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感想:撒母耳記上16-18

研經感想:撒母耳記上16-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接下來重要人物登場,耶穌的祖先,一統以色列,建國的初代國王大衛王登場。

上帝既然棄絕了掃羅,也只好再找一個新王,於是要撒母耳去膏立他人……這等於公然背叛現任國王……對以色列來說,這種事情還真是頭一遭,因為他們以前並沒有王。

這對國家認同自然也會是一種傷害,因為人民突然有個象徵國家的個人,於是效忠對象從上帝轉往個人……
說起來這真的不是好事,還好我們身在民主國家,我們不需要效忠個人,而是服膺於國家認同,同時還有支配國家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上帝的價值。
所以撒母耳怕他去找新王會惹來殺身之禍,於是上帝也教他「隱瞞部份事實」(這正是兩儀師的手法),然後他跑去伯利恆(是的,所耶穌的本鄉在伯利恆,不過祂跟大衛年代差了一千年)找人了。

膏立大衛之後,大衛聖靈充滿,相反的,掃羅大禍臨頭,「上主差邪靈來折磨他」……
是的,上帝作為絕對者,可不是什麼善惡對立的其中一端,祂就是全部,雖然他是忌邪的神,但邪惡依然受祂統治,必要的時候,祂可以差遣他們為自己所用--主要就是用來處罰人。
於是掃羅被處罰,有人推薦他找大衛來彈琴驅魔,而大衛就這樣進到宮廷--以樂師的身份,畢竟,這時大衛還只是個少年,不到當兵的年紀。
接著就是有名的哥利亞登場了,這位巨人也是勇猛的戰士,而擁有這種戰士的國家大可玩決鬥的遊戲,用來長自己威風,滅他人志氣還滿有實用性的--這基本上就是競技體育國際比賽的原性,所以如果有人以為國際體育賽事跟政治無關,那真的是天真的不行,其實,國際賽事本身就是十足的政治活動--除非你不要比賽。

總之這無敵的傢伙讓戰事僵在那邊,冒險搞總體戰當然也是一招,但賭注太大,直到大衛因為探訪哥哥來到軍營(顯然國王出征之後他又回家去放羊了),而大家當然要他這小孩快點回家去,結果他說要去挑戰哥利亞。

這種代理人之戰當然要有象徵的東西,掃羅要他配戴他的裝備,但大衛個子太小了,最後就直接上場--這也代表了他不是代理掃羅,他的配備是上帝的靈,功勞掃羅是完全分不到的。

然後他就贏了,用遠距離武器……
他的英姿,不但擊潰非力士人的士氣,也打中掃羅的兒子,王子約拿單的心……

是的,雖然教會普遍否認這件事情,但要知道,你翻遍整本聖經,除了原本就在講述戀情的雅歌以外,再也沒有那一對戀人有這樣詳盡而且具體描述了,大衛跟約拿單就是一對戀人,硬說那只是友情,其實都只是在逃避而已。

大衛王非常明顯是雙性戀者。

但這是小問題,重點是掃羅忌妒大衛,所以開始想要除掉他了,所以老是派他出去作戰,偏偏他每次都打勝凱旋,反倒名聲越來越響亮,甚至娶了掃羅的女兒米甲……

raw-image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02會員
989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掃羅當王了,但就算如此,敵國可沒必要因為這要就客氣,畢竟以色列的政治結構一直很脆弱,也很好欺負。 然後出現了有趣的描述,正當眾人跑去找掃羅求助,而掃羅「正好趕牛回來」……換句話說,他還在忙農事。 真是個樸素的王者啊!或者說,他這樣根本不算在幹正事,因為掌管一個國家可是會忙死你的,你還有時間去趕牛…
聖經裡有些段落滿有意思的,很多偉人在家庭教育上都很失敗,了不起好個兩代吧!總之幾乎都會出問題,比方說撒母耳的孩子就很不長進。 更麻煩的是,撒母耳居然立自己兩個兒子當士師……還記得士師的性質嗎?那個是上帝授予的職分,取得士師資格的人有動員「全」以色列軍事力量的權利,結果撒母耳居然傳給自己兒子,還兩個
再來我們要談談最後一位士師,也是最偉大的一位(大概也是最辛苦的),也就是撒母耳。 事情從非常「傳統」的情況下展開,女子不孕,所以被欺負,總之就是母以子貴。於是又照例向上帝求子,而且直接承諾要把孩子獻給上帝,跟參孫一樣。 於是,禱告蒙應允,撒母耳出生了,但他可是以法蓮人,不是利未人,這下獻給聖殿,可以
看完沉重的士師記,換來看個輕鬆一點的故事,聖經裡很優美的路德記。 當然,還是再強調一次,請回到那個年代的風土民情來看這個故事,不然你只會覺得看見一堆對女性非常不平等的陋習。 路德是耶穌的祖先,同時也是外邦女子,這在摩西律法三申五令不能與外族通婚(雖說摩押人勉強算遠親)的情況下,顯得十分諷刺,先不提摩
十誡是聖經中各項戒律的起頭,在創世紀裡,上帝雖然對於善惡也有表現好惡,甚至很不客氣的給予嚴厲處罰,但其實也沒出現過什麼明確該做或不該做的(只有給亞當跟他伴侶--當時還未命名--那個不能吃分別善惡果子算明確禁令,但也只對他們兩人有效,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割禮,這個我們另外談)。 不過我們回到創世紀去找線
終於,十誡的介紹來到尾聲,將天要來介紹第一誡: 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 有些分類會將前一句話:「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也擺進去,不過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一個直接定義一神教的句子。 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定義,不論是對上帝自身,還是對你的價值觀而言都是。在這句話
掃羅當王了,但就算如此,敵國可沒必要因為這要就客氣,畢竟以色列的政治結構一直很脆弱,也很好欺負。 然後出現了有趣的描述,正當眾人跑去找掃羅求助,而掃羅「正好趕牛回來」……換句話說,他還在忙農事。 真是個樸素的王者啊!或者說,他這樣根本不算在幹正事,因為掌管一個國家可是會忙死你的,你還有時間去趕牛…
聖經裡有些段落滿有意思的,很多偉人在家庭教育上都很失敗,了不起好個兩代吧!總之幾乎都會出問題,比方說撒母耳的孩子就很不長進。 更麻煩的是,撒母耳居然立自己兩個兒子當士師……還記得士師的性質嗎?那個是上帝授予的職分,取得士師資格的人有動員「全」以色列軍事力量的權利,結果撒母耳居然傳給自己兒子,還兩個
再來我們要談談最後一位士師,也是最偉大的一位(大概也是最辛苦的),也就是撒母耳。 事情從非常「傳統」的情況下展開,女子不孕,所以被欺負,總之就是母以子貴。於是又照例向上帝求子,而且直接承諾要把孩子獻給上帝,跟參孫一樣。 於是,禱告蒙應允,撒母耳出生了,但他可是以法蓮人,不是利未人,這下獻給聖殿,可以
看完沉重的士師記,換來看個輕鬆一點的故事,聖經裡很優美的路德記。 當然,還是再強調一次,請回到那個年代的風土民情來看這個故事,不然你只會覺得看見一堆對女性非常不平等的陋習。 路德是耶穌的祖先,同時也是外邦女子,這在摩西律法三申五令不能與外族通婚(雖說摩押人勉強算遠親)的情況下,顯得十分諷刺,先不提摩
十誡是聖經中各項戒律的起頭,在創世紀裡,上帝雖然對於善惡也有表現好惡,甚至很不客氣的給予嚴厲處罰,但其實也沒出現過什麼明確該做或不該做的(只有給亞當跟他伴侶--當時還未命名--那個不能吃分別善惡果子算明確禁令,但也只對他們兩人有效,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割禮,這個我們另外談)。 不過我們回到創世紀去找線
終於,十誡的介紹來到尾聲,將天要來介紹第一誡: 我以外,不可敬拜別的神明。 有些分類會將前一句話:「我是上主─你的上帝;我曾經領你從被奴役之地埃及出來。」也擺進去,不過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一個直接定義一神教的句子。 這句話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定義,不論是對上帝自身,還是對你的價值觀而言都是。在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