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業與染業的認識

更新於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前言
每一種宗教都是勸人行善,只有佛教教人行善要發菩提心。事實上不發菩提心也可以修善業,譬如修十善或修三皈五戒的人,並不一定個個都要發菩提心才能修,但是修善法若不發菩提心的話,所修的只是世間的善法,所成就的只是人天善果,善報享盡了,將來還是要墮落,所以修世間善法是會漏失掉善法功德的,這是不究竟、不徹底的善業。
因此,若以聲聞、緣覺二乘人的發心來修善法的話,雖然所修的也是發菩提心人所要修的出離行,但是他的成就,頂多也只能令自己了生死,不能度眾生,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這種自了漢的善業果位,雖然也有出世的解脫分,但所成就的卻不是自他兩利的究竟聖果,以大乘佛法的觀念來看,修這種自了生死的善法,是消極的修行。
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道所修的善法,是「利己度他」的淨行善業,所成就的是屬於清淨的善果,而且善業功德也永不退失,因為菩提心的願行,是盡未來際到成佛,如此所修的善法功德,就會跟著菩提心不斷的成長,盡未來際永不退失。
為了要給大家瞭解發菩提心的行持觀念,今日師父要來向大家說明,發菩提心的人是如何著手作諸善業。

一、身業修養由心轉
一般佛教徒對善業的修行觀念,就是:誦經、念佛、持齋吃素、受持八關齋戒等等,可見這一些行持都可以做為善業的修行代表。那麼修這一些宗教行持的善法,有什麼作用呢?它可以用來幫助我們身口意三業行為得到清淨的增上緣,因此將這些宗教行持善法,稱作「三業清淨行」。學佛站在在家人的立場,有在家人的三業行為準則,站在出家人的立場,也有出家人的三業行為準則,從凡夫到聖賢,修行都是要從守護「三業清淨行」著手,所以發菩提心的人「作諸善業」必然也是要教育自己從「三業清淨行」著手做修行。
一般人修學「三業清淨行」,往往會以自己的觀念障礙自己的修學因緣,這叫做「所知障」。比如:平時我們鼓勵人家來受持佛法的善法行持,經常聽到的回應是:『我心好就好,為什麼要吃素?為什麼要參加法會?為什麼要誦經拜佛?』這就是被「心好就好」的「所知障」障礙了自己修學「三業清淨行」的因緣,有這個觀念的人,身口意就比較容易放蕩不拘。
俗語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單憑一張嘴說自己心好就好,若沒有實際的修養表現,是很難讓人信服的。人與人的第一接觸的印象,都是來自於身業修養的傳達,那些認為「我心好就好」的人,如果不能有身口一致的修養表現,也不可能代表他的意業活動絕對是好的。我們內心的意業活動,都會從外在氣質流露出來,所以外表的修養,往往是一個人內在善惡的寫照。
據說,西方有家聖彼得教堂,請藝術大師米開蘭基羅在教堂的牆壁上,畫耶穌的一生事蹟圖,當時畫家發佈消息,要徵選一位長得天真無邪,能從臉上流露赤子神情的人,作為他畫耶穌幼年畫像的造型模特兒。有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兒子去應徵,米開蘭基羅大師一看,正是他理想中的模特兒,於是就以這個孩子作為他畫耶穌幼年畫像的參考。
耶穌事蹟圖,畫到耶穌最後晚餐的那幅畫的佈局時,他又要需要尋找一個有兇惡臉相的人來當模特兒,做為他畫耶穌的叛徒猶達斯的參考。可是到處徵尋都找不到理想的模特兒,於是最後這幅畫的工程就擱下來,沒有完成。
二十多年後,有一天,在一家酒店裡,米開蘭基羅大師看到一個青年人,神情兇惡,一副狼狽的長相,正是他想要完成的「耶穌最後晚餐」那幅畫中,猶達斯叛徒的最理想造型,於是向前徵求這個青年人,對他說:『朋友!我有一事想麻煩你,我要畫一幅畫,須要有一個像你這種長相的人當模特兒,我給你一點酬勞,請你當我的模特兒。』青年人正是三餐不繼的時候,聽到有這麼輕鬆的工作,就一口答應下來了。
青年人跟著米開蘭基羅大師到聖彼得教堂後,大師就帶著青年人巡禮他的壁畫作品,看到最後一幅壁畫時,對青年人說:『就是這幅畫,找不到叛徒猶達斯的適當模特兒可作造型,結果一擱就二十多年,現在有你來當模特兒,總算可以把它完成了。』
青年人聽完米開蘭基羅大師的說明,竟跪下來號啕大哭,大師覺得奇怪,問他:『你怎麼哭得這麼傷心?』青年人說:『我母親要過世的時候,曾經告訴我,他說我這一生最光榮的事蹟,就是被一位畫家選去當作耶穌幼年的聖嬰造型模特兒,沒想到二十多年後,我的長相變得這麼兇惡,竟然被你選來當叛徒猶達斯的造型模特兒,我這一生最光榮的氣質,二十多年來全部從我的身上消失了,真是枉費父母給我的美好生命!也令我覺得很羞愧!』
美國總統林肯先生,有一次請朋友幫他找一個助手,這個朋友介紹一個人前往應徵,林肯總統看了覺得不滿意,沒錄用。朋友問林肯先生:﹃他的能力很強,你為什麼不滿意?﹄林肯總統說:『我不喜歡這個人的臉。』朋友疑惑的問:『臉型是天生俱來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該考慮的是這個人的能力才對。』林肯總統說:『一個人活到四十歲的時候,要為自己的臉負責任。』
為什麼林肯總統要說「一個人活到四十歲要為自己的臉負責任」呢?雖然我們的臉是與生俱來的,但經歷過四十年的歲月人事,臉上的神情,會留下歲月中的善惡行為痕跡,會讓人從臉上感受到一個人的內心,是善、是惡,是慈祥、是兇悍……。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相由心生」,由於人的外表神態,是經由人的心境變現出來的,因此林肯總統要人為自己的臉負責任。
我們從前面的故事中那一位青年人的臉相與氣質的變化,也可以看到「相由心生」的描述。內在的涵養,是會改變外在的形象的,所以修行要從身口意的三業清淨行著手,而且身口意三業行為是要並修的,有安和的意念心境,所表達出來的身、口業行也是和樂的,與人相處,會帶給別人如沐春風的喜悅。相反的,不平衡的意念心境,所表現出來的身、口業行是火爆的,與人相處,就會帶給人如臨大敵的恐懼。一個人若擺著一副冰冷的表情,他的外表縱然很斯文,內心也蘊藏不少的熱情,人人必然無法從他斯文孤僻冰冷的神情中,感受到他內心世界還有熱情。

二、業行現象的分類
身口意的業行,佛法中有分出四類業行現象:
1.善業:起善念,造作善行,在心地中留下善行為的習性,這種業行現象,稱作善業。
2.惡業:起惡念,造作惡行,在心地中留下惡行為的習性,這種業行現象,稱作惡業。
3.無記業:不起善惡念頭,造作無善無惡行,在心地中留下無善無惡行為的習性,這種業行現象,稱作無記業。這是指不經意識分別的潛意識活動所表現的行為,是一種「不了知情境」的茫然現象,雖然心念不落在善念也不落在惡念上,但它是屬意識活動留下的行為習性。
4.淨業:在善惡業行中,了知善惡行相情境,心念卻不被善惡行相的情境所牽制。所以涉入善惡行相情境,在心地上不染留善惡行為習性的這種業行現象,稱作淨業。
以上四類業行現象,佛法又將它歸納成二類業行現象,此即:
1.染業:將所造作的業行,執著在心中,使心地留下業行的染法種子,這種業行現象,稱作染業。起善念所造作的善業,起惡念所造作的惡業,乃至不起善惡念所造作的茫然無記業,因為心地有留下業行的染法種子,所以這三種業行現象,都歸納在染業中。
2.淨業:這是指前面所提四種業行現象的第四種現象。能了知善惡行相情境,心念卻不被善惡行相情境所牽制。這是於對待法上,不執取分別行相,在心地上不留染法種子的清淨無染業行現象。
一般沒有佛法概念的人,對「善業」與「淨業」都會混淆,認為善業沒有罪惡就是淨業。佛法的「淨業」名詞,是相對於「染業」名詞,所施設的名相。行善法,如果有一個「我在行善」的念頭,就已經染上善法行相的執情了,這個念頭,會讓人在對待法上,分別較量功利,緣生很多求取功利的有染造作行為。這是說,為某個需要而造作的善行,他的善行,就染上某種功利需求的色彩了,所以將有善法行相的造作業行,稱作染業。
譬如:過去有一位住在梓官的普門會友,偶爾會捐款到普門來,有一次他捐了五百元,來信跟我們的作業人員說,神明降鸞,要他今後捐款以「無名氏」的名義捐施,請作業人員用「無名氏」給他開收據,作業人員照辦。後來他在普門慈幼雜誌的本會收支徵信中,看到有幾筆五百元的捐款,都是無名氏捐的,不知那一筆捐款才是他的捐款,於是又寫信到本會,要求今後他的捐款要徵信,在無名氏的上面要再冠上「梓官」兩字,以「梓官無名氏」刊載,他才知道這筆捐款是他捐的。像這樣的善行,連「無名氏」尚且無法放開,他的善行,在心中怎可能會有無染的清淨空間呢?
沒有佛法概念的人,對不落分別行相的「淨業」行為,也會掉落到對待法的窠臼中看行相,認為行為不執取分別行相,等於善惡行為都可以胡作亂為了。這種觀念,是沒有跳離對待法的錯誤知見。
善惡行相,是二法相因所緣生的行相,沒有善法行相,怎會有惡法的對待行相?其實在善惡的分別染念尚未出現前的行為,絕對是彼此不分的相融行為,彼此所以會有排斥計較的行為,都是落入分別以後所緣生的,在淨業行為中,是看不到排斥、傷害異己的惡業行相的。
例子:走在你身邊的一個老人,不小心跌倒了,你一定會把他扶起來,你扶他起來的當下,絕對沒有我在做善事的對待動機,那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當時你和老人的生命是相融在一起的,所以有這種本能的反應。如果你在要去扶他的念頭中,又生出一念分別,彼此相融的生命體,就會在這一念分別念頭下分開,你本能的反應就落入有染法上,那時候你或許會擔心自己去扶這個老人,別人家會誤以為是你撞倒了這個老人,或擔心老人反咬你一口,說是你撞倒了他,這麼一來,你願不願意扶這個老人起來,就要再經由道德理念來決定你的取捨抉擇了,經過抉擇後再去扶老人的善行,就成為有染法的染業善行了。
或許有人會以為「無記業」既不落善惡分別,應該也要歸屬於「淨業」行為。這是對染法與淨法的定義沒有明確認識的想法。
「無記業」是屬潛意識的行為,這個「潛意識」是善惡意識活動所染留下來的習性,所以歸屬染法。
譬如:一個家庭主婦,每次煮好飯後,就隨手把瓦斯關了。有一天,早上做好早餐就出門,出門以後,突然想到家中的瓦斯不曉得有沒有關,又回家查看一下,事實上他在做好早餐的時候,就已經隨手把瓦斯關了,可是卻又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關過瓦斯?像這種在意識狀態下表現了行為,卻又茫然不知自己當時的行為現象的情形,就是「無記業」的行為。這樣的潛意識行為,在大家的生活中,應該也是很熟悉的現象。譬如:晚上睡覺,天冷了,你本能的會去拉被來蓋;被蚊子咬了,你自然的會一巴掌打下去,這些都是過去意識經驗染留下來的習性,可以不經大腦的意識分別活動,就產生潛意識的習性反射動作。

三、染業與淨業行為
既然善業也是有染法,發菩提心要「作諸善業」,這個「善業」所要修持的行為,當然是指超越染法的善行。無染的善行,就如同蓮華,雖然是生長在污泥和清水中,但蓮華綻放它的華采時,不但不染污泥也不染清水。惡法如同污泥,善法如同清水,「作諸善業」,在善惡法的現象中,要有不落兩邊的出離能力,才能超越染法,表現出如同蓮華出污泥而不染的「三業清淨行」。
我們凡夫的善行,差不多都是染業的善行,要超越染法,使善行成為淨業行為,日常生活就要從「看破」與「放下」兩種修養去提昇。「看破」的修養,是用來自我溝通思想上、觀念上的知見;使自己看清楚那些阻塞在心理上的一些障礙知見,設法將這一些所知障「放下」,才能超越染業的染著情境。
那麼以善行來說,怎樣的行為才是染業的「染著」善行?怎麼樣的行為才是淨業的「放下」淨行?我舉個故事來說明善行的「染著」與「放下」的行為現象:
日本一休和尚,有一天帶一位小和尚一起出去化緣,回寺時,已近黃昏,他們需要經過一條溪流,沒有擺渡的船隻,正想涉水過溪的時候,隱隱約約聽到一個婦人的哭泣聲,他們兩人循著哭聲,找到了哭泣的婦人,問明原因,原來這位婦人也是要過溪,因為沒有擺渡船隻,無法到彼岸,天色又漸暗,不知如何是好,所以著急得哭出來了。
一休和尚為解決婦人過溪的問題,就自告奮勇的背起婦人,涉水走過溪流,將婦人帶到彼岸了。與一休和尚同行的小和尚,認為一休和尚背婦人的行為,犯了僧眾的戒行操守,內心一直耿耿於懷,很放不下一休和尚這種不如法的善行。   事過多日,有一天,小和尚熬不過內心的反感,就向一休和尚抗議,他說:『我們出家人出外,也是要維護修行人的形像。上一次我跟你出去化緣,回寺的時候,你背一個婦人涉水過溪,難道你不感覺這種行為,有失我們修行人的尊嚴嗎?』
一休和尚聽小和尚這麼質問,禁不住哈哈大笑,他對小和尚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當天我把婦人背過溪後,就把這個婦人放走了,想不到你跑去把他背起來,竟然背到今天還在背,未免太辛苦了!』
故事中的小和尚的修行,是被善行染法的知見所障,因為他超越不出善行的染法,所以在利他的作為上,都是在染法上造作染業的善行。同樣是修行,一休和尚因為有勘破染法的功夫,所以在利他作為上,就能很自在的「放下」染法,表現不受染法牽制的淨業善行。
修行一旦提得起「看破」的覺照功夫,自然就能發揮出「放下」修養。有放下的修養,生活就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天地。大家不要認為「退步」是不值得修學的事,一個人的名聞利養,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時候,如果沒有「急流湧退」的修養,必定會遭遇「物極必反」的後果。古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勉人上進,其實「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這一步」,是個大學問,站在竿頭上的人,要跨步,若不知道「以退為進」的話,必定會摔落竿下。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退一步」的修養,才能擺脫名聞利養的束縛,才能超越染業善行。將善行染法淨化後,就能使自己擁有淨業的自在安樂情境,也能在自他之間,開闢出包容的空間。
有人自鳴修養清高,自命「嫉惡如仇」,在凡夫的觀念上,這樣的行持,是合覺背塵的「高人一等」風格,但依佛法的淨業行持來看,這是背覺合塵的「染業善行」,他是背著淨業的覺照道路,朝向染著「嫉惡如仇」的塵煙路徑行走。用一面「嫉惡如仇」的旗幟,畫分「人我」界限的話,在對待情境上,是無法發揮「怨親平等」的悲心,因為他不能包容惡人,就沒有接納惡人、度化惡人的因緣,所以這樣的染業善行,是會成為發菩提心的業障。
我們要去影響別人,首先就要去接納別人,別人站在貪瞋癡的無明立場上所建立的言行,你明眼旁觀,知道不對,不想同流,也用不著去強求別人改變他的看法和立場,因為人一旦陷入貪瞋癡的無明困惑中的時候,言行都是不可理喻的,要改變他的言行和思想,不是一時間就能幫他轉變的,修菩薩道行的人,若不去接納別人貪瞋癡業行所帶來的騷擾,不但會為自己建立業障,也會封殺菩薩道業的利他因緣。
凡是經由語言、行為來建立的業行,無論是善法的染業行為或善法的淨業行為,站在世間法上看行為的對待事相,都是沒有「完美」立場的,因為「完美」是存在於「放下」的「自在」情境中,不是在對待的得失情境上。所以淨業善行的事相局面和染業善行的事相局面,在對待法上,同樣都有正負利弊兩面的得失,所不同的,是淨業行為,能在對待情境上,超越二法緣生的事相對待困擾,享受到自在情境中的美好風光。

四、淨業的生活教育
發菩提心「作諸善業」的行持,能夠從染業行持轉入淨業行持,就能超越染業帶來的煩惱業障,同時也能成就「作已不失」的不退轉功德。「作己不失」是淨業行持的功德力,要成就這份功德力,在淨業行持中要具備有三點生活教育的觀念:

1.「命行清淨」的生活教育。
「命行」就是要修八正道的「正命」事業,「命行清淨」,就是要以正當的職業來穩定生活經濟。
生活上的「命行資糧」,出家人是由信眾來成就的,因為出家人要修出離行,世間的財物同樣也要出離「佔有」的心念,不管他個人所修的是小乘法門或大乘法門,出家人的正命生活,就是不能佔有個人的財物,所以出家僧團的經濟來源,是取自於廣大信眾的供養。
在家佛弟子的命行資糧,是取自於正當的職業,要用合理的經濟來源,去作合理的經濟開銷,這才是在家人的正命生活;意思是說,在家佛弟子的正命生活,是不能以殺盜淫妄酒的事業謀求經濟來源,也不可作無意義的經濟開銷。
一般人的命行資糧,都是追求「邪命」的生活,他們的「命行」都在「鞏固自我、擴大自我、保護自我」的立場上活動,因為他們心中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自我存在的消失,所以他們的命行,除了追求養活自我生存的經濟外,還要再尋求「鞏固自我、擴大自我、保護自我」的生存寄託,用來安慰害怕「自我消失」的不安心靈。因此有人以「佔有」或「集會」或「刺激」或「宗教」來安慰害怕「自我消失」的不安心靈,這樣的命行生活,只是在追求自我存在的感情寄託,它是無法做為「命行清淨」的資糧。事實上這類的人所尋求的這些生存寄託,並沒有讓他們心靈真正的得到安定。
以「佔有」來安慰不安心靈的人,他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身外物,無論是積蓄的財物、種植的奇花異草、飼養的寵物、打扮的衣著、佩帶的飾物,都不是為了養活自我生存的命行,他們是用來顯耀自我的身價,以此安慰害怕「自我消失」的不安心理。佔有這些身外物,表面上是物屬於人的生活資糧,事實上是人屬於物役的奴隸,所以對身外物的佔有欲越大的人,他的生活也就越顯出不安的現象,不但不能安慰「自我消失」的不安心理,不安的煩惱反而會更加濃厚。
以「集會」來安慰不安心靈的人,都是希望從人群中找到自我地位的立足點,因此這一類的人,都是希望以名位來顯耀自我的身價,他們喜歡在多數人集會的場所顯耀自我存在的名望與地位,以此建立自我存在的尊嚴,這些名望與地位,一樣也是不能養活自我生存的命行,他們只是把名望與地位,用來安慰害怕「自我消失」的不安心理。在集會中追求自我尊嚴,表面上自我的存在好像很有光采,事實上這份光采,如夢幻泡影,失落了反而更加苦惱,也是不能用它來安慰「自我消失」的不安心理。
以「刺激」來安慰不安心靈的人,喜歡以異常的行為來刺激別人重視他的存在,這種人會透過貪瞋癡的力量來造作反常的行為,貪瞋癡引發的異常行為,表面上對人很有刺激效應,事實上這樣的行徑,對自己的身心的傷害比短暫的痛快還要深遠,也是不能拿它來安慰「自我消失」的不安心理。
以「宗教」來安慰不安心靈的人,生死都會在宗教中尋求自我存在的依靠,因為他只是將宗教做為追求自我存在的感情寄託,對斷煩惱了生死,全無體悟,表面上好像從信仰得到依靠了,事實上對生死仍是不知何去何從,這樣的信仰,也是不能拿來安慰「自我消失」的 不安心理。
因知,我們的命行資糧要合理化,才能稱作「命行清淨」的「正命」生活,這種「命行清淨」的生活教育,是淨業行者必定要具備的生活教育觀念

2.「守護諸根」的生活教育。
諸根的根,是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根,有「能生」之義,是事物的本源,故名為「根」。我們的生命動態,是經由六根的活動而產生的,當六根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時,「眼耳鼻舌身意」各根,就產生了別作用,根塵的了別感受,稱為「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守護六根」的修行,就是要將六根的活動看守住,讓諸根在六塵中活動,有「正知」的取捨,生活就不至於放逸無度。
譬如:穿衣吃飯,就要正知根塵所面對的事物是對或是錯?是善或是惡?如此六根出入六塵,就能夠正知因果的緣起現象,內心就能遠離貪愛,該用六塵即入六塵,該離六塵即出六塵。
所以聖者「守護六根」的修行,並不是封鎖六根的活動,他在生活中,六根依然是在六塵中活動,但在六根出入六塵之際,聖者能夠正知因果的緣起關係,守護六根不去沾染六塵的情境。
有些修行人,為求六根清淨,便遠離人群,不願在車水馬龍的人煙稠密地方居住,他們認為一定要在深山才好修行。當然遠離塵俗,也是修行的方便,但是修行者如果不會「守護諸根」,沒有正知六根出入六塵的取捨立場,就是住到深山去,也不見得有出離六塵情境的工夫。
陶淵明有一首詩說:『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首詩境,表現的才是「守護諸根」的遠離塵俗工夫。詩中陶淵明敘述自己在車水馬龍的鬧市裡,蓋了一間房子住,有人問他,房子建在這麼吵鬧的環境中,為什麼能夠一點也不覺得有受到干擾的苦惱?他說:『我的心遠離車馬的喧鬧情境,自然就像住在偏僻的地方一般的清靜。』
宋朝的王安石,讀到陶淵明的這首詩,覺得陶淵明的境界很高,認為自己的心境不如陶淵明,感慨的說:『我亦七十專一壑,每聞車馬便驚猜。』詩中的意思是說:我到了七十歲的年齡,還特地去過隱居山谷的生活,雖然身居山中,但每聞有車馬經過的聲音,就會驚動自己的心猜想到底是那個親友來訪了。
從陶淵明與王安石兩人的詩境,就可以看出「守護六根」的生活教育,並不一定要刻意的找一處和人群分開的生活環境來居住,如果刻意的要將塵緣隔開,心卻不能遠離塵緣,住在深山中,心念一樣也會去攀附塵緣,就如王安石所說的「每聞車馬便驚猜」,這就是對塵緣情境放捨不下的罣礙。
其實避開塵緣並不是「守護諸根」的修行教育,有很多人認為以「耳不聞、眼不見、心不煩」就是清靜,這都是自我瞞惑的觀念。佛經比喻聖者的修行,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華」,這是取蓮華生長在污泥中,還能展現潔淨的華釆,比喻聖者處在塵緣中,不染塵垢的脫俗內涵。因知,脫俗的內涵,不一定要在清淨環境中才能孕育。宗門禪德對「守護諸根」,曾經形容說:『走過萬里路,不沾一點塵。』又說:『吃了多年飯,不曾咬破米。』這都是在說明「守護諸根」的修行,要在隨應塵緣不染塵緣的環境中作修行,才能孕育出潔淨脫俗的內涵。
「守護諸根」,就是要將六根的活動看守住,讓諸根在六塵中活動,有「正知」的取捨,這樣的生活教育,也可以配合佛法的各種修持法門來維護正知的正念相續,使自己在塵緣的生活情境上,能隨時正念現前。
譬如:修淨土法門的人,用念佛來守護諸根出離塵境,使心繫念在佛號上,不被塵緣的情境所惑;也可以用「不淨觀」來守護諸根出離塵境,使心繫念在苦空無常上,不被貪愛的情境所惑;也可以以「數息觀」來守護諸根出離塵境,使心繫念在數息上,不被散亂的情境所惑。
上舉繫念的「念」字,在佛法行持上,另有特殊的意義,它不是要我們去想念塵緣情境,是要我們運起「正念」攝心於正知中。所以「守護諸根」的生活教育,配合佛法的各種修持法門,來達到維護正知的正念相續,也是修學所要努力的功課。

3.「動靜一如」的生活教育
一般人在動亂的塵緣中的生活,想要讓自己靜下來,總覺得使不出力量來安定自己的情緒,所以很多修行者,要培養「靜」態的修養,都會用「獨自遠離」的方式來修學。
比如:有些出家人想要遠離紛擾的人事,希望遠離人群獨住,在山邊林下做修行,這類被稱為「獨住比丘」或「無事比丘」或「阿蘭若比丘」的修行人,雖然有自己住、自己修的靜態生活環境,但要在這樣的環境中修學到「動靜一如」的修養,是很不容易的。
「獨住遠離」的修行方式,是聲聞聖者「證滅」的修學方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要修學的是自利利他的六度萬行,所以要長養的不只是「證滅」的功德,還要有「利生」的功德,這樣的修學目標,就要從「動靜一如」作發揮,這種修養內涵,是不能以「獨自遠離」的方式來做修行的。在動靜中,心念沒有遠離塵緣的覺照能力,即使讓自己避開紛擾的人事,閉關修行,紛逐的心念,也會讓人承受不了關房的那種空虛與刻板的獨住生活。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與他的座下弟子,每天都是過著與人群接觸的生活,因為他們是過著「托缽」的生活,要托缽就要走向人群,到山邊林下沒人住的地方,如何托缽?他們每天一定要到城鎮或村落去托缽,在人群中他們所面對的施主,有的很恭敬,也有不給好臉色看的,甚至有人還會冷嘲熱罵的指責他們「不做事光會討飯吃」,面對如此形形色色的人情,都要以歡喜心去接納。在這種紛擾的處境中,佛陀與他座下弟子為什麼沒有生活的困擾?這是因為他們以「動靜一如」的修養內涵在面對塵緣情境,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德性的人,依然不會隨著塵緣情境的動向轉,因此能夠不受塵緣情境的干擾。
因知,有「動靜一如」的修養內涵,即使在人群中,也會有「獨住遠離」的生活情境。發菩提心的人,要長養的「獨住遠離」修養,是心念對人事、物欲、情欲的出離獨住修養,也就是對動靜塵緣情境不落愛著的遠離修養。當然,偶爾的獨住修行,也有它的功用,每個人都需要有短暫的獨住思惟的反省時間,才能將自己身口意三業回歸到清淨的領域,這樣的獨住思惟反省,時間不一定要長,在一天當中,抽出一點時間叫自己完全獨處思惟反省,在短暫的反省觀照下,也能產生擺脫人事、物欲、情欲干擾的獨住修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年的日子,我過得特別忙,往年還能勉強的撥出一些時間,作一點田園工作,今年各種因緣的成熟,一事未了,一事接踵又來,不得不放下田園工作,來接應人事。 每當我生起厭倦人事的情緒時,就會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耐力,是如何長養出來的?後來我在優婆塞戒經找到答案了。優婆塞戒經的「發菩提心
    現代人的工作動力,好像早上九點以後才發揮得出來,八點半就要趕來普門上課,真的是要拿出身為志工的使命感來面對,在座各位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雖然沒有幾個人,我們還是要按照預定的時間開課,否則會影響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今
    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截至三月二十三日止《法新社》的全球疫情報導說: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已突破三十萬例,超過半數在歐洲,準十五萬二千例,義大利有五萬三千多例,是歐洲病例最多的國家,亞洲則有九萬六千多例。全球至少一百六十九國有確診病例
    今年一月,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普門四月原定的中委會與協助家園護理之家舉辦的各一場佛誕慶典活動,都配合防疫取消活動了。本來二月底台彎的疫情稍微有緩和的現象,反而歐洲、美洲各國疫情亮起紅燈了。病毒的傳染,以中國大
    今年一月總統大選過後,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 四月八日是國際性的佛誕節紀念日,所以國曆與農曆的四月期間,世界各國的佛教團體都會舉辦佛誕慶典活動,因疫情嚴重,防疫嚴峻,今年普門台中志工委員會,配合防疫不但將二、三
    首先我要感謝各位大德撥空回來參加今年度的第八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今年的會員大會原本是訂在109年4月25日要召開,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擴大疫情,配合防疫政令,上半年的原定活動,都取消了,會員大會是章程規定的活動,無法取消,只能延
    今年的日子,我過得特別忙,往年還能勉強的撥出一些時間,作一點田園工作,今年各種因緣的成熟,一事未了,一事接踵又來,不得不放下田園工作,來接應人事。 每當我生起厭倦人事的情緒時,就會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耐力,是如何長養出來的?後來我在優婆塞戒經找到答案了。優婆塞戒經的「發菩提心
    現代人的工作動力,好像早上九點以後才發揮得出來,八點半就要趕來普門上課,真的是要拿出身為志工的使命感來面對,在座各位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雖然沒有幾個人,我們還是要按照預定的時間開課,否則會影響下一堂課的上課時間。今
    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截至三月二十三日止《法新社》的全球疫情報導說: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已突破三十萬例,超過半數在歐洲,準十五萬二千例,義大利有五萬三千多例,是歐洲病例最多的國家,亞洲則有九萬六千多例。全球至少一百六十九國有確診病例
    今年一月,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普門四月原定的中委會與協助家園護理之家舉辦的各一場佛誕慶典活動,都配合防疫取消活動了。本來二月底台彎的疫情稍微有緩和的現象,反而歐洲、美洲各國疫情亮起紅燈了。病毒的傳染,以中國大
    今年一月總統大選過後,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造成世界各國為防疫而備戰。 四月八日是國際性的佛誕節紀念日,所以國曆與農曆的四月期間,世界各國的佛教團體都會舉辦佛誕慶典活動,因疫情嚴重,防疫嚴峻,今年普門台中志工委員會,配合防疫不但將二、三
    首先我要感謝各位大德撥空回來參加今年度的第八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今年的會員大會原本是訂在109年4月25日要召開,因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擴大疫情,配合防疫政令,上半年的原定活動,都取消了,會員大會是章程規定的活動,無法取消,只能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細想一想,她確實有抱持期望的在養育我,只是我的生命歷程都在她鋪好的軌道上大幅錯過。我沒能得到她的認同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從小到大我未曾符合過她的期待。就彷彿面對我的人生,她只能一點一點妥協並成全一樣。
    昨天去聽了洪廣冀老師的演講「近代環境治理與地方知識:以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 覺得收穫很多,來整理一下昨天的筆記↓
    Thumbnail
    不管傳產還是科技業,要能夠傳承就得要說故事,把故事寫成書,經驗能夠傳下去。沒有傳承就只能師徒制一輩子,新血極難加入,失去活力的產業必定走向夕陽,這才是夕陽產業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各位以為,少掉幾家髒兮兮工廠沒差嗎?這些中小代工廠養活的人口數以百萬計,今天命脈被中國掌握,哪天波動一下就是數十萬人失業,或是無薪假影響百萬家庭。
    Thumbnail
    生產製程不是只有生產,還有前後處理各種項目。你以為傳產消失很好嗎?這代表的是相關產業,連同工廠附近的基本食衣住都消失掉,表面上關掉一間廠不過100人失業,連動到的終端人數可能超過10,000人。
    Thumbnail
    這個系列要談幾個主題,主要是要讓「非產業界」的人,了解現代產業的複雜,以及相關製程對環境的影響,受眾設定是非工科的人,以文法商組,且沒有在產業界,特別是傳產這一塊的為對象,希望這些朋友在談產業的去留,或是討論各種優惠與補貼,以及環保衛生政策的時候,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Thumbnail
    前言: 在面臨從學生→社會新鮮人身分的轉換之際,遭遇了眾多的迷茫與困惑。這系列的文章一方面是記錄自己求職的過程,讓自己能逐漸明瞭那些迷茫背後的問題是甚麼,應該如何試著去解決,而不是困在情緒地獄裡,沉溺於日復一日的自我懷疑中。另一方也是想透過文字記錄生活,讓生命的獨特經歷,能以記憶以外的方式保存下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細想一想,她確實有抱持期望的在養育我,只是我的生命歷程都在她鋪好的軌道上大幅錯過。我沒能得到她的認同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從小到大我未曾符合過她的期待。就彷彿面對我的人生,她只能一點一點妥協並成全一樣。
    昨天去聽了洪廣冀老師的演講「近代環境治理與地方知識:以臺灣的殖民林業為例」 覺得收穫很多,來整理一下昨天的筆記↓
    Thumbnail
    不管傳產還是科技業,要能夠傳承就得要說故事,把故事寫成書,經驗能夠傳下去。沒有傳承就只能師徒制一輩子,新血極難加入,失去活力的產業必定走向夕陽,這才是夕陽產業真正的問題。
    Thumbnail
    各位以為,少掉幾家髒兮兮工廠沒差嗎?這些中小代工廠養活的人口數以百萬計,今天命脈被中國掌握,哪天波動一下就是數十萬人失業,或是無薪假影響百萬家庭。
    Thumbnail
    生產製程不是只有生產,還有前後處理各種項目。你以為傳產消失很好嗎?這代表的是相關產業,連同工廠附近的基本食衣住都消失掉,表面上關掉一間廠不過100人失業,連動到的終端人數可能超過10,000人。
    Thumbnail
    這個系列要談幾個主題,主要是要讓「非產業界」的人,了解現代產業的複雜,以及相關製程對環境的影響,受眾設定是非工科的人,以文法商組,且沒有在產業界,特別是傳產這一塊的為對象,希望這些朋友在談產業的去留,或是討論各種優惠與補貼,以及環保衛生政策的時候,能夠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Thumbnail
    前言: 在面臨從學生→社會新鮮人身分的轉換之際,遭遇了眾多的迷茫與困惑。這系列的文章一方面是記錄自己求職的過程,讓自己能逐漸明瞭那些迷茫背後的問題是甚麼,應該如何試著去解決,而不是困在情緒地獄裡,沉溺於日復一日的自我懷疑中。另一方也是想透過文字記錄生活,讓生命的獨特經歷,能以記憶以外的方式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