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年公布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不用急著叫孩子試寫。我的建議是:
無論你是老師還是家長,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有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關於這類和「成長」相關的題材,總是一再出現,不可輕忽。
為了刺激孩子的發想,大人不妨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和他們談談自己的成長經歷,尤其是自己十來歲時的苦悶、挫折、憧憬、瘋狂、愛戀……等複雜的情緒。即使是不同世代,但許多情緒是相通的,能夠產生共鳴。
換作是我,我會以〈這不只是一本科幻小說,更是一個少年逃避現實的寄託〉為題,跟孩子分享我國中時讀倪匡的經歷。那時,也是我和父母關係最緊繃的階段。因此,躲在被窩裡讀科幻小說,是我當時最溫暖的慰藉。
年少時期總有不如意,至少還有慰藉,有人卻連命都快沒了!
一位癌末少女展現出無比的求生意志,即便冷凍身體所費不貲,仍執意進行。我忍不住想:「假如我十四歲那年遇到同樣的情形,以我當時內心苦悶的程度,會不會傾向於坦然接受死亡?」
成人帶領少年回顧自己的年少,一方面是要求自己站在十來歲的角度,重新看待癌末少女的選擇,有助於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另一方面則可以提醒孩子,除了理性外,也該從情感面來看待這件事,才不致於寫出不近人情的冰冷文字。
〈這不只是……,更是……〉這個題目中,還有「一封家書」、「一套聊天軟體」兩個例子;前者代表過去,後者代表現代,都是時代的印記。在寫作提示中也叮嚀考生,可以寫這個物品「所蘊含的時代觀察、影響」。
然而,學生受限於年紀,難以寫出深刻的時代觀察,多半只能就「成長」這個主題來發揮。不過,既然是平日的閒聊,大人剛好趁機跟他們聊聊自己對於時代的觀察和體會。
比方說: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社群網站還沒有這麼發達,同儕之間最常使用的通訊軟體是「MSN」。比起通話,使用文字溝通反而能避免聲音直接交流時的尷尬感,更可以清楚傳達想法、情感,是談心的好工具。
雖然現在的社群網站也有私訊的功能,但除非有要緊事,不然平時看看朋友發的動態,了解他最近的狀況,感覺也就夠了,沒有必要特別私訊他聊聊近況;甚至我們的目光早被其他經大數據篩選過的訊息給吸引,漸漸地不會想起曾經的至交好友。
如果我們和孩子談談這二十年來,通訊工具的進步,對我們的人際往來造成什麼樣的衝擊?他們便能夠體會科技與人性之間的互動關係。
若是談起AI,孩子可能會帶入大人的經驗,拉長觀察的時間軸,呈現出更尖銳的衝突感。
關於〈癌末少女的選擇〉這個題目,放進時代當中思考,那就更有意思了--
先不說冷凍的費用、治癒的可能性,今天她光是「有機會選擇」便是時代進步的表徵了。
換作是我們父母的時代,差不多是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在重男輕女觀念的作祟下,女性可能都要犧牲自己的人生,放棄學業、進入職場,以供應家中的兄弟們上學,怎麼可能要求家人為她犧牲?
當年,大概只有為家中傳宗接代的「少年」,長輩會願意為他傾盡家產,維持生命。
從這個角度切入思考,或許會離題,但藉機和他們聊聊祖父母輩的往事,讓他們了解時代觀念和思潮的變遷,也有助於開拓視野,既認識時代,也更認識家人。
在過去的考題中,少有生死相關的議題,未來極有可能再出現,值得談談。
學生在處理〈癌末少女的選擇〉時,當然可以站在年齡相仿的少女角度,設想她的心情。不過,由於他們還沒有為人父母,並不能夠體會父母在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時的感受。
比方說:題目中的父親,反對女兒冷凍保存身體,理由是兩百年後她即使復活,會一個人孤伶伶地活在陌生的世界。
看似理智過頭到近乎冷酷無情,但同樣身為父親的我,卻能夠理解他忍痛做出這個決定,是出自於未來無法保護女兒的無力感。
更何況,即使女兒最終選擇死亡,如願以償的父親真的會就此釋懷嗎?
不!接下來等待他的,是一輩子的負疚與悔恨。終其一生被「如果當時選冷凍,女兒是不是會獲得新生?」「為什麼要狠心拒絕女兒最後的遺願?」這兩個問題折磨。
與此同時,當初支持女兒冷凍心願的母親,就算沒有跟丈夫反目成仇,然而她跟這個親手扼殺女兒希望和生命的男人之間,肯定沒辦法再像過去一樣好好相處,最後視同陌路。
這些,恐怕不是孩子可以預見的,卻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可以想見的。透過對談,傳達我們的看法,會幫助他們從不同視角探索這個課題。
此外,歷經過更多「死別」的大人,藉由一封家書、一張照片、一台縫紉機、一件傳家首飾……等物品,來分享那些已然離開的家人的故事,以及自己面對他們離世時的感受,同樣能夠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
或許,借物抒情的技巧也就不教而能了!
我在《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書中提到:
我發現,我在課堂上只要講起自己過去的事蹟,學生的專注程度會遠高於我講其他不相干的人,何況是父母親自分享自己的過往,保證更能夠激起小朋友的聆聽興趣。
那麼,就從這兩個會考預試題目出發,開啟對話、展開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