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深夜,一個人吃飯—味噌漬蛋黃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這疫情影響下,身為又懶又窮的月薪族,總不可能都靠外送來解決一日吃食。外送費用是一回事,製造的各種垃圾容器處理起來也令人頭痛。
自炊就變成相對容易的選擇了。然而問題又來了——煮一人份的飯菜比想像的更麻煩。
如果不想只靠泡麵或罐頭,採買食材就變成迫切的問題。食材的運用和保存,就變得不得不更加仔細思考。
話說回來,我倒是不討厭做菜的時光,在廚房裡清洗食材、備料,想著做出來的料理會有什麼樣的風味?這個過程其實很療癒。(但收拾很麻煩)

所以說,一個人的廚房,有一些食材是必須不斷補充的。對我來說,就是蛋和蔥,只要有這兩樣食材,搭配飯麵幾乎就可以解決一餐。
基本款的煎蔥蛋、炒蛋、乾麵拌蔥配上荷包蛋、撒上滿滿蔥的蛋炒飯……是的,我很愛吃蛋。
不過就算再怎麼喜歡的東西,偶爾還是會有點厭倦,希望能夠來點新鮮感。就在這時候,從漫畫裡看來了——味噌漬蛋黃。
作法非常簡單,味噌鋪平後挖個洞把蛋黃放進去,冰起來,加上一點時間的魔法就完成了!(味噌可以依個人口味再加入味琳、醬油、酒等等去調味)
熱騰騰的白飯上加點肉醬罐頭、撒上蔥,最後放上晶瑩的漬蛋黃,就是完美的一餐啦!
蛋黃吸收了味噌的鹹甜,口感稍稍有點韌性,中心卻還是未熟的液態,真要形容的話,有點類似豆腐乳的感覺。我這次在味增裡加了點沒喝完的水果酒,隱隱約約透著清香。
這時候,如果再來一杯梅酒,就真的是完美啦!

6會員
15內容數
介紹我愛的那些小說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廢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跟原生家庭息息相關,無論是對於某些食材、口味甚至是烹調方式的偏好。從嗷嗷待哺的嬰幼兒時期,等被他人「餵食」、幼童時期為了營養均衡,廣泛攝取、什麼都吃的「雜食」;一直到成年時期,依著個人偏好的「挑食」,到後期因為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而主動選擇吃什麼的「擇食」。 職場也是如此,怎麼說呢?
Thumbnail
咖啡萃取示意圖 Hello,大家好我是蟹老闆。經過上一篇文章的介紹,我們對於研磨度有了初步的認知。研磨度影響著咖啡粉的表面積大小。而表面積的大小又影響著甚麼呢?咖啡的"萃取"。但好與不好的萃取定義是甚麼?咖啡師或沖煮老手們在沖煮時,又怎麼去理解萃取這件事情呢?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在地人心裡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繼上一站吃過「綿綿鬆鬆」的花生湯以後,下一站即將抵達南寮傳承三代的老字號冰菓店,以及北門大街上的老牌四果湯。不論冷熱天,想解饞的時候,來一碗甜湯最對味!
Thumbnail
如果30歲還是處男,就會變成魔法師的這個都市傳說已經流傳已久,至於是怎麼樣的魔法師,就是把你可愛到分不清楚東西南北的魔法喔。
Thumbnail
最近和幾位以前矽谷的同窗在聊天,話當年的事;當年我們曾一起討論創業點子,現在回到台灣,各有各的發展。 有趣的是,我們的話題,聊到了當年。 我赫然發現:「喂,你當年那個點子,很像Facebook耶!」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跟原生家庭息息相關,無論是對於某些食材、口味甚至是烹調方式的偏好。從嗷嗷待哺的嬰幼兒時期,等被他人「餵食」、幼童時期為了營養均衡,廣泛攝取、什麼都吃的「雜食」;一直到成年時期,依著個人偏好的「挑食」,到後期因為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而主動選擇吃什麼的「擇食」。 職場也是如此,怎麼說呢?
Thumbnail
咖啡萃取示意圖 Hello,大家好我是蟹老闆。經過上一篇文章的介紹,我們對於研磨度有了初步的認知。研磨度影響著咖啡粉的表面積大小。而表面積的大小又影響著甚麼呢?咖啡的"萃取"。但好與不好的萃取定義是甚麼?咖啡師或沖煮老手們在沖煮時,又怎麼去理解萃取這件事情呢?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在地人心裡總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地圖,繼上一站吃過「綿綿鬆鬆」的花生湯以後,下一站即將抵達南寮傳承三代的老字號冰菓店,以及北門大街上的老牌四果湯。不論冷熱天,想解饞的時候,來一碗甜湯最對味!
Thumbnail
如果30歲還是處男,就會變成魔法師的這個都市傳說已經流傳已久,至於是怎麼樣的魔法師,就是把你可愛到分不清楚東西南北的魔法喔。
Thumbnail
最近和幾位以前矽谷的同窗在聊天,話當年的事;當年我們曾一起討論創業點子,現在回到台灣,各有各的發展。 有趣的是,我們的話題,聊到了當年。 我赫然發現:「喂,你當年那個點子,很像Facebook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