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集中營》影評:關於暴力的日常化

更新於 2024/04/08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以二戰集中營為主題的電影並不少見,但《夢想集中營》(The Zone of Interest)少見的地方是,這部電影是以加害者納粹的「視角」來呈現德軍在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的暴行。和過往相似主題的電影相比,《夢想集中營》對其中納粹軍官的處理並非妖魔化的方式,而是透過拍攝奧斯威辛集中營指揮官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和妻子海德薇(Hedwig)在集中營旁生活的日常,讓觀者深入省視納粹在執行這個歷史上慘絕人寰的暴行中,他們的心理歷程是如何運作的?進而以一種平靜卻讓人窒息的方式讓人反思納粹以及所謂的「邪惡」之所以可怖的地方。


雖說是加害者的「視角」,但《夢想集中營》裡並沒有任何猶太人受苦的場景,不存在「血腥」的畫面,納粹素來被人們責罵、譴責「慘絕人寰」的暴行,在這部片裡並不被螢幕呈現。反而我們看到的是指揮官與家中妻子和六子家庭生活的各種瑣碎日常,影片裡,他和妻子想讓孩子過著一種「田園式」、「自然」的生活和童年,在這個與集中營隔著一道牆的家裡面有著亮麗的大花園與菜圃,讓小孩子可以在裡面自在玩耍,同時也有噴水池可以讓人下水游泳,以及舉辦家庭餐會。而霍斯在處理集中營事務之外的空檔裡,更經常帶孩子去附近的山林、湖泊踏青、釣魚飲酒或是騎馬嬉遊。

raw-image


這些「日常」可能讓人看得很沉悶,但也因此讓人感到一種窒息的恐怖。因為在這些家庭聚餐、休閒活動的場景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集中營的高牆就聳立在花園旁,但他們卻可以自在、若無其事地居住、舉辦家庭聚餐等等活動。在一個場景裡,海德薇帶著母親參觀自家的花園和菜圃,開心地講著其中的規劃,在輕鬆的言談間,母親詢問旁邊是否是集中營的圍牆,海德薇說是的,並簡單地說他們有沿著牆底種了一些葡萄藤蔓,之後會蓋過那個圍牆,使其比較不容易被看到。母親則感嘆地說,也許某個以前她曾經去幫傭過的一個猶太女人說不定就在隔壁,並不屑地描述那個猶太人在家裡舉辦社會主義讀書會的活動,表示自己無法理解這些東西,之後來到亭子中的木椅坐下,她讚嘆自己的女兒所「擁有的這一切」,彷彿這一切都是她女兒撐起的,而這個花園與家庭是全世界最美好、幸福的象徵。女兒聽了相當開心,並且開始介紹花園裡的花卉。在介紹的過程中,鏡頭讓我們看向兩人身後的圍牆,並聽到遠方不時傳來像是開槍的聲響……兩人的交談在狗聽到聲響變得不安份後,海德薇為了安撫狗而中斷。在這之後,導演拍攝了花園中不同顏色的花朵,但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白色牆面下所生長的紅色花卉,一開始只讓我們看見點點叢叢的紅色,但接著是越來越大的特寫,整個畫面上我們看見一朵鮮艷的紅花,並且配上詭異不安的音樂,接著整個畫面變成血紅色的,暗示了我們這座花園能夠成長茁壯的原因。

raw-image


影片以如此的方式呈現加害者的「視角」,表現的並非這些人所看見的事物,反而是展現了一種視而不見的「視角」。這種呈現方式也因此讓我們反思,儘管「暴力」並沒有被呈現在這部作品裡,但這部電影並不會因此讓人覺得這裡面不存在所謂的「暴力」,反而,透過這樣的方式,《夢想集中營》讓觀者重新理解和思索「暴力」是什麼?以及「暴力」應該被如何呈現和觀看?


在一般日常的用語裡,「暴力」讓人想到的往往是物理上的肢體攻擊,或者言語上的欺凌和羞辱。然而發生在《夢想集中營》的除了是體制的,甚至給人的感覺是超越體制的。發生在這之中的「暴力」,是一種調度人們觀看和注意的機制,使人們形成視而不見的框架。但除此之外,《夢想集中營》因為他所呈現與解剖的,似乎更像是一種「日常化」的暴力。這種「日常」的暴力不是物理上的肢體攻擊,也非言語上的欺侮,而是讓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去慢慢習慣周遭正在發生的事,並產生分心和疏離的反應,最後對於現實的日常感到理所當然。

raw-image

影片中唯一與這種「理所當然」不同的情感反應,是這些加害者過度清潔的強迫衝動,這種清潔一方面反映了他們對猶太人的嫌惡,但另一方面又似乎可以被解釋成是在藉由清洗的過程,無意間清洗自己的罪疚感,以及他們在日常所累積、過載而無法繼續麻木的感受與刺激,但隨著「清潔」的過程,變成了日常中不停重複「淨化」自己的儀式。


對筆者來說,「看不見」在影片裡於是有三層意思,一個是納粹不去「看見」他們所造成的痛苦;但在另一個層面上,電影的「看不見」似乎想讓我們重新思索的是,是視覺上的看見是否讓人真正地看到並促使他理解他所注視的事物?影片中軍官和家人們之所以對集中營苦難的視而不見,是否不是因為他們不去看見他們所製造的苦難,而反而是因為看見與視覺的過度,造成了這種冷漠?因為看讓我們反而習慣了眼前正在發生的事?就如同桑塔格在《旁觀他人之痛苦》所指出的,在當代世界裡,影像的大量生產反而讓人們變得更加麻木?


「看不見」的最後一層意思,也因此浮上來。在考慮到第二層的因素,也就是經歷二戰之後,以及影像過載的當代,該如何去呈現集中營屠殺所產生的創傷和那幾乎沒有倖存者可以見證和表達他們所遭受的暴力?《夢想集中營》的處理方式也因此讓人覺得十分震撼。因為在這部電影裡,猶太人在集中營所承受的苦難,不是用視覺來呈現給我們「看」,反而大多數的時候是透過聲音的暗示(槍響、尖叫),以及詭異、讓人不安的配樂來「顯現」他們自身。尤其電影開場的前兩分鐘,完全是黑幕,而且有趣的地方是,這些音樂之所以讓人不安,是因為這些音樂聽起來都給人一種躁動的感受,彷彿鬼魂不滿的嚎叫。在這裡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比起視覺,聲音似乎更讓人難以習慣,因為聲音並非將創傷再現出來,而是以非再現、不在場的方式去表示自己的存在,儘管聲音可能微小、無法聽清,但就如噪音、插曲般,去使原本平和的「日常」產生不和諧的滑動。


不過在另外一些時刻,影片讓我們不安和情緒激動的不是聲音的顯現,反而是聲音的缺席。比如在兩三個指揮官家人或僕人在屋內靜靜觀看遠處集中營焚燒猶太人的場景裡,之所以讓人感到不安,不只是因為大火熊熊燃燒的緣故,也因為這些屠殺人的場景非常的靜默,我們聽不到人的喊叫聲,但看著熊熊燃燒的火焰卻好像在心底聽到人們的尖叫。在另一個場景中,一個波蘭女孩彈奏起了一個猶太人Joseph Wulf(此人後來從集中營倖存下來並在戰後成為一個研究納粹意識形態的歷史學家,雖然著述甚豐,但卻因為發現這些研究沒能影響後世,而在1974年絕望自殺)於 1943 年在奧斯威辛三號集中營寫成的音樂作品,在這場景中,我們聽到了琴鍵聲,也看見螢幕上的歌詞,但卻沒聽見猶太人的歌聲。在這裡,反而是聲音的缺席使畫面溢出無法平衡的情感,試圖讓人們去尋求打破和改變現狀的可能。

raw-image


在電影的最後一幕,霍斯看向我們,接著場景忽然切換到現代,拍攝奧斯威辛集中營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清掃集中營內原本囚禁、刑求猶太人的空間與設施,也讓我們看見博物館裡的櫥窗,展示了當時受害者的鞋子、行李箱、助腳架、囚衣等等,而清掃人員在四周擦拭打掃櫥窗的玻璃和走道,接著畫面切回與我們對視的霍斯,他轉頭走下階梯,但這次他不再嘔吐了,而是穩健地走下失去光亮的樓層,彷彿他不再覺得自己噁心。這個時空的切換固然讓觀眾措手不及,但這個場景讓人恐懼的並不只是那如山堆般高的受害者遺物,而是原本這令人恐懼的景象與當初屠殺上百萬人的空間在影片中工作人員的清掃活動下,歷史的暴力忽然變得不再令人畏懼,反而他再度變成另一種「平常」的事物,並因此形成詭異無比的景象。彷彿即便二戰已經結束,但人們似乎仍然和當初的納粹一樣,以麻木的心態面對不論是過去亦或當今的苦難。這樣批評現代的方式或許是粗暴的,但如此呈現出的景象,將逼使觀者不停去重思該以怎樣的心態去注視生活的日常所遮蔽的事物,與面對種種不該被遺忘的歷史之痛,特別是如何在視覺之外去呈現無法再現的創傷的可能。

(本文首刊於虛詞·無形,在此致謝)

連結:https://p-articles.com/critics/4446.html


avatar-img
1.1K會員
122內容數
「我只知道掌握不住自己靈魂的人,才是真正的落伍者。」 — — 坂口安吾〈何去何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藍玉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文學實驗室的追蹤者,您們好: 四年前,過去這個專題剛成立的時候,主要是寫文學書評為主,雖偶有電影、動漫的雜論,但在初始的期間,並沒有成為本專題主要發展的評論類別,數量也不多。因此在當時這些非文學類別的評論文章被塞進一個匆匆隨意設立的「電影、動漫、隨筆」(它更早的名稱是:實驗室的海邊,一個我覺得更自
《夜空穿透傷》裡的許多詩作都給人一種破碎感,彷彿內心的語言不停被打斷、拆散,也經常讓詩句排列營造出懸浮、飄蕩的感受。雖詩中充滿「優美」的意象,但他與克莉絲蒂娃的想法類似的,卻是一再凸顯一種無法言說、失語的狀態,讓人面對到在真實和創傷中,意義其實往往是空無和破碎的狀態。
5/5夜空穿透傷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很自然而然地、完全不會猶豫地認為夢中出現的「自己」真的是自己?
似乎,男性要展現自己的強大,除了陽剛的反擊力外,就必須展現自己對痛苦的忍受力有多高強,讓人看見自己承受多麽巨大的痛苦與掙扎。這種模式在近日上映,並同樣依賴音樂來表現戲劇張力的《奧本海默》中也能看到,要表現奧本海默的偉大,就是要去表現他的壓抑。
除了⽤剪接接合不同時空的敘事來讓每個當下都產⽣不同的時空的迴響,直接讓空間中出現實際上 並「不在那兒」的事物,諾蘭讓我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的⼼理,以及他的⼼理和現實時空的反差所形成的內爆。
五月末時收到高雄電影館的邀稿,要評論、介紹改編法國大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電影。老實說要在1100字以內介紹普魯斯特的文學以及兩部改編電影的觀後心得,真的是傷透了腦筋,因為說真的自己其實也只看完第一卷,因此文學的部分不敢寫太多,只能根據對初看小說的印象去寫寫文字被改編成影像後的一些特殊感受。
文學實驗室的追蹤者,您們好: 四年前,過去這個專題剛成立的時候,主要是寫文學書評為主,雖偶有電影、動漫的雜論,但在初始的期間,並沒有成為本專題主要發展的評論類別,數量也不多。因此在當時這些非文學類別的評論文章被塞進一個匆匆隨意設立的「電影、動漫、隨筆」(它更早的名稱是:實驗室的海邊,一個我覺得更自
《夜空穿透傷》裡的許多詩作都給人一種破碎感,彷彿內心的語言不停被打斷、拆散,也經常讓詩句排列營造出懸浮、飄蕩的感受。雖詩中充滿「優美」的意象,但他與克莉絲蒂娃的想法類似的,卻是一再凸顯一種無法言說、失語的狀態,讓人面對到在真實和創傷中,意義其實往往是空無和破碎的狀態。
5/5夜空穿透傷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很自然而然地、完全不會猶豫地認為夢中出現的「自己」真的是自己?
似乎,男性要展現自己的強大,除了陽剛的反擊力外,就必須展現自己對痛苦的忍受力有多高強,讓人看見自己承受多麽巨大的痛苦與掙扎。這種模式在近日上映,並同樣依賴音樂來表現戲劇張力的《奧本海默》中也能看到,要表現奧本海默的偉大,就是要去表現他的壓抑。
除了⽤剪接接合不同時空的敘事來讓每個當下都產⽣不同的時空的迴響,直接讓空間中出現實際上 並「不在那兒」的事物,諾蘭讓我們更加直接地感受到⾓⾊的⼼理,以及他的⼼理和現實時空的反差所形成的內爆。
五月末時收到高雄電影館的邀稿,要評論、介紹改編法國大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電影。老實說要在1100字以內介紹普魯斯特的文學以及兩部改編電影的觀後心得,真的是傷透了腦筋,因為說真的自己其實也只看完第一卷,因此文學的部分不敢寫太多,只能根據對初看小說的印象去寫寫文字被改編成影像後的一些特殊感受。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即便以現代的觀點來看,知名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情感生活,也不容易為主流價值所接受,但他無論是對妻子費莉西亞,還是對同志愛侶柯斯藍,都是有情有義。感情的事,不適宜用道德,去做絕對的黑白論斷,親密關係裡,各人有各人的功課,能夠無愧於己,無愧於每段關係,應該就是力所能及的最好結局了。 婚內出軌是很多女性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滯留生 The Holdovers(2023) Director:Alexander Payne 喜歡《滯留生》致敬70年代的片頭,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還喜歡,整部片嘗試在既定的校園片框架中,玩出的新的高度,甚至感覺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聖誕經典電影,劇中幾為毫不相關的孤單角色在聖誕節彼此相擁的細膩情
沒有想到一部沒台詞的電影,帶來的感受卻如同千言萬語般,那些放心裡的回憶,已經被它悄悄地轉譯成幸福。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
一場離奇死亡事件,妻子成了唯一的嫌疑犯,而目擊證人竟是視障的兒子和一隻導盲犬。法國電影《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奪下去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本文將著重分析「真相」如何在這部電影裡被解剖(Anatomy),以及一段甜蜜的婚姻關係何以失衡,終至墜落(Fall)。
即便以現代的觀點來看,知名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情感生活,也不容易為主流價值所接受,但他無論是對妻子費莉西亞,還是對同志愛侶柯斯藍,都是有情有義。感情的事,不適宜用道德,去做絕對的黑白論斷,親密關係裡,各人有各人的功課,能夠無愧於己,無愧於每段關係,應該就是力所能及的最好結局了。 婚內出軌是很多女性
以前都覺得道別是在路上看到那個熟悉的人,你會走上去跟他說,這些年你有多思念、發生了多少事,好不容易終於又遇見了。但長大才發現,原來有一種再見是當我看見你過得很好,我也有了新生活,就讓我們繼續好好生活,不打擾真的是溫柔?這部電影給長大挺好的禮物,學會失去、學會重新擁有新的關係、學會道別。
滯留生 The Holdovers(2023) Director:Alexander Payne 喜歡《滯留生》致敬70年代的片頭,看第二次比第一次還喜歡,整部片嘗試在既定的校園片框架中,玩出的新的高度,甚至感覺有機會成為新一代的聖誕經典電影,劇中幾為毫不相關的孤單角色在聖誕節彼此相擁的細膩情
沒有想到一部沒台詞的電影,帶來的感受卻如同千言萬語般,那些放心裡的回憶,已經被它悄悄地轉譯成幸福。
最後一次的〈September〉令人心傷卻又欣喜。心傷可能是因為,你曾經也是那隻弄丟了珍貴寶藏的寂寞小狗,或者你是那隻無法為自己的去留選擇的機器人;欣喜則是因為,你在弄丟了什麼,又被什麼人給弄丟之後,終於能理解愛一個人,也可以只是靜默無為地,在一旁看著。
一場離奇死亡事件,妻子成了唯一的嫌疑犯,而目擊證人竟是視障的兒子和一隻導盲犬。法國電影《墜惡真相》(Anatomy of a Fall),奪下去年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本文將著重分析「真相」如何在這部電影裡被解剖(Anatomy),以及一段甜蜜的婚姻關係何以失衡,終至墜落(Fall)。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二戰時期,一位納粹軍官的家庭座落於集中營旁,大人們試圖用藤蔓掩蓋鐵絲網、用室內溫室抵擋炊煙、用玩樂淹沒槍聲與尖叫。《夢想集中營》由同名小說改編,美國、英國、波蘭三國合資拍攝,榮獲坎城評審團大獎及費比西獎,甚至代表英國角逐奧斯卡。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要談的,就是這種平凡而正常到近乎完美的弔詭狀態。除了默默發出「別再做那種事了」的警語,和在熱成像下散發溫暖光影的孩童們之外,連同霍斯在內的所有納粹黨人,基本上都處在一種絕對服從的集體氛圍之中;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罪,因為他們是公務員,只是執行的工作內容是屠殺而已。
Thumbnail
本片描述納粹德國時期的指揮官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一家於奧斯威辛集中營旁邊的閒適生活,電影的出彩是形式上的,使用類似繪畫技法中的負形技巧,以霍斯家的夢幻生活為正,灰暗的集中營背景為負,負形在正形的襯托下反客為主,自成圖景,而導演完成的比靜態更多。
Thumbnail
這部電影描述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歷史,雖然沒有拍到實際畫面,但透過音效和色調呈現出令人不安的氛圍。男主角突然作嘔的場景和母女行為的對比是影片的亮點。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二戰納粹的集中營主題,作為歐陸最令人髮指的事件,每幾年都有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中不乏驚人的傑作,當你以為所有的角度都探討完畢之時《夢想集中營》出現了。 近年最令人壓力最大的集中營作品肯定是匈牙利導演 Nemes László 拍的《索爾之子》全片一鏡到底拍出了挖埋集中營屍體的絕望。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則是大部分以極度清晰,幾乎沒有景深的方式,敘述著因為要建蓋滅絕營,一牆之隔則是一旁長官與家屬們的「夢想生活園區」,一種以IKEA型錄般的現代生活「版型」。
Thumbnail
這部電影真的是在測試觀眾的道德底線,很像在看《罪與罰》一般,那種罪孽感油然而生,噁心想吐。邪惡在某些人眼中,是選擇性的,不是義務性的不該做,但這些人竟然把邪惡當作自然性。做了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事情,心裡也可以一絲的罪與罰都沒有。電影還是真人真事,還是重要歷史。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長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與家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隔壁旁建立屬於他們的夢想家園。畫面聚焦於美好的田園式家庭生活,透過視覺以及聽覺的調動,使觀眾自己拼湊出「畫面之外、聲音之中」猶太人大屠殺的全貌,一次看見兩種歷史敘述以及邪惡/平庸的共在。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阿揪西放送的老朋友們應該知道,今年我剛結束了一段大齡留學生活。這段時間偶爾有網友私訊詢問學校申請、開銷和準備流程等問題,我也樂於分享各種細節。其中常提到的建議之一就是:開通一個便捷的網銀帳戶。
Thumbnail
二戰時期,一位納粹軍官的家庭座落於集中營旁,大人們試圖用藤蔓掩蓋鐵絲網、用室內溫室抵擋炊煙、用玩樂淹沒槍聲與尖叫。《夢想集中營》由同名小說改編,美國、英國、波蘭三國合資拍攝,榮獲坎城評審團大獎及費比西獎,甚至代表英國角逐奧斯卡。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要談的,就是這種平凡而正常到近乎完美的弔詭狀態。除了默默發出「別再做那種事了」的警語,和在熱成像下散發溫暖光影的孩童們之外,連同霍斯在內的所有納粹黨人,基本上都處在一種絕對服從的集體氛圍之中;他們不認為自己有罪,因為他們是公務員,只是執行的工作內容是屠殺而已。
Thumbnail
本片描述納粹德國時期的指揮官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一家於奧斯威辛集中營旁邊的閒適生活,電影的出彩是形式上的,使用類似繪畫技法中的負形技巧,以霍斯家的夢幻生活為正,灰暗的集中營背景為負,負形在正形的襯托下反客為主,自成圖景,而導演完成的比靜態更多。
Thumbnail
這部電影描述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歷史,雖然沒有拍到實際畫面,但透過音效和色調呈現出令人不安的氛圍。男主角突然作嘔的場景和母女行為的對比是影片的亮點。
Thumbnail
我不會懷疑有人可以住家隔壁天天槍響還能漠不關心這件事,人類很容易麻痹,夢想集中營的劇情完全可以代入台灣社會裡的某些人,因為「家裡沒死過人」,所以對二二八、白色恐怖存疑甚至嗤之以鼻。
Thumbnail
二戰納粹的集中營主題,作為歐陸最令人髮指的事件,每幾年都有不同的國家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其中不乏驚人的傑作,當你以為所有的角度都探討完畢之時《夢想集中營》出現了。 近年最令人壓力最大的集中營作品肯定是匈牙利導演 Nemes László 拍的《索爾之子》全片一鏡到底拍出了挖埋集中營屍體的絕望。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則是大部分以極度清晰,幾乎沒有景深的方式,敘述著因為要建蓋滅絕營,一牆之隔則是一旁長官與家屬們的「夢想生活園區」,一種以IKEA型錄般的現代生活「版型」。
Thumbnail
這部電影真的是在測試觀眾的道德底線,很像在看《罪與罰》一般,那種罪孽感油然而生,噁心想吐。邪惡在某些人眼中,是選擇性的,不是義務性的不該做,但這些人竟然把邪惡當作自然性。做了人類文明史上最慘無人道的事情,心裡也可以一絲的罪與罰都沒有。電影還是真人真事,還是重要歷史。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奧斯維辛集中營指揮長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與家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隔壁旁建立屬於他們的夢想家園。畫面聚焦於美好的田園式家庭生活,透過視覺以及聽覺的調動,使觀眾自己拼湊出「畫面之外、聲音之中」猶太人大屠殺的全貌,一次看見兩種歷史敘述以及邪惡/平庸的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