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有人發表了文章,其中有兩三隻錯別字,作者過於羞愧,投河自盡。
曾幾何時,有人發表了文章,文筆優美「出眾」,只因「一隻」錯字而與得獎無緣。
曾幾何時,有人發表了文章,十萬字洋洋灑灑,居然沒有半隻錯字,被那些所謂「文學界教父」稱譽,於是作家成了名。
曾幾何時,那時代太多被人尊稱「甚麼老師」,大言不愧地「教導」,作文切記「決不可以寫錯別字」。
不再是曾幾何時,人類發明了人工智能,那是我不明白的理論,我不知道如何操作,不知道甚麼原理,但「它」卻顯示出很像很有效的成果,連那國家的名字也記不起,但如果將這國的文字放進人工智能之中,卻居然轉化成一大堆我所認識的中文字。
起始時,這些文字不連貫,但已有足夠讓人了解「這別國」字裡行間的大概意思。這樣的文字內容,跟那些不明意思的產品說明書,跟那些比招股書還厚的種種不明意思的法律條文無異,「每一隻字我都懂得,可老實說,我不能十分準確地知道這些內容在說些甚麼。」
大概長期看到這種種奇觀,心裡不禁納悶,為何不見那些「甚麼老師」出面大加鞭笞,卻為了我寫了兩隻別字而否定了我的文章。
在這種人工智能大潮流之下,大眾根本就是愛粗大而捨精緻,「心不在馬」,「病入膏盲」不再是錯別字,而是高雅與幽默的形容詞,但我仍是看到那些食古不化的「甚麼老師」說,要做一個作家,錯別字是死穴。但這些「甚麼老師」卻不明白,流量之王往往是那些蹩腳作家,這些作家寫錯了一兩隻字,卻引來真心的哄堂大笑,大眾喜愛得無以復加。
現在 AI 更有聲頻功能,你說一大堆話,即時變成了文字,其中當然會有一些近音的錯別字,反正大家都看得明就是了,於是,大眾根本就不知道這些錯別字是因為作家功力的不夠,抑或是 AI 幫忙之下的產物,大眾對錯別字都不再加以留意,可是還有那些甚麼老師說,要當一個作家,切記不要有錯別字。
最後我知道了,原來這些「甚麼老師」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原來還有「蹩腳作家」這一號的人物。我就是蹩腳作家,才有權寫錯別字,我也要當 david tai老師,我教你們怎樣當一個蹩腳作家,首先,不要太理會有沒有錯別字,第二,不要聽那些甚麼老師說不可寫錯別字,他們十年才會出一篇沒有錯字的文章。第三,每日不停寫作吧,寫得越多,錯別字當然越多。第四.............
總之,以後叫我 david tai 老師,讓我也過一下老師癮。我又想到了,我還有第二個身份,我就是鼓勵別人常寫錯別字的「甚麼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