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為什麼政府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振興三倍券你花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上面這則新聞有兩個重點,我幫大家整理與說明:

  1. 業者觀察三倍券流向,仍以民生產業為大宗,一如當初預估只帶來「替代性消費」,超市、量販通路對三倍券最有感,民眾大多購買米、油、衛生紙等。有夜市攤販認為毫無幫助,受益都是百貨商場。
  2.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表示,政府結算時,把所有透過消費使用的三倍券數字都作為「成績」,但這不完全是「新增消費」。學者會另外進行調查,了解「替代性消費」與「新增消費」的比重,估算三倍券的真正效益。

我認為絕大部分的三倍券應該都轉往消費才對。但我先敘明,我家的三倍券拿去繳補習費了,並非是投入到消費市場。

經濟部中企處副處長蘇文玲表示,數位三倍券有162萬人已經全額使用完畢、拿到回饋金,累計消費額為94億元,平均每人消費5,791元,超過三倍券的3,000元,代表確實出現乘數效應。初步推估已帶動超過1,000億元消費。

業者的實際觀察,民眾的確是三倍券去賣場消費,而且以日常消費居多,看來的確是替代性消費沒錯。

然而,經濟部這樣的說明,我有很大的疑問,所謂的「乘數效應」並不是這樣被定義的。舉例來說,我原本就會花300元,這時候我拿三倍券的200元抵用,不能說300元的消費是被200元的三倍券刺激出來的,列為「乘數效應」,那是倒果為因的謬誤。所以經濟部這樣的說法,代表官員經濟學的認知是有問題的!於是乎,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才認為,政府結算時把所有透過消費使用的三倍券數字都作為「成績」,但這不完全是「新增消費」,講的就是指經濟部的說法有很大的謬誤!

三倍券的實質效益照理說應該是「邊際消費」才對,也就是日常消費以外的消費才算是被「刺激」出來的消費。

三倍券還有個心結就是「心理帳戶」。因為三倍券是透過花費一千元「購買」而來的,即是因為這樣,人民會因為是有償而視為皮包裡的新臺幣,而更加謹慎的使用,於是乎會大部分花在日常的消費,也就是替代性消費,邊際消費極低。

政府已經刻意的把面額降低為200元與500元,愈小額會讓人民花費得愈快,但這部分還是不脫日常的替代性消費。

面額愈小,替代性消費的比率愈高,當然花費的速度愈快,這稱做「面額效應」(Denomination Effect),即使是相同的金額,貨幣單位不同,主觀的貨幣價值也會不同,消費者持有高面額的貨幣時會更加珍惜使用,低面額的貨幣反額更容易花掉。

所以啦,政府印發的三倍券雖然已經考慮到「面額效應」,希望愈快流通愈好,但也因為是小面額,根本上替代了日常消費,實質的邊際消費或許根本不會被刺激出來。換句話說,如果真的要刺激出邊際消費,就要打破日常消費的「心理帳戶」,變成是另一個可供胡亂花費的邊際「心理帳戶」,這時候就是直接給與一大筆現金(或視同現金),面額愈大愈好才能打破「面額效應」的瓶頸,但是呢,流通速度就會減緩,且很容易流向進口商品消費(想一下GDP的結構),乘數效應還是會受到很大的抵減。

為什麼政府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而卻不知道人民的消費總是理性的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怡克納米斯的臥底經濟學觀察誌
133會員
176內容數
這是一個以通俗經濟角度寫作的垂直自媒體,以臥底的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問題與現象,歡迎訂閱。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2022/12/11
這一次,我將和AI機器人談《巷子口經濟學》中的一篇「一杯咖啡的價格」,比較中性的經濟分析,看看AI機器人會如何反應?首先,我請AI機器人扮演怡克納米斯的角色回話,它竟然接受,且以的怡克納米斯角色和我對話。
Thumbnail
2021/12/18
最近物價的漲幅想必大家都有感,連我們家附近的臭豆腐攤一盒五塊豆腐50元,在12月1日起調漲為55元,漲幅10%。但為何主計總處公布的外食費指數年增率,這麼的令人無感?
Thumbnail
2021/12/18
最近物價的漲幅想必大家都有感,連我們家附近的臭豆腐攤一盒五塊豆腐50元,在12月1日起調漲為55元,漲幅10%。但為何主計總處公布的外食費指數年增率,這麼的令人無感?
Thumbnail
2021/11/13
經濟部此舉的「抗漲專區」與《呂氏春秋》講的「掩耳盜鐘」,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是嗎?以為成立個「抗漲專區」,要業者把一些看起來沒有漲價的商品集中銷售,官員先麻痺自己的物價感覺,然後老百姓就會慶幸原來物價沒有上漲,過去的耽驚受怕,原來只是一些人傳遞的假消息,讓大家「杞人憂天」罷了!
Thumbnail
2021/11/13
經濟部此舉的「抗漲專區」與《呂氏春秋》講的「掩耳盜鐘」,不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是嗎?以為成立個「抗漲專區」,要業者把一些看起來沒有漲價的商品集中銷售,官員先麻痺自己的物價感覺,然後老百姓就會慶幸原來物價沒有上漲,過去的耽驚受怕,原來只是一些人傳遞的假消息,讓大家「杞人憂天」罷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金錢有限,但慾望無限。 絕大多數的人,都應該希望把錢花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上。但人的心智容易受人左右的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導致常常做了不理性的花費仍不自知,或是掉入商業陷阱還沾沾自喜。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從不同方向破解迷思,矯正過去顛倒的是非黑白。
Thumbnail
金錢有限,但慾望無限。 絕大多數的人,都應該希望把錢花在自己”真正”想要的事物上。但人的心智容易受人左右的程度,遠超我們的想像,導致常常做了不理性的花費仍不自知,或是掉入商業陷阱還沾沾自喜。而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從不同方向破解迷思,矯正過去顛倒的是非黑白。
Thumbnail
        針對時事來思考,就是要預判的成分在。五倍券到底怎麼花會比較好,網路上會有很多文章可以參考,但真的比較好嗎?恐怕還是要自我評估後,才能得到比較精準的答案。能夠得到相當於五千元的現金可以支配,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問題在於後面的抽券優惠,就會跟本身的消費習慣
Thumbnail
        針對時事來思考,就是要預判的成分在。五倍券到底怎麼花會比較好,網路上會有很多文章可以參考,但真的比較好嗎?恐怕還是要自我評估後,才能得到比較精準的答案。能夠得到相當於五千元的現金可以支配,這點是無庸置疑的。問題在於後面的抽券優惠,就會跟本身的消費習慣
Thumbnail
政府繼去年三倍券後,準備發行五倍券,刺激經濟。 大家是否有疑問,為什麼不直接發現金? 或是為什麼不直接發券,還得先花1,000元現金買? 這件事和  #乘數效果 和 #損失規避 這兩個經濟名詞有關。 而為什麼不直接發現金和乘數效果有關。
Thumbnail
政府繼去年三倍券後,準備發行五倍券,刺激經濟。 大家是否有疑問,為什麼不直接發現金? 或是為什麼不直接發券,還得先花1,000元現金買? 這件事和  #乘數效果 和 #損失規避 這兩個經濟名詞有關。 而為什麼不直接發現金和乘數效果有關。
Thumbnail
關於n倍券,常見罵聲不斷,認為人民要的是現金,我也深以為然,但為什麼政府還是堅持以此票券類的方式振興經濟呢?有人認為心理因素、乘數效應是重要的理由[1],不過我想以一種較簡單的方式說明之。 曾經網路文章看過這麼一段故事:小明去剪頭髮,給了老闆一百塊。理髮店老闆去加油,花了一百塊。加油站老闆給了
Thumbnail
關於n倍券,常見罵聲不斷,認為人民要的是現金,我也深以為然,但為什麼政府還是堅持以此票券類的方式振興經濟呢?有人認為心理因素、乘數效應是重要的理由[1],不過我想以一種較簡單的方式說明之。 曾經網路文章看過這麼一段故事:小明去剪頭髮,給了老闆一百塊。理髮店老闆去加油,花了一百塊。加油站老闆給了
Thumbnail
自去年振興三倍券發行之後,乘數之亂的現象始終未謝幕,這裡由很簡單,政府只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誘發出大筆的民間消費,這麼經濟魔術實在太誘人,雖然這個乘數的定義實在亂七八糟,經不起學術的檢驗,但百姓們哪知道政府倒底玩什麼把戲?
Thumbnail
自去年振興三倍券發行之後,乘數之亂的現象始終未謝幕,這裡由很簡單,政府只要花一點點錢,就可以誘發出大筆的民間消費,這麼經濟魔術實在太誘人,雖然這個乘數的定義實在亂七八糟,經不起學術的檢驗,但百姓們哪知道政府倒底玩什麼把戲?
Thumbnail
本事文化/出版 作者為心理學家,提出了101種慣性思考的陷阱,人們往往以為自己是最理性客觀的,但事實上很多觀念的判斷皆出現了偏誤,還不自知的繼續自己的方式,101種裡面還真的被講中了好幾種呢,真是慚愧呀。 以下小提幾種警惕的“招式”,整本看完能讓我們在生活上見招拆招更順暢。 1.面額效應:「即使是相
Thumbnail
本事文化/出版 作者為心理學家,提出了101種慣性思考的陷阱,人們往往以為自己是最理性客觀的,但事實上很多觀念的判斷皆出現了偏誤,還不自知的繼續自己的方式,101種裡面還真的被講中了好幾種呢,真是慚愧呀。 以下小提幾種警惕的“招式”,整本看完能讓我們在生活上見招拆招更順暢。 1.面額效應:「即使是相
Thumbnail
為什麼政府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而卻不知道人民的消費總是理性的呢? 這篇文章再把三倍券的「效益」簡單再說清楚。
Thumbnail
為什麼政府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而卻不知道人民的消費總是理性的呢? 這篇文章再把三倍券的「效益」簡單再說清楚。
Thumbnail
我領到藝Fun券的600元購物金,有人說是「幾人歡樂,幾人愁」,但我好奇的是,歡樂什麼呢?意外中了600元,或許可以去看三場電影,買三本書,但這個本來就是日常消費,只是政府補貼了600元。這個分配雖然很名義上公平(有數學老師指出分配不公),但實際上分配可能不具效率性。
Thumbnail
我領到藝Fun券的600元購物金,有人說是「幾人歡樂,幾人愁」,但我好奇的是,歡樂什麼呢?意外中了600元,或許可以去看三場電影,買三本書,但這個本來就是日常消費,只是政府補貼了600元。這個分配雖然很名義上公平(有數學老師指出分配不公),但實際上分配可能不具效率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