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榖》一書在討論人們為什麼放棄遊牧狩獵生活,改為定居農耕,集中化、集權式的生活是否讓我們「窄化」;而最近爆紅的 Clubhouse,許多人已經開始討論它的特點與隱憂。這次的人類學讀書會很有趣地將兩者拉在了一起——現在的都市跟社群生活,為什麼離烏托邦仍然那麼遙遠?
先來說說為什麼會讀到《反榖》一書。在上一本《歡迎光臨人類學》的討論中,我們好奇「國家」到底是怎麼回事,它為什麼出現?怎麼出現?然後——是生活必須的嗎?我們的切入點是,定居農耕與遊牧狩獵的生活型態是原因之一,前者容易出現國家,而後者則比較是部落聯盟的型態;為了加深討論,才會接觸到《反榖》這一本書。
這次只討論了頭兩章節與導論,作者試圖說明遊牧民族的生活型態跟定居農耕的生活型態並不是二元對立的,甚至在國家出現甚久之前,一些族群的生活方式兼容二者;他們季節性的遷移、隨著大地的資源(水、食物)改變生活策略、並且可以自由進出這個生活群體。
簡單來說,遊牧並不是直線進入到定居生活的,定居生活也不一定比遊牧生活來得「更文明」,因為定居反而更耗費勞力,而且也更脆弱(需要栽培的物種都需要特別照顧,當然是比野生的物種還容易掛掉囉);這類「非線性」的概念在之前兩篇就有說過了,人類學就是試圖提出多元並存、也反對線性進步說法的學科。
在頭兩章節中,並沒有明確說出為什麼人們會放棄遊牧狩獵,而轉向定居的生活,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
集中式的生活不只讓人們馴化動物和栽培作物,人們自己也被體制給馴化和栽培了。
若脫離了中央體制,我們似乎就失去了保護與屏障,變得不知道該如何生活,只有在中央的規則底下我們才成為了可以運作的齒輪;所以能夠在週末去爬個山什麼的,好像才會有「我完成了」這種找回自主權的感覺。
「運作齒輪」這個詞很熟悉嗎?當集中管理發生之後,伴隨的就是分工合作——相比遊牧狩獵的人們各自有生存能力,定居農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組合才能養得起一批比較脆弱的人群。也就是說,我們身處的當代國家就是這樣的一個狀態(也許工作也是如此),我們習慣了整個社會的規則,只要跟著大家做一樣的事情,就不會出錯,也得以生存。
那為什麼會扯到當紅的 Clubhouse 呢?我們可以想想看當代的各種社群軟體,從臉書、IG、YouTube、Podcast 到 Clubhouse,如果今天沒有了這些,我們能拿出什麼東西告訴別人自己是誰?正如同如果我們今天脫離了國家體制,我們是否也失去了賴以為生的依靠呢(哪怕國家是多麽的糟糕)?
透過上傳,才能證明自己。(Photo by Eaters Collective on Unsplash)
我想,兩者的同一性在於:
我們將自我生存能力的一部份,交給那些不認識的陌生人處理,例如我們不知道食材的產製過程,這中間又有多少人經手過,才能讓我們可以料理;我們也將自己生活的一部份——說嚴重一點,自己的一部份——交給了那些科技巨頭,生活的照片、抱怨的短文、以及耗費自己的時間收看聽聞即時語音或影片。
甚至,在這些社群軟體上話語權的名人、網紅、素人 KOL 等,還會二度創造一個新的馴化制度:打卡景點、熱門的拍照構圖、美食、流行語、什麼什麼 Challenge、時下話題的聊天室⋯⋯若不趕快跟上,就落伍了,但是我們從沒想清楚為什麼要跟上,而且我們還止接收自己喜歡的資訊,對不認同的事物一概回絕,如此單一。原本親近自然是一件找回「自主權」、成就自己的行動,也變得只是為了在社群軟體上擁有某種社交資本,這是多麽焦慮的生活。
在讀書會中,我們提到了數位遊牧民族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帶著一個筆電或其他工作的工具,就可以一邊旅遊一邊工作了,就視為到處飄泊的自由工作者吧。這樣的工作型態挑戰了傳統辦公室,創造了新的工作型態——雖然我認為只要知道自己要什麼,自主權永遠在自己手上,無關工作型態——試圖讓人們對工作有更多元的想像。不過「數位遊牧」有趣的地方在於,「遊牧」強調的是強大的個人生存能力,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專業度跟能力,還是無法幹這行的。
「當你使用科技產品而沒有付費時,你就是商品」——其實社群軟體也是一樣,我們應該擁有自己的生活,嘗試不同的生活可能,也去接收不同的價值觀,再去思考這些社群軟體如何幫助我們成長。
我實在是不想把自己賣給那些不認識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