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 印度音樂一二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撰文者:達紹(文章來源:國家兩廳院NTCH, Taipei臉書)



raw-image

印度古典音樂一般給人神祕又深邃的意象,聽眾總能透過專注聆聽,從它滲入耳聒再潛進身體的律動,馬上引起共鳴。不論是和緩沈靜的序奏,到後來加入鼓樂節奏的樂段,身體自然地沈浸在滑音旋律的迂迴張力,不自覺地隨之輕擺,最終在幽韵動人的音律中,身心一併舒敞開來。這一切似乎是那樣地通透、自然,不需有任何理論協助,即可進入這樣的感官體驗。去年在演奏廳聆賞過煦珈康 (Shujaat Khan) 西塔琴演奏的朋友,應該有過類似的相同感受。

不過,初步體會之外,當我們想進一步認識這個千古神祕音樂傳統時,有哪些基本知識是不可不知呢?以下整理出幾個大哉問,提供讀者作參考。


一、印度古典音樂有類別之分嗎?

是的!簡單來說,它有南北之分,是過去印度在帝國主義擴張、物質環境迥異、以及族群大量遷徙下,長遠影響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孕育出南北不同、各自獨樹一格的傳統。北印度古典音樂,又被稱作印度斯塔尼 (Hindustani),可追溯到千年之前的吠陀文化,並在北部蒙兀兒王國的宮廷中發展起來;南印度古典音樂則稱為卡納提克 (Carnatic) ,源自印度南方的印度教廟堂音樂。


二、南北印度古典音樂有什麼異同呢?

不論南印度或北印度古典音樂,都是透過分別被稱為拉格 (raga) 與塔拉 (tala) 的旋律及節奏結構,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這些旋律結構 (拉格),具有獨特的上下行音階及音型,通常由五到十二個音組成,因此印度古典音樂體系中,存在著數百種的拉格。節奏架構 (塔拉) 的範圍也相當寬廣,從三拍到一零八拍都有可能。印度古典音樂就是在這樣繁複的樂理基礎上,進行音群之間的即興探索。這樣的樂曲時而細膩動人、時而浩瀚磅礡,分秒扣人心絃,甚至一曲演奏總長超越一個小時也不令人乏味呢!
儘管同樣奠基在拉格及塔拉的樂理結構上,但南北體系在呈現上卻有不同。以拉格來說,北印度古典音樂相當獨特的一點,就是每種拉格必須固定搭配一天中的特定時間來彈奏,因此存在著晨間拉格、傍晚拉格、午夜拉格等區別,一場典型的印度古典音樂會裡,北印度古典音樂家必須依據演出的時段來選定拉格。舉例來說,傍晚的拉格就不能選在早晨時演奏,不過,同個時間內有許多拉格樣式可供音樂家任意挑選,而且許多音樂家是在等候上台演出前,才按當下心緒與情境做出選擇的呢!反觀南印度古典音樂體系,就沒有如此規定了。

此外,雖然南北有些拉格會出現相同的音階組合,但在名稱上與即興風格上卻會不同。同時也會因樂器、曲式結構及演出形式使用上的相異,而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質韻,以下作出簡單的說明。


三、北印度古典音樂中,什麼旋律樂器和節奏樂器最具代表性呢?

西塔琴 (sitar) 為北印度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樂器,就連傳奇搖滾天團「滾石」或「披頭四」的團員喬治哈里森,都對它迷戀不已,進而將它引入西方世界,日後風靡全球,台灣近年來也頗為人知。西塔琴和台灣觀眾普遍所知的弦樂器非常不同,在型制上,用來彈撥旋律的主弦是位於上層,通常有六到七條,下層則有十一到十九條弦,用以營造共鳴聲響;在彈奏技巧上,主要是以推拉弦、上下琴格游移的方式,製造出獨特迷人的滑音特質。
塔布拉鼓 (tabla) 為北印度音樂中最重要的節奏樂器,由一組兩面大小材質相異的手鼓所組成。左邊鼓身由金屬製成,聲響厚沈,可彈奏出高低滑音的特殊變化,右邊則為木製鼓身,能擊出帶有辨識度的清脆高音。兩手以不同擊姿與節奏組合,幻化出絢爛多彩的聲響圖騰。

一場基本的北印度古典音樂的表演形式,即是由西塔琴或其他弦樂器擔綱獨奏、並由塔布拉鼓伴奏而成。

(註:在臺灣,西塔琴是最廣受流行的北印度旋律樂器;在當地特別是藝術薈萃的新德里,薩羅德琴 Sarod、薩朗琴 Sarangi、維納琴 Veena、愛斯拉吉琴Esraj…等等各種樂器的獨奏演出與學習傳承,都是相當受歡迎且興盛的。)



四、南印度古典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樂器和節奏樂器又是什麼呢?

維納 (veena) 為南印度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樂器,大約四英尺長,由上下共有大小兩個、圓匏製成的共鳴箱所組成的撥弦樂器。其外觀乍看之下,與北印度西塔琴頗為相似,但下層沒有共鳴弦,主弦彈奏技法與西塔琴雷同。
竹笛 (bamboo flute) 為南亞廣泛演奏的橫吹樂器,一般有六至七孔,雖然構造簡單,卻需高超的製作與演奏技術,由氣息控制音韻上的轉變,被視為人聲之外最能貼近內心情感的旋律樂器。此笛傳統上為牧羊者所用,亦是神話中黑天 (Krishna) 的慣用樂器,因此聲響上深具靈性意義。
目利鐺岡 (mridangam) 為橫置在彈奏者胸前的木製兩頭鼓,是最具代表性的南印度節奏樂器。形制上,其右邊的鼓面較左面小,彈奏時左右兩手併合拍擊,產生出富有多樣變化的節奏模式。當伴奏旋律樂器時,異於節奏相對固定的塔布拉鼓,目利鐺岡鼓會按個別旋律走向,即興勾勒出獨特的節奏色彩,通常藉由在旋律之間纏繞,製造出高度的音樂張力。


五、南北印度古典音樂的曲式結構及演出形式有何不同?

(此文是以西塔琴演奏為舉例。若是人聲樂器,如北印度聲樂、薩朗琴等,則是Alaap, 曲子主題的Asthai, Sanchai, Antra, 視曲子有無而增加Abhog;asthai就像是流行樂曲的「副歌」,會在一首古典樂曲中不斷重複,演奏完曲子的全貌後,會在asthai的循環中穿插速度較慢的alaap或者速度較快的技巧 taan, 也會與塔布拉鼓作輪流獨奏或者問答遊戲 Jugalbandi, 在各種不同的即興之後,以Tihai作結。)

一首完整的北印度古典樂曲結構,是由alap、jor、jhala與gat四個部分組成:一開始是alap,可說是拉格的深沉探索,旋律彈奏者根據他們的創造力,思索選定拉格中每個音符的流動,在節奏上十分自由。接著進入jor樂段,器樂家會接續先前alap彈奏的拉格,在此樂段確立出節奏的模式。其後的jhala樂段則採以逐漸加快增強的演繹風格,最後加入塔布拉鼓,滑入 gat 的樂段。gat 樂段裡,旋律彈奏者會在原先選定的拉格上,做出旋律架構的定調,以固定節拍的鼓點作支撐,隨之即興彈奏。其中也會和鼓手交換各自的音樂片段,演繹時帶有令人興奮、激動的情緒,直至高潮收尾。
南印度音樂曲式結構由 ragam、taanam 與 pallavi 三個樂段接續而成,分別等同於北印度古典曲式中的 alap、jor 與 gat,各段的彈奏質韻也相當類似。不過,異於北印度古典音樂,南印度的pallavi 當中,很少看見旋律彈奏者和鼓手以二重奏的形式互勁,通常鼓樂獨奏僅在結束之前出現,將觀眾領入高潮的終結。
還有,一場典型的南印度古典音樂演出,經常在上述傳統樂曲之前、或之後,揉入南印度人耳熟能祥的類古典歌樂 (semi-classical songs),這些作品稱為 kriti。kriti 是帶有固定歌詞與旋律的短曲,由古典作曲家編寫而成,主要為了宗教奉獻與贊頌。即便是由純器樂形式來演繹,詮釋上也強調歌唱的擬態。北印度古典音樂的演出則不然,它在古典長曲之外的短小樂曲,仍以先設的旋律架構進行即興開展,不會彈奏既有的完整樂曲。



六、表演者的舞台服飾及舞台潛規則為何?

在演出時,不分南北,印度古典音樂家均著正式傳統服飾,女性音樂家身裹單件大約五米長,用以纏繞上下身的綢製紗麗,男性則穿著長衫 (kurta)。不過,男性音樂家的下身穿著則南北相異:北印度音樂家著棉質寬褲 (pajama),南印度則穿裙狀的沙龍 (dhoti)。
舞台被視為音樂上的神聖場域,為尊敬其神聖性,音樂家們在台上禁止穿鞋,不過每個音樂家對這個神聖性的尊敬,各自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比如說,一些音樂家會在演出前淨身,觀察入微的觀眾們還會發現,有的音樂家在踏上舞台、或彈奏其樂器前,會對它們進行碰觸的虔拜儀式 (pranam),甚至有的音樂家會在舞台上放置其師、或其信仰神祇的畫像、照片,以獻上至高的敬意。


七、印度古典音樂是如何千古流傳下來?

印度古典音樂的習藝傳統採行師徒制。音樂導師 (guru) 在具有高度紀律的訓練過程裡,除了必須在學生 (shishya) 身上挖掘他們各自的天賦和技藝之外,也會以不同的方式考驗學生是否具有掌握音樂的能力,有時這些測驗不僅止於音樂領域,也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當學生受到導師的認可時,他們會為此舉行一場宗教典禮,期間導師會在學生的右手腕綁上一條神聖絲線,並打上五個結,象徵師徒之間一生不斷的連繫。
印度音樂的學習基本上是口傳心授。當學生學到這些曲子後,嚴苛的實練是不可避免的。學生有時會長期寄住在大師家中學習,若獲得機會負責照料其生活起居,被學生視為莫大的榮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北印度樂舞文化劇場(印度文化工作室)的沙龍
26會員
40內容數
讀本系列原為我們古典舞學生的訓練之一,然而我們希望更多人瞭解北印度樂舞文化因此公開分享,歡迎引用,唯請來信告知並註明出處。本系列架構大綱與主要內容來自 Puru Dadheech的Kathak Syllabi,唯因成書較早,些許內容在請示師父 Mahua Shankar 後略有調整,若有不足之處望請海涵並來信指正,謝謝
2025/04/23
印度電影並非都愛跳舞,這主要是寶萊塢的特色。寶萊塢源於孟買,以印地語為主,其電影常包含歌舞場面,這與印度深厚的表演文化有關,包括宗教節慶、民間舞蹈、古典舞及強調情感表達的傳統。此外,19世紀的帕西劇場結合音樂、舞蹈與戲劇的敘事風格,對寶萊塢電影影響深遠,使其形成獨特的「綜合香料電影」風格
Thumbnail
2025/04/23
印度電影並非都愛跳舞,這主要是寶萊塢的特色。寶萊塢源於孟買,以印地語為主,其電影常包含歌舞場面,這與印度深厚的表演文化有關,包括宗教節慶、民間舞蹈、古典舞及強調情感表達的傳統。此外,19世紀的帕西劇場結合音樂、舞蹈與戲劇的敘事風格,對寶萊塢電影影響深遠,使其形成獨特的「綜合香料電影」風格
Thumbnail
2023/10/04
「Ardhanarishvara」是現代印度教地位最崇高的三位主神之一、信眾和廟宇佔比最為龐大、在佛教又稱大自在天 Mahakala(居於世界之頂・色究竟天,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可隨意變化)的 Lord Shiva・濕婆神的雙性化現。 Ardha 字首的意義為「一半」(例如我們常用的身段技巧:擁
Thumbnail
2023/10/04
「Ardhanarishvara」是現代印度教地位最崇高的三位主神之一、信眾和廟宇佔比最為龐大、在佛教又稱大自在天 Mahakala(居於世界之頂・色究竟天,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可隨意變化)的 Lord Shiva・濕婆神的雙性化現。 Ardha 字首的意義為「一半」(例如我們常用的身段技巧:擁
Thumbnail
2022/10/17
✨🪔 排燈節快樂~🪔✨ 在印度神話中,這是人民點燃油燈、歡迎羅摩戰勝十頭魔王,回到阿約提亞的節慶!滿城的點點火光,象徵驅邪避妖、守護善願。每年我們都期待著這個歡樂的五天連假來臨呢!排燈節是一個為期五天的節日,以下就來看看節日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做什麼吧: 第一天Danteras 財神節...
Thumbnail
2022/10/17
✨🪔 排燈節快樂~🪔✨ 在印度神話中,這是人民點燃油燈、歡迎羅摩戰勝十頭魔王,回到阿約提亞的節慶!滿城的點點火光,象徵驅邪避妖、守護善願。每年我們都期待著這個歡樂的五天連假來臨呢!排燈節是一個為期五天的節日,以下就來看看節日的每一天我們都在做什麼吧: 第一天Danteras 財神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經過與西方多年的接觸,歐美地區聽眾對東方音樂的認知似乎仍停留在表面,儘管現今資源豐富,但多數西方世界與印度音樂的關係仍僅限於在電影中閃現一過,對於西塔琴和塔布拉鼓等傳統樂器的奇特音調和音色似乎都感到陌生,但對拉維·香卡(Ravi Shankar )來說,無論向東還是向西,音樂演奏都是非常直覺和自
Thumbnail
經過與西方多年的接觸,歐美地區聽眾對東方音樂的認知似乎仍停留在表面,儘管現今資源豐富,但多數西方世界與印度音樂的關係仍僅限於在電影中閃現一過,對於西塔琴和塔布拉鼓等傳統樂器的奇特音調和音色似乎都感到陌生,但對拉維·香卡(Ravi Shankar )來說,無論向東還是向西,音樂演奏都是非常直覺和自
Thumbnail
何謂「八音」? 「八音」是指傳統樂器的八種材料,也指按照製作材料劃分的八類樂器,如《周禮•春官•大師》提到:「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琴、瑟被歸類在「絲」。 現在所說的「絲竹」,就是「絲音」和「竹音」的簡稱。
Thumbnail
何謂「八音」? 「八音」是指傳統樂器的八種材料,也指按照製作材料劃分的八類樂器,如《周禮•春官•大師》提到:「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琴、瑟被歸類在「絲」。 現在所說的「絲竹」,就是「絲音」和「竹音」的簡稱。
Thumbnail
印度音樂,充滿奇異音階聲響與縝密的節奏結構,一切有如數學般充滿秩序之美。當代紐約爵士樂壇的印度爵士融合潮流中,幾位印度裔美國人尤為顯眼。這一切都得歸因於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的改變...
Thumbnail
印度音樂,充滿奇異音階聲響與縝密的節奏結構,一切有如數學般充滿秩序之美。當代紐約爵士樂壇的印度爵士融合潮流中,幾位印度裔美國人尤為顯眼。這一切都得歸因於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的改變...
Thumbnail
Tarana是屬於Hindustani北印度音樂的曲式(相對於南印的Tillana,詳見入門讀本專題第二章) 這種音樂形式,是蒙兀兒時期的大音樂家、同時也是重要的蘇菲派詩人 Amir Khsro (1253-1325)所創造,歌詞內容都是以無意義的音節組成,主要以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音節元素,如odh
Thumbnail
Tarana是屬於Hindustani北印度音樂的曲式(相對於南印的Tillana,詳見入門讀本專題第二章) 這種音樂形式,是蒙兀兒時期的大音樂家、同時也是重要的蘇菲派詩人 Amir Khsro (1253-1325)所創造,歌詞內容都是以無意義的音節組成,主要以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的音節元素,如odh
Thumbnail
撰文者:達紹(文章來源:國家兩廳院NTCH, Taipei臉書) 印度古典音樂一般給人神祕又深邃的意象,聽眾總能透過專注聆聽,從它滲入耳聒再潛進身體的律動,馬上引起共鳴。不論是和緩沈靜的序奏,到後來加入鼓樂節奏的樂段,身體自然地沈浸在滑音旋律的迂迴張力,不自覺地隨之輕擺,最終在幽韵動人的音律中,身
Thumbnail
撰文者:達紹(文章來源:國家兩廳院NTCH, Taipei臉書) 印度古典音樂一般給人神祕又深邃的意象,聽眾總能透過專注聆聽,從它滲入耳聒再潛進身體的律動,馬上引起共鳴。不論是和緩沈靜的序奏,到後來加入鼓樂節奏的樂段,身體自然地沈浸在滑音旋律的迂迴張力,不自覺地隨之輕擺,最終在幽韵動人的音律中,身
Thumbnail
作者 蔡惠智(神韻小提琴演奏家) 原題<小提琴的起源與發展> 小提琴屬於提琴家族的一員,提琴家族包括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差別在於尺寸的大小,但是發聲方式跟共鳴方式卻是相同的。提琴是以弓擦弦的方式演奏,統稱為弓弦樂器。弓弦樂器在人類的歷史上起源很早,隨著文化的傳播跟歷史的演變,所以
Thumbnail
作者 蔡惠智(神韻小提琴演奏家) 原題<小提琴的起源與發展> 小提琴屬於提琴家族的一員,提琴家族包括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差別在於尺寸的大小,但是發聲方式跟共鳴方式卻是相同的。提琴是以弓擦弦的方式演奏,統稱為弓弦樂器。弓弦樂器在人類的歷史上起源很早,隨著文化的傳播跟歷史的演變,所以
Thumbnail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承接上一篇,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口簧琴、特羅辛根里拉琴、克拉維克里拉琴、薩滿手鼓、號角及德西馬。
Thumbnail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承接上一篇,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口簧琴、特羅辛根里拉琴、克拉維克里拉琴、薩滿手鼓、號角及德西馬。
Thumbnail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北歐詩人提琴、尼古赫帕、齊特琴、塔爾哈帕琴和芬蘭古琴。
Thumbnail
法國新民謠樂團 SKÁLD 的成員 Pierrick Valence 拍攝了一系列平均不超過五分鐘的短片,透過簡潔的說明和演奏示範來介紹樂團所使用的民謠樂器。這一篇將會依序介紹北歐詩人提琴、尼古赫帕、齊特琴、塔爾哈帕琴和芬蘭古琴。
Thumbnail
許多傑出的編舞家、研究者、藝術家、音樂家都曾說:「在創作的路程中,『為什麼舞動、為什麼研究、為什麼表達』往往比『怎麼舞動、怎麼研究、怎麼表達』更重要。」那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在印度傳統音樂的研究和學習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Thumbnail
許多傑出的編舞家、研究者、藝術家、音樂家都曾說:「在創作的路程中,『為什麼舞動、為什麼研究、為什麼表達』往往比『怎麼舞動、怎麼研究、怎麼表達』更重要。」那些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在印度傳統音樂的研究和學習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Thumbnail
在一場關於「傳統音樂在當代語境中的堅持與適應」的研討會上,一位學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有哪一個元素,失去了之後,就等於傳統音樂的徹底滅絕?」現場的一群傳統音樂家和民族音樂學者異口同聲地說:「當孕育傳統音樂的那一群人,那一個共同的生活方式遭到徹底破壞時,傳統音樂也不復存在。」
Thumbnail
在一場關於「傳統音樂在當代語境中的堅持與適應」的研討會上,一位學者提出了一個問題:「有哪一個元素,失去了之後,就等於傳統音樂的徹底滅絕?」現場的一群傳統音樂家和民族音樂學者異口同聲地說:「當孕育傳統音樂的那一群人,那一個共同的生活方式遭到徹底破壞時,傳統音樂也不復存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