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出心中的山—《山教我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爬到山上做什麼?
  有人攻下三角點,有人帶單眼拍大景,有人緊身褲配運動內衣拍唯美照片,有人煮熱水泡茶聊八卦。
  也可以畫畫。  
  我一直以為厚實有分量的《山教我的事》是本嚴肅的書。可能因為書名好似暗示著什麼大道理,或是因為看了好多次關於爬百岳的爺爺的段落,像是有許多遠古的故事要說,但其實十分地輕鬆溫馨。
  這不是一本爬山故事的書,而是一本爬山故事的書。沒有複雜的歷史,沒有艱澀的文字,作者淡淡交代原本無關於山的生命經歷,直到開始在閒暇時間爬山,發現與其帶單眼相機,他更適合帶畫筆上山,於是他把一次次山旅變成了畫。翻過書頁就能從阿里山瞬間移動到太平山。南湖大山、能高越嶺、聖稜線、嘉明湖...山形與山名大家都熟悉,但這些「一直都在」的山影中,作者把遇到的人、聽到的話語、發生的事件也一起記錄了下來。超脫現實地景的限制,摺疊空間與時間,一幅畫濃縮一次生命經驗的精華。他在山的眼底繪畫,用線條記錄,用顏色述說。我們都走過那些經典百岳,在圖中發現許多熟悉又親切的細節,但同時又有作者獨特的趣味。山頭之下,躲藏在角落的黃喉貂、蠢蠢欲動的黑熊、微笑的山椒魚,豪氣的教官、認真的志工、彈吉他的莊主、專業的調查人員...。山不只是廣闊的空間景色而已,還有著許多的故事與議題需要理解,甚至改變。
  臺灣的登山活動日漸興盛,社群網站上此起彼落的登頂大景照片讓這些山頭變得如此輕易又一陳不變,但作者的畫提醒了我世上有著另一種觀看山的角度。那都是同一座山,被千百萬人經歷過,但無論別人如何或說或畫或寫,都無法取代自己真正的體驗。只有真的走進山,才知道該怎麼與山共處,才知道山能教我什麼。
  如果無法親自走進山,那來看看別人眼裡的山吧。
參考連結:
山教我的事》。沈恩民著。游擊文化出版。2020年十月初版一刷。
博客來閱讀生活誌採訪(有許多圖畫可以先睹為快!)做好自己,就很好──專訪沈恩民《山 教我的事》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74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崎路 的其他內容
人類是動物,所以有了這些行為、情緒、意志。這並不代表我們必然得繼續遵從既有的規範或行為,也並不代表這樣做就是對的、就能保證人類的存續。相反的,在人類活動導致世界劇變的現今,我們必須持續反思甚至重新定義人類是什麼、為了什麼存在、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存在。
勞倫茲用動物行為的角度告訴讀者,他不需要靠魔法就能夠與動物對話。他是怎麼辦到的?他並不是訓練動物聽懂他用德語下指令,他先了解動物能聽懂什麼。
你不一定喜歡賞鳥,也不一定會因為讀了這本書而喜歡上烏鴉。但可能會記得松原始幽默吐槽烏鴉背後那種認真專注地熱愛。下次你看到烏鴉,就會想起世界上有竟然有專門研究烏鴉的研究員,還有很多為著自己熱愛的事物感到快樂的人。 他們如此可愛。
旅行定義的不是空間,而是一個心靈:隨時敞開心胸接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接納自己不為人知的脆弱、也可能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強韌的力量。隨時準備好面對生活的各種變動,面對未知:可能精采、也可能什麼都沒發生。每個人的旅行一定都不一樣的;無論是單車環遊世界、在山林裡漫遊、在日常上班的人行道,或是,就在人生的路上。
了解了自己的侷限,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能否上癮、憂鬱、政治偏好,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任由遺傳驅使我們。相反地,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同時了解別人為何與自己不同。在蘇利文的詮釋下,科學研究並沒有找到普世通用的唯一真理,反而讓我們更加清楚現今社會裡為什麼有這麼多歧異,並且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
人類是動物,所以有了這些行為、情緒、意志。這並不代表我們必然得繼續遵從既有的規範或行為,也並不代表這樣做就是對的、就能保證人類的存續。相反的,在人類活動導致世界劇變的現今,我們必須持續反思甚至重新定義人類是什麼、為了什麼存在、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存在。
勞倫茲用動物行為的角度告訴讀者,他不需要靠魔法就能夠與動物對話。他是怎麼辦到的?他並不是訓練動物聽懂他用德語下指令,他先了解動物能聽懂什麼。
你不一定喜歡賞鳥,也不一定會因為讀了這本書而喜歡上烏鴉。但可能會記得松原始幽默吐槽烏鴉背後那種認真專注地熱愛。下次你看到烏鴉,就會想起世界上有竟然有專門研究烏鴉的研究員,還有很多為著自己熱愛的事物感到快樂的人。 他們如此可愛。
旅行定義的不是空間,而是一個心靈:隨時敞開心胸接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接納自己不為人知的脆弱、也可能發現自己原來也有強韌的力量。隨時準備好面對生活的各種變動,面對未知:可能精采、也可能什麼都沒發生。每個人的旅行一定都不一樣的;無論是單車環遊世界、在山林裡漫遊、在日常上班的人行道,或是,就在人生的路上。
了解了自己的侷限,知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能否上癮、憂鬱、政治偏好,不代表我們就應該任由遺傳驅使我們。相反地,這些研究結果應該是要讓我們了解自己,同時了解別人為何與自己不同。在蘇利文的詮釋下,科學研究並沒有找到普世通用的唯一真理,反而讓我們更加清楚現今社會裡為什麼有這麼多歧異,並且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小百岳043 之前小百岳幾乎都是自己一個人抽空去爬的,現在要找到一群人同時有空的時間,或是去協調出遊的行程,有時候都覺得挺麻煩的。 這次抓準了228連假,揪了一波以前社團的人來爬小百岳,是第一座一群人一起爬完的小百岳。 三汀山不算難走,只有少數路段必較陡峭,和之前爬聚興山的感覺滿像的。這座山
#小百岳033 同場加映一座山~十八尖山過於簡單,所以在回程的路上又找了一座苗栗的小百岳來逛逛。 聽名字如此飄逸,本以為也會是座無人問津的山,但當地算是一個小觀光景點,抵達當時還有看到兩三輛遊覽車帶旅客到此地爬山。登山口前有很大的空地可供停車,就算懶得爬山,位於半山腰處的登山口就可以有不錯的展望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10/20/2012 閱讀 玉山   如果玉山是一本書,登山也就會是像閱讀一本書一樣。 有人終其一生也未能登上玉山。 或著是有人說,台灣人一生要登一次玉山。 換句話,一輩子也只會登一次玉山。 我何其幸運,今年我就登了玉山五次,可以閱讀了五次的玉山。   有的人不懂為什麼,愛山的人老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爬山,走的是路,但整理的是思路。
#小百岳043 之前小百岳幾乎都是自己一個人抽空去爬的,現在要找到一群人同時有空的時間,或是去協調出遊的行程,有時候都覺得挺麻煩的。 這次抓準了228連假,揪了一波以前社團的人來爬小百岳,是第一座一群人一起爬完的小百岳。 三汀山不算難走,只有少數路段必較陡峭,和之前爬聚興山的感覺滿像的。這座山
#小百岳033 同場加映一座山~十八尖山過於簡單,所以在回程的路上又找了一座苗栗的小百岳來逛逛。 聽名字如此飄逸,本以為也會是座無人問津的山,但當地算是一個小觀光景點,抵達當時還有看到兩三輛遊覽車帶旅客到此地爬山。登山口前有很大的空地可供停車,就算懶得爬山,位於半山腰處的登山口就可以有不錯的展望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10/20/2012 閱讀 玉山   如果玉山是一本書,登山也就會是像閱讀一本書一樣。 有人終其一生也未能登上玉山。 或著是有人說,台灣人一生要登一次玉山。 換句話,一輩子也只會登一次玉山。 我何其幸運,今年我就登了玉山五次,可以閱讀了五次的玉山。   有的人不懂為什麼,愛山的人老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