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求多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近年來,豐原有一位張永樹居士,時常來我們普門修補房舍,他是一位木匠,過去還在工廠上班的時候,都是利用假期,去需要他幫忙的佛教道場,做結緣工,道場的房舍有漏雨的現象,他就去找漏雨的地方,進行修補;道場的房舍天花板或家具有壞損的現象,他就去找相同材料來換修。
我們普門的房舍,已經老舊了,每逢下大雨的時候,就有漏雨的現象,因為第十期市地重劃的因緣,普門房舍已經面臨需要原地重建的時候了,所以一直都沒請工人來修補,承蒙豐原一位林建福居士的關心,介紹張永樹居士前來普門修補房舍,現在張居士工廠的工作已經退休了,他向人表示,這樣更加有時間做結緣工。他每次來道場做結緣工,都是連工帶料一併布施,近年來普門破舊的房舍,在張居士的關心維修下,總算可以熬過市地重劃的過度期。
佛門古德無門禪師,有一首偈,形容一個人心境無掛礙,便能日日過著自由自在的安樂生活,內容是: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張永樹居士有一份光明善良的心地,有一個和樂美滿的家庭,他在結緣的觀念中,找到自己的心安之道,日日自由自在過著他的結緣人生,從他那一種單純樸實的生活態度,能夠給人感受到無門禪師這首偈所描寫的安祥氣氛。
佛經上有一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話,意思是說:懂得運用時空的人,他的時間是「心包太虛」的心靈精神時間;他的空間是「量周沙界」的佛性流佈空間。反過來說,不懂得運用時空的人,他的時間是鐘錶刻度的時間;他的空間是地域里程的空間。
有位信徒請教趙州禪師:『師父!請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功?』
趙州禪師回答:『你是被十二小時支使得團團轉的人,我是使用十二小時恰恰當當的人,你所問的是那種時間?』
趙州禪師的回答,提示有二種人,一種是懂得恰當利用時間的人,日子過得順心適意;有一種是被時間支配忙得團團轉的人,日子過得奔波忙碌。為了要引導大家做一個懂得使用時空的人,今日我要提供數位佛門大德的事蹟,和大家共勉在自己的生活時空中,找出自己的心安之道,於生活上自求多福。

一、不受時空限制的願力
唐朝鑑真大師,江蘇揚州人,是一位深入經藏弘揚佛法不遺餘力的佛門大德。當時,有兩名日本出家僧榮叡、普照,久仰鑑真大師的盛名,特地渡海來中國禮請大師往日本弘法,大師為了弘揚佛法,使天下蒼生皆得佛法甘霖的滋潤,便欣然答應。鑑真大師座下弟子,知道這回事,很多人都勸他不要貿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測的災難,鑑真大師向弟子表示說:『為大事也,何惜生命?』堅持要前往日本弘法。
西元七四二年,鑑真大師排除一切阻難,率領二十一名弟子上船,打算渡海過日本弘法,臨行卻被人誤會他們是要勾結海盜,密告官府捉人,結果不但未能如願出航,反坐了四個月的冤獄,才洗清嫌疑。
第一次的阻難,並沒打消大師前往日本弘法的願心。經過兩年的積極籌備,派弟子祥彥到嶺南,向劉臣鄰購買一艘軍舟,在西元七四四年,又第二次出航。這次軍舟航行大海中,不幸遇到颶風,船沈舟毀,大師很幸運,能夠海口逃生,但兩年的苦心盡被驚濤駭浪吞噬。
第二次的災難,也沒打消大師前往日本弘法的願心,又計劃在西元七四六年再次東渡日本,並且親自到福州買船。萬事皆俱備之時,卻因為弟子懷疑有日本人將對大師做不利的傷害,請官府截留大師的船隻,鑑真大師越洋弘法的心願又成泡影。
西元七四八年,鑑真大師排除阻擋因緣,第四次為弘法利生出航,不料船隻航行方向錯誤,飄流到海南孤島兩年,因為生活困難,導致雙目失明。
西元七五三年,鑑真大師準備第五次出航,又因信徒不願意他離去,團團圍住揚州龍興寺,又不能啟程。同年十月,鑑真大師不動風聲,悄悄的從揚州出海,十二年來艱苦備嚐的願望,終於在第六次的出航圓滿實現,不但將中國佛教的文化帶去日本,也將中國的文學、醫理、建築、服飾、美術、工藝、文物、蔬果種植等文化,散播在東瀛三島的土地上。
從鑑真大師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敢為的大無畏精神,來看大願心的力量,我們就可以肯定真正的願力,是不受時間跟空間的限制。鑑真大師投注十二年的心力,不惜與頑民周旋,在誤解中忍辱,在逆境中精進,甚至要克服雙目失明的不便,這種的艱難,足足可以使一般人放棄任何理想或目標了,但鑑真大師以大無畏的精神作導航,以佛陀慈悲的願心作依靠,終於完成啟導日本文明的弘法事業。
大願心的力量,不是一般意氣用事的衝動力量,這是以崇高的願心所帶動起來的力量。
比如:唐朝玄奘大師,往印度取經,路經沙漠,不堪跋涉,命在垂危之時,他的大願心激發出無畏的力量,使他不斷自勉「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無畏力量終於支持他平安走過沙漠的艱苦旅途,從印度取經回大唐國。
由此可見,活在大我、公義弘願中的人,他的時間是量周沙界的心靈時間,他的空間是心包太虛的佛性空間,活在這樣的時空中,就是一生的努力,無法達到目標完成理想的話,也不受時空的變化所影響,而放棄自己的願行。
禪宗溈山靈祐禪師將要圓寂,弟子們請問他:『師父!以您的修持道行,圓寂之後,往生何處?』
溈山禪師回答:『老僧百年之後,要到山下的農家去出生,做一頭水牯牛。』
弟子們萬分疑惑,追問禪師:『師父!您這麼有修行,怎麼會投胎做畜生呢?』
溈山又向弟子強調自己的願行:『你們若不相信的話可以在那頭水牯牛的左脅下找到「溈山靈佑僧」五個大字就能夠證實是我的轉世。』
溈山圓寂之後,弟子們依照遺言,舉行荼毘。不久,弟子們聽聞山下農莊有一戶農家的母牛,生產一頭水牯牛,趕快前往查明事實,在水牯牛的左邊腋下,果然發現「溈山靈佑僧」五個大字。
弟子們看到轉世做水牯牛的師父,不忍師父日後被農人帶到烈日之下做拖犁耕田的苦勞,便花錢將水牯牛買回道場,拿上好的青草飼養。說也奇怪,水牯牛被帶回道場以後,寸草不進、滴水不喝,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水牯牛又送回農家,水牯牛回到農家,自然就開始進食。
溈山靈祐禪師,將生死海當做道場,抱著崇高的願心在六道中輪迴,他那種「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牛馬」的願行,不是淺見下根的人所能了解的抱負,這也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的願力,是真正徹悟緣生法界的人,是一位勘破輪迴、超越轉迴、能住輪迴時空又不為輪迴業緣所染的菩薩。
比如:本生經中,也有記載佛陀過去世行菩薩道的事蹟,佛陀行菩薩道的時候,也是在六道中輪迴不息,有時為天神,有時為畜生,有時為沙門,有時為王侯………。這即是佛陀行菩薩道的時候,甘為眾生作慈航,於生死海中輪迴,作為苦海眾生的度人舟,實踐六度萬行的事蹟。
所以古德也有人抱著「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悲心大願,自我期許做為救度苦海眾生的慈航,勇於投身輪迴,在生死苦海中輪迴不息,實踐六度萬行的菩薩道。

二、不受分別干擾的生活
維摩經中有一段經文,記述大乘菩薩與二乘羅漢和天人雲集海會在維摩丈室,聆聽維摩詰菩薩講「不二法門」的情節,這段文描述說:
當時,天女聽維摩詰菩薩說不二法門,為表達心中的讚歎,從天上散花莊嚴法會,五彩繽紛的花朵,紛紛從天上飄落在大乘菩薩的身上,也飄落在羅漢的身上,其中飄落在大乘菩薩身上的花朵,輕輕從菩薩的身上掉落地上;飄落在二乘羅漢身上的花朵,好像黏住在羅漢身上一樣,無論如何用力,也沒辦法把花朵取下來。
這段經文的描述,是在比喻菩薩有不受分別念頭所干擾的生活形態,羅漢有執守差別念頭的生活形態。
朵朵天花從菩薩身上飄落地上,是比喻大乘菩薩已經證悟諸法性空的道理,有泯除一切假相的能力,縱然是百花叢裏過,也能片葉不沾身。
朵朵天花附黏在羅漢身上,是比喻二乘羅漢雖已證悟苦空無常的道理,但還有「空有」差別的法相執情,執著不放。
中國佛教的禪宗,有很多大德的生活公案,都是在表達禪者不受分別念頭所干擾的那份「片葉不沾身」的自在生活品味,因為公案的情節,都是在說明禪者的參悟,是從生活上的見聞覺知,出示對待法的機鋒,在機鋒上,相因放下二法相對的執情,超脫世間顛倒取相的偏執,回歸到本來一塵不染的生活品味。
法融禪師隱居在人煙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幾隻猛虎做伴。有一日,道信禪師去到牛首山拜訪法融禪師,看到猛虎,表現出驚懼的神態,法融禪師便出示機鋒話,勘破道信禪師的驚懼分別心念,向道信禪師說:『你還有這個在呀!』
法融禪師的機鋒話,是向道信禪師提示,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應該要有生死一如的心境,面對猛虎為什麼還有受到貪生怕死的分別心念所干擾的情形? 法融禪師呵退猛虎,請道信禪師進茅棚,然後去倒茶待客。這時候,道信禪師拿起筆來,寫一個斗大的「佛」字,放在法融禪師的禪座上。
法融禪師端茶過來待客之後,就要坐下他的座位,這時候,突然看到他的座位上有一字「佛」字,趕快站起來,不敢坐下去。這時候,道信禪師抓住法融禪師的執情,哈哈大笑,也出示一句機鋒話,向法融禪師說:『你還有這個在?』
道信禪師這句機鋒話,是用來勘破法融禪師的「法執」執情。告訴他,你不是萬緣放下嗎?為什麼還會有受到法緣的分別心念所干擾的情形?二位禪者,就在機鋒相對相因之下,發現自心的執情,超脫偏執,回歸本來一塵不染的生活品味。
我們從公案中,兩位禪者的言談應對,就能夠體會出禪者的參悟,是在見聞覺知的機鋒下,互相提挈超脫世間顛倒取相的偏執,回歸到「片葉不沾身」的無執無染的自在生活品味。
藥山禪師有一天和弟子在山間散步,看到兩棵樹木,一棵枝葉生長得很茂盛,另一棵早已枯萎。這時候,藥山禪師便借機提挈弟子參悟諸法實相。他問弟子道吾:
『你看,那一棵樹好看?』
道吾回答:『當然是欣欣向榮的樹木好看。』
藥山禪師向道吾點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又轉身問另外一個弟子雲巖:   『你認為那一棵樹好看?』
雲巖回答:『我倒是覺得那棵枯萎的樹木好看。』
藥山禪師聽他這樣說,也向雲巖點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這時候,身邊的侍者請教藥山禪師:
『師父!道吾師兄說茂榮的樹木好看,您點頭;雲巖師兄說枯萎的樹木好看,您也點頭,到底那一棵好看?』
藥山禪師聽侍者這樣問,就反問侍者:
『那麼,你認為那一棵好看?』
侍者回答:『枝葉茂盛的那棵,固然生機盎然,枝葉枯萎的那棵,也不失古樸氣質。』
藥山禪師聽侍者這樣回答,也向侍者點點頭,表示同意侍者的看法。
這個公案,藥山禪師向弟子所表達的,是一個禪者回歸諸法實相的清淨心境,在一個對境界無愛憎執情的禪者心中,榮茂和枯萎都是一樣美好。這個公案,也是在見聞覺知的當下,表達超脫世間顛倒取相的偏執,回歸到「片葉不沾身」的無執無染的清淨生活品味。
禪者的參禪悟道,是從觀念的改變,去轉換時空的生活品味,相同的時空,只要觀念改變,就能夠轉換出不同品質的生活品味。比如:一般人都只是注重環境的清掃、身體的沐浴,卻是忽略了心靈的淨化。
有清潔的環境、有潔淨的身體,固然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得到舒適,如果加上有一顆清淨的心,就更加能夠使我們人生的生活品味,別有不同的新氣象。擁有清淨的心,生活在五濁惡世,也有安樂的心境;失去清淨的心,縱然置身極樂淨土,也難得有安樂的心境。

結語
一般人以為出家人看破紅塵,過著淡泊的生活,是消極避世的悲觀作法,其實出家人要勘破的,是虛假空幻的世間;要放下的,是巧爭利奪的浮世;積極追求的,是率性天真、自然樸實的生活品味。唯有勘得破、看得徹,才能夠有鑑真大師、玄奘大師、溈山禪師那種提得起、做得真的率性天真;唯有擁有出世的了悟心境,才能夠有法融禪師、道信禪師、藥山禪師那種灑脫自在、隨緣安住的自然樸實。我們有時對那些身困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會為他惋惜、憐憫、同情,如果我們不會降伏自心的貪瞋痴煩惱,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鎖所束縛的話,也等於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心獄之中。
有一個人,進入別人的家中偷竊兩百元,二十年的歲月過去了,他每日都是生活在良心不安的陰影中,後來受不了良心的譴責,鼓足勇氣,拿二萬元,去到昔日他所偷竊的那戶人家中,進門遇到一個年輕人,就對他說:『二十年前,我偷拿你家的錢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償還給你們二萬元,請你一定要收下這筆錢。』
年輕人聽他這樣說,如墜五里霧中,莫名奇妙的問他:『我不記得你曾經偷竊我家的錢。』
還錢的人說:『是你父親在世的時候拿的。』
年輕人拒絕收這筆錢,向他說:『哦!既然是我父親在世的事,他現在已過世了,過往不究,你把錢拿回去吧!』
還錢的人,又向年輕人表示:『你是你父親的兒子,有權繼承令尊的財產,這筆錢無論如何,請你一定要收下。』
兩個人,一個拒絕不收,一個堅持要還,爭執到最後,還錢的人流下眼淚,要求年輕人說:『二十年前,我一時糊塗,犯下這個終生的污點,二十年來,我一直都過著羞慚不安的日子,無時無刻都在接受道德良知的懲罰,已經將自己囚禁在心中的牢獄中整整二十年了,今日難得能夠提得出勇氣,走到你家要贖回自己的自由心,難道你還不願意悲愍我、幫助我,走出心獄的懲罰?請接受我的懺悔贖罪,讓我從心獄解放出來,得到心安的立場。』
世間上有不少人,像這位竊犯,時常被私欲所累,一生都囚禁在自己的心獄中,不得心安的立場。所以從觀念的改變去轉換生活的品味,才有自求多福的福祉。就像前面我所提起的那位張永樹居士,他在無所求的施捨觀念中找到自己的心安立場,他的生活品味,給人感受到的,是充滿真的純淨、善的純德、美的純情。因此生活在苦惱中的人,要自求多福,如果能夠在觀念的改變中,找到一條安心之道,自然就會有幸福的生活品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佛經說我們居住的國土危脆,說我們的人命活在呼吸間,在這次的地震都得到事實的印證,也深深給我們感受到生與死的恐怖與痛苦。世間就是有這麼多的恐怖和痛苦,所以面對無常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去培養適應無常的忍耐修養,這樣生活才會減輕被無常逼害的心理負擔。因此今天師父要跟大家共勉的,是培養適應無常的忍耐修養。
最近有一件人人注目的社會新聞,就是罪惡滿貫的陳振興已經伏法槍決了。從陳振興為眷屬脫罪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這樣凶惡的人,也有一份很深厚的人倫眷屬愛,只是他的人生觀一直都是以自私的觀念在建立錯誤的生活習慣。這些錯誤的塵勞執情,一層一層的累積,最後就障礙他的理智去探求道德真理,所以犯下這種人神共憤的滔天罪
我們普門前面有一條四十米的太原道路,這條道路開好以來,時常在天未亮以前,聽到青少年在太原路飆車的機車聲,有一日,我特地起床走去路邊看這一些青少年飆車,發現他的機車上都載一位同伴,有一些機車的駕駛人,還在路上做特技表演,將機車的前輪拉高,只用後輪走路。這一些飆車的青少年,好像對生命都沒尊重的意識,怪不
時常在佛門走動的信徒,一定都有聽過信眾互稱「菩薩」,你我都是凡夫,為什麼佛門會以「菩薩」來互稱呢?因為我們中國佛教弘揚的是大乘佛法的行持,所以站在鼓勵和尊重的立場上,中國佛教的道場對信眾才會有這種稱呼
每一種宗教都是勸人行善,只有佛教教人行善要發菩提心。事實上不發菩提心也可以修善業,譬如修十善或修三皈五戒的人,並不一定個個都要發菩提心才能修,但是修善法若不發菩提心的話,所修的只是世間的善法,所成就的只是人天善果,善報享盡了,將來還是要墮落,所以修世間善法是會漏失掉善法功德的,這是不究竟、不徹
今年的日子,我過得特別忙,往年還能勉強的撥出一些時間,作一點田園工作,今年各種因緣的成熟,一事未了,一事接踵又來,不得不放下田園工作,來接應人事。 每當我生起厭倦人事的情緒時,就會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耐力,是如何長養出來的?後來我在優婆塞戒經找到答案了。優婆塞戒經的「發菩提心
佛經說我們居住的國土危脆,說我們的人命活在呼吸間,在這次的地震都得到事實的印證,也深深給我們感受到生與死的恐怖與痛苦。世間就是有這麼多的恐怖和痛苦,所以面對無常的生活,我們一定要去培養適應無常的忍耐修養,這樣生活才會減輕被無常逼害的心理負擔。因此今天師父要跟大家共勉的,是培養適應無常的忍耐修養。
最近有一件人人注目的社會新聞,就是罪惡滿貫的陳振興已經伏法槍決了。從陳振興為眷屬脫罪的表現,我們可以發現這樣凶惡的人,也有一份很深厚的人倫眷屬愛,只是他的人生觀一直都是以自私的觀念在建立錯誤的生活習慣。這些錯誤的塵勞執情,一層一層的累積,最後就障礙他的理智去探求道德真理,所以犯下這種人神共憤的滔天罪
我們普門前面有一條四十米的太原道路,這條道路開好以來,時常在天未亮以前,聽到青少年在太原路飆車的機車聲,有一日,我特地起床走去路邊看這一些青少年飆車,發現他的機車上都載一位同伴,有一些機車的駕駛人,還在路上做特技表演,將機車的前輪拉高,只用後輪走路。這一些飆車的青少年,好像對生命都沒尊重的意識,怪不
時常在佛門走動的信徒,一定都有聽過信眾互稱「菩薩」,你我都是凡夫,為什麼佛門會以「菩薩」來互稱呢?因為我們中國佛教弘揚的是大乘佛法的行持,所以站在鼓勵和尊重的立場上,中國佛教的道場對信眾才會有這種稱呼
每一種宗教都是勸人行善,只有佛教教人行善要發菩提心。事實上不發菩提心也可以修善業,譬如修十善或修三皈五戒的人,並不一定個個都要發菩提心才能修,但是修善法若不發菩提心的話,所修的只是世間的善法,所成就的只是人天善果,善報享盡了,將來還是要墮落,所以修世間善法是會漏失掉善法功德的,這是不究竟、不徹
今年的日子,我過得特別忙,往年還能勉強的撥出一些時間,作一點田園工作,今年各種因緣的成熟,一事未了,一事接踵又來,不得不放下田園工作,來接應人事。 每當我生起厭倦人事的情緒時,就會去探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耐力,是如何長養出來的?後來我在優婆塞戒經找到答案了。優婆塞戒經的「發菩提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偉大 佛陀住世時,有位在家弟子祈求佛陀開示,並說道:「慈悲的佛陀啊!我每日學佛、念經、祈求,但為何我做生意都失敗;家宅不安,衰事纏身;甚至連衣食都成問題?到底我前世造了什麼惡業,今生受此果報?佛啊!請救我吧!」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送僧歸日本 唐代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隨緣住」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隨機緣而居住,不執著於某個地方。這在中國隨緣居住,來時的路途就像在夢中行進一樣。天海茫茫,歸途遙遠,但乘著法舟,就會感到輕快。水月映照著禪寂的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人人都可以離苦,都可以遠離恐怖煩惱,享有自在喜樂... 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精進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 」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長年以來,不少讀者或有緣朋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多年前,曾經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在電視節目裡對談,主持人在調整燈光的空檔時,詢問聖嚴師父:「我知道您行程很多,非常忙,不知道您如何規劃時間?」     只見聖嚴法師很認真地回答:「我不忙,雖然我行程是很多,我是很趕,這二十分鐘在這裡,下半小時在那裡,但是我的心都在,忙是心不在了!」的確,心不見了中文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偉大 佛陀住世時,有位在家弟子祈求佛陀開示,並說道:「慈悲的佛陀啊!我每日學佛、念經、祈求,但為何我做生意都失敗;家宅不安,衰事纏身;甚至連衣食都成問題?到底我前世造了什麼惡業,今生受此果報?佛啊!請救我吧!」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Thumbnail
夏蓮居老居士,慈智雙運、集錄經文成就《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禮拜文。為一大藏教之指歸,為禪、律、密、淨精華之薈萃,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心法,為末法修行之捷要。故恭敬讀誦禮拜觀想發願迴向,則於成就無上菩提大道有提綱擎領之用。可謂捷徑中之捷徑;用力少而收效宏;不知不覺即暗合道妙;於末法眾生最為契合。
Thumbnail
送僧歸日本 唐代錢起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聲。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隨緣住」是佛教用語,意思是隨機緣而居住,不執著於某個地方。這在中國隨緣居住,來時的路途就像在夢中行進一樣。天海茫茫,歸途遙遠,但乘著法舟,就會感到輕快。水月映照著禪寂的
智諭法師:【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念佛貴在調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Thumbnail
「人人都可以離苦,都可以遠離恐怖煩惱,享有自在喜樂... 但前提是,你要成為一位覺修者,精進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 」 畢竟,人各有因緣,不是每個人都有累劫功德,可以出家修行。 因此,成為一位覺修者,在不離紅塵,在照顧緣親的同時,你也能進入清淨無染,平靜無憂的境界。 長年以來,不少讀者或有緣朋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多年前,曾經與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在電視節目裡對談,主持人在調整燈光的空檔時,詢問聖嚴師父:「我知道您行程很多,非常忙,不知道您如何規劃時間?」     只見聖嚴法師很認真地回答:「我不忙,雖然我行程是很多,我是很趕,這二十分鐘在這裡,下半小時在那裡,但是我的心都在,忙是心不在了!」的確,心不見了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