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乘數之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自去年振興三倍券發行之後,乘數之亂的現象始終未謝幕,這裡由很簡單,政府只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誘發出大筆的民間消費,這麼經濟魔術實在太誘人,雖然這個乘數的定義實在亂七八糟,經不起學術的檢驗,但百姓們哪知道政府倒底玩什麼把戲?只要政府說得愈模糊愈含糊,反正就像個一回事,百姓大抵上就買單了。看多容易,對不對?

我去年在Ettoday「雲論」也寫了太多篇批評振興三倍券的經濟評論,這裡也不再多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雲論」搜尋我寫的文章便可。

今天就正本清源一下,解釋解釋,為啥我說從消費券到振興三倍券,根本上就是乘數之亂。我用Joan Robinson說的一句話開頭:

The reason to study economics is to oviod being deceired by economists.

我幫大家翻譯一下,Joan Robinson說「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是避免被經濟學家欺騙」,大家看懂了嗎?然後,學界一些人也懷疑,當今的政府裡頭,還有經濟學家嗎?不然為何行政院吹擂乘數效用時,竟沒人感跳出來說,要是凱因斯地下有知,咱們政府竟然是這樣解釋乘數時,他作何感想?

乘數必須先從消費說起。凱因斯的基本法則指出,一般而言,人們的消費會隨著他們的所得增加而增加,但消費的增量會低於所得的增量。這時候大家想看看,不管是消費券還是振興三倍券,這兩者改變了我們的所得了嗎?

凱因斯理論的消費函數是C=Ca+cYd, Ca>0, 0<c<1,Ca指的是自發性消費,也就是可支配所得(Yd)為0時的消費,然後cYd指的是誘發性消費,c就是消費函數的協率。從這條公式可以導出「邊際消費傾向」,也就是可支配所得變動一單位時,消費上所引起的變動量。

開始有一點乘數的影子了。

乘數就是1/(1-c),1-c也就是邊際儲蓄傾向,所以乘數為邊際儲蓄傾向的倒數,講的是自發性的支出變動,所帶動均衡所得的變動幅度。

嚴謹一點的說法是,政府給你一筆錢,你可能會部分窖藏起來為儲蓄,剩下的花掉,很多人花掉之後國民所得會呈現更多的增量,這就是乘數的魔法。

但簡單凱因斯理論指的是封閉系統,也就是說乘數的發生,一切都是理論,除非一個國度裡是完全封閉的。

其次,消費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嗎?

影響消費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六種,花錢消費,不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

  1. 利率
  2. 對未來的預期
  3. 消費者保有流動性資產或其他資產的數量
  4. 物價水準
  5. 消費信用與數量
  6. 所得分配的狀態

言下之意,政府企圖用幾千元就改變我們的消費習慣,你相信嗎?

再者,我再分析一下,我們講邊際消費支出的時候其實沒認真想,百姓的消費支出,是日常消費還是真的是邊際消費?其實,消費券和振興三倍券大部分是被用於替代日常消費支出,意思是,我們用邊際消費傾向是不能代表真的出現邊際,也就是說,政府會高估邊際消費,而實際上,大部分都被日常消費替代掉了!

封閉系統是沒有效果的流出,但當今的經濟系統基本上是開放系統,政府給你一塊錢,你真的把一塊錢花在臺灣嗎?你買的消費品,很多都是其他國家進口的,亦即振興別國的經濟,懂嗎?

據說下一次的振興消費券是五倍券,好像是花兩千給一萬,五倍耶,你說奇怪不奇怪?


avatar-img
怡克納米斯的臥底經濟學觀察誌
132會員
176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碳關稅」或者是「邊境調整機制」真的能減碳嗎?或者,這只是一場大國挑起的新環保經濟戰爭? 總之,戰爭已經挑起了!
Covid-19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宅在家WFH,這時候,主內與主外的界線模糊了,當然,這只是一個特別情況。 在家庭婚姻的選擇上,傳統華人都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的方式來區別,也就是說一家之主應該是個男人,理應也有個男人,男人必須負責一家老小的經濟,生活所需與開銷,而女人呢?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這一篇看五月的營業額分析。
《致富的特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簡單來說我有一個心得,對於這本書的副標題「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的這枝箭指向彭淮南在位時的貨幣政策,是臺灣二十年來經濟發展之所以被扭曲的主因,如房價與所得等,我還是存保留的心態。
內需經濟會好嗎?服務業百業蕭條應該是可以被預期的,服務業是靠人潮消費,營運準備金都不會太高,只要流動性的收入銳減,服務業的營運必定難以為繼。
我無意於說誰對誰錯,其實對總體經濟有所瞭解的人,心理頭其實都是有個「答案」,至於這個「答案」到底是偏向哪一方,各有所維護。但是從當今的現象來論,央行真的是「窩裡反」了嗎?這倒是我們該去思索,為什麼過去的央行沒這個問題,是過去的強人領導?還是現在現在已經「民主」了呢?
「碳關稅」或者是「邊境調整機制」真的能減碳嗎?或者,這只是一場大國挑起的新環保經濟戰爭? 總之,戰爭已經挑起了!
Covid-19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宅在家WFH,這時候,主內與主外的界線模糊了,當然,這只是一個特別情況。 在家庭婚姻的選擇上,傳統華人都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的方式來區別,也就是說一家之主應該是個男人,理應也有個男人,男人必須負責一家老小的經濟,生活所需與開銷,而女人呢?
上回寫了篇「2021年新冠肺炎下臺灣的內需消費分析」,我認為今年超級市場業負成長應該是底定的,或許會衰退約10%,便利商店業約成長5-7%,零售式量販業成長3%-5%,其他綜合商品零售業負成長10%,百貨公司可能衰退4%-5%之間,零售業營業總額約比去年衰退6%。 這一篇看五月的營業額分析。
《致富的特權》這本書我已經看完,簡單來說我有一個心得,對於這本書的副標題「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的這枝箭指向彭淮南在位時的貨幣政策,是臺灣二十年來經濟發展之所以被扭曲的主因,如房價與所得等,我還是存保留的心態。
內需經濟會好嗎?服務業百業蕭條應該是可以被預期的,服務業是靠人潮消費,營運準備金都不會太高,只要流動性的收入銳減,服務業的營運必定難以為繼。
我無意於說誰對誰錯,其實對總體經濟有所瞭解的人,心理頭其實都是有個「答案」,至於這個「答案」到底是偏向哪一方,各有所維護。但是從當今的現象來論,央行真的是「窩裡反」了嗎?這倒是我們該去思索,為什麼過去的央行沒這個問題,是過去的強人領導?還是現在現在已經「民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