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母子關係

2021/07/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對我而言,母親一直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存在,或許從小母親為了家計忙於工作,我第一次叫媽媽的對象並非是我的母親而是保母。在重男輕女的社會壓力下,雖然我作為長女出生備受疼愛,但接續而來的是弟弟,而且還比我更聰明伶俐,也成了母親喜歡拿來比較的對象。但除此之外,較為大男人主義的爸爸除工作賺錢負擔較少的家務,但同樣工作的母親回家卻仍要負擔煮菜買菜等等大部分的家務,也顯示出男女角色地位的不平等。但在傳統社會長大的母親,對此習以為常,常常教導我要會煮菜做家事卻不會對弟弟有此要求,也讓我心裡對母親的這份偏袒感到不滿。
要說我對母親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我和弟弟在晚上補習時,母親會為了讓我們吃得營養,而特意買保溫的便當盒,每天晚上請爸爸帶來他為我們用心做的飯菜,讓我們能吃營養的晚餐!一起生活時不覺得母親煮的飯菜有多稀奇,但嫁為人婦和丈夫到北部生活後,反而常常很想念母親做的菜,就連孕吐吃不太下時,母親做的菜還能讓我多吃幾口。或許這是母親刻印在我們腦海裡的愛,雖然總是隱而不顯,就像是無色無味的白開水,但卻不可或缺。
懷孕後承受著懷孕的種種不適,比起以往想遠離母親(因為這樣耳根子比較清靜),可能因為身上扛著大肚子跑不了,反而更能看見母親的辛勞。雖然仍偏袒兒子多些,但也會為懷孕的我準備喜歡吃的食物。我想大概是因為自己也即將成為母親,而開始能體會母親的心吧!
學習心理諮商的我,總想如果母親的關心和感受能不用尖酸刻薄的語言來隱藏該有多好,但這似乎是歷史共業,畢竟那個世代的人都這樣,無論是母親的姊妹們(阿姨)或是父親的姊妹(姑姑)常常掛在嘴邊的就是女兒就是賠錢貨,女兒回娘家住就是女兒賊,為何女性要把自己所遭受的不平等再加諸在下一代身上呢?但母親是這樣長大的,而在那個年代她工作賺錢而非家庭主婦或許已經那個時代的新女性了吧!
有在做老人諮商的我,常常有時候會覺得面對年長者他們的想法和觀念難以鬆動,畢竟他們就這樣活過了這些歲月,這是他們的生活經驗。而這世界總是感到痛苦的人去改變自己,如同常常是被同儕霸凌的人選擇轉學一般,而面對失智長者更是如此,很多時候家屬困擾於失智患者的某些行為,但我們無法強求失智症者做調整,因此照顧者轉換心態或改變相處方式反而對於彼此互動更有助益。我想我與母親的關係大概也是如此,我想學習心理諮商的意義並非改變別人,而是更多去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5會員
11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