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服務,一切的開始,都始於建立關係。
抗拒障礙身份的人,往往不太容易進入職重服務中,實務服務現場,不乏有家人帶來希望協助就業,但卻十分抗拒、堅稱自己不需服務的客人。這樣的客人進入諮詢,多半在進行服務說明、想要了解其就業困境及服務需求時就將我們拒於門外,堅持自己沒有問題。
最近遇到一位十分抗拒接受服務的客人,雖然從就學階段就有身障證明,但始終排斥與抗拒這樣的身份,認為父母代為申請的身障證明讓他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籤,所以相關證件始終由家長保管,擔心他撕毀。
高職畢業後選擇不繼續升學,投入職場經歷的幾段工作都因為職場人際衝突短暫告終,家長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應該尋求協助,好說歹說將他約到服務據點的同時,還謹慎致電事前通知,請我千萬不要提及「身障」相關的字眼,擔心孩子扭頭就走。
即便不提,客人仍是抗拒,覺得自己根本不需要協助,不覺重複的就業狀況有何問題,面對這樣的服務對象,要如何嘗試開啟服務?
關係建立是當下唯一能做的事。
與這位客人第一次短暫諮詢結束後,在他勉為其難讓我約了第二次諮詢的時間時,我覺得他只有10%的機率進入職重服務;第二次諮詢結束時,客人願意在下一次諮詢時提供開啟服務所需的著身障證明,我覺得有80%的機率開啟合作。
從10%變成80%的過程中,我做了什麼?
1.改變既有的諮詢方式
面對這位十分抗拒障礙身份的客人,不同以往開門見山介紹服務的諮詢,基於純粹對人的關心,以聊天的方式了解他對生活、工作,以及自己的想法,好奇他的生命經驗,理解他是個怎樣的「人」,回饋我發現的好特質。
2.嘗試調整對障礙的認識
了解他如何解讀所抗拒的診斷,發現他自有的刻板印象與誤解,透過名人案例破除刻板印象,分享其他帶有相同診斷的個案經驗。
3.促發對就業困境的覺察
了解他對於持續重複就業狀況的風險覺察,分享重複就業失敗的好處與可能的危機。
4.提問傾聽同理回饋尊重
全程循環「提問、傾聽、同理、回饋」,最後表達我的擔心與尊重,說明如無意願,我也不好浪費他的時間,將開啟服務的選擇權交給他,拋出下次晤談的邀請。
這位一開始因為十分抗拒障礙身份,因為擔心接受服務就是有問題的人,而十分抗拒服務的客人,似乎在建立關係後,雖然不到顯露樂於接受,但最後不排斥地就這麼開啟服務了。
客人開啟服務後問我:有沒有遇過像他一樣不想領身障證明的民眾?
:有,曾經有一位他說他決定身障證明到期後就不重新鑑定,讓資格失效。
:那他現在呢?
:他可能還是覺得需要有人持續關心他、跟他討論就業的議題,為了持續有使用服務的資格,繼續重新鑑定領冊。
障礙接納或自我接納這樣的議題,對許多人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換成我們或許也會深陷其中,職重服務不可能翻轉所有的苦,但能陪伴一起走在理解它的道路上。