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系列EP.1_《竊聽風暴》冷戰下寂寞良善的微光

2021/08/2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來就很喜歡寫作,想趁著閒暇之餘當個作家,對電影情有獨鍾,何不以此開始呢?
自從想回顧電影,寫些它給我的感觸、賜我的課題,這就拉回初衷,即是自我製造書寫的需求,以往靠的是作業、製作、接案和視稿,實在難說,哪次是真的為自己而盡情揮灑?
找到適切平台,就是個機會,若不從2006年的德國電影《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當捲簾文,對我而言就大逆不道、懊悔不已了。
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得主《竊聽風暴》,絕非虛名!(圖片來源:https://reurl.cc/VEbmZb)
何以言重?那就先釐清一下這部電影之於我的意義。我是怎麼評價這份緣:「如果不經意早早看了也許是人生最愛的電影,是種不幸,也是大幸,這是《竊聽風暴》始終給我的感覺。」
從國中時期,對德國文化萌生漸佳的嚮往,甚至在大學選系時,也把德文系放在目標順位,最後對藝術的愛與緣分大於日耳曼的愛好;上北藝大前,高三那年終於有時間一觀《竊聽風暴》,耳聞多時,也算是德國電影入門,電影尾聲那剎那,有種說不出話來……頭一次有種作品完美無瑕、挑不出毛病的圓滿感,甚至超越一個重度觀影人所想像的層級。
劇照(圖片來源:https://reurl.cc/yE9KNy)
之於個人而言,在《竊聽風暴》前,再也沒有電影更能觸我心弦。
無論是與人交談還是任何提問,我總是說此神作乃本人片單之最沒有之一,以從小風靡星爺風格的渲染來說,講出這個答案頗前後不一,卻是問心無愧。
劇照(圖片來源:https://reurl.cc/NrKNd5)
先簡單談一下故事內容,背景設定於1984年的東柏林,當時祕密警察機關史塔西(Stasi)嚴密監控東德人民,可謂之風聲鶴唳。男主角Wiesler便是史塔西體制的先鋒,是令人聞風喪膽的調查審訊官,逮人無數且冷血剛正,不能說他惡,就是單純忠誠地服膺於極端的政府之下。
Wiesler始終是黨國的一頭忠犬,而同梯友人已經官拜局長,邀請他去看愛國劇作者Dreyman的戲,即使榮耀功名於一身的藝術家,仍以引起Wiesler的懷疑,他堅決展開調查行動,除了他聞名的第六感,也正中長官的味,竊聽計畫正式施行。
不一會兒觀察,便查出Dreyman的底不如想得還乾淨,甚至挖出更深的秘密,然而,Wiseler冷酷無情的鐵石心,卻漸漸被Dreyman的生活給影響,藝術、浪漫、奔放、自由、純潔與省思,太多是Wiesler未曾探索過的世界,一點一滴產生動搖,使得一場本陷人於不義的行動開始變質……
Dreyman和她的演員情人Christa-Maria(圖片來源:https://reurl.cc/Q9KVq0)
閱片不下千部,以歷史為題的也不計其數,為何首推《竊聽風暴》?
東德正個國家單調且死氣沉沉的氛圍,即以色調昏暗的畫面呈現:人們的生活步調枯燥卻也戰戰兢兢,出自導演的手法自然,更似真實東德樣貌,比起多事之秋、衝突不斷的動盪,那種生根在每一層空氣中的恐懼,才來得現實合理。
在那個充斥無奈的年代,由不得自由意志的貫徹,無論身分是享譽全國的藝術家、傳為典範的英雄、平凡不過的升斗小民,甚至是體制機器、位高權重的黨員,命都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生與死、興與衰,都是一夕之間猝不及防。
想在這環境存活,不是行惡,就是從惡;扭曲的社會,不含溫情,只剩猜忌。
但《竊聽風暴》不只是對極權的苛責,也讚許著願意抵抗霸權的勇氣,深表欽佩,最為動人,莫過於先建立起時代背景的壓迫感,再塑造出原創特殊卻又鼓舞人心的特質:黑暗時期的「良知」。
位於柏林的原史塔西監獄Hohenschoenhausen,肅穆森嚴。(圖片來源:https://reurl.cc/VEb21R)
「時代良知」,是出於想像美化過去?希望在我們的理想中,還是有一絲人性光輝?本片原來是要打算在史塔西的監獄紀念館實景拍攝,但遭到館長拒絕,理由竟然是「從沒看過祕密警察幫助調查者的事……」
或許出於杜撰,不過於1989年,年輕的邊境士兵Harald Jäger不顧上級命令,開放東德人民過界,也是促成柏林圍牆倒塌的因素之一。
要說能為了別人,把自己生涯給斷送,也許只出現在電影中,但歷史上總有那麼幾個時刻,人們清楚意識到「惡法非法」!捕捉到這股大不畏,那《竊聽風暴》就不單單為事件再現的劇碼。
不畏強權的Harald Jäger(圖片來源:https://reurl.cc/XWK25j)
電影最絕妙之處在於建立了Wiesler這個代表民心格局縮影的角色,他的出場極為典型,充分地表現黨國機器的強烈運作,乃至消滅任何一個反動苗子的可能性,然而,如此一絲不苟的軍官,卻意外地因浪漫善良的Dreyman而轉變,象徵著人心對「自由」、「真實」的渴望及共產黨威信和忠誠的崩解。

至於Dreyman則為由信轉疑的愛國者,漸漸失去對政府的信念,也走起抗爭之路,即便他不如史塔西那般看似無堅不摧,自由純淨的意志終成擊潰體制的重拳、思想解放的活水。

Wiesler和Dreyman的關係,從未交集,而是各自竭力,以己之軀報答彼此,從此黑暗過去,另一個燦爛的寧日又再降臨。
劇照(圖片來源:https://reurl.cc/MAK28m)
行過冷戰歲月,經歷那樣艱困,事過境遷,所有的悲喜都留在過去,不見得會無憂無慮,但在新生中,慢慢卸下大石,和往日的自己和解。
這大概就是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德國,一代現象的註解。更宏觀地來看,那更是所有經歷過傷痛的你我,未能癒合的傷口,留下疤痕,至少用另一種態度包容。
劇照(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ZKprq)
電影帶來的感受仍是深刻的,強烈體驗到80年代東德肅殺的重量、亂世中的人心惶惶和大環境逼不得已之惡中所僅存的那點人性之善……
控訴中沒有痛斥,暴力中沒有血腥,感動中沒有濫情,所有的情節、畫面都去蕪存菁、恰到好處,又不讓人意識到刻意的安插,屢屢閱畢,隨著故事線走到最後,那個無與倫比的過程,恰似一層暖流吹拂心上,不是三言兩語概之,不知要花多少個時辰胡言亂語才得以闡明透徹……
《竊聽風暴》劇本書(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許巍在〈藍蓮花〉一曲中提及「沒有什麼能夠阻擋 對自由的嚮往」無論何朝何代,人們總是服膺甚至瘋狂著迷於某種意識形態,以為這就是追尋自由的真理,反之造成方方面面的專制型態......正如另一部出於同導演之手的《無主之作》提到「藝術,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與自由......」身為創作者,不以多宏大的目標框架所有人,但之於自身,不就是想追求此命?
讀完視之為經典的《竊聽風暴》,燃起了溫度,茁壯了些提筆動機!看到前路實在模糊又清楚,除了行動那樣的緊張與興奮之情,大概就是自嘆不如又自我期許的自卑和自信並進,反正,開始寫吧!正是我持續在做的。
很難說這到底是個心得紓發,還是電影介紹,但《竊聽風暴》之於我的意義,想必不用再多說,本人都推心置腹,還算有緣者,不妨去一探究竟。
為自由創作、為自由奉獻,由衷感激與《竊聽風暴》的一見鍾情,除了努力、體驗、反思、絞盡腦汁,沒別的,以此勉之。
最喜歡的一張劇照(圖片來源:圖片來源:https://reurl.cc/vqREQl)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赫然隨筆 (Rafa Chang)
    赫然隨筆 (Rafa Chang)
    自北藝戲劇畢業,為人言茂字繁,樂於品電影、賞文學、好遊歷、習體育,文武兼愛。 無法斷言何時更新,僅能保障字字珠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