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認知偏誤(三):訴諸權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9月1日,No. 244,#訴諸權威的謬誤
文藝復興時期全才型的達文西早該在每日猜招登場,畢竟 #君子不器,不學無術的通才也是猜招先生剛開始的理想型,雖然在專業化分工的世界,成為通才似乎不是主流。
今天介紹另一種謬誤,就是動不動講 #我媽媽說 (不對這是媽寶不是權威謬誤)、#老師說、#醫生說。
專業化分工的今天,給專家尊重與多一些發言份量是必然的偏見,但是如果專家的主張都不能被質疑,或是說每次討論都要扯到某個專家怎麼講,就像中小學作文這樣整天用名言佳句,那只是記憶力好棒棒,而不是思辨能力。
明天再聊怎麼判斷專家言論的可信度,明天見。
#每日猜招 #dailymrps #mrps20210901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會員
272內容數
2021年,每天精選一句、一個概念、一個心得,連結你與我,連結過去與今天,一起猜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8月31日,No. 243,#一圖勝千言:catch-22 矛盾的局面 catch-22幾乎擴及舉凡任何兩難或邏輯矛盾的情境,特別是法律要件或義務要求互相矛盾 catch-22應該有很多有趣的例子,不論是父權、左派、還是台獨/中共同路人
8月30日,No. 242,一圖勝千言:快樂的心理狀態 今天的圖片選自諾曼·洛克威爾,美國二十世紀重要的插畫家,但也因為插畫家的身份,其藝術價值一度受到輕視。作品主題涉及許多社會議題,包括快樂與希望。 另外有名的圖片還有四大自由、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8月29日,No. 241,#內卷化:化簡為繁的現代化 「內卷化」#involution 是這兩年火紅的詞 ,原先是人類學、社會學的概念,指印尼的農業文化沒有因為人力投入而提高生產力,反而變得極其複雜,延伸適用到中國的社會現象。
8月28日,No. 240,成功的商業道歉——選自華頓商學院給領導人的奈米工具 每一次客訴,都是圈粉的時刻。所以今天分享這個小工具,讓危機變轉機
8月27日,No. 239,#每個人離最遠的是他自己 這段話出自於尼采的道德的系譜學的前言,他說,我們就像是蜜蜂一樣,一直汲汲營營去採花蜜,卻忽略好好認識自己的滿藏蜂蜜的蜂窩。 我們很難認識自己,可能是認知偏誤與扭曲的緣故,可能是自動化的習慣、潛意識的影響,甚至是看不見的社會道德制約。
8月26日,No. 238,南橘北枳與科學思維 1 橘跟枳是不同的品種,不過當時沒有生物學的概念,不要太苛求晏子。他想傳達環境很重要的概念,不卑不亢的反嗆對方,算是完成任務。 2 觀察變量、控制變項很重要,是落實生活的科學方法。 3 希望未來能理解那些抗拒科學思維的人類
8月31日,No. 243,#一圖勝千言:catch-22 矛盾的局面 catch-22幾乎擴及舉凡任何兩難或邏輯矛盾的情境,特別是法律要件或義務要求互相矛盾 catch-22應該有很多有趣的例子,不論是父權、左派、還是台獨/中共同路人
8月30日,No. 242,一圖勝千言:快樂的心理狀態 今天的圖片選自諾曼·洛克威爾,美國二十世紀重要的插畫家,但也因為插畫家的身份,其藝術價值一度受到輕視。作品主題涉及許多社會議題,包括快樂與希望。 另外有名的圖片還有四大自由、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
8月29日,No. 241,#內卷化:化簡為繁的現代化 「內卷化」#involution 是這兩年火紅的詞 ,原先是人類學、社會學的概念,指印尼的農業文化沒有因為人力投入而提高生產力,反而變得極其複雜,延伸適用到中國的社會現象。
8月28日,No. 240,成功的商業道歉——選自華頓商學院給領導人的奈米工具 每一次客訴,都是圈粉的時刻。所以今天分享這個小工具,讓危機變轉機
8月27日,No. 239,#每個人離最遠的是他自己 這段話出自於尼采的道德的系譜學的前言,他說,我們就像是蜜蜂一樣,一直汲汲營營去採花蜜,卻忽略好好認識自己的滿藏蜂蜜的蜂窩。 我們很難認識自己,可能是認知偏誤與扭曲的緣故,可能是自動化的習慣、潛意識的影響,甚至是看不見的社會道德制約。
8月26日,No. 238,南橘北枳與科學思維 1 橘跟枳是不同的品種,不過當時沒有生物學的概念,不要太苛求晏子。他想傳達環境很重要的概念,不卑不亢的反嗆對方,算是完成任務。 2 觀察變量、控制變項很重要,是落實生活的科學方法。 3 希望未來能理解那些抗拒科學思維的人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生活實驗 八四六    想要提前說出正確的事的那種症狀,是不是一種直覺力的培養與實踐。但猜錯了的話,不是輸了,就是必須要道歉。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Thumbnail
這是社友問的 . 老師您是天生具有靈通嗎?☺️ 一般人的是否也有可能修煉後,後天才有靈通? 感謝☺️ . 這說來話長,應該說是天生,也不是天生, 原因是一出生,我就是麻瓜人, 至少到我出社會工作的時間,依然是麻瓜, 毫無任何感覺,也看不到, 只是過程中也有稍微感覺有點怪異的情形,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錢文忠在百家講壇講弟子規,36:15真是順口開河。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有趣的話題——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 在臺灣,這現象真的很普遍。你有沒有注意到,早上新聞上出現某個專家說了什麼,大家就會照做?很多人不會去驗證,只會說:「你知道昨天看電視,那個誰講了什麼。」然後這樣傳出去,大家都會照做...
Thumbnail
有一種推理小說,大部分看過的讀者只會跟你說:「我什麼都不能說,總之看吧!」 聽到這句話,讀過一定數量的推理小說的人便會立即猜到該小說八成是加入了稱為「敘述性詭計」的誤導技巧。但有趣的是,你知道敘述性詭計是日本推理小說用語,不存在於歐美創作當中嗎?
看著論壇的命例,底下的回應者一個還比一個傳神,甚至把自己比擬為古人,文筆間都是五絕、七絕,當事人可是看得頭昏腦脹,下一句就問:老師這句是甚麼意思?又一個人下套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生活實驗 八四六    想要提前說出正確的事的那種症狀,是不是一種直覺力的培養與實踐。但猜錯了的話,不是輸了,就是必須要道歉。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Thumbnail
這是社友問的 . 老師您是天生具有靈通嗎?☺️ 一般人的是否也有可能修煉後,後天才有靈通? 感謝☺️ . 這說來話長,應該說是天生,也不是天生, 原因是一出生,我就是麻瓜人, 至少到我出社會工作的時間,依然是麻瓜, 毫無任何感覺,也看不到, 只是過程中也有稍微感覺有點怪異的情形,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中國文學的歷史和開卷有益的意義,指出對於現代人而言,這個標語的意義已經偏離古代的含義。文章中提到了陶淵明和古代文學作品,突顯了開卷有益的文學限定和當代讀者的現狀。
Thumbnail
錢文忠在百家講壇講弟子規,36:15真是順口開河。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一個有趣的話題——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 在臺灣,這現象真的很普遍。你有沒有注意到,早上新聞上出現某個專家說了什麼,大家就會照做?很多人不會去驗證,只會說:「你知道昨天看電視,那個誰講了什麼。」然後這樣傳出去,大家都會照做...
Thumbnail
有一種推理小說,大部分看過的讀者只會跟你說:「我什麼都不能說,總之看吧!」 聽到這句話,讀過一定數量的推理小說的人便會立即猜到該小說八成是加入了稱為「敘述性詭計」的誤導技巧。但有趣的是,你知道敘述性詭計是日本推理小說用語,不存在於歐美創作當中嗎?
看著論壇的命例,底下的回應者一個還比一個傳神,甚至把自己比擬為古人,文筆間都是五絕、七絕,當事人可是看得頭昏腦脹,下一句就問:老師這句是甚麼意思?又一個人下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