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投稿|《竊聽風暴》與《無主之作》中的西方意識型態:藝術保留神聖,排除了罪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文/莊馥嘉

一、前言

接著一位長者從觀眾席上站了起來,他的聲音因壓抑的憤怒而顫抖。他說他看過那部希特勒電影,那部電影真是糟透了,他覺得史貝柏格其實很欣賞希特勒。雖然他自己是波蘭裔猶太人,家人大部分死於集中營,但「多虧那些動人的演說、美妙的音樂」,那部電影幾乎要讓他想要成為納粹。
(Ian Buruma 1999: 116)

以上段落出自於荷蘭作家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的藝術評論集《殘酷劇場》(Theater of Cruelty)的一篇文章〈只有故鄉好〉(There’s No Place Like Heimat),描述了 1990 年德國導演史貝柏格(Hans-Jürgen Syberberg)與當代許多文學界人士談論他 1977 年的作品《希特勒:一部德國電影》(Hitler: a Film from Germany)的景況。

布魯瑪於這篇文章中列舉了許多與當代德國思想潮流不符合的知識份子及藝術創作者,如史貝柏格、鈞特.葛拉斯(Günter Grass)、克麗斯塔.沃芙(Christa Wolf),但他的目的並不在批判這些人的「政治不正確」(political incorrect)。相反地,他一一檢視了這些人的作品及他們所袒護的信念與理想,並且從這些理念中歸納出反對好萊塢的特質、以及重回心靈之鄉伊甸園的想望。

這些言論備受爭議、遭到當代許多人撻伐,有的批鬥史貝柏格為「新納粹份子」(Neonazis),或是定調沃芙支持共產主義(Kommunismus),尤其史貝柏格在其論文集《戰後德國藝術的幸與不幸》(On the Fortunes and Misfortunes of Art in Post-War Germany)中對戰後西德藝術的發展如是評論道:

現在藝術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戰後德國人失去了對德國的認同感,將自己和孕育他們的土地之間的臍帶剪斷了。戰後德國藝術變得「骯髒、病態」,這些藝術「崇尚懦夫、叛國賊、罪犯、妓女、仇恨、醜惡、謊言、犯罪等等不自然的事物」。(Syberberg 1999)

透過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稍微明白大眾對於史貝柏格的批判並非空穴來風。然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並非史貝柏格本人是否真的為新納粹份子,而是他的這一套觀點究竟從何而來?這套觀點是否禁得起考驗與檢視?西德、或者是今日的德國藝術,是否真的如史貝柏格所述,不堪入目及入耳?

因此,我們試圖藉著分析同樣身為德國導演的杜能斯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的《竊聽風暴》(Das Leben der Anderen)及《無主之作》(Werk Ohne Autor),來探討史貝柏格所說的。

raw-image

《竊聽風暴》講述了 1984 年在東德(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DDR)國家安全局(die Ministerium für Staatssicherheit, Stasi)工作的威斯勒(Gerd Wiesler)奉命監視劇作家吉奧(Georg Dreyman)的生活,以確認其存在不能夠威脅政府當局。至於《無主之作》,則是截取了一位東德藝術家庫爾特(Kurt Barnert)二戰前到六〇年代、歷時三十年的生命片段。

我們可以分別在兩部電影中找到許多值得稱頌的人性價值與光輝,如前者的威斯勒、在得知吉奧試圖將一篇關於自殺的敏感文章送到西德後,並沒有稟報當局,而幫助隱瞞、在監聽紀錄上造假;或是屬於自由派知識份子的吉奧在社會主義德國的夾縫中生存。也有如後者的庫爾特透過一個個生命事件,進行自我、藝術與存在意義的叩問和追尋。然而,在讚揚這些人物在黑暗的時刻、仍能保有其人性價值的不易時,我們必定無法避免討論他們在電影中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二、藝術的純真性

首先,吉奧在威斯勒的暗中幫助下,成功地將文章送到了西德並且在《明鏡》(Der Spiegel)刊登出來,且在後續上層的調查下躲過了追捕、幸運地活到了 1989 年圍牆倒塌,見證了德國的統一。在一次公開的演出上,吉奧遇見了曾經擔任文化部長的漢普夫(Minister Bruno Hempf)、問道:「為何我從來沒有被監視過?」漢普夫聽完笑出聲來,「你處處都在被監視。我們知道你的一切。」事後吉奧來到檔案室翻閱了資料,才發現自己一直被監視著,且有人似乎在他的資料上動了手腳。

raw-image

再者,庫爾特在女友艾莉(Ellie Seeband)的父親齊班德(Professor Seeband)的百般阻撓下,雖與女友成婚,但是這段婚姻並不受祝福。在得知艾莉懷有身孕後,齊班德告訴庫爾特、以艾莉的體質進行受孕,將冒有極大的風險,建議在初期即將胎兒取出,然實則齊班德以延續優良血統的緣由、阻止艾莉受孕,而編造了這樣的謊言。對醫學一知半解的庫爾特,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艾莉接受了墮胎手術。此後,兩人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讓艾莉重新受孕。

分別就電影中的此兩部分來看,藝術家被塑造成一種「天真、不問世事」的形象:吉奧對於威斯勒的幫助完全不知情,並且在此幫助下得以創作不輟,保有他的言論自由直到兩德統一。而庫爾特對於艾莉所承受的不孕之苦、齊班德的介入也絲毫不知;更甚者,自己深愛的姨媽伊莉莎白(Elisabeth May)最終因齊班德將其分類為「劣等的人類」而送進了毒氣室,庫爾特同樣始終不知。

這樣的犧牲與奉獻,從威斯勒違抗上級的命令、齊班德對女兒的控制與施加於上的父權觀念、乃至於姨媽的死亡,似乎都是為了成全藝術家們的創作。兩位藝術家雖然同樣在時代的變遷及歷史背景下被迫經歷了各自的地獄、失去愛人的苦痛,但是在他們承受自己苦痛的同時,還有另一些人自願地承擔了他們的部分痛苦。這些自願式的行為,是無償的、被頌揚的、甚至義務性的,彷彿為了成全藝術家,只好放棄自己的某樣東西。

藝術──我們這裡所指的「藝術」,是指「電影中的藝術形式」、如吉奧的劇作與庫爾特的繪畫,而非現實生活及當代我們所討論的藝術──在兩部片中除了建立了天真的形象,也被賦予了偉大的特質。吉奧因時代有感而發,編寫了自己的劇作、寫下了代號 HGW XX/7 的威斯勒的故事《致好人的奏鳴曲》(Die Sonate vom Guten Menschen);庫爾特追尋屬於自我的真實,將姨媽的照片、妻子懷孕的時刻投射到畫布上。我們看見了兩位藝術家以自己的方式歌頌這些人、歌頌自己所經歷過的艱辛的時代,但是這些歌頌的基礎都建立在那些為了藝術家而犧牲的人們上。

raw-image

三、為藝術犧牲

由此可見,「為藝術犧牲」的必要性成為兩部電影中的一種意識型態,並且無法輕易地被我們察覺。死去的人們藉由成為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而被記錄和流傳下來,我們無形中被灌輸了這樣的犧牲、為藝術的犧牲是光榮而且值得尊敬的事情,這無異於體現出一種基督教式的無條件奉獻精神。從此一層面看來,他們為藝術犧牲自我,然而就另一層面而言,此一意識型態也包含了「為自己的國家、民族犧牲」的光榮與宿命性──所謂的「自己的國家」,並非人物本人所認同的國家或民族,而是西方所認定的「正統」,也就是代表自由與民主的西德、西方世界──因此威斯勒反抗了東德的命令、幫助自由派的知識份子,庫爾特和艾莉逃離的東德、最後在西德完成了藝術的自我實踐,都是必要的犧牲。

除此之外,若仔細探究兩部電影中的女性,我們能發現藝術家生命中的重要女性,是苦難、而且沒有自由意志的。吉奧的女友(Christa-Maria Sieland)因為被文化部長所愛慕,因此時常受到肢體上的騷擾、被強暴時無從抵抗,最後更因被迫出賣吉奧而懊悔自殺。庫爾特的姨媽因「青年狂熱症」(Schizophrenie)而被清洗,或是前述提及被父親掌控的、庫爾特的女友艾莉。這些女性自始至終都服膺於「大他者」(big Other),不論是父權的律法、或是整個社會的權力體系(Jacques Lacan)。最後艾莉雖然得以倖存,但是她與庫爾特對於生育的嘗試、以及成為庫爾特的繆思,也使得她的存在淪為一種廣泛意義上的生產工具。

讓我們再回來看「為藝術犧牲」的必要性。藝術除了是天真、純潔的,它也是跟政治毫無相關的。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是納粹時期的「政治藝術化」,或是東德共產政權的「藝術政治化」、藝術為政治服務(Walter Benjamin 1935: 102),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下篇待續)⋯⋯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還有 IG 帳號 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子穎-avatar-img
2022/08/25
感謝分享!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5
柳樂優彌之前在發布記者會上說過,因為受到《幕府將軍》的刺激,他的抱負是把《噬亡村》系列推向國際舞台,並且推動日劇(Jドラマ)的發展。這次透過迪士尼的串流平台,確實成功將日劇展示給全世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2025/04/19
​奧地利導演約瑟夫・哈德(Josef Hader)繼柏林入圍競賽片《放生員工請注意》後,再次以《女警撞到夫》入圍柏林影展大觀元單元。《女警撞到夫》不僅是一部對現代社會深刻觀察的作品,更是一篇反鄉村浪漫化寫實宣言,電影將由東昊影業代理,於 4/25 正式上映。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無主之作》以溫柔堅韌的口吻、如詩歌般優美的影像,與不疾不徐的場景切換,描繪主角寇特令人動容的心境成長。不同於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無主之作》很輕緩地碰觸德國的時代傷口,聚焦於藝術與自由。 長達三小時的故事,會將觀眾緩緩捲入其中。
Thumbnail
《無主之作》以溫柔堅韌的口吻、如詩歌般優美的影像,與不疾不徐的場景切換,描繪主角寇特令人動容的心境成長。不同於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無主之作》很輕緩地碰觸德國的時代傷口,聚焦於藝術與自由。 長達三小時的故事,會將觀眾緩緩捲入其中。
Thumbnail
《偷畫男孩》(Deutschstunde)是一部德語片,改編自德國大文豪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著作。內容跟德語課,好像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另一個二戰德國背景的書/電影叫《波斯語課》就非常有關聯)。
Thumbnail
《偷畫男孩》(Deutschstunde)是一部德語片,改編自德國大文豪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著作。內容跟德語課,好像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另一個二戰德國背景的書/電影叫《波斯語課》就非常有關聯)。
Thumbnail
簡單談一下電影《竊聽風暴》當開卷,注入太多情感,在抒情文與介紹文之間,但對電影的推薦與熱愛,別無二致。
Thumbnail
簡單談一下電影《竊聽風暴》當開卷,注入太多情感,在抒情文與介紹文之間,但對電影的推薦與熱愛,別無二致。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兩部電影中,可以看見近似於古典好萊塢的神話結構: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最後正義勝出、被藝術所記錄與保留下來。反之邪惡的歷史被西方價值所忽略、被我們所忽略,因為我們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型態─納粹、希特勒、共產主義都是邪惡的,毫無價值可言。基於藝術是天真且純潔的,只有正義、和那些展現人類崇高價值的行為被保存下來
Thumbnail
兩部電影中,可以看見近似於古典好萊塢的神話結構:正義與邪惡的對抗,最後正義勝出、被藝術所記錄與保留下來。反之邪惡的歷史被西方價值所忽略、被我們所忽略,因為我們接受了西方的意識型態─納粹、希特勒、共產主義都是邪惡的,毫無價值可言。基於藝術是天真且純潔的,只有正義、和那些展現人類崇高價值的行為被保存下來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Thumbnail
當我們用雙眼看著世界,把手舉起來,遮住世界,再次打開,會有甚麼不同嗎?讓自己的眼光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凝視著自己、身邊的人與所有的一切,真實就會無所不在。德國電影無主之作,無主之作以葛哈.李希特這位當代藝術家的故事切入,探討的是在這些二戰到東西德分裂,如何引響了主角的心靈與視野,內在所探求的是甚麼?
Thumbnail
天天高喊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的人,都應該來看《沒有煙硝的愛情》,電影講壓迫卻從頭到尾不見血,就連不同勢力的角力與打壓也處理得清淡,但銀幕外的你我都能意識到劇中角色的困境。文化演出強迫置入政治訊息,高層派人監視維特的一舉一動(思想檢查)等,都在訴說極權國家對思想與創作的箝制與控管。
Thumbnail
天天高喊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的人,都應該來看《沒有煙硝的愛情》,電影講壓迫卻從頭到尾不見血,就連不同勢力的角力與打壓也處理得清淡,但銀幕外的你我都能意識到劇中角色的困境。文化演出強迫置入政治訊息,高層派人監視維特的一舉一動(思想檢查)等,都在訴說極權國家對思想與創作的箝制與控管。
Thumbnail
這部電影以詼諧的穿越劇形式,透過活生生的希特勒來到2014年映照當代因為難民問題又再次死灰復燃的種族問題,希特勒的存在,反應的是人們內心的恐懼、渴望、歧視、私慾種種的意念,在電影裡面也數次出現希特勒其實是代表著民意的存在這樣的論述,若說要究責,那麼是否應該把當時投票給納粹的德國人全數納入?
Thumbnail
這部電影以詼諧的穿越劇形式,透過活生生的希特勒來到2014年映照當代因為難民問題又再次死灰復燃的種族問題,希特勒的存在,反應的是人們內心的恐懼、渴望、歧視、私慾種種的意念,在電影裡面也數次出現希特勒其實是代表著民意的存在這樣的論述,若說要究責,那麼是否應該把當時投票給納粹的德國人全數納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