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游牧者的抉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近看了王明珂老師寫的<游牧者的抉擇>

慢慢打一些感想


raw-image


讀了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應該在於他讓我們跳脫許多既有的想像。環境的力量是很大的,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些日常事物的認知(例如家庭、國族)其實只能適用在特定的情況之下,一旦替換了一個不同的環境條件,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人與環境的互動模式,進而產生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對這些事物也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想像。

這並不是簡單的環境決定論,而是文化本來就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因應環境挑戰之下的產物。因此,在看待人類的文化的時候,不能只把焦點放在人身上。非人的動物、植物乃至於無機的地形、氣候因子,都擁有形塑文化的能動性。

書中有個反覆提到的重點是:游牧是一種因應邊緣的生業型態。有一種對遊牧社會常見的誤解是:「游牧」是介於狩獵和農耕之間的過渡型態,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遊牧社會出現的時間遠比農耕社會要來得晚。如果將富含資源的地區視為一個一個patch,農耕便是出現在資源最豐富、最適宜農耕的patch中心,而游牧則是patch邊緣的人群,為了充分利用貧脊的自然資源,所發展出的更精細、更精密的土地利用模式。

以中國附近的游牧民族為例,大約是在西元前1000年時,有一波氣候乾冷化的趨勢,適合耕作的土地縮小,原本的農耕人群忽然成了「邊緣」,才開始游牧的。相較之下,農業社會可是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因此,「狩獵→游牧→農耕」這樣的模型絕對是不正確的,只是定居人群認為「居無定所=原始」的刻板印象而已。

為了精細的利用資源,遊牧社會有一個特性,就是人群的聚散必須更有彈性。例如,馬會將其他牲畜的草料吃光,須與其他牲畜分開放牧,而牛則無法遷徙太遠。因此,一個家庭中,可能男人牧馬、女人牧牛;或是夏季牲畜吃青草,各個小家庭分別四處散居放牧,冬季時牲畜吃的是夏秋收割的草料,多個小家庭便聚集在一起同居等等。

這種多個個人匯聚成小團體、多個小團體匯聚成大團體、可拆散可組裝的社會,稱為「分支性社會結構」。除了便於利用資源,分支性社會結構也有利於打仗時兵力的調度。例如匈奴與漢帝國征戰時,便可發動不同牧團進行奇襲,一旦打輸了就拆散各自逃命;也因為他們的「田產」都是長了四隻腳的,比定居的漢人更具有機動性。

分支性社會結構處處影響著游牧民族的社會與文化。以家庭觀念為例,他們可能就不會認為家人就一定要住在一起、或是有血緣關係的才是家人。需要時,他們可以各自組成小團體,也可以納入沒有血緣關係的成員成為家族的一部分。

可以想見的是,分支性社會結構之下的國族認同也是極富流動性與彈性的。各個小家庭獨自游牧時,「國族」可能並不是那麼被彰顯;而集結成帝國時,他們也隨時準備讓不同的部族加入,成為「國家」的一部分。例如,漢代北匈奴被漢朝擊退而西遷,留下了十萬戶的匈奴沒有跟著遷徙,而後鮮卑人占據了匈奴人所留下的空缺,這十萬戶的匈奴便改為自稱鮮卑了。由此可見國族的邊界並不是僵硬的。

游牧社會還有一個特性:由於資源稀少,游牧人群除了牧業之外,也相當仰賴與周邊定居農業人群的貿易活動或對他們的掠奪,來補其不足的資源。因此,研究游牧社會時,也不能忽略其與周遭其他人群的互動。

例如,本書提出的重要問題之一,便是為何中國北邊的匈奴形成了帝國、東北邊的鮮卑與烏桓長時間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西邊的羌人卻始終沒有形成大於部落的組織?作者便認為匈奴帝國是為了與秦、漢等南方的大帝國抗衡所形成的。本書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之一,便是研究一個東西時,不可只關注於研究對象,須注意他和環境的互動,才不會見樹不見林。除了自然環境之外,其他人群也是環境的一環。在這個世界中,一切都以某種形式環環相扣。

至於這些知識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知道了有益處嗎?我想絕對是有的。重要的不是一些歷史上的知識性細節,而是多元觀點的素養。例如對於婚家的想像,以及近來與台灣息息相關的國族議題,需要銘記在心的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並不是絕對的。每件事情都是由各種機緣建構出來的,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如果能有這樣的胸懷,在處理一些社會議題時,也會讓我們更加靈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許阿鳥的沙龍
0會員
10內容數
世界太新,太多事物還沒有名字,需要用手指去指。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量化為邏輯背書是科學~這是我在閱讀有關敘述統計書刊時的簡單思維。
Thumbnail
量化為邏輯背書是科學~這是我在閱讀有關敘述統計書刊時的簡單思維。
Thumbnail
閱讀到人類居住環境變遷一章,不知道為什麼會頻頻讓我想起讀得沒有很好的解構主義,也讓我想起現在強調去中心化的社會。於是試著找出三者之間的相似性。
Thumbnail
閱讀到人類居住環境變遷一章,不知道為什麼會頻頻讓我想起讀得沒有很好的解構主義,也讓我想起現在強調去中心化的社會。於是試著找出三者之間的相似性。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是一本描述與詮釋「華夏邊緣」的歷史民族誌,以漢、藏之間的古今羌人與羌族為例,說明一個華夏西方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羌人」與「羌族」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邊緣」,在章節安排上,前四章分類為〔社會篇〕,中四章分類為〔歷史篇〕,後兩章分類為〔文化篇〕。 綱要 前言 一、誰是「羌族」?「羌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是一本描述與詮釋「華夏邊緣」的歷史民族誌,以漢、藏之間的古今羌人與羌族為例,說明一個華夏西方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羌人」與「羌族」是一個不斷變遷的「邊緣」,在章節安排上,前四章分類為〔社會篇〕,中四章分類為〔歷史篇〕,後兩章分類為〔文化篇〕。 綱要 前言 一、誰是「羌族」?「羌
Thumbnail
最近看了王明珂老師寫的 慢慢打一些感想
Thumbnail
最近看了王明珂老師寫的 慢慢打一些感想
Thumbnail
從大禹王朝的「家天下」開始,「家」一直就是以父系血緣為基礎所建構而出的「經濟體單位」,男子也被視為重要的「田力」,只是,現今女力興起已是趨勢,這股潮流將會創造出何種新的經濟模式,相信也是新世紀的決策者需要密切注意觀察的課題吧!
Thumbnail
從大禹王朝的「家天下」開始,「家」一直就是以父系血緣為基礎所建構而出的「經濟體單位」,男子也被視為重要的「田力」,只是,現今女力興起已是趨勢,這股潮流將會創造出何種新的經濟模式,相信也是新世紀的決策者需要密切注意觀察的課題吧!
Thumbnail
《反榖》一書在討論人們為什麼放棄遊牧狩獵生活,改為定居農耕,集中化、集權式的生活是否讓我們「窄化」;而最近爆紅的 Clubhouse,許多人已經開始討論它的特點與隱憂。這次的人類學讀書會很有趣地將兩者拉在了一起——現在的都市跟社群生活,為什麼離烏托邦仍然那麼遙遠?
Thumbnail
《反榖》一書在討論人們為什麼放棄遊牧狩獵生活,改為定居農耕,集中化、集權式的生活是否讓我們「窄化」;而最近爆紅的 Clubhouse,許多人已經開始討論它的特點與隱憂。這次的人類學讀書會很有趣地將兩者拉在了一起——現在的都市跟社群生活,為什麼離烏托邦仍然那麼遙遠?
Thumbnail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Thumbnail
文化作為人類學研究的標的,可不只是服飾、料理、建築等等這麼簡單而已,而是長時間的適應所產生的生活應對知道,那才是文化的核心。當文化成為一段描述而非一件物品時,才能開啟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對話,透過這樣的對話,我們才能從別的文化學習與借鏡,讓子己的生活可以更舒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