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早上班不用賠?—淺談勞工通勤災害

太早上班不用賠?—淺談勞工通勤災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前言

台北捷運某位廖姓女夜間巡查員,在2016年10月26日晚間7點多從蘆洲住處騎車前往捷運北投站上11點的夜班,卻在行經環堤大道時不慎摔車造成腿部受傷,手術後因不良於行,頻向公司請假,嗣於2017年1月遭公司以無故曠職為由解雇。

廖女不滿提起訴訟,主張她在上班途中受傷屬職業災害,雇主應補償醫療費用及醫療中不能工作之原領工資,共計20萬3,535元,該案經新北地院三重簡易庭審理後,認為廖女在上班途中發生車禍屬職業災害,判決雇主須如數給付,雇主遂提起上訴,經新北地院合議庭審理後,認定廖女發生車禍時距上班仍有3個多小時,並非上班之適當時間,改判雇主免賠確定。


看完新聞,不難發現一、二審法官對於勞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傷是否屬【通勤災害】,看法並不相同,因此今天就來聊聊實務是如何認定的囉~


何謂【職業災害】?

首先,依 職業安全衛生法第2條 規定,職業災害係指勞動場所之建築物、機械、設備、原料、材料、化學品、氣體、蒸氣、粉塵等或作業活動及其他職業上原因引起之工作者疾病、傷害、失能或死亡。

而勞工如果因為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該依據#勞動基準法第59條規定予以補償,也就是以下四類補償:

一、醫療補償;二、工資補償;三、失能補償;四、死亡補償。

不過由於勞動基準法第七章「職業災害補償」,並沒有詳加定義何謂【職業災害】,加上勞工保險條例、職業安全衛生法、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等勞動法規對於職業災害的認定,因為立法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所以,是否屬於職業災害,得先看勞工是依據哪種法規主張自己的權利,再由主管機關或司法機關於具體個案中做判斷。


何謂【通勤災害】?

在上、下班途中發生事故,是否屬於職業災害,一直是有爭議的問題。通常狀況下,司法實務上是以下列兩點為主要判斷依據:



一、是否屬於上、下班之【適當時間】

例如勞工晚上6點下班,通常半小時就可以到家,但因為去修車修了3個多小時,結果到晚上11點才到家,這時就不能認為是下班的適當時間了。



二、是否屬於上、下班之【合理路徑】

例如勞工家裡在忠孝東路一段,要到位於忠孝東路四段的公司上晚班,卻先繞到師大夜市買晚餐再去公司,這時勞工因為偏離一般人會走的路徑去做別的事,可能就不會被認為是合理路徑。

如果以上兩點皆具備,通常就會認為是職業傷害,即所謂的【通勤災害】。

因此,上、下班通勤災害固然不屬於職業安全衛生法所稱之職業災害;但在一定條件下,卻會是勞動基準法或勞工保險條例所認定的職業災(傷)害。


結論

因為本案的車禍事故是在晚上6點53分左右發生,廖女自己又承認從新北市蘆洲區住家到北投捷運站的通勤時間通常只需1小時,惟廖女的工作時間是晚上11點到隔天7點,正常狀況下,廖女應該在晚上9點半到10點間出門即可,卻在晚上6點多就出門,顯然已遠遠超過上班之適當期間,所以二審法院經審理後認為不屬於通勤災害,因而駁回廖女的請求,也就不意外啦。


文後呢喃

話說這多出來的這3個多小時,如果國道路況順暢的話,已經可以從台北開到台南了,筆者個人也認為實在很難排除廖女有另外行程的可能啊…。對本案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臺灣新北地院107年度勞簡上字第22號判決唷~


黃志婷律師
合里聯合法律事務所


《延伸閱讀》

avatar-img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424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參謀總長、一級上將羅本立前年12月以92歲高齡過世,卻爆出子女爭產鬧上法庭,羅本立生前自書遺囑,指定將台北市大安區的房子由2個兒子繼承,長女羅曉娟被排除在外,她與兒子羅守志去年3月自行遷戶口、換門鎖強行入住,胞弟羅法正報警。台北地院依毀損、侵入他人建築物罪,判母子各拘役25日、20日,可易科罰金
介紹完了債權不履行,從民法第242開始到第245條,是屬於「債之保全」的範圍。前面提到了許多應該要賠償的狀況,包含了侵權行為及債務不履行等等。但如果對方在請求之前就先偷偷脫產,就算最後告贏了,強制執行還是拿不到錢。所以如何「保全」自己的債權,重要性相較於前面提到的請求基礎,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民
本次介紹的是詢問機率最高的妨害名譽相關罪,人格是人在社會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其侮辱或是傳播虛構的事實,都是對其名譽聲望的傷害,所以刑法設有處罰的規定,以維護個人在名譽及信用的法益。而由於攻擊名譽的犯罪與公益無涉,所以如果被害人不願意追究,司法就不介入,此為該罪章需要告訴乃論的原因。 在誹謗
在「債務不履行」的類型中,分為「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與「給付遲延」等。觀念上,給付不能是指應該要給付卻沒有給付,在上一篇我們已經做了詳細的介紹。而不完全給付則是指雖然有給付,但是卻給付的不完整,甚至造成受領人的損害。至於給付遲延則是到了該給付的日期卻沒有給付,又或者是如期給付而受領人卻沒
自由法益中,除了妨害自由罪章外,還有妨害性自主罪章(刑法第221條至第229條之1),其中所包含的各罪如下面心智圖所示,而在心智圖第三層的部分也是各罪在適用及解釋上的重點。性侵害犯罪除了在本文所介紹的刑法規定外,另有「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中,對於各相關主管機關的權責事項、各直轄市,(縣)市政府
昨天看到新聞,媽呀,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全台灣遭詐騙的金額竟然高達11億(新聞來源),台灣真是不愧於「詐騙王國」的美名啊(反串要先註明)。前一陣子筆者錄製談話性節目時,也特別針對了所謂「一頁式廣告」提醒電視觀眾,雖然網路相類似的教學文很多,但從新聞看來,顯然還是有很多人繼續在被詐騙中,所以即
前參謀總長、一級上將羅本立前年12月以92歲高齡過世,卻爆出子女爭產鬧上法庭,羅本立生前自書遺囑,指定將台北市大安區的房子由2個兒子繼承,長女羅曉娟被排除在外,她與兒子羅守志去年3月自行遷戶口、換門鎖強行入住,胞弟羅法正報警。台北地院依毀損、侵入他人建築物罪,判母子各拘役25日、20日,可易科罰金
介紹完了債權不履行,從民法第242開始到第245條,是屬於「債之保全」的範圍。前面提到了許多應該要賠償的狀況,包含了侵權行為及債務不履行等等。但如果對方在請求之前就先偷偷脫產,就算最後告贏了,強制執行還是拿不到錢。所以如何「保全」自己的債權,重要性相較於前面提到的請求基礎,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民
本次介紹的是詢問機率最高的妨害名譽相關罪,人格是人在社會位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其侮辱或是傳播虛構的事實,都是對其名譽聲望的傷害,所以刑法設有處罰的規定,以維護個人在名譽及信用的法益。而由於攻擊名譽的犯罪與公益無涉,所以如果被害人不願意追究,司法就不介入,此為該罪章需要告訴乃論的原因。 在誹謗
在「債務不履行」的類型中,分為「給付不能」、「不完全給付」與「給付遲延」等。觀念上,給付不能是指應該要給付卻沒有給付,在上一篇我們已經做了詳細的介紹。而不完全給付則是指雖然有給付,但是卻給付的不完整,甚至造成受領人的損害。至於給付遲延則是到了該給付的日期卻沒有給付,又或者是如期給付而受領人卻沒
自由法益中,除了妨害自由罪章外,還有妨害性自主罪章(刑法第221條至第229條之1),其中所包含的各罪如下面心智圖所示,而在心智圖第三層的部分也是各罪在適用及解釋上的重點。性侵害犯罪除了在本文所介紹的刑法規定外,另有「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中,對於各相關主管機關的權責事項、各直轄市,(縣)市政府
昨天看到新聞,媽呀,疫情三級警戒期間,全台灣遭詐騙的金額竟然高達11億(新聞來源),台灣真是不愧於「詐騙王國」的美名啊(反串要先註明)。前一陣子筆者錄製談話性節目時,也特別針對了所謂「一頁式廣告」提醒電視觀眾,雖然網路相類似的教學文很多,但從新聞看來,顯然還是有很多人繼續在被詐騙中,所以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