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站在時代分水嶺上往後望:疫情爆發後,我好懷念以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五月中以來,台灣疫情日益嚴峻,隨著三級警戒的發布,以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稀鬆平常的活動,已列入明文禁止的範圍。因此,在「以前可以做/現在不能做」的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誘發孩子的感懷情緒,思念過去的種種--
  • 適合對象:國小中年級、高年級、國中
  • 付費訂閱可看:學生範文
「滄海桑田」、「十年人事幾翻新」、「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類對於時移世異、人事已非的慨嘆,一般是飽經風霜,上了年紀的人才會有的感觸。然而,人生閱歷尚淺的小朋友,即使了解這些句子的字面意義,也缺乏深刻而真實的體會。
但,現在可不一樣了--
五月中以來,台灣疫情日益嚴峻,隨著三級警戒的發布,以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其稀鬆平常的活動,已列入明文禁止的範圍。因此,在「以前可以做/現在不能做」的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誘發孩子的感懷情緒,思念過去的種種。
我們現在碰巧站在時代的分水嶺上,迎接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正好把握這百年難得一見的時機,趁孩子還處在疫情爆發前後的調適期,引導他們捕捉最即時的感受。
我在課堂上,透過三個步驟,慢慢帶小朋友寫出文情並茂的〈疫情爆發前的最後一次……〉(高年級)或〈疫情爆發後,我好懷念……〉(中年級)。以下和各位分享:

步驟一:填表格比較疫情前、後

疫情爆發後,有許多事情無法再進行,但小朋友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事情,未必是值得發揮的題材。所以,在下筆前,最好先引導他們把所有想到的事情,填進表格裡,並且稍微說明。完成表格之後,再從中選擇一項最有感的事情來描述。

步驟二:看照片說經歷

上這堂課的前兩天,我請家長帶子女一同挑選兩到三張疫情爆發前,記錄愉快回憶的照片;課程開始後,我在線上請學生一一分享他們挑選的照片,回顧這段記憶。
何必搞得這麼複雜?畢竟,有一些活動距今已有一段時間,小朋友的記憶越來越模糊;其次,某些感受力較差的孩子,如果沒有照片的牽引,很難寫出所以然來。
照片,就像是記憶的燈塔,可以幫孩子翻出陳舊的回憶,照明思路;只要看照片說經歷,絕對會寫得更加流暢、豐富。

步驟三:設計問題,觸發感懷情緒

看著照片說經歷並不難,但要如何描述完這段經歷之後,更進一步觸發小朋友的感懷情緒呢?試試看,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引導他們:

1.今非昔比,營造對比

回憶過往以後,可以請小朋友陳述現在的情況,製造對比。如:
如今,每到週六下午,上完網課以後,我只能一個人百無聊賴地坐在沙發上滑手機、發呆;回想過去每個週六下午,我和一群朋友在籃球場上盡情揮灑完汗水,又成群結隊到7-11酣暢淋漓地大口灌飲料--唉……內心真的是百感交集。
此外,也可以經由空間的描摹,來傳達對於前後轉變的慨嘆:
偶然經過籃球場,球框已經被拆除,一旁的座位則拉起黃色封鎖線。原本的這個時段,場上應該正進行激烈的賽事,吆喝聲、擊掌聲、加油聲不斷,如今則靜悄悄、冷清清,恍如廢墟。

2.捕捉照片裡的人物反應

假如孩子是根據照片來寫作的話,可以提示他觀察照片中,人物的表情或反應,掌握當下的心情,再和目前的心情進行對照。如:
照片中的我,抱著密室逃脫闖關成功的獎盃,笑得合不攏嘴。「哈,最後一關要不是我成功解題,怎麼可能獲勝?」我當時心裡應該是這麼想的吧。現在,看著當時所拍的照片,嘴角又不自禁微微上揚;但想起接下來不知道何時解封,何年何月才能和家人再去玩密室逃脫--我的嘴角又垮了下來。

3.跳脫小我,看見大我

作家林語堂曾說過:「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因此,當孩子以自己為出發點,寫出個人的感懷以後,不妨引導他打開格局、提升視野,了解疫情席捲全世界之際,其他人是怎麼過的?也許,他們會發現此時此刻的自己,已經算是很幸福的了。如:
話說回來,自五月中疫情爆發以來,已經奪走四百多條人命,造成許多家庭破碎。報載一位確診而離世的男子,依規定遺體得立即火化,他的兒子還來不及好好和爸爸道別,只能跪在火葬場外悲痛地哭泣。看到這則新聞,我才發現不能打籃球根本是小事一樁,那些生離死別的人,他們的痛苦,是我難以想像的……
分別從這三個角度切入,不但可以引起孩子感嘆懷念的情結,還可以更上一層樓,看得更寬廣、更深遠,不是很有意義嗎?
還在等什麼?!剛跨進防疫新生活的孩子,肯定有滿滿的怨氣、怒氣想要發洩,那就藉由〈疫情爆發前的最後一次……〉或〈疫情爆發後,我好懷念……〉這兩個題目,來抒發不滿吧。

學生範文: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05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鴻雁寫作教材與教法典藏室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3.3K會員
606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鴻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的未來故事〉、〈我們這個世代〉……看到這類題目,許多孩子的第一個念頭肯定是「誰知道未來長什麼樣?」、「慘了!我不懂什麼世代差異」。別擔心,就算孩子平時很少涉獵相關知識,有一個小撇步,也可以讓他們發揮得相當出色。那就是……
假設您的孩子都已經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了,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真的有把這則新聞讀通嗎?唯有讀通,才能活用、引證並連結其他知識及資訊,成為一個有系統的資料庫。 這個單元,教各位運用「新聞架構4W表」帶小朋友整理剛剛讀過的新聞報導。
要怎麼樣趁孩子仍有和你閒聊的興致時,把握住他的話頭,展開親子間的對話呢?其實,只要記住這三個步驟,小朋友會很樂意侃侃而談;這三個步驟,同時也是寫作的基礎架構,如果在口語表達中已經能夠純熟運用,將來寫起文章,自然駕輕就熟。
有一次,我閒來無事翻閱《火影忍者》漫畫,見到每一位忍者的衣服上,都有他們家族專屬的家徽,我忽然靈機一動--對了!可以帶學生設計自己的家徽! 設計家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找到他和家人之間的連繫紐帶,也可藉此培養象徵技巧。
內田麟太郎:《孫悟空》(台北:小熊出版,2019年) 授課重點:孫悟空可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人物,他和唐僧一行人在前往天竺取經的過程,會遇到哪些妖魔鬼怪?聰明絕頂的孫悟空,又如何靠智慧打敗妖怪、救出唐僧呢?本次寫作搭配繪本故事,讓孩子設計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強大法寶喔!  適合對象:國小低年級 附學習單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糗事,不管是親身經歷還是耳聞目見,總是會讓當事人哭笑不得。但是在用口語或文字陳述糗事時,如果不懂表達技巧,沒戳中聽眾的笑點,那場面可就尷尬了。 這堂課,我教導孩子包裝糗事,學習醞釀氣氛及戳中笑點的訣竅,將「笑果」最大化。
〈我的未來故事〉、〈我們這個世代〉……看到這類題目,許多孩子的第一個念頭肯定是「誰知道未來長什麼樣?」、「慘了!我不懂什麼世代差異」。別擔心,就算孩子平時很少涉獵相關知識,有一個小撇步,也可以讓他們發揮得相當出色。那就是……
假設您的孩子都已經養成閱讀新聞的習慣了,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真的有把這則新聞讀通嗎?唯有讀通,才能活用、引證並連結其他知識及資訊,成為一個有系統的資料庫。 這個單元,教各位運用「新聞架構4W表」帶小朋友整理剛剛讀過的新聞報導。
要怎麼樣趁孩子仍有和你閒聊的興致時,把握住他的話頭,展開親子間的對話呢?其實,只要記住這三個步驟,小朋友會很樂意侃侃而談;這三個步驟,同時也是寫作的基礎架構,如果在口語表達中已經能夠純熟運用,將來寫起文章,自然駕輕就熟。
有一次,我閒來無事翻閱《火影忍者》漫畫,見到每一位忍者的衣服上,都有他們家族專屬的家徽,我忽然靈機一動--對了!可以帶學生設計自己的家徽! 設計家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找到他和家人之間的連繫紐帶,也可藉此培養象徵技巧。
內田麟太郎:《孫悟空》(台北:小熊出版,2019年) 授課重點:孫悟空可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人物,他和唐僧一行人在前往天竺取經的過程,會遇到哪些妖魔鬼怪?聰明絕頂的孫悟空,又如何靠智慧打敗妖怪、救出唐僧呢?本次寫作搭配繪本故事,讓孩子設計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強大法寶喔!  適合對象:國小低年級 附學習單
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糗事,不管是親身經歷還是耳聞目見,總是會讓當事人哭笑不得。但是在用口語或文字陳述糗事時,如果不懂表達技巧,沒戳中聽眾的笑點,那場面可就尷尬了。 這堂課,我教導孩子包裝糗事,學習醞釀氣氛及戳中笑點的訣竅,將「笑果」最大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Thumbnail
你還記得嗎? 還有多少人記得武漢肺炎COVID-19封控幾年下來的悲慘日子?這個問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這些大大小小的酒精消毒家中擺著,依然偶爾用一下。自從2019年底武漢首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隨著疫情的擴散,各國相繼採取了封城、社交距離等嚴格的防控措施,這段時期充
Thumbnail
九月談談心 從寒假開始,我的平常日子就不太一樣,似乎又回到那個挑燈夜戰的學生時代,只是,這次,多了更多更多的壓力,那種壓力曾擁有過,卻可以緩解的。這次,一刻都不能鬆懈,那種壓力不僅是身體上的,心裡更是感受到那種前所未有的壓力,連呼吸都覺得是一種負擔。 在這過程中,曾幾度做「逃兵」,也幾乎要成功,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不知不覺又三月了,看來時間真的溜得比想像中快。猶記得少年時代,盼了再盼,不用上學的放假日子總是遲遲不來。誰料人年長了,眼看美好時光稍縱即逝,便想將光蔭留住好好細味,又或緬懷過去已成了老人的生活習慣?同樣地,一處地方每況愈下,人難免時刻回望舊日的光輝......
Thumbnail
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但這種改變未必都是壞的。這段時間,作者學會了專注當下、管好自己的事和享受獨處時光,成為真正活在當下的能力。文章提供了很實際的生活經驗,並強調疫情對於個人心態調整及生活態度的影響。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啟發,瞭解如何從危機中尋找轉機。這是參加洪震宇老師精準寫作課的作業之一。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Thumbnail
疫情還沒完全消失的那年寒假,我在大觀國小帶寒假營隊,當時想說除了固定的日常作息(寫功課、運動放風)外,可以帶他們做點有趣的事。 這一班上起課來不是很好帶,因為年級差別有點大(混齡),而且還有幾個幾乎沒有學習能力或學習風格非常特殊的孩子。低年級和特殊的孩子,需要老師比較多的介入......
孩子上幼稚園沒多久疫情就開始了,幾次差點成行的校外教學,讓孩子對校外教學更是滿心期待,就這樣到了三年級,從校外教學的資訊公告出來到成行之前,孩子帶著各種美好想像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國小三年級,可以自己吃飯,可以自己上廁所,也具備分辨危險的能力,這些應該是這個年紀孩子的標配,對我來說校外教學是一場
Thumbnail
你還記得嗎? 還有多少人記得武漢肺炎COVID-19封控幾年下來的悲慘日子?這個問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這些大大小小的酒精消毒家中擺著,依然偶爾用一下。自從2019年底武漢首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隨著疫情的擴散,各國相繼採取了封城、社交距離等嚴格的防控措施,這段時期充
Thumbnail
九月談談心 從寒假開始,我的平常日子就不太一樣,似乎又回到那個挑燈夜戰的學生時代,只是,這次,多了更多更多的壓力,那種壓力曾擁有過,卻可以緩解的。這次,一刻都不能鬆懈,那種壓力不僅是身體上的,心裡更是感受到那種前所未有的壓力,連呼吸都覺得是一種負擔。 在這過程中,曾幾度做「逃兵」,也幾乎要成功,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不知不覺又三月了,看來時間真的溜得比想像中快。猶記得少年時代,盼了再盼,不用上學的放假日子總是遲遲不來。誰料人年長了,眼看美好時光稍縱即逝,便想將光蔭留住好好細味,又或緬懷過去已成了老人的生活習慣?同樣地,一處地方每況愈下,人難免時刻回望舊日的光輝......
Thumbnail
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但這種改變未必都是壞的。這段時間,作者學會了專注當下、管好自己的事和享受獨處時光,成為真正活在當下的能力。文章提供了很實際的生活經驗,並強調疫情對於個人心態調整及生活態度的影響。讀者可以從中獲得啟發,瞭解如何從危機中尋找轉機。這是參加洪震宇老師精準寫作課的作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