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配:包容性如何塑造設計》01:沒有考慮到不同身體能力或身份認同的使用情境下產生的問題

2021/09/1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UX紅豆泥 Podcast EP6 字幕版
因為今天內容比較艱深(?),所以先寫了講稿,之後會再補上podcast
書本封面:Mismatch: How Inclusion Shapes Design
今天開始全新的一個系列內容,用我的方式去整理與講解一本對我影響甚遠的書。Mismatch: How Inclusion Shapes Design

podcast請點擊這裡收聽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有不同設計領域的歷史的例子,更好理解

不只是數位產品的設計,而是舉了許多像是城市設計,實體產品設計的歷史與例子來說明,是我目前看過設計領域上覆蓋最全面,而且對於概念性上的講解更加深入的書。

作者介紹

作者Kat Holmes在微軟待了九年左右,之後經歷創業,Google,現在在Salesforce工作。從在微軟的期間就專注於包容性設計這個領域,算是大神級別的大大大大。

mismatch(錯配):沒有考慮到不同身體能力或身份認同的使用情境下產生的問題

mismatch指的就是物體,設施等社會資源跟人的能力或是身份認同的不一致,使人沒有辦法有效的使用這些資源。因為中文實在沒有一個太精準的翻譯,所以我在之後統一以mismatch來說明。
因為我是產品設計師的脈絡下說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具體說的就是設計的產品因為沒有考慮到人的能力與身份認同,所以使某些特定身體能力或是身份認同的人無法順利使用你的產品。
這種說法對應的是以往對於不同能力的人會覺得他們是障礙者的思考方式。例如說樓梯。身體上行動不便的人因而不能爬樓梯的人,我們以往會歸類其為障礙者,並認為這是存在在那個人身上的缺陷。但是透過轉換視角,我們可以說是當設計者或是開發者在做這個產品或是功能的時候沒有想到應該要對應不同狀況的人,因而讓這些人沒辦法順利使用這些產品。實際上,當我們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情境而能夠為此做相對應的設計時,這些過往被我們歸類為障礙者的人也能夠順利的使用產品,進而就不是障礙者了。換言之,這是因為設計者沒有考慮到不同的使用情境以及使用者所以只設置了樓梯,讓這些不同身體能力的人無法順利使用產品的問題。
關於這種思考方式,我認為也可以去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在2001年提出來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裡面提到把障礙歸因於個人問題跟環境問題的我把連結放在說明欄裡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看一下。
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我認為其中一句最重要的定義就是:人的健康的功能性狀態與失能程度,可視為是個體的健康狀況、環境背景因素與個人因素之間的複雜互動關係。一個人的健康圖像,是由「其所處的生活世界」中的許多因素與面向組合而成。

一個產品如果不能被不同的身體能力與身份認同的人使用,這是設計團隊或是設計師的問題,並不是使用者的問題

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表示一個觀點:一個產品如果不能被不同的身體能力與身份認同的人使用,這是設計團隊或是設計師的問題,並不是使用者的問題。
當一個設計被做出來的時候,我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已經含有許多認知偏差。雖然作為UX設計師的基本常識都知道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設計」,而不是用自己的角度去猜測使用者,然而作者認為大多數的設計師最後都是用自身的身體能力或是經驗來作為設計的基準線,因而產生盲點。
在某些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認知偏差的情況,舉例來說,當我們與我們周遭的人,甚至是受試者都是一般的色覺的時候,我們不會特別去思考我們的使用者是不是色盲的時候,就會以我們自己的色覺去做設計。
舉例來說zoom,線上視訊軟體,有一個特效是說話的時候麥克風icon會有綠色的像是聲波的起起伏伏來提示你現在的麥克風有沒有在收音。但是其實因為那個icon本身是偏深灰色的,聲波跟icon的明度太過接近,有個色盲的同事每天用這個軟體用了兩年才被提醒說這裏原來有這個設計。
左圖為deuteranopia型色盲看到的模擬畫面,右圖為一般色覺的人看到的畫面。
所以我們會說,我們假設我們所有的使用者都是正常色覺,所以這個設計是沒有把這些使用者放在自己的使用者的範圍內嗎?我想大家都會覺得:「欸,其實我也沒有這樣假設啦⋯⋯」吧。
傳統上這些都會被歸類為「我們要特別照顧這些弱勢,所以必須做一些相應的對策」,但是本書一個核心觀點就是把尤其是身體能力看作一個流動的特徵,也就是說「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長時間或是短時間成為所謂的障礙者」,所以比起把這些不同身體能力的人歸類為障礙者,作者轉換視角,把mismatch定義為「當物與人交互的時候,沒有考慮到人的多樣性,因而迫使人們不得不去適應物」的狀態。
另外,包容性設計其實並不是只有說到身體能力,而是包含大量的身份認同,例如作為不同種族,民族,宗教,性別,國家,社會經濟地位等。當我們設計師無意識作為這些不同維度的多數人,例如說在民族這個角度上,因為開發團隊大多數是日本人,大多數人根本不會意識到要為日本使用者以外做設計,即便現在日本已經是一個隱性移民大國。而即便說自己要做跨國產品的公司,也會忽略掉如果不在設計團隊中加入各種不同身份認同的人,而單以「我們要為其他國家的人設計」的角度出發的話,終究會有無法覆蓋到的認知偏差與盲區。這一點在之後的「我們不應該為了使用者設計,而是和使用者一起設計」這個主題中提到。

包容性設計是什麼?從英文的字根出發

所以前面花了些篇幅解釋什麼叫做mismatch的意思,現在來說說到底什麼是包容性設計。
作者選擇的解釋方式是從語源去說明。包容性(include),對應的概念是排他(exclude)。這兩個詞大家會發現只有前面的in跟ex不一樣,後面clude是一樣的。這個claudere的字源是拉丁文,意思是to close or shut,關閉的意思。
這可以表示的是字面上的關閉,但是也可以進而延伸的是一種分類的意思:用某種方式把自己與某些人分為一類,而另一些人分為一類。作者用一種模型去描述這個狀態,一個空間中有一個圓,這個圓是被你用某種標準劃分為自己人的人,而圓外面就是其他被你排除的「他者」。而這種劃分的方式在歷史上來說也被拿來當作保護資源的方式。
作者用來描述inclusive的模型:一個空間中有一個圓,這個圓是被你用某種標準劃分為自己人的人,而圓外面就是其他被你排除的人

「排除」是從小開始的

作者舉例說,我們從小在遊戲的時候也會使用這種方式來做出屬於自己人的圓,例如你小時候有沒有說過或是聽過:「我們人數已經夠了所以不能跟你玩」,「你沒有某個特定的玩具,所以我們不能跟你一起玩。」
作者說有一個老師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告訴他的幼稚園學生們「不可以對想要加入遊戲的同學說你不能加入」,不論出於什麼樣的理由。你覺得聽到這樣的規則,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有孩子,主要是那些原本在制定規則說「誰可以加入這個遊戲」的孩子,害怕說這樣會破壞原本的規則,變得不好玩,或是害怕會有太多的人想加入他們因而變得不能玩原本的遊戲。
大家會不會覺得這個句型非常耳熟呢?破壞原本的規則的話,家庭倫理會被破壞,人可以跟電視機結婚,世界就會毀滅,其實也是現代許多平等運動的時候很常會遇到的反對方的理由。
但是對這個規則感到非常期待的學生也存在,也就是這些總是被以各種理由拒絕一起玩的學生。
這個老師長年的教學生涯中發現,每一年都有特定少數的學生會被排除在各個遊戲小圈子之外,而這些學生長大之後也會提到這些小時候被排除在各個圈子之外的經驗是作為學生生涯最難熬的階段。
雖然這上面舉的例子是幼稚園小孩的遊戲,但我們都明白說這樣的遊戲規則也適用於之後的求學階段,甚至是成人世界。掌握某些權力的人能夠制定遊戲規則,而被排除在外的人要嘛是受到消極的對待,例如沒有被分配到應該被分配到的資源,或更甚者是具有攻擊性的霸凌,就因為他們的某些特質與他人不同。
學校是目前許多人第一步接觸到非家族,也就是公共社會的地方,也是第一個我們會被說要「一起分享玩具和老師」等資源的地方,所以這種「無條件的接受他人跟你一起玩耍」其實是一個形塑個體很重要,卻常年被忽略的一個概念。
而在實施了「無條件的接受他人跟你一起玩耍」之後,這些原本很害怕遊戲規則會被打亂的孩子其實快速學會如何去調整並且適應了新的遊戲規則。所以人是可以適應新的規則的。這一個觀點也很重要。

我們沒有辦法去精準定義inclusive

講了這麼多,聽到這裡的你可能說,山姆,你花了這麼多篇幅講了exclusive是什麼,但是你說了這麼多也沒有提到inclusive到底是什麼呀?
這邊以下是我自己的觀點了,因為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也是前後找了老半天,找不到作者用一句話或是一段話很明確的定義到底什麼,我也很困惑,很想找到一個明確的定義讓我,比如說在跟別人講解這個概念的時候能夠簡潔地表示:包容性設計就是什麼。
但在這裡我學到一個新的概念,順便分享給大家:描述性定義跟概念性定義。
就是,有的事情能直接說明它的本質,比如作為水果的「蘋果」。我們可以給出它的一個最簡單的定義,類似於這個寫在維基百科上的條文:「蘋果樹是薔薇科蘋果亞科蘋果屬植物,為落葉喬木,在世界上廣泛種植」。你聽了這個就可以說,嗯,符合這個條件的就是蘋果,這就是概念性的定義。
示意圖:蘋果。Source
但是有些東西,他是沒有辦法像蘋果一樣可以明說的。比如“正義”。如果我問你什麼是正義,你能給出一個像是蘋果的絕對的定義,並且明確的說不符合這個條件的就是正義的定義嗎?
「正義」作為一種廣泛的概念,它只能存在於和其他概念的比對之中。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實體,而只是與其他概念的關係集合。也就是說,你必須去透過描述說「我覺得扶老奶奶過馬路是正義的」,「我覺得濫殺無辜是不正義的」,是這樣透過形容你覺得「正義像是什麼」或是「正義不是什麼」等方式,從而去擠壓出一個最終你對於正義的認識與定義。這就是描述性的定義。
也因為每個人去認為劃分在正義與非正義的規則與擠壓方式的不同,導致這些詞其實對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定義,但是有些人去使用這些詞的時候並不會特別去解釋自己對於「正義」的定義是什麼,把正義這樣的抽象概念說得像蘋果一樣,張口閉口就說「這種行為是不正義的!」,而忽略掉了正義在每個人的心中是不同的定義,而他只是把你自己的定義當作大多數人的定義而已。
inclusive,作為概念,其實也存在這樣的一個現象。有些人認為inclusive是這樣一個意思,有些人說:「不不不你太膚淺了」,但是吵來吵去其實意思跟剛剛正義的問題一樣,inclusive沒有辦法去精確定義,並且存在於每個人的主觀之中
今天我介紹的方式就是透過作者去說「inclusive不是什麼」來側面描寫在作者心目中的inclusive是什麼,隨著後面內容的展開,我們可以一個對於作者心目中的inclusive大概是什麼的掌握與認識,而你自己在做產品或是日常的實際運用上,也會透過自己的經驗來塑造自己對於inclusive的定義。我也很鼓勵看到這裡的觀眾(表示你真的很在乎這些!),能夠有意識地去思考對於自己而言,包容性設計到底是什麼?
下一集我想說的是,inclusive很常會聚焦在一些往常被認為是弱勢,不論是身體機能,種族,性別性向等方面的使用者。所以這種設計是為了所謂的「善」,或是「政治正確」嗎?
我們下一集再見,掰掰👋
訂閱UX紅豆泥: spotify:https://open.spotify.com/show/2jT8PUN1VVkUMKsrJ92IfH apple podcast:https://podcasts.apple.com/podcast/1583772186 kkbox:https://podcast.kkbox.com/tw/channel/8nDki2_mmACIMHThg2
山姆
山姆
產品設計師,分享一些在日本做UX或是產品設計的事。在科技公司的雜草堆角落做田野調查。現學現賣專家。 使用者設計/無障礙設計/包容性設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