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以來,台灣疫情日益嚴峻,隨著三級警戒的發布,以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稀鬆平常的活動,已列入明文禁止的範圍。因此,在「以前可以做/現在不能做」的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誘發孩子的感懷情緒,思念過去的種種--
- 適合對象:國小中年級、高年級、國中
- 付費訂閱可看:學生範文
「滄海桑田」、「十年人事幾翻新」、「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類對於時移世異、人事已非的慨嘆,一般是飽經風霜,上了年紀的人才會有的感觸。然而,人生閱歷尚淺的小朋友,即使了解這些句子的字面意義,也缺乏深刻而真實的體會。
但,現在可不一樣了--
五月中以來,台灣疫情日益嚴峻,隨著三級警戒的發布,以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稀鬆平常的活動,已列入明文禁止的範圍。因此,在「以前可以做/現在不能做」的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誘發孩子的感懷情緒,思念過去的種種。
我們現在碰巧站在時代的分水嶺上,迎接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正好把握這百年難得一見的時機,趁孩子還處在疫情爆發前後的調適期,引導他們捕捉最即時的感受。
我在課堂上,透過三個步驟,慢慢帶小朋友寫出文情並茂的〈疫情爆發前的最後一次……〉(高年級)或〈疫情爆發後,我好懷念……〉(中年級)。以下和各位分享:
步驟一:填表格比較疫情前、後
疫情爆發後,有許多事情無法再進行,但小朋友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事情,未必是值得發揮的題材。所以,在下筆前,最好先引導他們把所有想到的事情,填進表格裡,並且稍微說明。完成表格之後,再從中選擇一項最有感的事情來描述。
步驟二:看照片說經歷
上這堂課的前兩天,我請家長帶子女一同挑選兩到三張疫情爆發前,記錄愉快回憶的照片;課程開始後,我在線上請學生一一分享他們挑選的照片,回顧這段記憶。
何必搞得這麼複雜?畢竟,有一些活動距今已有一段時間,小朋友的記憶越來越模糊;其次,某些感受力較差的孩子,如果沒有照片的牽引,很難寫出所以然來。
照片,就像是記憶的燈塔,可以幫孩子翻出陳舊的回憶,照明思路;只要看照片說經歷,絕對會寫得更加流暢、豐富。
步驟三:設計問題,觸發感懷情緒
看著照片說經歷並不難,但要如何描述完這段經歷之後,更進一步觸發小朋友的感懷情緒呢?試試看,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引導他們:
1.今非昔比,營造對比
回憶過往以後,可以請小朋友陳述現在的情況,製造對比。如:
如今,每到週六下午,上完網課以後,我只能一個人百無聊賴地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發呆;回想過去每個週六下午,我和一群朋友在籃球場上盡情揮灑完汗水,又成群結隊到7-11酣暢淋漓地大口灌飲料--唉……內心真的是百感交集。
此外,也可以經由空間的描摹,來傳達對於前後轉變的慨嘆:
偶然經過籃球場,球框已經被拆除,一旁的座位則拉起黃色封鎖線。原本的這個時段,場上應該正進行激烈的賽事,吆喝聲、擊掌聲、加油聲不斷,如今則靜悄悄、冷清清,恍如廢墟。
2.捕捉照片裡的人物反應
假如孩子是根據照片來寫作的話,可以提示他觀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或反應,掌握當下的心情,再和目前的心情進行對照。如:
照片中的我,抱著密室逃脫闖關成功的獎盃,笑得合不攏嘴。「哈,最後一關要不是我成功解題,怎麼可能獲勝?」我當時心裡應該是這麼想的吧。現在,看著當時所拍的照片,嘴角又不自禁微微上揚;但想起接下來不知道何時解封,何年何月才能和家人再去玩密室逃脫--我的嘴角又垮了下來。
3.跳脫小我,看見大我
作家林語堂曾說過:「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因此,當孩子以自己為出發點,寫出個人的感懷以後,不妨引導他打開格局、提升視野,了解疫情席捲全世界之際,其他人是怎麼過的?也許,他們會發現此時此刻的自己,已經算是很幸福的了。如:
話說回來,自五月中疫情爆發以來,已經奪走四百多條人命,造成許多家庭破碎。報載一位確診而離世的男子,依規定遺體得立即火化,他的兒子還來不及好好和爸爸道別,只能跪在火葬場外悲痛地哭泣。看到這則新聞,我才發現不能打籃球根本是小事一樁,那些生離死別的人,他們的痛苦,是我難以想像的……
分別從這三個角度切入,不但可以引起孩子感嘆懷念的情結,還可以更上一層樓,看得更寬廣、更深遠,不是很有意義嗎?
還在等什麼?!剛跨進防疫新生活的孩子,肯定有滿滿的怨氣、怒氣想要發洩,那就藉由〈疫情爆發前的最後一次……〉或〈疫情爆發後,我好懷念……〉這兩個題目,來抒發不滿吧。
學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