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政府宣布捐贈2萬劑疫苗給台灣,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說,他很驕傲立陶宛能向台灣人民共同團結打擊武漢肺炎,熱愛民主自由的人民要互相幫助( Freedom-loving people should look out for each other)。
為何他會這麼說?其實,2004年的228牽手護台灣,就是從立陶宛獨立建國運動中得到的啟發。
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人民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示威運動,抗議蘇聯對他們長期的違法佔領。上百萬人手牽手組成超過675公里的人鏈,從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一路牽到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活動半年後,立陶宛宣告獨立;活動一年後,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也獨立成功。
同樣都是面對強大的共產獨裁政權,同樣都是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民,這就是為何立陶宛對台灣伸出援手別具意義。
1989年在立陶宛牽手獨立的民眾(圖片:Wiki)
我有個姑丈以前是全民計程車隊的,我知道後就常常找他喝酒,問他2000年前後的事,他最深刻的,就是04年的牽手護台灣。他說,當時車上的無線電都在呼叫哪邊缺人,他分配到基隆的一個海邊,但一個人不夠,他就在台北街頭到處拉客,一有機會就拉下車窗問人:「要不要去海邊牽手?」
最後,那天總共有200萬人,從基隆到屏東,手牽著手,面向著海,挺身站在對岸飛彈與身後台灣之間。姑丈說,人生沒做過比這更有意義的事。
小時候覺得這很蠢,站出來牽手有什麼意義呢?那時候,我以為意義代表要贏得什麼實質的東西,要在眾人的目光下成為稱羨的對象,我也一直努力成為所謂「人生的贏家」。
但17年後,跟依然在開計程車的姑丈喝酒時,我對他只有更多的尊敬。也許他仍賺得不多,但他的人生點綴著這些精彩的時刻,回頭望去,他肯定比許多物質生活富裕的人能更有信心地說,我已不虛此生。
熱愛自由的人要互相幫助。這一刻的意義不在於我們送的口罩跟他們送的疫苗,而在於我們超越了利益的算計,挺身共同珍惜著相同的價值。我們的手彷彿一路從台灣牽到了立陶宛,更牽著我們各自苦難歷史中勇敢的前輩,自由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牽住了每一個熱愛它的人。
國際孤兒當久了,最近真是有點不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