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會考作文預試考題,跟孩子聊聊「成長」、「時代」與「生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看到今年公布的兩個會考作文預試考題〈癌末少女的選擇〉及〈這不只是……,更是……〉,不用急著叫孩子試寫。我的建議是:

無論你是老師還是家長,和孩子好好談談這兩個題目中的三個核心主旨--「成長」、「時代」與「生死」。藉由成人的視角和經驗,不僅有可能觸發孩子的靈感,他們也會看得更深、更廣。雖然同樣的題目,不可能再次出現,但這三個核心主旨,絕對會一再出現!
raw-image

一、談成長

〈這不只是……,更是……〉要求考生發掘出一件印象深刻的物品,其中所隱藏的記憶和情感。

題目中的「一顆籃球」描述的是年長後回顧年少時的熱血沸騰而生的感慨,因而將籃球視為「成長的印記」;「一碗滷肉飯」表面上象徵的是「對故鄉的思念」,但人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思念總在分手後」的情緒,往往也是在心智和歷練成長以後。

關於這類和「成長」相關的題材,總是一再出現,不可輕忽。

為了刺激孩子的發想,大人不妨站在過來人的角度,和他們談談自己的成長經歷,尤其是自己十來歲時的苦悶、挫折、憧憬、瘋狂、愛戀……等複雜的情緒。即使是不同世代,但許多情緒是相通的,能夠產生共鳴。

換作是我,我會以〈這不只是一本科幻小說,更是一個少年逃避現實的寄託〉為題,跟孩子分享我國中時讀倪匡的經歷。那時,也是我和父母關係最緊繃的階段。因此,躲在被窩裡讀科幻小說,是我當時最溫暖的慰藉。

年少時期總有不如意,至少還有慰藉,有人卻連命都快沒了!

一位癌末少女展現出無比的求生意志,即便冷凍身體所費不貲,仍執意進行。我忍不住想:「假如我十四歲那年遇到同樣的情形,以我當時內心苦悶的程度,會不會傾向於坦然接受死亡?」

成人帶領少年回顧自己的年少,一方面是要求自己站在十來歲的角度,重新看待癌末少女的選擇,有助於拉近和孩子的距離;另一方面則可以提醒孩子,除了理性外,也該從情感面來看待這件事,才不致於寫出不近人情的冰冷文字。

二、談時代

〈這不只是……,更是……〉這個題目中,還有「一封家書」、「一套聊天軟體」兩個例子;前者代表過去,後者代表現代,都是時代的印記。在寫作提示中也叮嚀考生,可以寫這個物品「所蘊含的時代觀察、影響」。

然而,學生受限於年紀,難以寫出深刻的時代觀察,多半只能就「成長」這個主題來發揮。不過,既然是平日的閒聊,大人剛好趁機跟他們聊聊自己對於時代的觀察和體會。

比方說: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社群網站還沒有這麼發達,同儕之間最常使用的通訊軟體是「MSN」。比起通話,使用文字溝通反而能避免聲音直接交流時的尷尬感,更可以清楚傳達想法、情感,是談心的好工具。

雖然現在的社群網站也有私訊的功能,但除非有要緊事,不然平時看看朋友發的動態,了解他最近的狀況,感覺也就夠了,沒有必要特別私訊他聊聊近況;甚至我們的目光早被其他經大數據篩選過的訊息給吸引,漸漸地不會想起曾經的至交好友。

如果我們和孩子談談這二十年來,通訊工具的進步,對我們的人際往來造成什麼樣的衝擊?他們便能夠體會科技與人性之間的互動關係。

若是談起AI,孩子可能會帶入大人的經驗,拉長觀察的時間軸,呈現出更尖銳的衝突感。

關於〈癌末少女的選擇〉這個題目,放進時代當中思考,那就更有意思了--

先不說冷凍的費用、治癒的可能性,今天她光是「有機會選擇」便是時代進步的表徵了。

換作是我們父母的時代,差不多是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在重男輕女觀念的作祟下,女性可能都要犧牲自己的人生,放棄學業、進入職場,以供應家中的兄弟們上學,怎麼可能要求家人為她犧牲?

當年,大概只有為家中傳宗接代的「少年」,長輩會願意為他傾盡家產,維持生命。

從這個角度切入思考,或許會離題,但藉機和他們聊聊祖父母輩的往事,讓他們了解時代觀念和思潮的變遷,也有助於開拓視野,既認識時代,也更認識家人。

三、談生死

在過去的考題中,少有生死相關的議題,未來極有可能再出現,值得談談。

學生在處理〈癌末少女的選擇〉時,當然可以站在年齡相仿的少女角度,設想她的心情。不過,由於他們還沒有為人父母,並不能夠體會父母在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時的感受。

比方說:題目中的父親,反對女兒冷凍保存身體,理由是兩百年後她即使復活,會一個人孤伶伶地活在陌生的世界。

看似理智過頭到近乎冷酷無情,但同樣身為父親的我,卻能夠理解他忍痛做出這個決定,是出自於未來無法保護女兒的無力感。

更何況,即使女兒最終選擇死亡,如願以償的父親真的會就此釋懷嗎?

不!接下來等待他的,是一輩子的負疚與悔恨。終其一生被「如果當時選冷凍,女兒是不是會獲得新生?」「為什麼要狠心拒絕女兒最後的遺願?」這兩個問題折磨。

與此同時,當初支持女兒冷凍心願的母親,就算沒有跟丈夫反目成仇,然而她跟這個親手扼殺女兒希望和生命的男人之間,肯定沒辦法再像過去一樣好好相處,最後視同陌路。

這些,恐怕不是孩子可以預見的,卻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可以想見的。透過對談,傳達我們的看法,會幫助他們從不同視角探索這個課題。

此外,歷經過更多「死別」的大人,藉由一封家書、一張照片、一台縫紉機、一件傳家首飾……等物品,來分享那些已然離開的家人的故事,以及自己面對他們離世時的感受,同樣能夠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

或許,借物抒情的技巧也就不教而能了!

我在《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書中提到:

我發現,我在課堂上只要講起自己過去的事蹟,學生的專注程度會遠高於我講其他不相干的人,何況是父母親自分享自己的過往,保證更能夠激起小朋友的聆聽興趣。

那麼,就從這兩個會考預試題目出發,開啟對話、展開交流吧!

raw-image
  •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鴻雁的沙龍
27.4K會員
634內容數
本名洪俊彥。我從不無照駕駛,卻是體制外的小小無照教師,從小學作文到大學寫作--能教就教,不能教就學,學不會就動手寫,寫到有心得再教…… 喜歡書寫飲食經驗、鬼怪短篇、雜感趣聞、叭啦叭啦……等題材。透過我的作品,你將會走訪教育現場、命案現場以及菜市場。歡迎參觀選讀!
鴻雁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我最喜歡吃草莓,因為草莓它很好吃,所以我很喜歡這個美味的食物,每次都會吃很多,因為很好吃。」其實,看到這樣的句子先別擔心,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因為他已經掌握敘述的基本邏輯。只要稍微加上一點技巧,原本扁平的敘述馬上變得鮮活立體。
Thumbnail
2025/03/28
「我最喜歡吃草莓,因為草莓它很好吃,所以我很喜歡這個美味的食物,每次都會吃很多,因為很好吃。」其實,看到這樣的句子先別擔心,反而應該鼓勵孩子,因為他已經掌握敘述的基本邏輯。只要稍微加上一點技巧,原本扁平的敘述馬上變得鮮活立體。
Thumbnail
2025/03/27
強烈建議剛剛接觸作文的初學者,先熟悉「PREP法」,了解敘述的基本邏輯後,若有需要,再學起承轉合。因為,「PREP法」是光看字面也可以理解的概念,且符合溝通的邏輯,只要想像自己在跟某一個對象閒聊,文章架構便成形了!
Thumbnail
2025/03/27
強烈建議剛剛接觸作文的初學者,先熟悉「PREP法」,了解敘述的基本邏輯後,若有需要,再學起承轉合。因為,「PREP法」是光看字面也可以理解的概念,且符合溝通的邏輯,只要想像自己在跟某一個對象閒聊,文章架構便成形了!
Thumbnail
2025/03/25
「胖虎和小夫,如果不得不選的話,你會想當誰呢?」班上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富二代小夫。於是,我在課堂上舉辦了一場簡易的辯論會,抽到「胖虎」的那一組,就不得不當胖虎。表面上看起來,「胖虎組」似乎很吃虧,但如果深入剖析,或許會從他身上找到比「家裡有錢」更有吸引力的特質。
Thumbnail
2025/03/25
「胖虎和小夫,如果不得不選的話,你會想當誰呢?」班上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選富二代小夫。於是,我在課堂上舉辦了一場簡易的辯論會,抽到「胖虎」的那一組,就不得不當胖虎。表面上看起來,「胖虎組」似乎很吃虧,但如果深入剖析,或許會從他身上找到比「家裡有錢」更有吸引力的特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如何重回少女 連眉頭那風沙 都將滿廿歲 然而年齡太虛 不肯衰老的 將不老下去 成年人遺失的 大哭大笑 仍要追 仍然不累 升上現實大學 若然讀得太累 返故居 回到你身邊去 世紀一對 最終歸隊
Thumbnail
如何重回少女 連眉頭那風沙 都將滿廿歲 然而年齡太虛 不肯衰老的 將不老下去 成年人遺失的 大哭大笑 仍要追 仍然不累 升上現實大學 若然讀得太累 返故居 回到你身邊去 世紀一對 最終歸隊
Thumbnail
青春只一瞬 轉忽老來至 若念孩童時 當惜時如金 學庸 94.12.15/11:07:58
Thumbnail
青春只一瞬 轉忽老來至 若念孩童時 當惜時如金 學庸 94.12.15/11:07:58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就要三十年過去,你們做父母的議題是不是來到死當的臨界點了。
Thumbnail
就要三十年過去,你們做父母的議題是不是來到死當的臨界點了。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近期大考寫作,考了幾次與年長者相關的議題,例如108年會考〈青銀共居〉寫與銀髮族的互動及相處經驗,111年學測國寫〈樂齡出遊〉思考如何照顧長者在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可見高齡化社會的安養問題,已經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年輕學子尚未經歷老年,甚至很少跟長輩相處,該如何體會老年人的心聲、理解他們的需求呢?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看不到未來,無法活在當下, 回頭看向過去,貌似一事無成? 那... 你認為什麼才是成就? 想必每個人答案都不同吧?
Thumbnail
學生時期的青澀漸漸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在情感的挫折和迷茫中不斷尋找自己的模樣,而愛情似乎也是人生一堂必修課。
Thumbnail
學生時期的青澀漸漸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在情感的挫折和迷茫中不斷尋找自己的模樣,而愛情似乎也是人生一堂必修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