭訴說:
『慈悲的大王!請救救我的孩子,因為明天輪到我要去作波羅奈王的大餐,我已經快要生產了,這一去就死掉兩條命,為了救我肚子中的胎兒,我去要求我們的鹿群大王,先指派一隻鹿去當波羅奈王的大餐,等我生產後才補上去,可是我們的鹿群大王不肯接受我的建議,所以我又來您們的鹿群,請求大王慈悲設法營救我的胎兒。』
善鹿王聽了母鹿的哭訴後,就答應母鹿,要幫牠想辦法,並將母鹿留在牠的鹿群中。善鹿王雖然體諒母鹿心中的痛苦,但牠要在自己的鹿群中徵求一隻鹿出來做母鹿的替身,一樣有困難,當然也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所以牠決定自己去做母鹿的替身。
第二天,善鹿王不動聲色,偷偷離開牠的鹿群,去波羅奈王的王宮,波羅奈王看到善鹿王來,嚇了一跳,問善鹿王:『難道你們的鹿群都被我吃光了嗎?』
善鹿王說:『沒有,不但沒有吃光,承蒙大王的照顧,網開一面,使我們的鹿群又再繁殖很多新生代。』
波羅奈王說:『既然如此,你怎會自己來?』
善鹿王說:『這次是輪到另外一邊鹿王的鹿群送鹿來給大王作大餐,因為是輪到一隻快要生產的母鹿,母鹿不忍心自己肚子裡的鹿子陪牠送死,要求牠們的鹿王,指派一隻鹿,先做牠的替身,來給大王做大餐,牠們的鹿王不肯答應母鹿的要求,所以母鹿又來我的鹿群,要求我保護他的胎兒,可是在我的鹿群中,要指派出一隻鹿來做為母鹿的替身,一樣有困難,所以我只好自己出來做母鹿的替身。大王!你就將我的身體拿去作你的大餐吧!』
波羅奈王聽到善鹿王所說的這番話,感動得流下眼淚來了,他慚愧的對善鹿王說:『你是鹿頭人,我是人頭鹿。』這時,波羅奈王想到自己的作為不如禽獸,心裏很難過,便將善鹿王放了,並下定決心不再吃鹿肉。
這個故事提到的佛陀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受生的這個鹿王身,就不是經由「留惑潤生」所緣生的業報身,因為「留惑潤生」的業報身,只在天上人間受生,不會到畜生道受生。這是菩薩修到深位層次時,為了度化苦惱的眾生,以自己的願力去畜生道受生的,因為這是願力所受生的,所以受生的這個業道身,是不會受到業力的牽制的,有來去自在的應化能力。
文殊菩薩感應錄中,有記載一個文殊菩薩應化畜生道受生的故事:
文殊菩薩經常在中國四大名山的五台山,現身說法度眾生,他不但是現人身來度化人道眾生,也曾經現豬身去度化畜生道的眾生,根據感應錄中的記載,文殊菩薩應化豬身的故事是這樣:
在五台山下,距離五台山有一段距離的地方,有一戶人家,就像現在的大牧場的養豬規模一樣,養了五百隻豬,在這五百隻豬中,出現了一頭與眾不同的豬,當時養豬的人都稱這一隻豬是豬王,這隻豬跟其他的豬的豬毛不同顏色,其他的豬毛全部都是黑的,唯獨豬王的毛色,全身都是金黃色的。這隻豬長得特別大,特別好看,奇怪的是自從這隻豬出現在豬舍中以後,豬舍中的五百隻黑毛豬,通通都很乖、很聽話,每日餵飼料的時間到來的時候,這隻豬王就會出來指揮豬舍裡的五百隻豬排隊,規規矩矩按照秩序吃飼料,他們經常吃飽飼料以後,全部在豬舍中並列排隊的站著,然後豬王站前面,唔唔唔的跟這五百隻豬說法。
養豬人看到這種情形,只感覺很特殊、很奇怪,但是沒有人知道這一隻豬是文殊菩薩應化豬身來教化這一群豬的。
當時有一個出家人到五台山拜文殊菩薩,他三步一拜,拜過東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等五個台,一心想要求見文殊菩薩,就是沒看到文殊菩薩現身,所以他心裡很難過,最後他在中台的文殊殿坐下來等,整夜坐到天亮都不睡,就是想要求見文殊菩薩。
到了天亮的時候,有一個老人來到文殊殿,看到出家人坐在文殊殿中,就問他:『你這位菩薩,坐在殿中要求些什麼事?』
出家人說:『我想求見文殊菩薩,可是我拜遍五台,到現在也沒看到文殊菩薩現身,所以乾脆就坐在殿中等候菩薩,要是見不到菩薩,我就不下山去了。』
老人聽出家人這麼說,就告訴出家人說:『你不用再等下去了,文殊菩薩不在山中,他下山去度眾生了。』
出家人問:『他到那個地方度眾生?』
老人說:『他到鄉下,就在五台山腳下的一個村落,你到那個地方去找他,並請他回來,他已經下山很久了,我這裡有一封信,你隨身帶下山去,下山以後,你就會找到文殊菩薩示現的應化身。』
出家人問:『我如何知道那一位是文殊菩薩的應化身?』
老人指示說:『你到那個村落的時候,就會聽到很多小孩在喊叫「荷葉、荷葉」,你就去找那個「荷葉」,他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看到他,你將這封信交給他,就會回山來。』
出家人按照老人的指示下山去找文殊菩薩了。走到養豬的村落,他看到很多小孩子在摘蓮花葉,而且邊摘邊喊叫「荷葉」。
原來那隻豬王不吃普通的豬飼料,只肯吃蓮花葉,蓮花就是荷花,所以叫「荷葉」,大家就給這隻豬王取個名叫「荷葉」。村裡的孩子,時常去摘蓮花葉拿去豬舍餵豬王,這隻豬王很乖,尤其喜歡接近小孩子,所以村裡的孩子都很喜歡豬王。
出家人看見這群小孩,手拿蓮花葉,邊走邊喊叫「荷葉」,他就隨孩子的後面走到豬舍,孩子走到豬舍,對著一群豬呼叫「荷葉」,那時候豬王就走到孩子的前面,吃孩子拿給他吃的蓮花葉。
出家人看到這種情形,當下就知道這隻金色毛豬,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於是出家人就走到豬王的面前,向豬王頂禮,並且對豬王說:『菩薩啊!山上一位老菩薩,要請你回山去了,這是山上老菩薩託我帶給你的信。』
出家人把信交給豬王的時候,豬王就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前面兩腳就好像人手,去接出家人交給他的信,他拿到信,就將信咬到嘴巴上,立刻呼吸就停止死掉了,這時村子裡的人才知道那隻豬王就是文殊菩薩的應化身。
文殊菩薩已經是修到等覺果位的大菩薩,他倒駕慈航出入六道教化眾生,是一位帶果行因的菩薩,像文殊菩薩修到這麼深位的層次,他的應化是千百億化身,在十方世界中都有文殊菩薩的應化身,他在六道中的業道身,絕對不受業力的牽制,因為這樣的應化受生,是以願力去受生的,所以不會受到業力的牽制。
菩提心有解脫的功德力,但菩薩的解脫修養,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都有不同的解脫內涵,佛經上曾以「三鳥出籠」的譬喻,說明菩薩「無住涅槃」的解脫內涵:
有三隻被關在籠子中的鳥得到解放了,牠們被放出去後,有一隻鳥還在籠子的附近盤旋,另外有一隻則飛得較遠一點,還有一隻一飛就不見蹤影了。
這個譬喻是用以說明,解脫境界的層次,就像這三隻被放出籠子的鳥:若對舊環境尚有一份眷念牽累的解脫境界,就像在籠子附近盤旋的鳥;已經有擺脫環境牽累意念,欲朝向解脫大道邁進的解脫境界,就像那隻飛得較遠一點的鳥,牠已經有出離環境牽累的自在嚮往了;若完全不受環境拘束,以空慧生活在無所住的解脫境界,就像那隻一飛就不見蹤影的鳥,進入太虛中,不留下任何痕跡。
菩薩聖者的解脫層次,修到深位的解脫境界,是一種無住的究竟圓滿境界。解脫的涅槃境界,無論那個層次,都是不受塵緣拘繫的自在境界,但是聲聞聖者的解脫層次,雖然不受塵緣拘繫,仍有他所取證的痕跡,當他將此岸的世間法盡捨以後,就會安住在出世間的彼岸涅槃寂靜領域中,所以聲聞人的生活情境,無法將世間與出世間的情境相互交融在一起,當他還未修出世法時,站在世間法的立場上,心中的情境都是隨流和塵的現象,一旦修學出世法,就以出世法為立場,心中的情境對世間法不隨流也不和塵,只是一味的安住在所取證的寂滅空境中。
菩薩的涅槃境界,雖然也是不受塵緣拘繫,但是他的解脫境界不落痕跡,不管是站在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的立場,都能夠隨和且不留滯;換句話說,菩薩修到深位的解脫境界,既不留滯在塵緣情境上,也不留滯在大清涼、大自在的解脫情境上,他的解脫境界,是將世出世間的情境互相交融在一起的「無住涅槃」境界。
因為菩薩的解脫,不執取世間的有為法,也不執取出世間的無為法,在世出世間諸法上,都沒有貪愛的拘繫,既然一切都不留滯,在世出世間法上,就沒有捨此生彼的生死分界,隨處即可出離生死的紛擾,安住在寂靜領域中,菩薩這份隨處安住的「無住涅槃」的解脫力,就能讓菩薩在受生時不受業力牽制,這就是菩薩出入業道的自受用大利益。

結 語
菩薩在菩提道上,要歷經大苦惱的煎熬,才能獲得自受用的大利益,而且所得到的大利益,不只上提二種自受用的利益,還有無量的大利益,菩薩所以能夠不怕辛苦,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在修六度萬行,完全是透過一些自受用的利益,在推動願行的,因此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熬到有自受用的利益時,絕不退轉菩提心。
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修六度萬行,這是一條相當漫長的修學歷程,因此發菩提心的人,一定要時常策勉自己提昇願力,才能夠培養出無怨無悔的吃苦精神,才能夠在各種艱苦的考驗中,成就出離生死紛擾的自受用功德,獲得無量的大利益。
我們普門學苑為了要發揚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救苦救難的願行,附設有普門慈幼慈善會的服務,以家扶與急難救濟兩種方式,來照顧社會苦難人家的生活。由於現今思想開放,傳媒普及,不良誘因日多,造成誘引孩子走向犯罪的邊緣,雖然有些家長也意識到為孩子培養一些學習興趣,總比讓孩子泡在電視節目還好,將自己的子弟送到兼授才藝的安親班去學習,或請家教到府教學,但這種機會,對生活在「衣食足」尚有顧慮的普門家扶家庭中的孩子,是夢想。
為此普門慈幼慈善會除了每年為普兒策劃兒童學佛夏令營的活動以外,另外又推出「普兒讀書會」的教化方案,此一教化方案的推動,普門嘉委會已於八十七年五月,成立「雲嘉地區普兒讀書會」,每月下鄉進行普兒讀書會導讀活動;普門高委會於八十九年二月,成立「高屏地區普兒讀書會」,每月假高雄文化中心進行普兒讀書會導讀活動;普門中委會策畫的「中彰地區普兒讀書會」八十九年十一月登場,每月除了進行普兒讀書會的教學活動以外,同時也為普恩戶的家長舉辦祈福共修會,更加有溫馨的關懷。
為了要永續經營普門的教化活動,普門不但要結合熱心教育人士,投入志工行列,並提供給志工研習進修的機會,以提昇志工協助普門社會服務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開發社教財力來支持普門社教活動的經費。由於善施人士捐施來普門的所有家扶認養金與急難濟助金,都只是專款專用的「代轉金」,普門無法從中取用作為教化活動的經費,是故發起徵求「教化認養顧問」運動,凡每年提供壹萬元做為普門教化活動的經費者,將聘為普門「教化認養顧問」。
普門是善施人士與苦難人家的「施與受」的橋樑,我以誠懇的心,邀請各位信眾與普門「牽手作伴走」,共同來為貧苦家庭的孩子,開闢一條「書香啟蒙之道」。有意願支持的信眾,請向普門服務人員登記簽認做為普門「教化認養顧問」,這也是菩薩道上對苦難眾生的一種關懷,歡迎踴躍參加。
最後祈求觀世音菩薩慈光加被各位信眾所求如意,生活平安吉祥,福慧綿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現代人的工作動力,好像早上九點以後才發揮得出來,八點半就要趕來普門上課,真的是要拿出身為志工的使命感來面對,在座各位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雖然沒有幾個人,我們還是要按照預定的時間開課,否則會影響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今
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截至三月二十三日止《法新社》的全球疫情報導說: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已突破三十萬例,超過半數在歐洲,準十五萬二千例,義大利有五萬三千多例,是歐洲病例最多的國家,亞洲則有九萬六千多例。全球至少一百六十九國有確診病例
今年一月,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普門四月原定的中委會與協助家園護理之家舉辦的各一場佛誕慶典活動,都配合防疫取消活動了。本來二月底台彎的疫情稍微有緩和的現象,反而歐洲、美洲各國疫情亮起紅燈了。病毒的傳染,以中國大
今年一月總統大選過後,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 四月八日是國際性的佛誕節紀念日,所以國曆與農曆的四月期間,世界各國的佛教團體都會舉辦佛誕慶典活動,因疫情嚴重,防疫嚴峻,今年普門台中志工委員會,配合防疫不但將二、三
首先我要感謝各位大德撥空回來參加今年度的第八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今年的會員大會原本是訂在109年4月25日要召開,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擴大疫情,配合防疫政令,上半年的原定活動,都取消了,會員大會是章程規定的活動,無法取消,只能延
109年度普門志工成長教育訓練/創辦人法語  編者前言:心印法師是普門志工的精神領導人,每年的「普門志工成長教育訓練」,必全程坐鎮營地振作士氣。老人家的法語不只是志工的精神資糧,也是本刊讀者盼望分享的饗宴,為讓老人家的法語均霑讀者,本刊編輯團隊將109年12月26日、27日二天的普門志工成長教育訓練
現代人的工作動力,好像早上九點以後才發揮得出來,八點半就要趕來普門上課,真的是要拿出身為志工的使命感來面對,在座各位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雖然沒有幾個人,我們還是要按照預定的時間開課,否則會影響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今
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截至三月二十三日止《法新社》的全球疫情報導說: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已突破三十萬例,超過半數在歐洲,準十五萬二千例,義大利有五萬三千多例,是歐洲病例最多的國家,亞洲則有九萬六千多例。全球至少一百六十九國有確診病例
今年一月,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普門四月原定的中委會與協助家園護理之家舉辦的各一場佛誕慶典活動,都配合防疫取消活動了。本來二月底台彎的疫情稍微有緩和的現象,反而歐洲、美洲各國疫情亮起紅燈了。病毒的傳染,以中國大
今年一月總統大選過後,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 四月八日是國際性的佛誕節紀念日,所以國曆與農曆的四月期間,世界各國的佛教團體都會舉辦佛誕慶典活動,因疫情嚴重,防疫嚴峻,今年普門台中志工委員會,配合防疫不但將二、三
首先我要感謝各位大德撥空回來參加今年度的第八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今年的會員大會原本是訂在109年4月25日要召開,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擴大疫情,配合防疫政令,上半年的原定活動,都取消了,會員大會是章程規定的活動,無法取消,只能延
109年度普門志工成長教育訓練/創辦人法語  編者前言:心印法師是普門志工的精神領導人,每年的「普門志工成長教育訓練」,必全程坐鎮營地振作士氣。老人家的法語不只是志工的精神資糧,也是本刊讀者盼望分享的饗宴,為讓老人家的法語均霑讀者,本刊編輯團隊將109年12月26日、27日二天的普門志工成長教育訓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菩薩勇健相,謂菩薩為度眾生,於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不生退卻。」這個世間有些事情是很難做,現代話:「很難搞定。」有的聽到這個事就很痛苦:「完了!做不成了。這事不要找我,行不行?拜託又是找我......」菩薩不能這樣。為了度眾生,饒益有情「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做一個菩薩容易嗎?要精進。這人世間很短的時間,幾十年一下就過了,能修的時間很少,不精進怎麼成就菩薩道?菩薩為了度眾生「施無礙辯」,把祂的無礙辯才布施出來,利益有情。「無礙辯才」怎麼修?得先有無礙辯,再來施無礙辯,得先有錢才能布施錢。所以,無礙辯怎麼修?「語業」短時間沒有辦法講得很微細
Thumbnail
菩薩戒是佛教中培養慈悲與智慧,並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修持與精神。在菩薩戒中,受戒者不僅遵守道德規範,更要積極發展慈悲心與關懷眾生,以正確方式幫助他人。戒期對於個人品性與心性有積極影響,並能對身邊的人產生正面的影響。菩薩戒的精神應融入日常生活,用慈悲和智慧來引導行動,踐行利益一切眾生的精神。
Thumbnail
「菩薩勇健相,謂菩薩為度眾生,於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不生退卻。」這個世間有些事情是很難做,現代話:「很難搞定。」有的聽到這個事就很痛苦:「完了!做不成了。這事不要找我,行不行?拜託又是找我......」菩薩不能這樣。為了度眾生,饒益有情「諸難行之事,悉皆行之。」
一週一次的佛學課來到了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能真正進入上士道 要發菩提心才是真正的佛子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進一步學習密乘? 要有圓滿的菩提心才能成就佛道 顯教與密教的共道都是「發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 以前把菩提心想的很簡單 不就是慈悲心嗎? 每個人都有 為什麼還要特別策發?
Thumbnail
《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菩薩所問經》,七地以下的菩薩整天聚在一起。這些師兄弟都是菩薩,整天都在起顛倒、懈怠、散逸、疑惑:「我到底要修下去,還要不要修下去?我要不要發心,還是不發心?我這樣修會不會成就,還是不會成就?」整天都在想這些。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