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有張騫通西域。
東漢有班超揚威西域。
奉世何許人也?
奉世姓馮。
馮家,是韓國來的。
不是大韓民國,是戰國七雄之韓。
還記得長平之戰的展開嗎?
白起先是花了三年,達成范雎的三分大韓計畫。
讓韓國首尾不能相顧,自然無力阻擋大秦入京。
但韓國北方的上黨守,決定破罐子破摔,投降了北邊趙國。
由此揭開了秦趙相爭的序幕,最終以長平之戰做結。
這位上黨守名叫馮亭。
馮亭獻地與趙,也得了一個「華陽君」的爵位,領食邑三萬戶。
後來跟趙括一起參加了長平之戰,當然結局只有戰死。
我曾經在長平之戰的開頭想過,上黨守馮亭的投降趙國,對范雎而言是計劃成功的重要關鍵。
就局勢演變上,馮亭的降趙是不得不為。
但現在看起來更是奇妙。
馮亭戰死後,馮家分散,有的回到上黨故鄉,有的留在趙國。
趙國仍十分重用馮家,命其為將,跟隨戰國四大將之一的李牧。
可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馮亭的孫子跟曾孫,成了大秦朝最重要的官員。
右丞相馮去疾。
大將軍馮劫。
這支李斯的鐵桿夥伴家族,就源自於長平之戰的始作俑者。
你曾幾何時看過秦始皇重用六國貴族?
追捕打壓就有。
更別提是放在三公之位。
鄭國蓋了鄭國渠都沒這麼大功吧。
然而,今天的主角馮奉世,並不是入秦的馮去疾一家,而是回到上黨故鄉居住的一支。
照理論上而言,長平之戰後上黨歸秦,所以馮奉世的先祖,應該跟入秦為相的馮去疾相同。
只是馮去疾一家被嬴胡亥抄了,而留在上黨沒有入朝的馮家人得以存活。
而另一支留在趙國的馮家,在漢朝建立後當上了代國相。
劉邦時代一開始沒有代國的,是為了保護他的愛子如意,才從趙國切出了代地,以劉恆為王。
但相國畢竟朝廷指派,主持國政跟監督(視)國王用,所以這支馮家跟漢文帝劉恆之間的交情,也不能說那麼好。
後來,代相的兒子馮唐,就曾跟早期的漢文帝有點摩擦。
漢文帝雖然生氣,但還是講道理,也是重用了馮唐。
班固交代了這一堆,重點就是:除了馮亭,這些人都不是馮奉世的直系親屬。
所以他既不用跟隨在哪個漢初名臣傳後,也不跟其他人並傳。
馮奉世是漢書中少有的獨立傳人物,光從這裡你就可以猜測他不一般的人生。
沒親可帶沒故可攀的馮奉世,單純就是在武帝末年,以六郡良家子的身分入選為郎官。
漢昭帝即位後評比,奉世就被派出去當武安縣長。
武安在趙國的邯鄲旁邊。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馮奉世丟了官。
一般如果因為犯罪丟官都會記錄的。
而當時三十幾歲的馮奉世,就決定開始學習春秋跟兵法。
等到漢昭帝過世,升為前將軍的韓增,舉薦了馮奉世為軍司空令。
也就是軍法官。
「前將軍韓增奏以為軍司空令。本始中,從軍擊匈奴。軍罷,復為郎。」
本始二年,田廣明率五軍征伐匈奴。
戰後田廣明在前線犯罪自殺。
注意一下「奏」這個字,韓增如果只是前將軍府要徵軍法官,理論上是不用上奏的。
也就是說,馮奉世並不是來當韓增直屬官員的。
如果跟後一句一起看(標點是後人加上的),馮奉世應該就是擔任那次遠征軍的軍司空。
治田廣明的罪,恐怕就是奉世查的案。
我是說,馮奉世離開武安縣長一職後,很可能就待在了韓增手下「做準備」。
因著廢劉賀故事,春秋尚書等儒家經典,成為朝廷學者重點項目。
而修習兵法,不管怎麼看都有從軍之志。
不要說什麼陰謀論不陰謀論,馮奉世所讀的書,都呈現出他的大志。
並且在韓增的舉薦下得遂。
田廣明此次出征,是漢朝配合烏孫的一次重大成功。
連帶也讓漢宣帝朝廷,決定重新展開對西域的經營。
當時仍是霍光主政,過去漢武帝時代,那些個出使西域的使者在搞些什麼花招,老臣大將軍霍光也是略懂略懂。
「先是時,漢數出使西域,多辱命不稱,或貪汙,為外國所苦。」
這個時候想要再次「不辱先帝之名」經營西域,在使者的挑選上總是需要用點心。
然後「承上接下」第一名的前將軍韓增又出來說話了。
「舉奉世以衛候使持節送大宛諸國客。」
荀彧的堂弟荀悅認為,「衛候」是錯字,應該是「衛侯」。
也就是封馮奉世為侯,讓他持節出使。
我說真的不要太相信這些個二次翻譯(包括我)。
《漢書‧百官公卿表》其實是有提到的。
「諸屯衛候、司馬二十二官皆屬焉。」
屬誰?屬衛尉。
「衛候」其實就是宮門衛屯的隊長,隸屬於衛尉管轄。
《說文解字.人部》:「候,司望也。」
這樣一看,權責也很清楚。
衛候基本上就是巡邏警戒的皇宮保安隊長。
嗯,蘇武當年也是個中郎將出使匈奴。
衛候出使西域,其實並沒有什麼太特別的。
哪個漢朝官不知道匈奴一國屌打西域六十四國的?
禁軍副將出使大國,禁軍小隊長處理雜務,剛好而已。
於是馮奉世就出發啦,走著走著,來到了伊脩城。
這裡還是漢朝管區,設有自己的部隊管轄。
伊脩都尉就跟馮奉世報告了一下目前的最新情況。
「莎車國叛變了。」
莎車是絲路南道上重要的據點。
在漢朝連結烏孫準備跟匈奴作戰時,莎車國也在那邊拔草測風向。
剛好,莎車王過世。他生前非常疼愛烏孫王的小兒子:萬年。
這個小朋友的媽媽,是漢朝的解憂公主。
由於漢跟烏孫正在進行盟約,萬年也在漢朝當抵押品。
莎車國人看準了風向,就跟漢朝說:「我們希望讓萬年來當我們的新王。」
這提議不錯,漢宣帝沒有拒絕,還特別派了一個使者護送萬年上任。
接下來,漢朝跟烏孫又給匈奴來了一頓粗飽。
一切看起來順風順水,莎車叛個鳥蛋?
表面的說法是:萬年上任之後,很壞,所以莎車人決定革命自己立王。
但真正的情況,伊脩都尉說的可能更準確一些。
「匈奴跟莎車同盟了。」
匈奴發兵攻打了絲路北道,莎車也決定就此佔據南道,雙方的盟約就是一帶一路換我帶……不是,是絲路控制權的轉移。
好像也差不多。
這時,西域都護鄭吉正在北道跟匈奴纏鬥,也分不開身。
馮奉世只能自求多福。
這邊要提一下時間。
漢朝的五師協同匈奴出征,是西元前70年。
鄭吉是第一任西域都護,西元前68年設置。這一年,霍光過世。
後來,這個事件結束後,「少府」蕭望之上書。
蕭望之擔任少府,大約是西元前66~64年之間的事情。
也就是奉世通西域,概略發生在西元前65年,宣帝元康元年。
馮奉世跟他的副官商量,認為如果不想辦法先遏止莎車的擴張,之後只怕失去對整個西域的經營權。
於是奉世決定以他的漢朝符節,連絡各個不想被莎車跟匈奴統治的國家,開始集結兵力。
在馮奉世的努力下,得到了一萬五千人的戰力。
莎車做為西域大國,漢書的估算資料是擁有三千人左右的兵力。
人口總數大約是一萬六千。
而周圍各個小國,其實一般都只有五百以下的兵力。
即使要幫忙打仗,也沒人會跟著漢朝梭哈。
你就可以想見,馮奉世連絡了多少的小國(部落)……至少要有三十個左右吧。
而在西域聯軍的優勢兵力下,馮奉世第一次親自指揮的戰鬥,也是一個摧枯拉朽,直搗莎車。
莎車王被自殺,舉國投降。
響應莎車的小國,也一一被漢朝天使平定。
馮奉世一邊將莎車王首級送回長安,自己仍不忘繼續拜訪大宛國的任務。
大宛國聽說馮奉世的赫赫戰功,更是勤加接待,並送給奉世名馬「象龍」,讓他回去交差。
漢宣帝看到馮奉世回來,平定西域,不損大漢國力,又帶回大宛天馬。
這能不記功嗎?
立刻召開大議。
大家都認為,奉世立此不世大功,正應裂土封侯。
但少府蕭望之反對。
理由是此例一開,未來出使西域的使者,動不動就假借我大漢天威徵召諸國亂打一氣,只怕會為漢朝增加新的敵人而已。
漢宣帝表示很有道理,遂不封侯,只提拔馮奉世為光祿大夫,兼領水衡都尉。
從武帝末年開始,到昭宣之世,這個位置完全就是重號將軍的預備,大權在握的實習。
但說到底,預備軍一號蕭望之都還在徘徊,哪裡輪得到馮奉世呢?
而漢宣帝的過世,更是讓蕭望之登上了權臣寶座。
馮奉世難道就只能在蕭望之手底下,碌碌無為終老一生嗎?
「奉世通西域」的部分,到這邊告一段落。
他的手段與威風,比起張騫,或許更像百多年後的班超。
然而,出身史官世家的班超,可沒把馮奉世當偶像。
一來,馮奉世當時政治不正確。
二來,班固給馮奉世的評價,其實是接近趙充國的「平蠻大將軍」。
最後,馮奉世單獨立傳的真正原因,其實不是他本人的功勞震天。
而是他的兒子們,在西漢將亡的時刻,曾經是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
到了漢元帝時代,西漢滅亡的原因一一浮上檯面,已經不是馮奉世蕭望之這種老臣老將能夠阻擋的潮流。
時間,只剩下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