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連載,移居花蓮Q&A_第十二題》花蓮那邊疫情怎樣?

2021/06/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國中會考開試首日的星期六早上宣布雙北進入三級防疫,不知天算人算,給股市兩天緩衝波動,給民眾周末調整心態面對隔週上班上課、也讓各部會機構有餘裕去草擬繁瑣的公文宣告或行政法令。任何陰謀論的猜測可以停止了,就算是壓住數字刻意隱瞞也好,能撐到週六早上再公佈對芸芸眾生都是萬幸。
原本這兩週該在臺北工作,行程全數喊停,趁機抓了幾條臺北大縱走,剩下剛好就是封園的大屯山系路線,等疫情趨緩再說吧,決定提早返花提早回家。既然都要吃土,吃有機土還是健康一點;大家只知道花蓮土會黏人,就由我來證實花蓮的土會不會黏牙。


原本月底要在豐田開一堂鄉土劇場導演課,簡報做一半就宣布停課了。
在臺北滯留這幾日,不時接到花蓮朋友關心訊息問,

Q:你那邊疫情怎樣?

聽不少臺北朋友說想移居花東,也聽不少花東朋友說希望蘇花盡速封路火車全面停駛,不要再放雙北人進來。當然這些玩笑話聽聽就好,但當禁令頒布,當所謂都市的生活機能優勢砍半,有些觀察的確值得分享。
首先是三十以上的臉書死忠世代(廣告業朋友說台灣三十用FB,二十用IG,十用抖音)個個罹患嚴重的錯失恐懼症於是放任爆量資訊湧入,一起床就由臉書擺佈接受交雜各種情緒八卦的人間跑馬燈,心平靜氣是奢求,宛如學運後第一次選舉的場面再現。
坊間已有很多關於減少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以免過度焦慮的倡議,避免屯物資也勿屯負面情緒。我真的不需要知道那麼多事,該知道的想躲也躲不掉,人生大部分的困擾都得靠著放下手機靜心思索才能走出僵局。
於是一回花蓮馬上添購登山備糧,知道自己需要更多遠離網路、純粹和自己相處的時光。


設為手機桌面,開機就是關機。
我想說說「社區」這件事。
過去當我們談到社區,通常是在議論「社區營造」的場合,現在則是直覺聯想「社區感染」四個字;一個是打造我們想居住生活的環境,一個是想方設法把彼此視為潛在的感染源避而遠之。
我猜,經過這次疫情,大家會重新思考社區的定義,必須要重新思考然後付諸行動,不然怎麼活。
只要有人居住,不可避免就會群聚成區,我們生活在怎樣的社區,想要住在怎樣的社區?在農村,這個問題常被提及,但在臺北相關談論卻很零星。這是我選擇移居的一大理由,因為我相信農村是未來的創新基地,能夠成就新的社群組織和共生模式。並非臺北無人關注社區議題,但當一棟棟都更豪宅起厝,當外送興起各種線上娛樂百花齊放,人們越來越宅,線上同溫越來越厚,很難樂觀以待。


怕.jpg
有影響到我的部分,猜測這次疫情很可能促成三件事-
一是企業數位轉型。臺灣終於要補世界過去一年激進演化的線上改革,各種遠端工作或教學或社交或娛樂工具會越來越普及,不再只是捧出個台通跟一窩蜂喀拉浩斯的程度。中小企業老闆逐漸接受WFH的現實不再動不動罵WTF人怎麼都不在,APP和網站設計的需求會提高,汰劣存優會更明顯。
二是精緻小團的熟齡客製化旅遊普及。共享式的導遊/領隊包吃住行程會更受歡迎,價位和服務內容也有更多選擇,各種走讀農村旅觀部落也會隨著行程時間拉長(要離開台北就離開久一點),最後朝向我們一直在講的短或長期的「移駐」位移,也是我們豐田移創指導所大力鼓吹推動「農村訂閱制」的原因,我們希望能做好準備,迎接第三件事的發生。
第三件事,島內移民人數激增。多地居隨著野營潮流不再只是資本階級累積財富的遊戲,地域創生正式成為發展方向,城鄉不再對應而是互補,大家開始思考若原居地生活機能折半後的第二方案,進而在農村重新建構人與人連接的新可能,創造盡量能因應天災人禍疫情或戰爭並在基礎機能上自給自足的社群關係。


新開幕的鐵道文化園區,由王繼三老師策畫的音樂館非洲鼓體驗課程。
我們曾經活過一大段所有人際關係都在線上的時光,多數時間我們看螢幕多過看周圍,每天在臉書說的話遠遠超過跟周邊鄰里,疫情甚至加劇了這個現象,讓我們和同溫層更有理由線上清談。這是多樣性城市必然要面對的常態,雖然大家活在同一棟樓但各自動機目的背景不同,只求相安無事,雲端互捧取暖。
然而,當疫情讓我們開始害怕周遭真實存在的人,當頑童大了別再追問可以任我走怎麼到頭來又隨著大隊走,當我們發現人群是那麼像羊群,終究得腳踏實地面對真實肉身存在的此時此刻此地此區真實和我們共存的人。我們畢竟不是大學生了,真正的美好生活不再是他方了,我們究竟想要生活在怎樣的地方?想要過怎樣的和其他人共存亡生活?缺水缺電,疫情和兩岸局勢,一切回到社區。


豐田文藝季第一季的重頭戲,每家帶一道菜來分享的宇宙熱量高峰會。
兩年前的移居,現在想想是再幸運不過的決定。
MAJIpapa
MAJIpapa
步行嗜好者,移居花蓮靠山新住民。「有点文化」負責人,「有點熟游擊廣播電台」「豐田電台TOYOTA RADIO」台長,「花蓮豐田移創指導所」舍監,小犬MAJIgaga的犬父。希望藉由寫作梳理自己協槓多工但一知半解的所做、所見與所想。主題包括讀書心得、工作筆記、農村大小事,藝文和創意高齡等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