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影視劇集。
理由無他,因為影劇一開始就出現了許多中國近代史上,一顆顆推動著中國社會改革的明星。陳獨秀、蔡元培、胡適、李大釗、魯迅、周作人(周氏兄弟出場得比較晚)。
劇集是圍繞著《新青年》諸君而展開的,線索不斷往上扯,很自然的就會牽扯出許多關於文學、文化乃至於時政,當時中國在國際外交上的各種疑難雜症。所謂『弱國無外交』,滿清政府被推翻,不穩定的軍閥爭奪戰,撕裂著南北中國。
不論是袁世凱還是張勛復辟,劇裡都有著重提及而並非因可以閃避某些政治因素而刻意閃躲。目前,我只看了15集,看到魯迅批評《新青年》的那部分,興許自己是搞文學創作的,雖然新文化運動已過百年歷史,但那些來自這群文化青年的批評聲音,無論是在當時,還是放到現在,依然有著醍醐灌頂效用,讓人不由得要多一些自我警惕。
當今被奴役的中國人,就如劇裡辜鴻銘在北大講壇上《論中國人的精神》裡所講的:『中國人是溫良的,充滿同情心的。』
《覺醒年代》真的是一部好劇。
但這部好劇,我以為還得以胡適是否仍在劇裡存有一席之地為依據。
如果胡適從這部劇被消失裡,或者故意扭曲了胡適,那《覺醒年代》製作得再精良,那也僅僅是滿足了當下的中共政府,並沒有真的還原中國近代歷史、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精神面貌。
我粗淺和簡單的歷史認知裡,馬列主義恰恰是被毛和他的團隊有意的放大和曲解,權力的鬥爭,最終把近代中國的發展荒廢近半個世紀,更把人民馴服成現代版的奴隸!更把自由民主的理想推向萬丈深淵。即使中國共產黨創黨百年的今天,它依舊是不自信的,無法面對理智的挑戰,也更無能力直視內部腐敗。而當今被奴役的中國人,就如劇裡辜鴻銘在北大講壇上《論中國人的精神》裡所講的:『中國人是溫良的,充滿同情心的。』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裡有一個影響胡適對於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看法,那便是,整個社會富裕,人人經濟自由,有了更多時間,人們就會開始談論民主、文藝等課題。
辜鴻銘進一步解釋,『溫良』並不是『溫順』而是對人有同情心,中國人的心靈層面是比任何外國人都更深沉、博大且淳樸。辜鴻銘這番說辭確實擊中中國人的精神要害,不過也恰恰是溫良和過於同情,以至於中國的知識分子,不論是民初還是當下,對於政治的狼性不足(都用在商業操作上了)、冷靜批判太少,始終沒能逃得過辜鴻銘的嘲諷:『我的辮子是有形的,但你們心裡的辮子從來不曾剪去。』
用時下流行語來形容,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是運動了一個寂寞。
被高舉的德先生如今病懨懨,了無生氣。賽先生確實走到很前面了,但始終沒有太大的創造性。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裡有一個影響胡適對於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看法,那便是,整個社會富裕,人人經濟自由,有了更多時間,人們就會開始談論民主、文藝等課題。
至今,不斷高呼『經濟高度發展』,不斷創新經濟奇蹟的共產黨治理下的中國,真的邁向了哈耶克形容的經濟富裕時代嗎?還是,這更多的不過就是像毛澤東的『大鍋飯』人民公社的虛幻泡沫,一場厄運般的自然災害,就戳破泡泡,讓中國人被餓死?
看《覺醒年代》,感觸很深。在那個軍閥亂政時代,在世界局勢亂糟糟的年代裡,人們,或者說僅僅少數的知識分子,至少還能辦刊物、張貼壁報、演講來發聲(雖然面臨著被殺害的風險),學生能上街抗議政府的胡作非為;如今,中共對台灣的各種打壓,對香港言論自由的箝制和碾壓,對大陸內地的異議分子的控管與迫害,影劇拍得再氣派,當今的中共甚至連復辟的張勛,軍閥頭子段祺瑞都不如。至少這些人害怕輿論。如今中共,用情緒化的形容詞來形容,它便是王八蛋!堪比晚清政府迫害知識分子的情況。
中國崛起對華人確實有極大幫助。但,華人渴望的是自信、自由、民主的經濟強國中國。動輒以外國勢力干預中國政治這落伍說辭,繼而以此為由打壓報社、異議分子,類似的極端作為,讓人咬牙切齒!倘若陳獨秀、李大釗這些位引進社會主義思潮進入中國新社會裡的知識分子得知此情此景,想必比誰都還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