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我的那些|水瓶永遠都要放高高,往高山深處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啊~~~~」夾帶著一陣慘叫,跟無數個東西跟著跌落的聲音,我回頭看,才發現,孩子整個人已經一臉茫然地坐在地上,手裡握著自己的水瓶。
他,是一個不能沒有水的孩子,喝水的速度,大概是以光速在進行,尤其是在戶外,常常都喝得讓我們膽戰心驚,因為,身上早已沒有其他的水可以再給他喝了,深怕他會大鬧,總會連哄帶騙地,把水瓶騙離他的手,再悄悄地收起來。
在家的時候,更是如此,因為到處喝,到處放,常常可以看見他,對著我們,把手放進嘴裡,持續來回,並喊著:「水!水」示意要我們幫忙找水瓶,拿到之後,他就心滿意足地開始暢飲,那個水瓶,有時被我們接過來,就順勢放在一個跟他差不多身高的櫃子邊緣處,他看著看著,似乎就認定那是水瓶專用區,於是,之後,每次只要喝完,就會自己把他放上去,儘管他需要稍微構一下腳,才能把瓶子順利放好,他仍不死心地,每一次都是這樣辛苦地放上去。
我們或許會想,啊不就放在地上就好了,又好拿,又好放,為什麼總要這樣放高高的,讓自己每一次都很不好拿呢,但那似乎對孩子,就像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山似的,爬上了之後,發現下一個更美更好,就會竭盡所能繼續往前。
我們能不能,也像孩子一樣,把辛苦,當作是高山的攀登似的,重新放進好奇呢。
往櫃子更深處走,是一台唱盤機,上面鋪著一襲印有加州特色產物的蓋布,有一天,突然被他發現了這座平台,像似發現新大陸似的,他極力地,想要把水瓶從矮地,移轉到高地,於是,他使出了更大的力氣,整個人的身體,拉得又長又直的,才奮力地把水瓶放上去。
那次,他依然又是如此,想要將高地上的水瓶,拿下來暢飲時,卻發現了旁邊的音響,高高壯壯的黑色固體上面還放著一包濕紙巾,「好多新鮮東西啊!」他肯定這樣想著,於是貪心的想法湧現,那個也要,這個也要,於是,最後什麼都拿不到,因為就這樣像是一場大洪流似的,把所有東西都這樣吹下來,亂成一團,成了我面前,這個茫然的狀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與孩子之間的相處,不應用教育二字框架著,而是回到人與人之間,心的交流,放下原本思維,與孩子成為自然而然地相處,會發現,原來無形之中,問題不在只是問題,而是一份邀請,邀請你加入未知的領域,好好地探索,好好地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孩子學會走路之後,每次到閣樓的遊戲間,往往都不會只停在遊戲區,總會直直地往兩側的儲藏室裡衝,然後面帶笑容地,帶著挖到的戰利品,跑到我們面前,再帥氣地把那些東西丟下,繼續回去挖寶。
他的每一天,幾乎都一樣,卻仍可以從中找到樂趣,回過頭來看,我們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生活過得重複且無趣了?
當疫情將世界的大門關起後,我與孩子,就這樣,開始專心地在與自己父母的家中生活,少了平常喜歡的外出活動後,除了要找更多活動跟孩子玩之後,我發現,更多了與自己以及父母之間的覺察。
從孩子學會走路之後,每次到閣樓的遊戲間,往往都不會只停在遊戲區,總會直直地往兩側的儲藏室裡衝,然後面帶笑容地,帶著挖到的戰利品,跑到我們面前,再帥氣地把那些東西丟下,繼續回去挖寶。
他的每一天,幾乎都一樣,卻仍可以從中找到樂趣,回過頭來看,我們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把生活過得重複且無趣了?
當疫情將世界的大門關起後,我與孩子,就這樣,開始專心地在與自己父母的家中生活,少了平常喜歡的外出活動後,除了要找更多活動跟孩子玩之後,我發現,更多了與自己以及父母之間的覺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小孩子常生病是家裡有墮胎水兒沒超渡,在「觀音山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要為水兒超渡。因為水兒根本沒地方去,就在你家、在你周圍,他的樣子不會好看。水兒看活著的兄弟姊妹,還有新衣服可以穿,媽媽給他買新車,水兒眼睛都快流出血來,心理不平衡, 你曉得嗎?你還不超渡水兒?他整天跟你鬧。
Thumbnail
老師:「你們在做什麼呀?」幼兒:「我是媽媽啊!」 今天的孩子們在瞭望台旁繞來繞去、忙進忙出的, 有的人手上還多抱著一根水管,卻又不斷地再拿其他東西, 又捨不得放下手上的水管,好像水管是她們的寶貝一樣; 有的人幫忙撿拾彩色石頭,有的人用切片的圓形水管當蛋糕模, 把彩色石頭倒入其中,完成後
Thumbnail
如果不小心滑一跤,連半桶水都不剩了。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繼上一次聊完書包後,再來聊開學必備的水壺吧,小學不像幼兒園,忘記帶水壺餐具的話,教室會有備用的杯碗可以提供給幼童,再加上,小學沒有點心時間,水分的補給更是重要。 當初我們在選購水壺時,特別注意四要點。 第一、要有繩子可以掛在身上:看過太多網友爸媽貼出災難文,小朋友將水壺與課本桶放
Thumbnail
小男孩想拿玻璃杯。 「不行!」長輩們把它拿走。 然而小男孩還是想拿。 小男孩趁家裡人不注意去拿,摔破了,小男孩被罵頑皮不聽話,並且被打了幾下。 小男孩生悶氣,過不久忘了這回事,但卻偶爾回想起。 小男孩想拿手機。 「不能給你!」長輩收走手機。 然而小男孩還是想拿。 小男孩哭鬧不已,長輩只好給他玩小遊戲
Thumbnail
孩子以前是個重吃的寶寶,還記得剛開始餵母奶時,他會因為找不到乳頭而大哭(媽媽看了忍不住想笑,心想我的小胸部可能對他來說就像是萬重山一樣,容易迷失在其中吧!),泌乳師教我要先用手擠出一些乳汁讓他嚐到緩解他的情緒,他才能順利喝到母奶。 很難想像這麼愛吃、也會吃的孩子,一夕之間就忘了怎麼吸吮和吞嚥。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抓一顆石頭放進一個空的玻璃罐中,大約放三顆就滿了,老師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可以。於是老師又拿比較小顆的石頭放進玻璃罐,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又回答,可以。於是老師又抓起幾把沙放到玻璃灌,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笑了笑,拿起一瓶水倒進玻璃罐中,水慢慢將沙土完全浸
Thumbnail
在異地的生活中,從水機的操作到衣物的洗滌,再到美食街的探索,生活的甜酸苦辣都被細心體驗和記錄下來。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小孩子常生病是家裡有墮胎水兒沒超渡,在「觀音山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要為水兒超渡。因為水兒根本沒地方去,就在你家、在你周圍,他的樣子不會好看。水兒看活著的兄弟姊妹,還有新衣服可以穿,媽媽給他買新車,水兒眼睛都快流出血來,心理不平衡, 你曉得嗎?你還不超渡水兒?他整天跟你鬧。
Thumbnail
老師:「你們在做什麼呀?」幼兒:「我是媽媽啊!」 今天的孩子們在瞭望台旁繞來繞去、忙進忙出的, 有的人手上還多抱著一根水管,卻又不斷地再拿其他東西, 又捨不得放下手上的水管,好像水管是她們的寶貝一樣; 有的人幫忙撿拾彩色石頭,有的人用切片的圓形水管當蛋糕模, 把彩色石頭倒入其中,完成後
Thumbnail
如果不小心滑一跤,連半桶水都不剩了。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繼上一次聊完書包後,再來聊開學必備的水壺吧,小學不像幼兒園,忘記帶水壺餐具的話,教室會有備用的杯碗可以提供給幼童,再加上,小學沒有點心時間,水分的補給更是重要。 當初我們在選購水壺時,特別注意四要點。 第一、要有繩子可以掛在身上:看過太多網友爸媽貼出災難文,小朋友將水壺與課本桶放
Thumbnail
小男孩想拿玻璃杯。 「不行!」長輩們把它拿走。 然而小男孩還是想拿。 小男孩趁家裡人不注意去拿,摔破了,小男孩被罵頑皮不聽話,並且被打了幾下。 小男孩生悶氣,過不久忘了這回事,但卻偶爾回想起。 小男孩想拿手機。 「不能給你!」長輩收走手機。 然而小男孩還是想拿。 小男孩哭鬧不已,長輩只好給他玩小遊戲
Thumbnail
孩子以前是個重吃的寶寶,還記得剛開始餵母奶時,他會因為找不到乳頭而大哭(媽媽看了忍不住想笑,心想我的小胸部可能對他來說就像是萬重山一樣,容易迷失在其中吧!),泌乳師教我要先用手擠出一些乳汁讓他嚐到緩解他的情緒,他才能順利喝到母奶。 很難想像這麼愛吃、也會吃的孩子,一夕之間就忘了怎麼吸吮和吞嚥。
Thumbnail
有一個老師,抓一顆石頭放進一個空的玻璃罐中,大約放三顆就滿了,老師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可以。於是老師又拿比較小顆的石頭放進玻璃罐,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又回答,可以。於是老師又抓起幾把沙放到玻璃灌,再問學生,還能再放嗎?學生說,不行了。老師笑了笑,拿起一瓶水倒進玻璃罐中,水慢慢將沙土完全浸
Thumbnail
在異地的生活中,從水機的操作到衣物的洗滌,再到美食街的探索,生活的甜酸苦辣都被細心體驗和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