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逗人發笑比引人落淚更困難,這句話常讓我想起周星馳的搞笑電影。
在Netflix上看到《九品芝麻官》這部經典搞笑港片,忍不住又按下Play鍵。
以下是我的有雷嚴肅評論,記錄的是許久以前第一次看完本片的感想。
這部片你看過幾次呢?歡迎留言分享^^。
**********************************以下有雷***************************************
《九品芝麻官》為周星馳於一九九四年主演的古裝喜劇,內容敘述九品候補知縣包龍星,本性善良,卻學人做貪官,常昧著良心錯判冤案。民女戚秦氏遭水師提都之子常威姦淫,事情敗露後,常威毒害戚秦氏一家,欲殺人滅口。當地縣令畏懼常威權勢,判定戚秦氏與家丁通姦,謀害親夫。包龍星知悉戚秦氏冤情,欲為其翻案卻反遭陷害,包龍星逃至京城告狀,皇帝封其為八府巡按,命包與刑部重審此案。大堂之上,包龍星與眾人鬥智鬥力,終使兇手伏法。
周星馳於一九九二年拍攝的《威龍闖天關》可視為《九品芝麻官》的前身,《威龍闖天關》的主旨為:「要在亂世浮生,只有比惡人更惡,更詐才行! 」而《九品芝麻官》中,包龍星之父包不同也曾於臨終叮囑兒子:「貪官要奸,清官要比貪官更奸!」由此可知兩劇的承襲關係。然而,《九品芝麻官》與《威龍闖天關》的最大差異,在於前者大量拼貼古典小說、戲曲之元素,使得該劇在某種層面上成為文學的角力場,眾聲於焉喧嘩,文本於焉對話,也因此,該劇充滿戲劇張力,頗有值得玩味之處。
《九品芝麻官》的副標題為「白面包青天」,由此可知該劇有意識地承襲中國公案小說與戲曲之傳統,尤可視為「包公」故事的變形與再生。本文欲將《九品芝麻官》放置到中國公案小說戲曲脈絡中加以審視,探究所謂「好官」一詞,在該劇中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一、包龍星的家世與形象
電影中,包龍星乃清朝九品候補縣令,他額頭上有一星星狀圖形,令人不禁聯想起中國「清官」包拯額頭上的半月型肉芽。包拯乃中國幾千年公正廉明大法官的符號,「在通俗公案小說和戲曲中,包公一張黑臉,象徵鐵面無私、剛正不阿。他是法律、公理和正義的化身。他手握皇帝賜予的上(按:尚)方寶劍,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在他的最高權威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青天』是我國人民的理想化身,也是公案小說所創造的半神半人的光輝典型。 」包拯的半月型肉芽在戲曲臉譜中有其符號性質,象徵包公「日審陽,夜斷陰」的能力,包龍星額頭上的星形圖形,則是對其姓名的諧擬,而從包拯的「黑面」到包龍星的「白面」,以上種種不但暗示包龍星在血緣上承自包拯,也象徵包龍星在本質上已轉變了包拯的清官形象。
關於包龍星與包拯的血緣關係,電影有十分清楚的交代。包父於病危之際,曾囑託包龍星要效法「祖先」包拯,成為一代清官,同時,還將「祖傳」的「尚方寶劍」與「青天秘笈」交給包龍星,由此可知,包龍星身上,實傳承著古代「清官」為民申冤的血液。然而,電影又刻意以諧謔的方式讓包龍星與祖先之間產生斷裂。包母患嚴重的失憶症、將鹹魚當成尚方寶劍、拿以小篆寫成,無人能懂的青天秘笈墊桌腳,這些都再再暗示包龍星最終必「忘其本」,拋開祖訓,以新的形象重現官場。更有趣的是,清官包拯雖為包龍星的遠祖,然包龍星的父親「包不同」卻是一位貪官,包不同曾有十二個兒子,皆因不明原因夭折,包不同在官場上曾偏離祖訓,走向貪官之路,卻連連遭受喪子的天譴,這讓他於晚年重回清官行列。包龍星回家,包不同以「廉」字贈之,勸誡兒子要公正廉明,包龍星卻說:「這『廉』怎麼看都像一個『窮』字。」由上可知,包龍星身上雖有清官血液,但祖先的清官之路已不可法(不合時宜也不能維生),而雖然其父包不同已走過貪官之路,且證明了貪官終將遭受天譴,初進官場的包龍星卻仍選擇昧著良心做貪官,只因為「廉」的代價就是「窮」。
二、在清官與貪官間游移
罷官前的包龍星,將貪官形象發揮到淋漓盡致。電影諧擬古代民間懲治「貪官」的「芻蕘狂議」,藉說書人說「包龍星被十幾個大漢強姦的故事」與小販賣「油炸包龍星」等方式,對包龍星提出批判。真正改變包龍星的事件,乃是戚氏一家十三口的滅門血案。當包龍星因貪污遭全村人唾棄時,只有戚家對包投以善意,戚家人的行為,震撼了他的內心。面對戚秦氏的冤案,包龍星一度徘徊於「清」與「貪」之間,但由於正牌縣令的歸來與狀師方唐鏡的從中攪局,包龍星只能眼睜睜看著戚秦氏被打入死牢。戚秦氏倒在血泊中,狠狠地在包龍星手上咬出一道血痕,似乎在控訴著包龍星在政治上的無能與在私人情誼上的背叛,這股怨氣,不但上達天聽,以致下起《竇娥冤》中的「六月飛雪」,更讓徘徊在清官與貪官之間的包龍星,做出為戚秦氏翻案的決定。
包龍星在官場上的初嚐敗績,肇因於「不夠奸詐」,狀師方唐鏡設下圈套,誣陷包龍星收受賄款,又埋伏在停屍間,等候探查死因的包龍星自投羅網,凡此種種,均導致包龍星被捕下獄。當包越獄返家,其父包不同於臨終叮囑兒子:「貪官要奸,清官要比貪官更奸!」已暗示包龍星將斷「貪官」血脈,重塑新「清官」形象。
三、新「好官」養成術--包龍星的自我改造
上京告御狀的包龍星,於途中巧遇雜技團團員「莫在緹」與「莫在蔣」,他與「莫在緹」互生情愫,終結連理,包龍星的「成婚」,實暗示無祖可依、無父可承的他,將在「雜技」中成家立業,換句話說,所謂的「新好官」,將向「雜技」取經,「斷案」將成為一種「表演」。包龍星在雜技團練就了「金剛不壞之身」,這顯然是成為「新好官」的首要條件,然而,這還只是包龍星自我改造的開始,要論到真正的完成,還有待包龍星的「妓院遊歷」。
包龍星隨身攜帶的「青天秘笈」,陰錯陽差地在妓院被燒成灰燼,包龍星因此變成白痴,並留在妓院幫傭,「青天秘笈」的被毀,包龍星的失智,實象徵包龍星與祖先的「徹底斷裂」。包龍星的失智狀態,一直要到見識到妓院老鴇吵架的功力才解除,此一「頓悟」,讓包龍星找到成為「新好官」的訣竅,體悟到如何能成為一個「比貪官更奸」的好官---鍛鍊嘴上功夫。電影採用誇飾的手法,呈現包龍星「翻江倒海」、「一氣呵成」、「彎的說成直的」、「死的說成活的」的嘴上功力,而他與妓院老鴇的經典鬥嘴片段,則可視為包龍星自我改造的「畢業考」,並獲得「吵架王」的封號。
四、從「審案」到「演出」--包龍星的三場「角力」
脫胎換骨的包龍星,在妓院偶遇前來嫖妓的皇帝,包龍星因此躍升八府巡按,得皇帝授權能重審戚秦氏冤案。值得注意的是,編劇將包龍星的審案過程,漫畫式地誇飾為「拳擊賽」,這就顛覆了傳統的「審案」模式,而將「公堂」改造為「表演」的場域,然而,此一表演場域,並非鬥力之場所,而是語言的拳擊場,同時,包公從元代以來的法官形象,至此也被改造為「律師」兼「偵探」。
影片的高潮,為包龍星的三場角力賽。首場展示的是「科學」與「權力」之衝突。包龍星化身為偵探,開棺重驗白骨,發現戚家十三口均被死後下毒,面對如山鐵證,卻苦於老佛爺跟前紅人李公公的撐腰,而無法將常威查辦,包母送來上斬昏君,下斬權臣的「尚方寶劍」,卻被李公公一句「你用明朝的劍來斬清朝的官?」問得啞口無言。在第一場角力中,科學辦案終究敵不過權力之干預。因此,後兩場勢必要靠「鬥嘴」與「鬥智」方有得勝之機。在第二回合中,我們看到包龍星充分展現自我改造後的辯說能力,以「雜技」假裝被腰斬,套出家丁不識字的關鍵供詞,從而證明戚秦氏無法與家丁用書信互通情意,又運用民意,為戚秦氏緩刑;在第三回合中,包龍星則展現「智慧」,設下「滴血認親」的圈套,誘使常威承認自己的罪刑。在充滿誇飾、諧謔的審案過程中,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好官形象已然形成。
五、小結:「清官」不再?
《九品芝麻官》展現的,乃是不正義的時代中,「正義」的生存之道。當皇帝也沈溺於煙花柳巷時,要做為民申冤的好官,不能再謹守古訓,而必須自我改造,以接近權力核心。然而,影片最後安排皇帝因花柳病而駕崩,包龍星則辭官改售「生子」秘方,這是否意味著過去的時代一去不返,所謂的「清官」、「好官」均不復存在,與其期盼為官救人,不如「重新做人」,從根本改造社會。
從包拯到包龍星,我們看到通俗小說戲曲中的「清官」的形象有了極大的轉變,公案題材在中國小說戲曲中一直是主流,尤其在近代,更有偵探與公案合流之趨勢,如:劉鶚《老殘遊記》中就有賈家十三口遭人以砒霜毒殺的社會案件,與《九品芝麻官》極為相似。然而,此後公案劇銷聲匿跡許久,在《九品芝麻官》中,我們看到包公的變形與再生,這種對「好官」的重新詮釋,應與現代人如何看待「正義」有關,此一議題,牽涉到香港九七前的政治、社會氛圍與文學情境有關,還有待進一步的分析。
相較於港片《九品芝麻官》對包公形象的改造,臺灣的「包青天」系列與大陸的「少年神探包青天」系列,都可見包公形象在現代的不同詮釋路向,這些也都是可進一步探討的課題。
*本文初發表於2005年明日新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